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北师大版06年历史中考模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05-06学年上八年级历史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最新热门    
 
2006年全国高三历史试题选四

时间:2009-10-18 17:51:01  来源:佚名
 

2006年全国高三历史试题选四

◎非选择题部分

中国古代史II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冉有名)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先王以为足。若子季欲其法也。测有周公之籍(指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苟:急)而赋,又何访焉!”(《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管子(管仲)……曰:“相地而衰征(衰征:有等差的征课),则民不移。”(《国语·齐语》)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春秋·公羊传》)

回答:

(1)材料一中“先王制土,籍田以力”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仲尼是谁?他对季康子主张的态度如何?

    (2)简释材料二中“相地而衰征”的含义。出现这一赋税政策的主要社会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季康子、管仲的主张和实施初税亩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又如何?

 

5.概述汉、唐两朝培养和选拔官员的途径,及对各级官员进行有效管理和监察酌措施,并综述其积极作用。

 
6.交通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秦、汉时期我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对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分析说明隋唐时期的交通运输业对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自古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回答:

    (1)从汉高祖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如何?

    (2)崇圣寺三塔是南诏及大理建筑杰作的历史见证。主塔千寻塔由唐朝派汉族工匠帮助设计建成。另外两塔建于大理(937一1254年)时期。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三塔昭示了什么?南诏的崛起与统一、大理政权历史的结束,分别与哪些重要历史人物有关?

    (3)指出成吉思汗对中国历史作出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一致赞成并把成吉思汗灵柩(棺材)从内蒙古西迁至甘肃,这一举措有何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隆重回迁成吉思汗灵柩以及建筑新陵园,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9.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加强。据此回答:

(1)明清是怎样加强对地方管辖的?

(2)这一时期,又是怎样反对外来侵略的?
 

10.15、16世纪欧洲进入重大转折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在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没有多大改变。

(1)这一时期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2)尽管中国变化很少,但在经济、思想等领域也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试各举一例说明。

(3)分析这一时期欧洲变化较大,而中国变化很小的原因。

 

11.在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中,由现在的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根据所学知识,同答下列问题:

    (1)以中国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哪个朝代?(2分)

    (2)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试分析发生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及条件。(5分)

(3)“海上丝绸之路”自开辟以来,丝绸都是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长盛不衰的主要货物,所以这条对外通道被习以为常地叫做了“海上丝绸之路”。(4分)

①如果依据宋元时期以来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土要货物而论,这条通道还可以命名为“海上_____之路”。②如果从输入中幽的主要货物而论,这条通道又可以被命名为“海上_______之路”。

 (4)近年来,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都想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名义中报世界文化遗产。假如由你草拟中报报告,就这两个城市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上的地位而言,它们的最大优势分别是什么?(4分)


12.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诸多治国思想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分)

    (2)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其主要危害是什么?(4分)

(3)针对儒家思想的弊端,明朝后期的李贽是怎样进行批判的?(3分)

(4)民国初期,反对儒家思想的斗争有何新发展和表现?(8分)

13.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罕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追求。
 

要求:

概括秦、隋两朝统一全国的相同原因。(3分)结合背景材料,分析中华民族能够实现长期统一的内在因素是什么?(3分)并举出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14.史学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在汉朝,一是在宋元。明清时期近代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有四:曰压制工商,曰儒家思想,曰奴化教育,曰自满保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两个黄金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黄金时期”主要表现有哪些?(10分)

(2)明清时期四个原因是怎样阻碍科技发展的?对今天的科技发展有何启示?(10分)

 

15.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礼》对先秦的水利官川衡和泽虞的设置及其职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秦汉时期中央国家机构均设有都水长丞,“掌诸池沼,后政为使者”,汉武帝曾经非常重视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中央政府专门配备了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隋炀帝执政后,改水部侍郎为水部郎,属工部领导。唐从隋制,自此至清,基本上沿用隋制,较少变动。

材料二  秦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明法度,定律令”,对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法规,集中在《田律》之中。西汉的《水令》,在历史上首次制定了灌溉用水制度,规定对水资源合理分配使用。唐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水法规,尤其是《水部式》,是由唐代中央政府正式颁布,是我国古代比较系统的水行政管理的专门法典。宋代的水事法规进一步发展,王安石变法颁布过《农田水利约束》。明代基本法典《大明律》、清代的《大清律例》在总结历代水法基础上,着重对盗决河防、失时不修堤防、修理桥梁道路等进行了立法。                                 ——以上选自《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水权制度的什么特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隋唐时期在水利建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18.目前在中国沿海地区,已经和正在形成一个“三主四次”的七大城市圈,它们主次相递,关联共生,由北向南分别是:辽东南城市圈(次)、首都城市圈(主)、山东半岛城市圈(次)、长三角城市圈(主)、台海城市圈(次)、珠三角城市圈(主)、北部湾城市圈(次)。这七大沿海城市圈目前大小不一,实力不一,影响力不一,但都是中国对内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

长江三角洲城市圈以上海为核心,联合周边江、浙两省的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组成,面积1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7240万,经济总量约为12000多亿元。长三角城市圈的形成,除其区位优势外,更有着历史的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这一地区就出现了众多的工商业发达的城市。试以唐、南宋、元、明清时期有关城市发展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

    (2)近代史上,长江三角洲有许多城市很早就被辟为通商口岸。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这一城市圈中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有哪些?(2分)

    (3)随着对外通商兴起,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近代企业和民族工商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试举出近代前朝在上海创办的著名官办和商办企业。(2分)

    (4)一战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中心之一。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什么?(2分)在这一地区创办企业的著名企业家有哪些?(2分)

    (5)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形成的重大举措?(3分)


    19.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有三个黄金时期,一是在秦汉,一是在隋唐,一是在宋元。请回答:

    (1)试以秦汉、宋元为例,谈谈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共同原因。各有什么特点?(10分)

    (2)结合这些特点,分析秦汉和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21.(13分)《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一书中说:“与中国科学技术停滞落后于世界的同时,明清时期在其他文化方面却有了许多新的发展。”试归纳“新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并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其出现的各自原因。

 
22.(12分)为了宣传世界海洋和平友好交往,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科技传统,团结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加强海洋意识,共同把祖国建成海洋强国。某论坛就200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历史意义和建设海洋强国目标进行了热烈地研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观点:

    甲:它把集中华一千多年封建文明之大成的明文化带到了海外,对当时明显处于落后环境中的海外人民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

    乙: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功绩是举世公认的,那就是:亲善、友好和贸易,不侵略别国。而西方航海家伴随着的都是殖民和掠夺。

    丙:今天我们对郑和历时28年完成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怎么估价都不会过分。

    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II


2.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时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思想分别是什么?分析其各自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成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其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态,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他的这些变法主张?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

(3)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中国近代化道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还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对西方事务的认识有一个“夷务一洋务一时务一要务”过程。

    (1)“器物变革”和“制度变革”所指为何?简要说明促成“制度变革”的因素。

(2)结合“夷务→洋务→时务→要务”的发展过程,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特点的认识?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州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变。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是什么?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这三种革命?

    (2)结合材料一说明,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8.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是发生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御侮道路上的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

(2)这两次革命的最终结局对中国革命有何重大启示?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成为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华北地区沦陷的经过,举例说明日本侵略者对该地区的殖民掠夺和统治。

    (2)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于1940年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请说出此战的名称和这次对日作战的目的及意义。

    (3)为什么说华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典型的地区?

11.阅读下材料:

材料一  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全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

    材料二  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方针下,在蒋主席领导下,彻底实现三民主义的方针下,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1945年10月8日毛泽东的演说

    材料三  双方同意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

    材料四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敌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捉伪总统蒋介石。          ——中共中央1949年劳动节口号

    回答:(1)在材料一、二中,毛泽东提到要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在此的含义是什么?毛泽东这种说法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2)材料三中提到国共双方“同意……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事实上国共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哪些原则分歧?国民党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3)在材料一、二和材料四中,中共对蒋介石态度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
 

14.20世纪20—30年代和50一70年代,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过重大探索。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探索的结果怎样?

(2)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哪些?

(3)探索成功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6.“屈辱”与“尊荣”,这可以说是晚清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据此请回答:

    (1)造成晚清70余年屈辱外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晚清外交特点:一曰丧权辱国,二日半殖民地化。请各举一例有关重大史事,说明晚清外交的上述特点。

    (3)新中国成立十年时,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外交工作又有哪些重大突破?当前,外交方面重大的成就是什么?

(4)与晚清外交相比,新中国的外交具有哪些崭新的变化?   

(5)针对最近国际焦点问题,我国外交政策增加了哪一项新的内容?

17.1988年修改宪法,非公有制经济被认为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修改宪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据此回答: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存在哪几种不同性质的非公有制经济?(4分)党和政府为了改变其性质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4分)有什么积极意义?(4分)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党和政府做出了怎样的努力?(4分)

(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材料二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回答:(1)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什么奋斗目标?(4分)

(2)为求得“人民共同富裕”,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什么方案?(4分)

(3)分别概述三次“巨大变化”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的深远影响?(6分)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20.19世纪中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呈现出从衰败、沉沦到复兴、崛起的发展轨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8世纪中期以后,“康乾盛世”走向衰落,试概括其原因。(2分)

(2)“康乾盛世”后不到半个世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个“转折”是指什么?(1分)

(3)为了改变中国的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分别作出了什么重大贡献?(6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试从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和统一大业三方面各举一例说明。(6分)

(5)当今中国的崛起,与近代欧美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试加以概括说明。(2分)

 

 
2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近代曾被日本割占,后又回归祖国。但1949年以后形成了所谓“台湾问题”,台湾海峡局势备受关注。

结合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及90年代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分析说明三个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现在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阻力主要来自哪些方面?(12分)

24.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书所阐明的动员人民力量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夺取抗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历史上,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也曾提出抗战是持久战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材料二: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综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阅读材料1和材料2,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

②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蒋方震提出的抗战“要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

③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是如何“消耗敌人战力”的?(试举两例)

④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

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何才能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25.阅读下列诗歌与歌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往事

            (台湾)丘逢甲

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

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

(1)《往事》写于哪一历史事件之后?(1分)为什么“夜夜梦台湾”?(2分)作者以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2)说一说《毕业歌》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它表达了青年学生什么抱负?(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9年,明治天皇颁布“御笔信”,叫嚣要“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同时制订了以武力征服世界的蓝图——“大陆政策”。1890年12月6日,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极力宣扬他的“利益线”理论。“盖国家独立自营之道有二,其一为守护主权线,其二为保护利益线。……所谓主权线,系国家疆域;所谓利益线,系指与其主权线安危密切相关的区域。……方今介立于列国之间,维持一国之独立,独立御主权线决非充分,亦保护利益线。”田中义一出任日本首相之后,正式在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于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决定日本政府今后如何推动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纲领”。同年7月25日,田中向日皇密奏:“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材料二  1936年日本《基本国策纲要》“……帝国鉴于内外的形势,认为帝国当前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对于始终与帝国同为东亚解放而努力之诸盟邦,不得不深表遗憾……然时运之所趋,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以为万世开太平。……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四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日本政府代表向美、中、英、苏同盟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徐永昌代表中国政府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9月3日,中国举国欢庆。

回答:

(1)大陆政策是日本侵略扩张的基本政策。山县有朋是怎样为实施这一政策寻找依据的?(1分)你如何看待他的观点?(2分)

(2)1927年之前,日本是如何实施“大陆政策”、“保护”其“利益线”的?(2分)

    (3)1927年下半年起,日本加快了实施“大陆政策”的步骤,原因何在?试结合此时中国国内政局的特点加以分析。(2分)后来采取了哪些重大行动?(3分)

(4)1936年以后,日本是如何实施其《基本国策纲要》中两方面目标的?(2分)

(5)日本的“大陆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日本始终为其侵略扩张辩护。以上日本天皇《停战诏书》中哪些说法是虚伪的?(2分)

(6)许多学者和一些民间人士,大都主张在众多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选择一天,举行全国性的活动,隆重庆祝抗战胜利。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哪些纪念价值?(3分)


28.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社会黑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孙中山在他革命生涯的最后几年中,其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变化?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变化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9.历史总是螺旋上升,曲折发展。近现代中国人民历尽屈辱、饱经沧桑,最终选择了对外开放。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选择对外开放之路的标志性事件。回答:

(1)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的显著经济、政治特征?(6分)

(2)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各有什么特点?(2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30.(13分)我国古代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来治理国家;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逐步构建并完善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法理学。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了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等一批“以法治国”的先驱者。回答:

    (1)孙中山先生颁布的近代中国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的名称是什么?其颁布有何重要的历史意义?(5分)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地上的工农民主政权也颁布了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它是在哪次会议上颁布的?这次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4分)

(3)1954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所制定的“临时宪法”完成了历史使命。指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名称,并谈谈1954年宪法颁布的重要意义。(4分)
 

 
31.(12分)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编《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放眼将来,具有儒家特色的现代性,在东亚出现的可能性极大。其实,“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回答:

    (1)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3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儒家思想的。(3分)

(4)材料四是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大约已达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广东人,由于他们的媒介作用,加上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频频东来,不少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广东传入的。例如,中国第一间西式学堂一一马礼逊学堂是在1835年开始筹办并于1839年正式在澳门(当时属广东管辖)成立的。容闳和中国第一位西医黄宽都出自这间学校。1827年至1829年间则有西式医院先后在澳门、广州建立。种牛痘是1805年传入广州的。世界上第一部《华英字典》则于1817—1823年间在广东编成和出版。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的三十年间,这种开放性没有发展成为当时岭南(主要指广东)文化的主流。当时岭南文化的主流实质就是清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从鸦片战争结束至太平天国覆灭、洋务运动兴起的二十多年中,岭南丈化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封闭性。正因为跳不出官方的意识形态牢笼,在岭南文化圈内没有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也没有写出像((海国图志)那样震撼人心的著作。岭南地区的文化基础本来就不深厚。岭南这个曾是中国唯一内外交通的孔道不但没有成为现代化赖以起步的基地,反让排外情绪占了上风。

    材料三  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起。……

    一一以上材料均摘自(《现代与传统》第一辑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两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内岭南文化仍然表现出封闭性,原因主要有哪些?(4分)

(3)70年代后,岭南文化能孕育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他们对清朝晚期的政治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2分)

35.三民生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三民主义思想也是不断发展的。请同答:

    (1)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2)辛亥革命期间,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有何表现?(4分)

(3)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是如何适应时代潮流发展三民主义的?(4分)

36.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为此,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哪些努力?(6分)结局如何?(2分)


37.概述我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转折。并指出中央政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及成效。(14分)

38.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发展经济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因素,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  (14分)
 

39.假如新中国成立时你20岁,1954年你作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文革”期间,被错划为“右派”,遭到了红卫兵的抄家、批斗;“文革”结束后,给予平反,恢复名誉,并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退休,但仍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发挥余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初期,你所耳闻目睹的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进行了哪些斗争?(2分)

    (2)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你经历和见证了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你认为新中国政治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是什么?(3分)

    (3)“文革”期间你被抄家、挨批斗,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2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多年里,我国的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你认为主要表现有哪些?(6分)


40.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取得了巨大的外交成就,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建立后在处理国与国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时有什么重大影响?(4分)

    (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及结果,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1.(14分)美国的对华政策曾多次发生重大改变。请回答:

    (1)1941—1979年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可分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行它的原因又是什么?该政策对当时的世界政治形势产生了什么结果或影响?(12分)

    (2)从中可得出什么基本认识?(2分)

 

世界近现代史II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民法事项的行政权力。依据第三种权力,王侯或官府惩罚犯罪或裁决公民中的讼争。人们称这第三种权力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

    当立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定会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不复存在。因为如司法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成为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成了压迫者。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列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的造物主对每个人赋予了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合法权利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不论在什么时候,当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得有害于这些目的时,人们就有权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须是建立在这样的原则基础之上,并且是照这样的方式来组织它的权力机关。

    ——摘自杰弗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

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两位启蒙思想家所主张和反对的是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指出两位启蒙思想家各自在本国的历史作用。
 

 
4.工业革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说“19世纪的历史就是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渡过的”。结合你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革命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试从生产技术、交通技术方面各举一例说明。

(2)简要说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3)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形成了哪三股进步的政治潮流?试从19世纪发生的事件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6.《共产党宣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据此回答:

(1)19世纪中期,美、德、俄、日是如何解决国内市场问题的?

(2)19世纪晚期,市场对英法两国的经济各有什么影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两大事件把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10.20年纪60一90年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模式,除日本以外,原来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分析这一时期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2)比较韩国、新加坡、西亚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种不同模式。

(3)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一国经济发展应注重哪些因素?

11.资本主义兴起后,世界经济格局几经变化。其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经兴衰。研究其兴衰的原因、历程和影响,对当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读右图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图一说明从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发生了哪两次转移?引起这两次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在两次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过程中崛起和衰弱的代表国家和地区分别有哪些?(6分)

(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说:“……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崛起。这些新大国总有一天会对世界军事形势……施加决定性影响。”结合图二漫画所反映的史实,简要论证保罗·肯尼迪的观点。(6分)

(3)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哪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英国经济发展状况最为相似?这一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有哪些?(3分)

(4)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受到了严重削弱,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都迅速恢复为欧洲强国。为了弄清这是什么原因,他查阅了很多书籍。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分析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

    回答:(1)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目标分别是什么?(4分)

(2)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12分)

(3)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讲

    材料二  东德的政治剧变,为长期谋求德国统一的西德政治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西德总理科尔“从内心感到历史的方向在朝统一前进”,认为“德国问题已摆上了案头”。1990年2月13日,英法美苏四大国外长和两德外长在渥太华共同制定了关于德国统一的“2+4”方案,即由两个德国解决“内部”统一问题,再由两德同四大国一起解决“外部”问题。从此,德国统一进入了具体操作阶段。从1990年5月5日开始,两德以及四大国的代表进行了四轮“2+4”谈判,最终于9月12日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lO月1日,根据莫斯科条约的规定,四大国外长在纽约发表联合宣言,宣布从lO月3日两德统一之日起,四大国中止对德国的权利和义务。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德国在分裂40多年后最终实现了统一。

    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林肯为维护统一而作了哪些努力?(2分)

(2)材料二中提到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1990年德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统一的?(2分)  简要分析德国实现统一的原因。(4分)   

(3)通过美、德两国各自的统一,你能得出什么认识?(3分)

(4)中国海峡两岸至今尚未统一的原因是什么?(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基本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16.20世纪20~30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俄、美两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2分)两国改革调整在农业方面各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概括指出两国改革调整的相同之处。(5分)

 

18.在社会巨变的大潮中,欧洲政治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用理性之光照亮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欧洲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哪些重要主张?(3分)

(2)启蒙思想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先后付诸实践,其实践结果分别是什么?(3分)

    (3)在启蒙精神指引下,法国的仁人志士对民主共和孜孜以求,历经数十年不懈斗争,终于将法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概括指出法国政体的演变历程。(4分)这一历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2分)

    (4)在中国近代史上受启蒙运动影响并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有哪些?(3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元节、明治节、天皇诞辰纪念日的时候。全部考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向天皇所在地方的东方遥拜,并听“日满不可分”、“日满一心一德”、“民族协和”以及“忠君”“服从”等反动训戒。……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力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材料二  日本扶桑社2000年出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谬称:“满洲国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以建立现代法治为目标的国家。……满洲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日本的战争目的在于将亚洲从欧美统治下解放出来,并且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材料三  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钓鱼岛,但在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1996年7月4日,日本人在东北小岛设立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期非法活动频频。

材料四  1970年12月,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跪下,向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60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负疚和赎罪。德国政府向全世界发表赎罪书,成立了“赎罪委员会”给予赔偿。而日本政府对战争的反省极不彻底。近几届首相陆续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最近审定美化侵略战争内容的历史教科书为“合格”。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告诫说:“如果再坚持用错误的观点对青少年施教的话,日本只能沦为世界的孤儿。”

(1)依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推行了怎样的侵略政策?(1分)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谬论进行批判。(3分)

(3)结合有关知识,说明日本长期以来不断觊觎我国领土领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4)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德、日两国对战争反省不同的原因。(4分)

(5)你怎样理解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这句话?(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的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一一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1)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是什么?(3分)

(2)“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1分)为什么?(4分)

(3)你认为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将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3分)
 

 
 23.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1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6分)

(2)在两次战争中,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有哪些不同?(5分)

(3)根据以上两种不同反抗斗争和出现的两种不同结果,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24.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美国也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请回答: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是怎样领导确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分)

    (2)这种经济体制曾对新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为什么对这一体制进行调整?(4分)

    (3)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对资本主义体制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这一调整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上述经济体制的调整说明了什么?(2分)

25.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和美国罗斯福新政时各采取什么农业政策?分别有什么意义或局限?


26.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山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l 8世纪晚期。请从这一时期欧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变化予以概括说明。(3分)

(2)英、德、美、俄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是怎样解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市场的?(4分)

(3)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处于滞后状态,试分析造成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4分)
 

27.(14分)一种观点认为:“欧洲古而不老,古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说明其有很好的传统;不老则说明欧洲仍有创造力。传统有优有劣,经过很好的利用可以成为财富,而不是包袱。欧洲的传统体现在富于创造性,这就是欧洲的希望所在。…上述观点的中心内容是什么?(2分)试以19世纪欧洲取得的的主要成就加以说明。(1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灵俗两界贵族与众议员等……宣告: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

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摘自《权利法案》

    材料二  第一条  第一项  本宪法所授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

    第二条  第一项  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任期为四年。……

    第三条第一项  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引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出的议会与国王的关系怎样?(2分)这一法律文件的出台,使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2分)在这种政体下,1800年,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工厂主约翰·布朗作为下院议员在议会中参加关于减免企业税收的讨论。你认为这件事有可能发生吗?说明你的理由。(3分)

    (2)依据材料二的宪法,概括说明美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2分)并对图中A、B两处的内容做注解。(2分)

    (3)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欧风美雨”的影响,中国近代前期也出现了政治民主化趋势。你认为材料一、二所确立的两种政治体制在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是怎样付诸实践的?(4分)

 

◎非选择题部分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史

    1.(1)部落:鬼方、犬戎、羌、氐、淮夷。意义:各地人民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商代灿烂文化,对祖国各地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见教材。 (3)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走向区域性统一。

    2.①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孔子。反对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田赋的办法。②含义:按土地的好坏,征收数量不等的田赋。原因:私田大量出现;为增强齐国的实力。③鲁国。主观目的:增加财政收入。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私有权,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①变化: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疆域空前辽阔。原因: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搜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②变化:修筑万里长城,将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原因:为抵御匈奴南下骚扰。③变化: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原因: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而设立郡县制,皇帝或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及管理。

    4.①活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意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开辟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联系。中国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佛教传人中国。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②“凿空”。条件:客观: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为西行奠定物质基础。汉武帝大力支持。西域各族深受匈奴压迫,希望和汉通好。主观:张骞个人不畏艰险.为国献身精神③关系:因果关系。有海上丝绸之路。④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维吾尔等。⑤自然: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生物景观,如美丽的天山,富有野生动物等。社会:古代丝绸之路沿途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如莫高窟,嘉峪关等。少数民族生活区域的风俗、风情等。

    5.①培养和选拔途径:汉朝:创建太学、国学两级官学,尊崇儒家学说,培养人才;实行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察举制度。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武则天还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② 有效的管理监察措施:汉朝:实行刺使制度,刺使代表中央考核官吏,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规定地方官回避本籍的措施,以政绩考核和任免官员,东汉进一步加强了刺使的监察权。唐朝:继续实行三省六部制,精简官吏、定期考核。 ③积极作用: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能力,加强了以君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稳定了统治秩序,因而,汉、唐两代均出现过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局面。

    6.答案:(1)表现及其影响:秦朝:①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修灵渠:统一珠江流域的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 西汉:①开辟“丝绸之路”:密切新疆地区和内地联系,(设立西域都护)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沟通了中西交通,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中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影响:①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和大运河为中心的洛阳,成为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②水上交通发达的扬州和成都(益州)后来居上,成为繁华的工商业中心城市。③“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广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城市。④运河沿岸新兴一批手工业城市,出现夜市,出现兼营旅店、贷栈和交易场所“邸店”,私家店肆,“驿驴”,最早的银行雏形“柜坊”等。

    7.答案图一:北宋建立取代了周,收回幽云地方的努力破灭,辽军南下,澶渊之盟后双方形成了长久的和平局面;西北党项建立了西夏.与北宋有和有战,形成辽、北宋、西夏等政权并立的局面。图二:北宋后期,女真族兴起,先后灭辽、北宋;南宋建立,偏安江南;1141年,南宋投降派占了上风,签订屈辱和议,形成金和南宋对峙局面。图三:13世纪,北方蒙古族兴起,先后灭西夏、金、南宋,实现全国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管辖辽阔的疆域。

    8.(1)汉匈关系变化:由战争对峙到和好安定:高祖时,汉弱匈强,与匈奴战,失利;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匈三次大规模战役,匈奴大败,远遁;元帝时,匈奴势衰(内乱)呼韩邪附汉求亲,昭君出塞,汉匈和好安定。(不必拘泥答案表述.只要讲清高祖、武帝、元帝时期汉匈关系特点即可) 历史作用:促进了汉、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2)南诏、大理文化的发展,吸收了唐宋先进文化。重要历史人物:皮罗阁、唐玄宗;忽必烈。(3)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为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重大意义: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民族政策:民族团结,民族平等。

    9.提示①设机构,对蒙、疆、台、藏、西南分别采取措施。②抗倭、收台、反俄、签约。

    10.(1)欧洲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自然观。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②人文观。③宗教观。(2)中国的变化:①经济上,从明朝中后期起,商品经济活跃,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②思

想上,明末清初,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反封建民主思想。(3)原因:①经济上,欧洲工商业发展比较迅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广泛,几乎同时出现在几个国家;而中国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范围局限在江南少数地区。②政治上:中国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思想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人思想得到解放,各国纷纷展开工商业竞争,追逐财富已成为社会潮流;中国自古以“重农抑商”为核心经济思想,人们追逐八股取士,通过仕途聚敛财富,思想保守。

11.(1)西汉(或答秦汉时期)(2分)(2)主要原因;北方长期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2分);南方相对安定.条件: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纺织业、制瓷业、制茶业等生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1分);造船业和肮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用于航海等)(1分>。(3)①“海上陶瓷”(或“海上茶叶之路”)(2分);②“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珠宝之路”)(2分)(4)泉州:宋元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嗣际贸易港.(2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广州的历史更为悠久;清朝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后,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或答:广州是中国2000多年来独一无二的长盛不衰、始终开放的港口城市。)(2分)

    12.①儒家的思想主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法家等治国思想实践失败的教训;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3分)②宋代发展为理学,明代演变为心学;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4分)③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非观。(3分)④借助西方民主共和思想来反对儒家思想。(2分)民国成立时,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反对孔教、宣传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6分)。

13.(1)①人民反对战争,渴望统一。②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并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③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增强为统一创造了条件。④统治者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答对3个给3分)(2)①文化认同。②国家统一的理念。③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各朝代所沿用。④儒家思想主张国家大一统。(答对3个给3分) (3)①平定准噶尔部葛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1分)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分)③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分)④平定“三藩之乱”,实行改土归流。(1分)⑤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1分)⑥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1分)

    14.(1)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科技由此得到发展。表现为:①造纸术的发明;②数学上编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③张衡发明地动仪:④张仲景、华佗的医学成就。两汉时,中国科技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造纸术传到日本、朝鲜、非洲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做出了贡献。(6分) 宋元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且城市经济、工商业及海外贸易比前代更发达,我国科技也因此发展起来。其中:①三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影响人类历史进程;②天文历法获得空前发展,十二气历、《授时历》在当时都居世界先进水平。(4分)(2)①明清时,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也就阻碍了与工商业发展相关的科技的发展。②儒家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人伦道德、三纲五常等不适应近代科学所需的哲学,束缚人们的思想,缺乏进取竞争意识。③明清时的八股取士,文人只读四书五经,做皇帝的忠实奴仆,不接触自然科学,压制了科学。④长期以来中国人以天朝大国自居,把外国看成番邦小国形成自满保守,不重视引进外国先进的科技。(8分) 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科技竞争,发展经济必须依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技不再是民族的科技,而是世界的科技,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科技走向世界,才能使中国科技获得更大的发展。(2分)

15.(1)国家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控制;古代水权有一定的法律体系作保障。(6分)(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江南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6分)

16.①从图l可知,沟通了中西陆上交通,这条通道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路,至疏勒会合,往西可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大秦。这条商道交通发达,贸易繁盛,往来商人络绎不绝。从图2可知,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反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对外交通畅通,政府政策开明。②塞琉西亚是今天的巴格达。天竺是今天的印度,曾是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在东汉末年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③因为这两条商路上传播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商品是中国的丝绸。中国的丝织业发达,其丝绸给世界历史和世界文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称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汉武帝之后。之所以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因陆路要经过沙漠、险山,气候干燥炎热,加上因战乱、盗寇、瘟疫等影响,经常阻塞交通甚至中断。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秦汉的影响,促进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文化圈的拓展;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两汉时期,我国的外交开始突破东亚范围,走向世界;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开始融入中国文化。

17

类 别
 得  分
 观     点
 史     实
 叙     述
 
一 类

 
 15分至12分
 (最高3分)能突出一个方面的主题,观点鲜明。
 (最高6分)涉及材料全面,联系充分,详略得当。
 (最高6分)语言通顺,逻辑性强,史论结合。
 
 

二 类
 11分至

6分
 能突出一个方面的主题,观点不够鲜明。
 基本涉及所给材料,联系比较充分。
 语言通顺,论述合理,史论结合不太紧密。
 
 

三 类
 5分至

3分
 观点不鲜明或主题不突出,或根本提炼不出主题。
 简单解释所给材料,或很少联系材料。
 语言不通,论述散乱,空洞乏味。
 

    说明:从加强中外交流促进国家发展、与世界联系;对比中外交流过程及后果不同;中国与外国交流的差异;开放强国,闭关落后;顺应历史潮流则发展、强国;或就某一方面进行批驳、反对都可。注意:①如有创意,且言之成理,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15分。②判卷可适当灵活。

    18.(1)唐朝时,扬州曾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南宋时商业城市以临安(今杭州)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元朝时,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6分。南宋与元朝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2分) (2)宁波、上海、南京、镇江。(2分。答出其中2个即可) (3)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发昌机器厂。(2分。前两者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4)纺织与面粉业。(2分)张骞、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2分。答出其中2人即可) (5)确定上海、宁波、温州、南通等城市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把长江三角洲作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把上海浦东定为对外开放区。(3分)

19.(1)原因:①国家强大,工农业发展,经济繁荣。②中央集权制度完善。③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不断加强。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4分) 特点:①汉代:统一与多样性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宋元: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完成和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他们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各有特点。(6分) (2)影响:中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进人类文化的传播与进步,对世界文明做出贡献;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分)

20.(1)①总趋势:由北向南迁徙,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加大。(2分)②两次迁徙高潮: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分)二是安史之乱后经历五代十国,直至两宋、元朝。(1分)③原因:北方战乱不已,南方相对安定。(2分)(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形成民族融合的高潮。(2分)(3)人口迁徙带来经济重心南移。(2分)唐代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多在北方,到明代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分布在南方。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就在这个地方产生。(2分)

21.新现象: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蓬勃兴起;西学东渐。(6分) 原因:君主专制统治日趋腐朽;(1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商业城市繁荣与发展,市民阶层的增加。(1分)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西方传教士以科技、教学手段进行传教。(1分)

22.甲:郑和下西洋冲击了亚非诸国落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把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了落后地区,促进了当地的发展。(4分) 乙:郑和下西洋,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关系,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共享太平成为亚非国家间不成义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而西方航海家却进行了赤裸裸地殖民掠夺。(4分) 丙:郑和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几个第一: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造船工业技术最先进,航海技术最先进,海军力量也是最先进的(欧洲所有的海军力量加起睾也抵不上明朝的海军力量)。当年郑和率领的27000人的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说明我们无论怎么估价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都不过分。(任意四点可给4分,若学生进行批判性评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一2分)

 

中国近现代史

    1.(1)海路进攻,进攻沿海地区。因为路途遥远险阻,列强海军强大,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是统治中心地区,“有海无防”。 (2)筹建近代海军(北洋、南洋、福建);设台湾省等。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台湾被割占。启示:必须进行政治变革,大力发展科技,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2.(1)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原因:A、反封建的民主思想: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②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使林则徐等认识到空谈无法解决现实问题。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如回答林则徐生活的广洲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亦可)(3)影响:①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起了启蒙作用。②向西方学习思想,引导了先进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

   3.①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和爱国的,但维护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②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③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4.①“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因素: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以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以暴力革命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中国全面进入“制度变革”时期。(2)中国近代化进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缓慢发展过程。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碰撞过程中逐渐发展的,必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色。是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出斗争水平逐渐提高,中国人民逐步觉醒的特点,对以后的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5.(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大大超过官办工业和外商企业。原因:①甲午战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实业救国”思潮影响;收回路权等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清末“新政”奖励实业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表现:新建厂矿大幅度增加,以纺织业、面粉业为主的轻工业迅速发展。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对中国轻工产品的需求量在扩大。(3)投资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上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有较顽强的生命力,但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6.(1)“民族革命”是反对满清贵族专制;“政治革命”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社会革命”是反对封建地主富人专制。只有进行这样的三种革命,才能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发展资本主义。(2)借鉴欧美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的教训,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能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

    7.(1)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②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此后,大革命迅速开展起来。(2)原因:①孙中山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高度革命责任感(或答:孙中山不断革命,屡败屡战)。护法运动失败后.继续探索新的革命道路。②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与军阀混战,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③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3)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也代表着工人、农民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基本原则一致,成为各阶层人们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②中共初建,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③国民党力量较强.在当时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

    8.(1)不同:①背景不同:分别发生在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②领导者不同:分别是资产阶级、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领导。③指导思想不同:分别是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①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国民大革命中,工农群众支持并参加。⑤成果不同:一个推翻了君主制度;一个打倒了北洋军阀政权。(2)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自己的武装。

    9.(l)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蚕食华北,又发动华北事变,策划“五省自治”,深入侵略华北。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地区;继而西侵山西、东犯山东。日本进行经济掠夺的同时,又从华北地区劫掠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在华北实行奴化教育,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殖民恐怖统治。(2)名称:百团大战。目的: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日形势好转。意义: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鼓舞与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3)①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战的典型地区。②日本侵略最重、抗战最艰苦的地区。③中共创建的根据地最集中的地区。(4)中共采取游击战术、创造多种作战方法。(5)体现中共人民战争路线最典型的地区。

    10.(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工农武装割据形势迅速发展,全国建立了十几个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lO万人,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

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了政府领导人。(2)抗日战争。建立“三三制”政权。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由工农民主专政到抗日民主政权。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演变为民族矛盾。

    11.(1)含义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依据是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2)原则分歧在于国民党要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共产党要先政治民主化,后军队国家化。国民党主张的实质是要共产党交出军队,这样政治民主化就毫无保障,成为一句空话。(3)材料一、二都是毛泽东在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的发言,当时国共合作尚未破裂,蒋介石还是争取的对象。1946年6月蒋介石挑起内战,11月召开伪“国大”,当了伪“总统”,成了人民的敌人,所以材料四对他的态度与前两个材料完全相同。

    12.①1946—1947: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1948年: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收复失地,扭转了战局。1949年:进行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解放战争即将胜利。②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政治孤立,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进行土改,中共获得广泛支持。③独裁、内战不得人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13.(1)图l: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确立了新中国在成立和建国初期的方针政策.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图2: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和“一五”计划实施:总结了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和确定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图3:“文革”结束,实行改革开放;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人民民主专政。

    14.探索结果:①20~30年代的探索,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这一正确路线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最后取得了胜利。②50一70年代的探索,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相同点:①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②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取得成功。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情况下进行的。②共产党所处地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基本经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政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

    15.(1)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东部成为重工业基地。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建;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 (2)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周恩来等老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抵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艰苦奋斗。 (3)“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4)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

    16.(1)封建制度腐朽。 (2)丧权辱国:举出某一侵略战争及所签订的屈辱条约一例,并指出该条约所带来的开埠、割地、赔款以及其他主权的破坏等不平等规定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半殖民地化:正确说明总理衙门设置的背景、性质或正确说明总理衙门改外务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即可。 (3)见教材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节。当前成就:如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4)新变化: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新内容:反对恐怖主义。

    17.(1)小农经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4分)政策和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分)意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分)(2)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修改宪法在法律上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4分)(3)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一定要尊重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分)

    18.(1)1984年一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基隆附近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台湾人民奋起抗击日军。领导人:丘逢甲、徐骧、刘永福。结果:1895年lO月,台湾全部陷落。台湾保卫战充分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6分)(2)日本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3分)(3)两岸武装对抗,关系紧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同时,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6分) (4)背景:十一届一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随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6分)

    19.(1)孙中山提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分) (2)孙中山提出了以平均地权为基本内容的民生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消灭剥削制度,建设社会主义。(4分)(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它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中国的进步开阔了道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以新民主主义道路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走上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6分) (4)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才能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2分)

20.(1)专制统治日益腐败,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压制了新经济因素和民主思想的发展。(2分)(2)中国失去了独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3)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近现代中国的第一次巨变。(2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完成了近现代中国的第二次巨变。(2分)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近现代中国的第三次巨变。(2分) (4)民主政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修宪,把人权写入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等。(3分)(写出其中3个,可得满分)经济建设: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统一大业:香港、澳门的回归等。(1分)(5)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分)欧美大国:对内工业革命,对外侵略扩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1分)

21.(1)民族企业使用机器生产。(1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发展高潮。(2分)(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两次快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2分)(3)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党政治活跃的局面。(2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议会道路,限制袁世凯,实现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结果未能成功。(3分)(4)趋势:①经济近代化(或工业化、或资本主义曲折发展)。②政治民主化(或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3分)

22.(1)①20世纪50年代: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在国际上支持在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并驻防台湾。(2分)②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中美关系缓和,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最终将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军事设施;1978年同意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3分)③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美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存在不同制度的矛盾,但也有共同的利益;美原则上也反对台湾独立,但未停止对台出售武器。(3分)(2)台独势力;美国的干涉。(4分)

23.(1)背景:1949年10月,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以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等手段围堵新中国。方针:“一边倒”(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见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2)毛泽东与尼克松的会见,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3)有影响一图二的会见与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图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与毛泽东会见的情景。(4)导致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终于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24.①都主张持久抗战。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②可能。因为日本当时已经与西方的德意法西斯国家结盟,在对外侵略扩张中相互配合。随着侵略扩张的加剧,它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必然会导致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国家,中国必然会得到世界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因此可以“转弱为强”。③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④蒋方震把持久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形势的变化上;陈诚则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持久抵抗来争取抗战的胜利。他们都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⑤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25.答:(1)甲午中日战争后。(1分)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2分)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2分) (2)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对侵略者步步退让。(4分)《毕业歌》表达了青年学生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远大抱负。(2分)

26.答:(1)图(一)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并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分)图(二)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4分)图(三)1972年,中美握手,结束对抗和冲突,走向合作。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4分) (2)回答包括: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对抗阻碍发展,合作促进发展等。(只要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给分)(3分)

    27.(1)提出了“利益线”理论:(1分)它把邻国与地区作为维护国家独立的势力范围,实质上是一种侵略扩张的理论。(2分) (2)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割占中国台湾;从1876年至1910年,逐步吞并了朝鲜。(2分) (3)国民革命取得巨大成就,北洋军阀统治基本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武汉国民政府继续存在,中国出现了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政局动荡,日本有机可乘。(2分)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州国;还制造华北事变。(3分) (4)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2分) (5)日本对英美宣战是为了帝国自存和东亚安定(或东亚解放);侵犯他国不是日本的本意;停战是为了求得万世太平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或其它即可) (6)抗战的胜利,表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凝聚力;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收复了许多失地与主权;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3分。其它要点只要意思相近,也可给分)

28.(1)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4分)(2)重大变化: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4分)(3)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国民党涣散无力;苏联的帮助;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4分)

29.(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王朝政治腐败,闭关自守,大大落后于世界。(3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经历了约20年“左”倾错误的干扰,国家政治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2)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l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主动对外开放。(1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走上近代化之路。(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分)

30.(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分)(2)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分)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产生了毛泽东等临时中央政府领导。(3分)(3)《共同纲领》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分);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3分)

31.(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4分)(2)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说明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3分)(3)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3分)(4)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

32.(1)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大城市。以轻工业为主。原因:最早受到列强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交通便利,有利于引进外资、技术和资金;轻工业投资少,收益快。(2)特点:以重工业为主,以内地为主。 措施: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特点:由东南沿海畸形发展到沿海、内地均衡发展;再到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3.(1)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西进运动;内战北方胜利,国家统一,废除了黑奴制;欧洲移民带来大量劳动力和技术。(2)时段;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 影响: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大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推行。冷政策,与苏对抗争夺霸权,形成两极格局。第一个时段:1929一1933年。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第二个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西欧、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中东产油国提高油价,引起经济危机。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在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

34.(1)传入;华侨的传播.西方商入和传教士的传入(2分)主要内容:西方的教育、医学、语言等。(2分)(2)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岭南地区文化基础不深厚。(4分) (3)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进一步传播(2分)影响: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分)

    35.(1)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主义(2分)。民权主义就是要进行政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2)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发表《告各友邦书》,承认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的继续有效(2分)。(3)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分)。在实际上确立了“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如答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也可)(2分)

    36.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全国人民渴望实现民主政治;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国际力量的推动。(4分) 努力:中共“七大”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分);抗战胜利后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1分);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2分);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促使会议达成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的决议。(2分)结局: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和内战政策,民主政治未能实现。(2分)

37.(1)第一次转折: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措施:①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②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③废除清朝苛捐杂税。成效:1912—1919年间,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第二次转折: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②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和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③在工矿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改革及民主改革。④合理调整工商业。⑤发动“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⑥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成效: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

38.有利的国际环境:①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③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因素:①新加坡: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②韩国:朝鲜战争破坏严重,南北仍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共同原因: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成就:到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39.(1)斗争: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若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得2分)(2分)(2)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3分)(3)根源: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受到“左”倾错误破坏与影响,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2分)(4)表现:①颁布1982年新《宪法》,并对它进行多次修改,相继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③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人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正在全国得到进一步普及,这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6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

40.(1)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4分)(2)原因: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中苏两国关系恶化。(4分)(3)变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各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分)

    41.(1)①1941—1945年,美国援助抗日。原因:美国为减轻法西斯国家对它的压力。结果或影响:中美联合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3分) ②1945—1949年,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原因: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妄图在中国建立一个亲美反共政权。结果或影响:中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打败了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政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3分) ③1949—1972年,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原因:美苏冷战、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结果或影响:遭到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对,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3分) ④1972—1979年,美国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原因:美国经济增长缓慢,侵越战争受挫,美苏争霸处于劣势。结果或影响:结束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3分) (2)认识: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中美和好对世界和平、发展有利,反之,有害;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中美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侵略扩张行为。(2分)

 

世界近现代史

    1.(1)格局: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是在非洲和亚洲,还占领了美洲的巴西。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都被西班牙占领。亚洲的菲律宾也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2)影响: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屠杀、折磨、奴役下,种族几乎灭绝;土著居民劳动力的锐减。又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同时,源源流入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1)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反对个人专权。杰弗逊:主张人人平等和享有人权;主张建立受人民监督的政府;反对有害于平等和人权的政府。(2)孟德斯鸠时代背景:18世纪法国正处在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作用:孟德斯鸠思想为即将到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杰弗逊的时代背景:杰弗逊生活在北美13州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作用:杰弗逊所起草的《独立宣言》中的思想,对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共和政体和人民选举总统及议员等,都有一定作用。

    3.(1)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广泛展开;资本主义制度从英、法扩展到德、意、俄等国。原因:工业革命的广泛开展。(2)地位:英国居于“世界工场”的地位,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中心。原因:①最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②新交通工具的发展,拉近了各地之间的联系;③对外扩张.亚非拉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④质优价廉的商品竞争力强等。(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起义;失败,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势力相勾结共同镇压。(4)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

    4.(1)水力织布机(或骡机、蒸汽机等)、汽船(蒸汽机车)。 (2)见教材。(3)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如美国内战、俄1861年改革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如: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如亚洲风暴中的事件、印度民族起义等。

    5.(1)①明治维新后经济发展迅速;②美国的支持:③英日同盟的建立;④俄国相对落后等。(2)核心: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地。变化:①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问的主要矛盾。②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并最终导致一战爆发。(3)俄国和奥匈帝国。帝国主义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4)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争夺激烈,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笼罩全球。

    6.①美:西进运动、南北战争。德:国家统一。俄:农奴制改革。日:明治维新废藩置县。②英:庞大的殖民帝国、市场广阔,使利润丰厚,资本家丧失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动力,经济发展缓慢。法:农业经营落后,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使经济发展缓慢。③事件: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八国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条约。

    7.(1)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上签署?《凡尔赛和约》的情景。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2)发生在1936年。希特勒为元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1935年起,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放手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德国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等。(3)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越过边境,侵入波兰。波兰国土大片沦陷。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联系:希特勒上台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后,疯狂扩军备战,侵略扩张,撕毁《凡尔赛和约》,1939年9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8.(1)形成:①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之后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②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日渐联合起来。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1941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2)结果:法西斯轴心同盟国家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3)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的命运。

    9.(1)1945年9月2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二战后,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雅尔塔会议决定的。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而日本是美国军队单独占领。1949年,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部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3)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4)共同原因:①都是战败国,战后实行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②都进行了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③美国的大力支持。④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战略。⑤注意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⑥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10.(1)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迅速扩展。有利于亚洲国家吸收新技术,同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国外转移,亚洲国家可以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经济,积累资金。不利条件:由于美苏争霸,亚洲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战争与军事对峙常常阻碍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此外,亚洲长期遭受西方侵略,经济基础薄弱。(2)不同模式:韩国与新加坡部利用有利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加坡更注重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注重协调环境、教育、科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国际竞争力日渐增强;韩国则注重自身特点,制定五年计划,发展迅速。西亚国家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中国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持续增长。(3)因素:①环境因素。包括周边国际与本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②科技教育因素。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科教可以兴国。③世界市场与本国特点。一国经济发展必然要与世界市场相结合,必然要靠外向型经济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各国制定经济政策也必然要按照本国国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

    11.(1)第一次转移:16世纪,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欧洲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1分)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后新航路的开辟。(1分)代表: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和英国所取代。(1分)第二次转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中心由欧洲西岸转向美洲和欧洲内陆的德国。(1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1分)代表:英法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由世界第一、二位分别下降为第三、四位;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由世界第三、四位分别上升为第一、二位。(1分)(2)德国随着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和欧洲第一位,对外扩张的野心也加强了;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地,德国与英国的矛盾激化,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之一;以德国为核心建立了同盟国集团,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6分)(3)法国。法国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装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普法战争失败后的割地赔款,使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资金不足;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和国外,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缺乏后劲。(3分)(4)推行政治改革,社会稳定;利用美国的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重视科学和教育;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3分)

    12.(1)主要目标: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与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4分)(2)影响、借鉴:①国家功能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涉,扩大自主权。②所有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国家有化政府;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或社会所有制。③经济调节机制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计划;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作用。④在分配政策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⑤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西方发达国家生产社会化超越国家向国际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接轨。⑥在技术设备上,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重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答出4点即可,每点3分,共12分) (3)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客观的规律。(2分)

    13.(1)主要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2分)努力:首先试图和解、妥协;陷入困境后,采取了一些顺应民意的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坚持平叛,打败了南方奴隶主。(2分) (2)主要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或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2分)方式:在英法美苏四大国策划下,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政治方式实现了统一。(2分)原因:东德社会制度剧变,西德国力强大,统一符合德国人民的心愿;(2分)苏联放弃了对东德的控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德实行和平演变战略。(2分)(3)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不论采取军事方式还是政治方式以解决分裂问题,都是必要的、可行的。(3分)(4)原因:蒋介石集团对中共政权的敌视;美国反华势力的阻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的破坏。(3分)方针变化: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武力。(1分)(说明:以上各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不要拘泥于答案的文字表述。)

    14.(1)英国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垄断地位(“世界工厂”地位),是经济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英国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3分)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法。变化的原因:英法等国技术较落后,资金外流;美德等国采用先进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资金。(3分) (3)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使西欧受援国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西欧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受制于美国。(3分) 20世纪50年代起,西欧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欧共体”,维持经济稳定而快速的增长,与美国在国际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与美国匹敌的局面开始形成。(2分)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美、德发展较快,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初期,欧洲普遍衰落,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的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6分)

15.(1)留学唐朝回国的人效仿唐制,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2分)(2)原因:欧美国家社会制度先进、工业发达;考察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措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积极影响: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9分)(3)主要原因:日本经济实力强大,竭力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特点: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局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日本成为美国的重要战略伙伴。(6分)(4)只有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才能富国强兵,提高国际地位。(3分)

16.(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2分)(2)苏俄: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的自己支配;有限度的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3分) 美国: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3分)(3)相同之处: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分)

17.(1)说明世界的科技中心已由欧洲转移到美国,(2分)二战后的苏联科技也很发达。(1分)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和美国不同的影响;欧洲各国和美国对科技的不同态度;美国自身的优势和扩张的需要。(3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两极格局竞争的需要。(1分)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中心与政治、经济中心基本一致;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决定于社会制度是否先进。(6)

18.(1)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天赋人权说。(3分。若答: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等亦可得分,答对其中3点,亦可得3分) (2)实践结果:美国在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2分)拉美独立战争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共和国。(1分) (3)历程:君主立宪;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4分。按顺序答对其中四点即可得4分)特点:曲折性、渐进性。历经共和制与帝制的反复较量,最终确立共和制。(2分)(4)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分)

19.(1)愚民同化政策。(或思想文化侵略政策)(1分)(2)①伪满洲国是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的傀儡政权,称伪满洲国为一个国家,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②日本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进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③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将亚洲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置于日本法西斯统治之下,并非“解放”亚洲。(3分。答对其中二点即可)(3)原因:日本人多地少,国内资源贫乏;日本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近代以来一直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国内军国主义势力较强,且一直没有肃  清;二战后,对战争罪行的认识始终不深刻。(3分。只要答对其中三点即可)(4)不同的原因:德国:战后纽伦堡审判使德国法西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实行民主改革;德国历届政府对战争反省深刻,态度诚恳。(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日本:美国的包庇使许多战犯免于起诉,并使日本保留了天皇制;美国扶植日本,使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力量膨胀;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军国主义思想抬头。(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5)理解:德国政府领导人对战争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如果日本一意孤行,歪曲历史,挑起国际争端,必将遭到亚洲及全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日本的言行与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相违背。(2分。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0.(1)影响:拿破仑帝国的统一行动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进一步摧毁了欧洲封建旧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农民的解放和资本主义发展;法西斯德国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与暴政,给人类文明带来巨大灾难,造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国家间的对抗,出现了战后德国的分裂。(3分)共同原因:都企图独霸欧洲;都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损害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利益,引起欧洲人民的普遍反抗;都建立在军事独裁基础之上,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以英国为首的军事同盟力量的对抗。(答对其中两即可得2分)(2)原因:二战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欧洲势力削弱;美国加强对欧洲的控制;苏联的威胁;欧洲是“冷战”的主战场。(只要答出其中三个要点即可得3分)目的: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进一步发展。(1分)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使欧洲在很多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欧洲国家不愿受美国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2分。答出其中二点即可)(3)特点:由经济联合到政治联合。(1分)趋势:当今世界多极化、区域集团化和世界一体化的趋势。(1分)

21.(1)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弓}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2分) (3)团结发展中国家中的广大产油国,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积极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3分)(4)印度: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2分)两伊:人口多,消耗大,八年两伊战争的破坏。(2分)(5)序幕: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分)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格局: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一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分)

22.答:(1)当今世界政治呈多极化趋势。(3分) (2)基本合理。(1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来看,美国当然是超级大国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西欧、日本三极之争,美国难以独大。(4分) (3)综合国力。(3分)

    23.(1)原因:①日本综合国力强盛,国内市场狭小,矛盾尖锐,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侵略政策,对华战争蓄谋已久。(2分) ②中国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力量弱小,政治腐败,矛盾重重,给日本侵略造成了可乘之机。(2分) ③世界主要国家对日本侵略实行纵容,采取不干涉政策,助长了其侵略气焰。(2分)(2)不同:①甲午战争时清政府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消极抗战;抗日战争时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并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3分) ②甲午战争清政府寄希望各国“调停”,而不认真备战;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道多助。(2分) (3)启示: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维护民族的尊严。只有同仇敌忾,打败外来侵略,才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2分)  (此题(2)、(3)问考生答得符合题意,即可得分,新颖也可得分)。

    24.(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3分) (2)建国初,我国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调整的原因:A、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束缚生产力发展。B、不符合中国国情。(2分) (3)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2分) 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激发出活力。(2分) (4)启示:A.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符合本国国情。B、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经济体制,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2分)

25.答案要点:法国拿破仑统治时期:立法保障小农的土地所有制;(2分)暂时赢得了农民的政治支持,却造成法国的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影响了日后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远发展。(3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承认土地私有,保护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2分)促进了日本的农业近代化,却保留了大量封建生产关系残余。(2分)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生产环境;(2分),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2分)   

26.(1)变化:政治上: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启蒙思想活跃。(2)获国内市场的方法:①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扩大国内市场。②美国经独立战争、西进运动、内战,建立扩大了巩固统一的国内市场。③德国经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④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扩大国内市场。(3)中国滞后的原因:①帝、官、封长期压追、剥削的影响,长期战乱的破坏。③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包围和封锁。③受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④党内“左”倾思想的影响。

27.(14分)欧洲富于创造性。(2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最先在英国完成的工业革命,相继扩展到其他国家,使机器代替手工工场劳动,之后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日益紧密起来。(3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19世纪的欧洲得到了传播并付诸实施。(2分)民族统一运动;德、意走向了统一。(1分)社会主义运动:马思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其指导下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如巴黎公社、第一、二国际。(2分)自然科学取得巨大的成就,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2分)思想文化也绚丽多彩:文学大师辈出,音乐艺术空前发展。(2分)

28.(1)关系:国王在法律、征税和军事上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2分)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2分)这一现象不可能发生。(1分)因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才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利。作为工厂主的约翰·布朗在1800年是不可能当选议员进入议会的。(2分)(2)总统制共和制。(2分)A处是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1分)B处是总统任命联邦法官。(1分)(3)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君主立宪制,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按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2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