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06年全国历史中考模拟试
06年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
最新热门    
 
06年黄冈市高三上历史期末试卷

时间:2009-10-18 17:50:55  来源:佚名
 

  湖北省黄冈市2005-2006年上学期高三历史期末考试卷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各国改革就整体而言主要是针对上层建筑方面的
    B.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
    C.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
    D.战国变法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
2.中国古代冶炼技术不断进步,其中灌钢法的发明是在
    A.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3.隋唐时期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表现在 ①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②农民的赋役负担相    对减轻 ③政府赋税收入有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  ④使土地买卖和兼并得到有效控制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明清时期,提倡“法治”、反对“人治”的著名思想家是
    A.李贽    B.顾言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5.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列有关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秦以后,中国出现了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B.隋唐时期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彻底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C.明初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D.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6.美国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取得的特权不包括
    A.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
    B.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C.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一切特权
    D.美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7.洪秀全宗教理论的思想来源有 ①西方基督教义 ②中国儒家大同思想 ③农民的平均主义  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列强取得在中国长江上游的内河航运权是在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90年代  D.20世纪初
9.北伐胜利进军期间,各地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纷纷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队,收回租界,其中斗争成果最大的是
    A.湖北、江西   B.四川、湖南  C.广东、福建  D.山西、陕西
10.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是   
    A.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但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C.决定加入共产国际
    D.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1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
    A.保存了革命力量
    B.有力地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
    C.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革命斗争
D.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12.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③中国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④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决定着抗战的成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1937年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C.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D.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4.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诸多因素中不包括
    A.由于全国人民的压力          B.共产党的努力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  D.美国的调停和国民党的让步
15.1972年中美关系的缓和
    A.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以恢复
    B.使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C.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D.彻底结束了中美两国的对抗,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16.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普遍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A.推翻了君主制度      B.彻底解决了土地问题 
C.向法制化国家过渡    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7.第一次工业革命
    A.它开始于18世纪、19世纪早期扩展到德意志、日本和俄国
    B.它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C.它使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并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D.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盛行的垄断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沃尔玛
19.1915—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主动权掌握在
    A.同盟国一方    B.协约国一方    C.德奥意一方   D.英法美一方
20.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下列科技成就是英国人取得的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②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③科学的原子论的建立  ④进化论的确立  ⑤物理学的相对论的提出  ⑥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  ⑦元素周期表的制定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⑦    D.⑤⑥⑦
21.下列关于1918年苏俄同德国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摆脱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      B.使俄国失去了大片国土
    C.使苏俄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D.1919年被苏维埃俄国废除
22.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意日五国的意图、行动、措施及斗争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
    A.都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都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D.都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2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于
    A.中途岛海战后不久         B.美英军队西西里岛登陆后不久
    C.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后不久 D.阿拉曼战役结束后不久
24.下列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评价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25.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增长的主要动力是
    A.知识资源占有、配置                B.知识资源的生产和消费
C.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  D.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5小题,其中第26题8分,第27题10分,第28题9分,第29题14分,第30题9分,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遇见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第二次北方人口南迁高潮是安史之乱后,第三次是靖康之乱引起人口南迁高潮。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中国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至13世纪),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到清末(15世纪至20世纪)。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材料三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导致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北移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

 

27.北洋军阀政府是在新旧冲突与并存、中西撞击与杂处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一时期的中国进一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界、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什么?(4分)

 

 


  (2)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⑶ 简要分析这些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1952年的投资总额及其比重
  投资额(或投资比重)
 总汁
 工业
 农业水利
 运输邮电 商业
 文教卫生
 城市建设
 其它

1950~1952年合计(亿元)
   78.4
   30.1
   lO.3
  17.7 2.7
   3.9
  2.6
   17.1

  1950~1952年合计(%)
 100
   38.4
   13.1
  22.6
 3.4
   4.97
  3.3
   14.2

    ——据《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第254页数据整理,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二             1953-1959年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
年份
 投资总额(亿元)
沿海        内地
 比重(沿海与内地之和为100
沿海
地之和为100 00100100)
内地
 注:沿海指粤、闽、浙、
苏、鲁、冀、辽七省和京、津、泸三市,其他省区为内地

1953~1957年 沿海 内地 沿海 内地 
 230.08
 262.75
 46.7
 53.3
 
1958年
 105.55
 163.45
 39.24
 60.76
 
1959年
 126.58
 223.14
 36.19
 63.81
 
    ——资料来源于《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第29l页
    国家统计局《1950—1985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第45页
材料三  因为顾及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并且为了改变西部地区工业落后面貌,国家实行在沿海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156项”工程(指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主要分布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包头、西安、洛阳、太原、兰州、成都、武汉、株洲等城市,106个民用工业中55个在东北,32个设在中部;44个国防企业,有35个设在中西地区,其中21个安排在川陕。(当时审查厂址时,要把厂址标在地图上,并且用直线标出它与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美军基地的距离。)
    ——引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试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说明我国50年代基本建设投资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50年代基本建设投资形成上述区域布局出于
哪些考虑。(5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1960~9180年世界生产总值份额(百分比)
  国家或地区
     1960年
     1970生
     1980年

    美国
     25.9
     23.0
     21.0

    日本
     4.5
     7.7
     9.0

    中国
     3.1
     3.4
     4.5

  发展中国家
     11.1
     12.3
     14.8

    ——摘自保罗•甘乃地《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Economic Change and Mi 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回答:
(1)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说明1960~1980年表中所涉及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或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形成上述趋势或特点的原因。(11分)

 

 


30.简要说明18世纪下半期,法国政体的演变过程,(4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和本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有何明显的不同?(2分)试从法国、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2.C  3.B  4.C  5.B  6.C  7.A  8.C  9.A  10.A  11.D  12.B  13.D  14.D  15.C  16.C  17.B  18.C  19.B  20.B  21.D  22.B  23.B  24.D  25.C
  26.(1)①人口迁移,②气候变迁(4分)
      (2)①秦汉时期国力强大,统治疆界北移,秦汉政府北击匈奴后匈奴南下破坏作用有所减小。(2分)    ②秦汉时期,统一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图中所示地区由游牧生产转向农业生产。(1分)    ③农业生产技术,水利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农业区域的扩展。(1分)
  27.(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分权政治、政党政治)转化,进行了一系列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1分)
 经济领域:自然经济进一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转化,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分)
 思想文化:封建迷信向近代民主科学转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分)
 实    质:反映了资本主义同封建主义的冲突与斗争。(1分)
    (2)原因: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③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推动)(每点1分,共3分)
    (3)影响:①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共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1分) ②民主和科学的宣传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共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2分)
  28.(1)①从产业结构看:重点投资于工业,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邮电。(2分)  ②从区域布局看:重点投资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2分)
    (2)①就近资源、能源  ②国家安全  ③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经济面貌。(5分)
  29.(1)日本显著增长,(1分)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程度较小的显著增长。(1分)美国经济实力以及快速度下降。(1分)
    (2)日本:①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的刺激②引进资本时注意引进先进的科
    技③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3分)
    中国:①60年代初,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②文革期间邓小平采取有效措施抓经    济建设③改革开放的推动。(3分)
    发展中国家: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致力于经济建设。(1分)
    美国:①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②经济危机的打击  ⑨财政    赤字成为经济的沉重负担④1975年后经济停滞、通货膨胀的影响。(4分)
  30.(1)过程:封建专制君主制一一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资产阶级独裁的体制(4分)   (2)差异:法国为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日本为专制主义体制  (2分)
      (3)原因:对封建制度改造的程度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1分)法国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1分)  日本的过渡道路是明    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