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全国重点中学高考历史冲刺

时间:2009-10-18 17:49:19  来源:佚名
 

    2006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领航高考历史冲刺试卷八

    【命题报告】 本套试卷严格依据最新《考试大纲》编写,并根据高考最新权威信息,对历史学科必考主干知识点进行了筛选,尤其是对2006 年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重点知识,结合热点材料进行了综合命题与大胆预测,如恐怖主义、奥运会、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周年纪念意义的历史现象———长征、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等问题。试卷模式与2005 年江苏卷基本相符,突出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文化、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近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党的建设、资本主义发展———英国历史、西欧经济发展、国际关系、思想解放等内容。在命题方式上也有诸多创新之处,创新试题达到85%,从新情境、新角度、新切入点“三新”入手命制试题,体现了高考的新变化,对于新增加的考点,在命题中也有所体现。对基础较高的代表高考命题趋势的优质好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7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计7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关于牧野之战与国人暴动,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 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
    C“天下为家”局面出现
    D 都体现了奴隶的反抗性
    2.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争得王位,后来做了秦国的相国。这说明
    A 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 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入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
    3.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佛教兴盛而随之发展起来的有
    ①建筑②雕刻③绘画④文学
    A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
    4.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体现了不同的历史特征,以下表述有误的是
    A 战国城市大多是政治中心
    B 唐长安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大都会
.   C 唐朝时的扬州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
    D 明朝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局势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图片
    A南宋政府腐败投降,不愿北伐B 南北出现了政治经济的均势
    C 长江天险阻挡了金军的进攻D 金政权得到“岁币”后,南侵野心得到满足
    6. 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明清统治者逐渐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长期实行八股取士,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D 明清的统治者大多昏庸腐朽,不了解世界形势
    7.鸦片战争后,民间称谓和公文用语中处处是“ 夷人”“ 夷酋”“ 夷船”“ 夷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由《天津条约》作了明确规定,不得提、书“夷”字,“夷”的使用受到限制。上述变化说明
    A是“洋”与“夷”替代的交接点B 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C 这种变化是被逼迫的结果D是中国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一步
    8. 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主要的作法有
    ①创办军事工业②建设海防③编练新式军队④办工厂、修铁路、开矿
    ⑤发展河海交通和通讯事业⑥兴办民用工业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⑤⑥


    9.维新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而在政治舞台上唱主角,最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B 民主革命思想还未广泛传播
    C 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夺权D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0. 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主张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 家给人足”。其目的是
    A 团结农民阶级,完成革命任务B 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C从经济上战胜封建统治阶级D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11. 依据下列图片说明张謇所办企业的特点有哪些
    图片
大生纱厂(1899年投产)      大丰公司(张謇同时期所创办的企业)股票
①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②以纺织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③企业按近代经营管理方式运作
④都是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


    12. 从1927 年到1930 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其根本措施是
    A 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C 纠正“左”倾军事冒险计划D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13.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109 年(1840-1949 年)的中国近代史有三次革命高潮:??”下列哪些属于这三次革命高潮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②"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打倒了北洋军阀政府
    ③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 建国初,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
    A 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性质的企业
    B把私营经济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 确立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D促进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比较,我国在下列哪些问题上超越了当时的改革水平
    ①所有制形式②市场经济地位㈢分配方式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A①②③④B②③C③④D①②③
    16. 下列对新中国50年来所实现的历史性跨越,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全面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B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C市场经济的建立,实现了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型
    D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由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7. 下列作品中抨击和嘲讽教会贪婪腐化的著作有
    A《愚人颂》《巨人传》《十日谈》B《神曲》《十日谈》《愚人颂》
    C《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巨人传》D《十日谈》《巨人传》《神曲》
    18. 一般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分析下列历史现象,哪些属于此类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
    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⑤中国的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⑤B①②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19.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前提是
    A 国民经济恢复显著B外国武装干涉被打退
    C 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D 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法西斯主义有直接的关系,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因素有
    ①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产物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③西方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仇视㈣极端的民族主义、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1.1939 年波兰覆亡,1941 年11 月苏联丧失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40%的人口及大部分工业区,其共同原因有
    ①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②德军的闪电战③#英法的绥靖政策
    ④没有做充分的临战准备⑤防御战略思想不当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
    22. 根据国际关系形成的基本原因,排列世界历史上三次国际关系格局形成的新的均势平衡顺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大陆“实力均衡”②战胜国间的均势③#英国的主导地位④美苏实力均势
    A③②④B①③④C③①④D①②
    23.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19世纪晚期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
    A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B 新兴产业兴起
    C 经济发展不平衡D 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4. 二战后至80年代后半期,欧洲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割据”状态,并没有形成全欧经济的紧密联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欧共体集团的排外性B 意识形态分歧和持续“冷战”
    C 美国控制部分欧洲市场D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5. 比尔?盖茨已经连续三年居世界富豪之首,近一年来平均每月增加资产4 亿美元。这说明
    A科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B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 企业利润获取主要靠市场竞争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 题13分,共计37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
??相国、丞相皆秦官??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汉高祖)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孝惠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太尉,秦官。御史大夫,秦官。
———引自《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材料二   秦少府(官职)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谓之尚书。尚,主也。汉承秦置。武帝游宴后庭,始用
宦者主中书??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记、章奏及封奏,宣示内外而已,其任犹轻。
———引自《通典?尚书省》
    材料三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
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以中央机构的情况,说明西汉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4 分)


(2)上述材料反映了政治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4 分)

 


(3)自汉朝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4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
背景材料  19世纪早期,随着鸦片的大量输入,1838 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鸦片“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
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瓜
分大祸,迫在眉睫,必须当机立断,迅速维新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
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的直接结果如何?(4 分)

 


(2)试从历史背景、作用两方面比较两次上书有哪些相似之处?(4 分)

 


(3)通过两次上书,从上书者与接书者的态度中分析两次上书的本质。(2 分)

 


(4)依据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历史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图一
 
 材料二 图二
 
(1)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怎样的联系?(8分)

 


(2)材料二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对英国历史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2 分)

 


(3)上面两组图片给你哪些启示?(2 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第29 题13 分,第30 题13 分,第31 题12 分,共计38分。
    2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分裂时期,也有统一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国家统一是国家的主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举出中国古代四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史实。(4 分)

 


(2)分析说明中国古代三次大统一所具备的相同条件。(3 分)

 


(3)台湾与大陆统一一定会实现的依据有哪些?(6 分)

 

 

    30.2005 年(10 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勇壮举,是
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上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
挠、自强不息的象征。请回答:
(1)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什么?(4 分)

 


(2)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2 分)

 


(3)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与抗日战争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 分)

 


(4)从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到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3 分)

 


    31. 从二战结束至21世纪初,西欧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 分)从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方面,分析说明西欧加强经济联合的主要原因及发展趋势。(6分)

 

 


 
[参考答案]
测试报告
 
【测试总评】 从上表数据分析,试题难度系数是0.53,平均分是94分,说明本套试卷难度与2005 年江苏卷相比略有偏高,试卷的区分度较为理想,试题的测试效果较为明显,这反映了测试班级学生的总体水平一般,达到了预期的测试效果。本次测试反映了考生第轮复习效果已较为显著,考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暴露出许多问题:①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仍有混淆现象,例如英国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及地位变化,将“世界工厂”的地位与军事地位混淆;西欧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欧洲的发展阶段混淆;将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关系理解为整个世界的国际关系等。②错误率较高的试题有8、11、13、15、18、23、24、27、28、(3)、29(3)(4)、31题,这些试题分析、理解性较强,说明学生在比较分析理解能力方面欠缺、审题能力不到位。③回答综合问题时,答案的要点仍有不完善的现象,如答案组织不严密等。④语言规范性差,学科语言的使用不标准。建议$&&’ 年考生应在基础知识、审题能力、组织答案、图片的信息提取及处理等方面下功夫,减少失分现象,提高准确率。
1.D 考查考生对“国人”概念的准确、全面理解,并联系到牧野之战的过程。国人是西周的平民,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种地、习武,战时“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兵役、兵赋的主要承担者。西周政治生产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民主的传统,平民可议朝政即是其中之一。国王遇有大事,征询平民的意
见。他们的向背,常常起举足轻重的作用。A、B、C、 三项都
不符合国人的概念,故正确答案为D。
2.C 吕不韦是商人,却做了相国,凭借的是经济力量,而他的经济力量取决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实际上考查考生透过
现象看本质的能力。B、C 是表现,A 是后来的结果。
3.B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作用,影响
到了建筑(寺院)、雕刻(石窟)和绘画(宗教画)。
4.C 扬州是隋唐时期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商业经济中心之
一,但不是政治中心。A、B、D表述符合历史事实,所以本题
的答案为C 选项。
5.B 选项0 是针对南宋而言的原因,C、D 是针对金而言的原因,A、C、D 都不能反映双方对峙的主要原因,说法不全面;较全面又能说明是主要原因的是B 选项,由于B选项的出现,才有A、C、D的原因。所以正确选项为B。
6.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A 是根
本原因,它使中国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由资本主义萌芽迅
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国家。C 是导致中国衰落的间接原因。
D 的说法欠妥,明清的统治者有相当一部分是精明能干的。
7.B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分析的能力。A 是
表现,C 是表现出现的原因之一,D是称谓变化的影响。B
是透过变化所看到的本质。
8.A①②③很容易选出,④⑤的目的是使中国在这些方面增强
自己的实力,也具有自强的目的,⑥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办军
事工业中所遇到的困难。
9.D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原因,考查考生比较分析两个历
史现象出现的原因的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0.A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与土地有关,土地与农民相联系,故选择A。增加国家的财政
收入、从经济上战胜封建统治阶级在题干所提示的材料中
没有体现,分配土地属于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不属于反
帝的任务,同时在“ 平均地权”的思想中,并没有提及反帝
的任务。
11.C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时间是1899 年,反映的信息是张謇所办企业,根据这两点分析,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是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其特点为①②③④。
12.D本题考查1972-1930 年中国历史的主要特征及原因分析。
0 的表述不准确,基本肃清右倾错误思想是在延安整风运
动中,时间不符合;“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推动了中
国革命向前发展,但它是重要理论,而不是措施;纠正“ 左”倾军事冒险计划是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在题干所限定的时间内是放弃进攻大城市的计划;只有D 选项符合题意,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得到迅速发展,
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13.A首先确定!&+ 年指的是从1840-1949 年,三次高潮从提示项中看出与推翻落后的统治有关,排除④,确定正确答案
为A。
14.B注意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是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时期。私营工商业是国营经济的有益补充,国家对其调整
就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使其得到恢复发展以利于国计
民生
15.A 注意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相比较。要求考生
将中国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的
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苏联的改革比较,分析中国七八十年
代的改革开放超越五六十年代改革的内容。具体分析所
提供的四个备选项,都超越了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
革的水平,故答案是A。
16.B 所谓历史性跨越突出一个跨越,既具有巨大变化,又有进步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方面。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
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由资本主义社会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A、C、D 符合跨越的含义,故答案
为B。
17.B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内容的掌握。
《愚人颂》无情地揭露了教士的愚昧,辛辣地讽刺了教皇、
主教和封建贵族的贪婪淫逸;《巨人传》提倡个性解放,鼓
励人们成为“全知全能”的人,去战胜黑暗与愚昧,与题意
无关;《十日谈》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
歌颂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神曲》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
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堂吉诃德》讽刺了趋于衰落的中
世纪骑士制度和武侠精神,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
暗和人民的困苦,不符合题目要求;《哈姆雷特》揭示出人
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表达了作者
对人的力量的赞扬,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B 选项。
18.C 因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出现与相当多的外部有利条件
有关,如利用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西班牙与葡萄牙的衰
落等因素。
19.C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的。国民经济恢复显著、工农联盟进一
步巩固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A、D 两项;外国武装干
涉被打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是新经济政策的背
景之一,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所以不是根本前提,排除B 选
项。故答案为C选项。
20.D本题考查考生对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等相关历史
现象的分析与理解。由于世界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造成
了社会阶级结构的急剧变化,加速了小生产者的破产分
化,它造就了法西斯主义的群众基础,①正确;一战后帝国
主义的瓜分和分赃不均造成了新的矛盾,在一些国家出现
激进民族主义的思潮②正确;③的表述符合当时的历史
史实;④的表述是法西斯主义产生的特点,法西斯主义鼓
吹极端的民族主义、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既反对科学
社会主义,又反对传统的资本主义。④不符合题意,所以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21.B①属于波兰覆亡的原因,⑤属于苏联失利的原因,两者不
是共同原因,排除包含①⑤的选项,正确选项为包含②③
④的B 选项。
22.D 国际关系的基本成因是国际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
化;根据三次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原因,得出答案为D,而
③只是从经济角度分析,不能列为国际关系格局之中。
23.D充分利用新的科技成果是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
新兴产业兴起主要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有关,两个时期
都有,属于共同点;因为各国国情不同,所以经济发展不平
衡,C 也是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故D是正确答案。
24.B 四个备选项都是原因,分析得出起主要作用的是当时的国际格局(环境)。从整个欧洲的政治状况分析,西欧与东欧
不同,主要是意识形态分歧和“ 冷战”影响所致,故答案应
选B。
25.B 比尔?盖茨资产的快速增长来自于微软产品的不断更新
换代,是知识经济的体现。A 科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
础、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快速增长的原因,不符合
题意。所谓表明应是反映的实质,而不是表象,企业利润
获取主要靠市场竞争是主要方式,是具体表象,不符合题
目要求。故B是正确答案。

 


26.【解题思路】本题以三则材料、一个主题( 政治制度及思想)为背景,切入点为比较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解答过程中,注意认真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进行比较归纳,再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得出第(1)问的正确答案。根据第(1)问的回答,总结概括出第(2)问的答案,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特征分析得出第(3)问答案。答案要简洁。
【试题解答】  (1)西汉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史称“ 汉承秦制”,但对秦朝的一些制度又有所损益变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均为秦官,西汉依旧设置。
(2)相权不断削弱,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专制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发展。
(3)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题评析】本题以中国古代主干知识政治制度为大背景,从
秦、汉两朝的政治制度入手,进行比较分析,考查考生分析、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提示2006年考生注
意历史主干知识的整体复习,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比较。
27【解题思路】本体属于复合型材料解析题,这种试题是2000 年高考以来常用的一种形式。复合型材料解析题注意要先读问
题,带着问题读材料,问什么,答什么。第(1)问根据上书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结果。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背景、作用。第(3)问,根据结果,透过表现看本质,分析得出其本质性的内容。这一问较难,需要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并理解历史术语———实质的含义来理解答题。第(4)问,要求从全局上掌握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脉络和各阶段的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来判断材料具体反映的发展趋势,一定要将三则材料串联起来分析,此问较难,学
生易答错。
【试题解答】  (1!)林则徐上书情词恳切,使道光帝深受感动,于是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光绪帝读康有为上书后深受感动,令康有为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
(2)①两次上书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都是面对民族危机,而国内存在两派不同主张,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危机感促使他们上书统治者。②两次上书对促成禁烟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
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国近代爱国救亡史上,书写了浓重的
一笔。这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爱国救亡相碰撞的结果。
(3)触动皇帝的根本因素都是“危机”,危机危及到皇帝的根本利益,即由地主阶级的本质决定的;但也正是其阶级本质决定皇帝最终必然动摇或脱离上书者的立场。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都有其历史必然性。
(4)从禁烟(或出现抵御外来侵略)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从学习君主立宪制失败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体现了中国近代的爱国人士为救国进行了不断探索,体现了从抵抗西方到向西方学习的发展趋势。
【试题评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新的角度、新的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切入点新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审题过程中要注意理解题干的含义,答题时注意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后两问有一定的难度。提示2006年考生注意历史
阶段特征的复习,同时注意对历史术语的理解。
28.【解题思路】解答图片型试题首先要从图片中得出相关的历史信息,根据相关的历史信息来确定与所学历史知识结合。根据第一组图片中每一图片确定相关的历史信息,再根据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高度概括得出准确答案。第二组图片与第一组图片有相反的内容,方法一样,但答题的角度却不同。第(3)问是从两组图片对英国历史的影响中得出对我们有益的借鉴。所组织的答案一定要兼顾到每一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不能有遗漏,语言要精炼。
【试题解答】  (1)①莎士比亚的戏剧深刻反映了英国现实,提出消灭封建割据,实行资产阶级开明君主专制制度,巩固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等观点,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为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②洛克的启蒙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迎合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赞成君主立宪制,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君主立宪政治体制的理论基础;(2 分)③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也为英国战胜荷兰、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自诩为“ 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提供了条件,成为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3 分)④早期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广阔市场,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2)①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经济发展被后起的美国和德国超过(或丧失了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但军事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②二战直接遭受法西斯的进攻,二战后,又失去军事上的强国
地位。#恐怖主义严重威胁英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3)①思想是革命的基础,注重思想观念的更新( 或与时代相符合);②如果依赖原有的基础,不注意创新将由先进变为落后;③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大多是灾难,所以和平与发展应成为共同追求的时代主题;④反恐斗争将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试题评析】本题用两组图片将英国近现代历史串成一条线,
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这是高
考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此题以英国历史为主线,以不同时期
的历史现象为切入点,考查英国的历史及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热
点问题,是一道大跨度(英国近代、现代)、小切口( 每一问都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与英国相关)的问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及综合概括能力。提示考生,学习历史知识,要将国别史知识整体归纳,相关的内容横向、纵向比较,把握阶段特征、内在联系,并与现实相结合,从分析总结中得出启示。

 


29.【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主干内容统一问题,根据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变化、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命制本题。解题过程中注意,第(1)问,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分类归纳。第(2)问,将三个时期的统一原因进行比较,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的答案。第(3)问主要将中外历史知识结合,从古代到近代到现代,中外历史知识兼顾,总结得出。
【试题解答】  (1)①公元前221 年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西晋结束魏、蜀、吴三国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③589 年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④1279 年元朝结束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2)军事上处于优势;民族之间的融合;正确的军事战略和策略;等等。
(3)①历史依据是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②理论依据和政策保证是邓小平提出的“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国际法的保证有《开罗宣言》《中美联合公报》等国际文献;④统一是中国人民的人心所向;⑤大陆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这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证;⑥港、澳顺利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试题评析】本题以历史主干知识国家的统一为大背景,从中
国古代历史上相关的统一与分裂问题切入,是一道大跨度( 中国古代2000多年)、小切口(每一问都从不同的角度考查相关的统一)问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及综合能力。提示考生,学习历史知识,要将历史知识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把握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分析,将相关的知识串起来整体把握,从比较中得出启示。
30【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中重点知识长征、党的政策、长征与抗战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等问题。根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年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等有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命制。注意时间上的限定,将有关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要注意理解题干的主要限定语,避免答非所问,也避免遗漏知识点。
【试题解答】 (1)主要原因是中共党内的“ 左”倾错误致使红军的第五次反“ 围剿”斗争失利。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年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于甘肃会宁。
(2)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3)①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的主干;②红军长征胜利,完成战略大转移,使抗战时期的根据地主要居于华北一带,对日本侵略者形成威胁;③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 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给,分)
(4)①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或答“召开瓦窑堡会议”或“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②领导“ 一二?九”运动;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④组建东北抗日联军。( 答出三点就可以给3 分)
【试题评析】本题以当今热点纪念长征胜利70 周年为切入点,结合历史阶段特征进行重新组合,从新的角度进行命题。是一道大跨度、小切口的试题,其中第(3)(4,)问需要考生认真审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比较辨别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及练习。
31.【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现代史中主干知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与欧盟关于纺织品问题的谈判、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欧洲等热点问题而命制本题。解答本题时注意:(1)历史的主干知识的阶段及特征;(2)不同阶段的形成原因分析;(3)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从整体上分析,不能分国考虑。(4 )国际关系从地域和时间上划分,以免答案离题太远。
【试题解答】  阶段:①经济恢复阶段( 战后初期到50年代
初):有较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战后依靠美国的经济援助以
及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和统治,迅速恢复。②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50 年代初到70 年代初):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促进;利用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获得了廉价的资源和海外市场;西欧各国经济的联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③滞胀阶段(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削弱。④较快发展阶段(20 世纪90年代至21 世纪初):欧盟成立及发展,推动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联合主要原因:经济发展角度:战后各国经济步入高速发
展时期,要求西欧各国之间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协调;西
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贸易往来密切和国际化,促进
了经济上的联合;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欧元的实行,使欧洲向一体化纵深迈进。国际关系角度:60 年代以来,美苏争霸,战略重点均在欧洲,对西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面对这种争夺和威胁,西欧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付;为了生存与发展,西欧经济走向了联合;1967 年欧共体成立。
发展趋势:两级格局解体,欧共体发展成为欧盟,五次扩展,促使国际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的成立,表明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试题评析】本题以历史主干知识为背景,以阶段特征、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等小切口进行命制试题,跨度大切口小,符合高考能力要求,同时结合时政热点体现了高考与现实结合的命题思想。本题综合性较强,答案的归纳要求高,试题难度较大。2006 年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答案的整理练习,注意运用精确的历史术语来回答问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