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广东中山市高三历史模拟题

时间:2009-10-18 17:49:47  来源:未知
 

               2006年广东省中山市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            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
    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
    2.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惘              D、知之为知之
    3.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C、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          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4.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其特点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   B、摆脱了封建统治危机
    C、对封建统治政策作了内部调整  D、内容广泛的全面改革


    5.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    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6.能说明19世纪60年代后的30年是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史实是 
    A.新学堂和新教育体制开始出现  B.洋务运动全面掀起
    C.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D.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7.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否定封建传统道德     B、铲除封建统治的根基
    C、利用孔子的权威服务于变法 D、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的爱国要求是 
   ①“抵制外货” ②“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 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大革命时期中共积极推动国民革命发展是基于 
    A、通过革命建立自己军队的需要  B、扩大党的组织基础的需要  
    C、实现人民反帝反封建要求的需要   D、改造国民党为革命联盟的需要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色政权实行战略转移主要由于 
   A、中国是半殖地半封建地社会        B、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      D、中共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11.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的地区位于
    A、豫皖苏地区          B、豫陕边地区
    C、鄂豫皖三省交界      D、湘鄂赣三省交界

 


    12.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起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作用的措施是 
    A、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B、发动抗美援朝运动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3.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A. 合理调整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 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D.优先发展重工业
    14.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得到改变,这说明  
    A.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推进发展    B.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富国大计
    C.实现民族独立是推动近代化的前提  D.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地位在于 
    A、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B、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


    16.在天文学研究上引入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是  
    A.托勒密    B.哥白尼    C.布鲁诺    D.培根
    17.拉丁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美国 B、海地 C、古巴 D、墨西哥
    18.1857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这一现象表明 
   A、各国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已存在
   C、资本主义制度已渐趋衰落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9.大资产阶级当政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就基本完成,其主要表现是     
    A、确立起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  B、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
    C、通过了《人权宣言》          D、部分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0.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两国均有较高程度的垄断组织  B、两国均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
    C、两国均具有了较为丰富的资源  D、两国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21.决定“亚洲的觉醒”走上与“亚洲革命风暴”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
    A、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
    C、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D、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占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3.罗斯福新政被成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24.二战期间的战时同盟战后很快破裂主要由于 
① 意识形态的矛盾  ②国家利益的矛盾  ③美苏争夺殖民地的矛盾  ④美苏争霸局面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    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计36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言
材料二   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8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摘自希特勒《我的奋斗》
    材料二  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大规模重整军备的计划和惊人的侵略行径急剧地改变了势力均衡。较弱的意大利不再是徒劳无益地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回答:(l)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指出一战后德国及日本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出现变化原因的异同点。(6分)

 


    (2)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美国在惩处德国日本法西斯时态度的差异。指出差异的主要表现及美国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3分,共计39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14分)

 

 


    30、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大探索。指出这两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探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次探索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12分)

 

 


    3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历程。(13分)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B  7、D  8、A  9、C  10、D  11、C  12、A  13、C  14、C  15、D  16、C  17、B  18、B  19、A  20、D  21、A  22、C  23、D  24、B  25、B
26、历史现象:明朝时期农业经济和商品交换发展较快;封建社会中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或答成重农抑商);但明中后期从事商业发展的人明显增多。(6分)
主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政策对稳定社会经济基础有积极作用,(3分)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和发展。(3分)
27、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6分)
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2分)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4分)
28、(l)变化: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同:日本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所得到利益与其愿望有较大差距,而德国是战败国,战后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相称。相同:都受到英美势力的压制,急于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6分)
(2)对德国:分区占领,铲除法西斯势力,改造德国社会。对日本: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原因:美国遏制苏联,维护其远东利益,称霸世界。(6分)
29、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农耕。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4分)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分)
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4分)
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4分)
30、主要内容:前者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后者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逐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6分)
原因:前者未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成果,修改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政治上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经济建设上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后者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6分)
3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3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3分)社会主义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2分)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3分)社会主义模式由单一到多元: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