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仿真卷三

时间:2009-10-18 17:49:42  来源:佚名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仿真试卷三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表现。据此回答1-3题。
    1.秦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社会基础是
    A.秦通过变法,国力增强
    B.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形成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C.百家争鸣,为统一提供思想基础
    D.秦王嬴政统一措施得当
    答案:B(A项是经济基础。各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形成了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这是统一的重要社会基础)
    2.唐朝时期对科举考试的创新有
    ①开始设立进士科  ②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④由高官主持考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而封建的上层建筑却阻碍了这种发展,导致正常的调节机制无法起到应有作用,只有采取非正常手段,即实行强化手段,而这种强化手段的实施正好说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回答4-6题。 

    4.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同点是
    A.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都提倡民主和科学
    C.彻底批判旧制度  D.都提倡民主与共和
    答案:A(一定时期的思想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
    5.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B.反对民族压迫C.反满兴汉D.反对封建统治
    答案:D(A、B、C三项是表象,D项是实质)
    6.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两者的相同目的是
    A.借“尊孔”或“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D(康有为、陈独秀都以孔子做文章,用意十分明显,即为自己的思想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借此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


    中国共产党一向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方针政策都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据此回答7-10题。
    7.中共维护或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措施或行动中不包括
    A.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B.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C.实行减租减息、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D.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
    答案:D(精兵简政提高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行政效能)
    8.下列活动既严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又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A. “一五”计划B.  三大改造C. “大跃进”运动D. 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C(“大跃进”运动大搞小高炉、土法炼钢铁和群众运动,既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又违背科学发展观)
    9.建国初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措施或制度有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严厉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为  ③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④引导私营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B(①指的是官僚资本及官僚资产阶级,与题干不符,故排除掉)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②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改变了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各国的确立和发展,其表现各不相同。据此回答11-13题。
    1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所雇佣劳动力的来源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加充足,这主要是由于
    A.城市化进程的加快B.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进
    C.国外移民不断涌入D.人口增殖速度加快
    答案:B(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劳动力来源充足当然是圈地运动进一步推进的结果,要注意圈地运动从15世纪延续到19世纪)
    12.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的实质是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B.为近代化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方面取得相当的成功D.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答案:B(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指法国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
    13.1876年,美国为纪念建国100周年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当时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参加世博会。在展览会上,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七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李圭在参加了此次世博会后,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其思想主张属于
    A.封建顽固派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B(抓住“机器正当讲求”即可)


    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解决国际关系问题日趋重要,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点。据此回答14-20题。
    14.巴黎和会在下列哪一问题上的规定应给予肯定
    A.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划分问题B.关于战败国的赔款问题
    C.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处置问题D.对苏维埃俄国的政策问题
    答案:A(巴黎和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族主义要求)
    15.二战前夕,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在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是
    A.对西班牙实施“不干涉”政策B.策划“慕尼黑阴谋”
    C.对意大利实施经济制裁  D.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答案:B(策划“慕尼黑阴谋”以及慕尼黑协定的出笼过程就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典型事件)
    16.二战后,美苏首先在哪一问题上产生了突出矛盾
    A.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
    B.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C.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D.苏联与土耳其关系及对希腊国内民主运动的态度
    答案:A(美苏战后主要矛盾的根源在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不同。“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反映了美苏有不同的国家利益,故选A项)
    17.“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进行反共反苏的舆论宣传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D.实行军事援助
    答案:B(抓住题干中的材料即可)
    18.一战后到二战后初期,美日关系的发展趋势是
    A.由争夺亚太霸权到美国占领日本B.由互不干涉到相互争夺世界霸权
    C.由争夺亚太霸权到战略伙伴关系D.由互不干涉到共同掌握世界霸权
答案:A(抓住题干中的时期特点,二战后初期,美国以“盟军”名义对日本实施军事占领)
    19.二战中法国的光复主要得益于
    A.《开罗宣言》B. 雅尔塔协定
    C. 德黑兰会议 D.《波茨坦公告》
    答案:C(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20.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C.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答案:A(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而且具有延续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2分)

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目的。(2分)

 

(3)依据材料三,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共和运动的深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2分)




(4)依据材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4分)

 


参考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1分)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1分)
(2)认识: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目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2分) (3)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2分)
(4)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评价:学生无论对此观点肯定或否定,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酌情给分。(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
企业类型 每天平均纱锭数
外商     51664
华商     23686
    材料二: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高级中学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1919年全国注册开厂数简表(单位:家)
省区 江苏 直隶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奉天 湖北 广西 甘肃 其他省
数量 155   45   33   31   20   19   19   3    1    1     0
注:江苏含上海;直隶含北京、天津。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图片  


材料五:1949年全国私营工商业在全国工商业中的比例
类别 工业总产值 棉纱 棉布 面粉 卷烟 商品批发 商品零售
比例(%) 63.2 46 40 80 80 76 73.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4分)


(2)材料四反映的我国面粉业生产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主要原因有哪些?(4分)

 

(3)针对材料五反映的情况,新中国在过渡时期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哪两大重要政策?(2分)

 


参考答案:(1)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4分)
(2)变化: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原因: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分)
(3)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资本主义兴起后,世界经济格局几经变化。其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上演了一幕幕兴衰剧,研究其兴衰的原因、历程和影响,对当今社会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图1  经济中心两次转移    图一
 
图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幅反映德国(左)向英国(右)的海上霸权挑战的漫画        图二


(1)据图1,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发生了哪两次转移?引起这两次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在两次经济中心转移中崛起和衰弱的代表国家和地区分别有哪些?(6分)

 


(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施加决定性影响。”结合图2漫画所反映的事实,论证保罗•肯尼迪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1)第一次转移:16世纪,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分)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后新航路的开辟。(1分)代表: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和英国所取代。(1分)
第二次转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西岸转向美洲(和欧洲内陆的德国)。(1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代表:英法的经济发展缓慢,由世界第一、二位下降为三、四位;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由世界第三、四位上升为一、二位。(1分)
(2)德国随着经济发展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加强了;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激化,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建立了同盟国集团,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4分)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哪一个国家重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该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有哪些?(2分)


(2)韩国和新加坡在20世纪7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2分)


(3)目前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警示作用?(4分)

(4)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2分)

 


参考答案:(1)国家:日本。和
外部条件:世界局势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的保护和扶植(如答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美国军事订货也可)。(2分)
(2)吸收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2分)
(3)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军备竞赛、与邻国关系长期不稳定。作用: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进行西部大开发;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4分)
(4)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发展速度比较快;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平衡。(2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