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
任世江:岳麓版高中《历
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
任世江:西周是个什么样
任世江:秦以后古代政治
任世江:古代中国经济的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
岷江:历史教师究竟应该
澜沧江:历史新课改的精
最新热门    
 
黑龙江:高中历史教学与考核要求

时间:2009-10-18 17:10:30  来源:黑龙江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实验教材内容(岳麓版),结合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制定的,作为全省普通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与考核的依据。

 

一、高中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模块考核目标

 

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新课程的模块考核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高中历史模块教学的考核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制定的,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目标。模块考核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尺度综合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3)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历史模块考核的方法

   历史模块考核由“过程性评价”与模块学业水平评价两部分组成。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包括历史课堂表现评价、历史实践活动评价、学生成果展示评价等形式。过程性评价既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将学生课内、课外评价结果与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综合在一起,以等级制记录在档案中,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共同构成过程性评价的成绩。

(1)历史课堂表现评价

历史课堂是学生历史学习的主渠道,对学生历史课堂活动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也是历史课程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学生历史课堂表现评价表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  价  指  标

        评  价  等  级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A

B

C

 

学习态度

1.学习意义认识

 

 

 

2.学习自主意识

 

 

 

3.团队合作精神

 

 

 

 

方法策略

4.学习方法选择、策略优化

 

 

 

5.注重探究、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6.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学习习惯

7.学习习惯良好

 

 

 

8.积极主动发言

 

 

 

9.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成果

10.学习能力培养

 

 

 

11.学习习惯养成

 

 

 

12.学习任务完成

 

 

 

评价语

 

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对号”):A=好,B=良,C=有待改进。

      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

(2)历史实践活动评价

对学生进行历史实践活动评价,也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学生历史实践活动评价表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评  价  指  标

        评  价  等  级

A

B

C

 

准备阶段

1.参与活动热情程度

 

 

 

2.制定方案的可行性

 

 

 

3.团队合作意识

 

 

 

 

实施阶段

4.提出与发现问题的频次

 

 

 

5.收集过程材料详实程度

 

 

 

6.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

 

 

 

7.研究成果新颖独特

 

 

 

学习成果

8.反思学习过程与探究方法

 

 

 

9.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评价语

 

备注:1。评价等级(在相应栏中打“对号”):A=好,B=良,C=有待改进。

      2.评价者包括学生、教师等。

  3)学生成果展示评价

  学生研究成果评价是对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历史制作以及创作、表演历史剧等进行评价。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者:

类  别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历史小论文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论点鲜明;

论据充分,能从理论的高度分析问题;

语言流畅,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历史制作(历史模型、历史图表和课件)

基本线索清晰,紧扣知识点;

符合教学内容要求,选择恰当的图像、文字及动态地图,操作性强;

图表丰富,精当,具有科学性

 

历史剧

独立创作剧本;

剧情内容符合历史事实或生动反映历史现象;

道具运用及情景设计有创意;

表演到位,有感染力

 

2模块学业水平评价

模块学业水平评价一般采用纸笔测试方式。测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块历史的主干知识,考试内容强调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有适当的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及时指导和改进教学和学习。使考试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

3.模块综合评价表

高中历史学科模块综合评价表

           班级:                    姓名:                学号:

 

评  价  项  目

成绩

等次

总分

教 师 评 价

模块学业水平评价

纸笔测试

 

 

 

 

过程性评价

学生历史课堂表现

 

 

历史实践活动

 

 

学生成果展示

 

 

考    勤

(达不到规定的上课时数不能取得该模块的学分)

模块综合性评价

(等级)

 

 

注:

① 模块综合评价表是在每个模块完成后进行的评定,它包括过程性评价与模块学业成绩评价两部分。教师以分数形式对过程性评价和模块学业成绩评价进行统计评定,然后再转换成等级公布给学生。

② 过程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组成,其中教师评价是定量评价,学生评价则为定性评价,学生过程性评价得出一个分数,公布给学生时需转化为等级。过程性评价结果要向学生公示。

 

4、模块学习的学分认定

 

 

模块学分的认定应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认定。模块综合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模块学业水平评价(模块考试)两部分构成,

(1)模块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结果可分为合格(记为C)、不合格(记为B)两个等级。

(2)模块学业水平评价

模块学业水平考试可在模块学习结束时进行,模块学业成绩的最后评定以百分制和等级相结合形式出现,以淡化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模块学业成绩的等级可分为A(优秀)(90分以上)、B(良好)(75-89分)、C(合格)(60-74分)、D(不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达到C等级以上的可通过模块考试。

模块学分认定应由学校根据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模块学习成绩进行认定,学生参与模块学习的课时数不少于该模块总课时数的五分之四、模块学习过程性评价等级在合格以上及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学业测试等级在合格以上,方可获得相应模块2学分。

 

 

 

三、历史模块考核能力要求

A:识记与鉴别

识记与鉴别能力是指能将所学基本史实或史论准确纳入给定的知识结构和表达方式中;能依据所学基本知识技能对给定历史材料作是非真伪的正确判断。

测试一:能将所学基本史实或史论准确纳入给定的知识结构和表达方式中。

【例l】法律制度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表格,你能帮助填写完成吗?

法律文件名称

制定法律的国家

法律制定时期

法律地位评价 

《    》

___________

公元前18世纪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查士丁尼法典》

___________

公元6世纪

_____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 

《    》

英国

公元____世纪后期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法律文献

《    》

___________

1787年

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    》

___________

1804年

欧美资产阶级制定法典的蓝本

  测试二:能依据所学基本知识技能对给定历史材料作是非真伪的正确判断。

    【例2】有记载说,元朝时一位居住在山东东平的富商给儿子筹办婚事,他作了如下准备。你说说看,其中哪件事是不真实的,为什么?

    A托朋友家的亲戚到淞江买下了十床有名的乌泥泾被

    B乘船经会通河、永济渠、通惠河到大都置金银首饰

    C为图吉利参照《授时历》精心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

D打算在婚宴上用自己家做的最好的土豆饼款待客人

B:领会与诠释

    领会与诠释能力是指能对给定历史材料作出辨认、提要性和推断性解释。

    测试三:能对给定历史材料做出辨认性解释。

    【例3】在印度尼西弧的三宝垅市有人看到一副题联,上写“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显然,张、班、哥、麦都是指人,是谁呢?这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又是什么呢?

    测试四:能对给定历史材料做出提要性解释。

    【例4】试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反映的主要观点。

    难者日: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莫克振救,若是乎新法之果无益于国人也。释之日:前此之言变者,非真能变也,即吾向者所谓补苴罅漏,弥缝蚁穴,飘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日:“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测试五:能对给定历史材料做出推断性解释。

    【例5】请就下面的材料谈谈世界铁路网发展的态势及其影响.

1870~1900年世界铁路网发展(单位:千公里)

年  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1870

210

105

93

8

1880 

372

169

175 

16

1890

617

224

331

34

1900

760

284

402

60 

   C: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能力是指对给定历史材料进行合理阐述。

    测试六:能运用分解的方法就给定历史材料进行合理阐述。

    【例6】宋太祖曾言:“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问,帝王凡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宋太祖指出了唐末以来的什么局面?试比较这种局面与西汉初期出现的王国问题,指出在形成原因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指出宋太祖为改变这种局面而采取的措施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D:评价与论证

    评价与论证能力是指能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给定历史材料作出价值判断;能依据给定历史材料提出适当观点并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论证。

    测试七:能运用基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对给定历史材料做出价值判断。

    【例7】材料:民国初年梁启超曾拟出一个中国通史纲领:“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要求:后人对梁启超的纲领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它揭示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主线;有人则认为它只看到“中国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你是怎么理解的?又作何评论?请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评。

    测试八:能依据给定历史材料提出适当观点并运用逻辑方法进行论证。

    【例8】材料一:江南机器制造局开创了一系列中国历史的第一。它造出了第一批车床、刨床、锯床等近代化的机器,第一台水管式锅炉,第一艘能有效地投入实际使用的轮船,第一座炼钢炉,第一磅无烟火药,它炼出了第一炉钢水,它接纳并培育了第一批翻译家、工程师和具有相当水平的技术工人,它第一次为我国知识界提供了大批与当时国际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书籍…

材料二:至1915年,上海已成立“中华国货维持会…‘劝用国货会”等团体,创办了《国货月报》,宣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对国内外工业作了广泛调查、介绍。…1919年5~6月,上海又出现了“抵制日货劝告团’’“劝用国货会…‘救国十人团”等群众组织。

 

 

上海

全国

1914年

1444

2200

1918年

994

 

 

 

 

 

 

材料三:1915~1919上海爱国组织简表   1914-1918年洋货进口统一表(单位:万吨)

1915

1919年5~6月

中华国货维持会

抵制日货劝告团

劝用国货会

救国十人团

 

    材料四 :20世纪30年代末,上海工厂纷纷溯长江西进,向内地战略转移。其中有一家“利用五金厂”迂至武汉后,爱国企业家沈鸿带领10余名技术工人和10台机床,于1937年11月迁至陕北安塞,创办了五个工厂,制造了不少设备。沈鸿后被中共中央誉为“边区工业之父”。

    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模块考核的内容与要求

考核内容与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予以制定。其制定如下:

                    

必修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  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课标要求

    考   核   要    求

考核水平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知道夏、商、周政权更替的时间及主要代表人物;

A

2.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AB

3.掌握西周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BC

4.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

BC

5.正确评价西周的政治制度;

D

6.比较商朝与西周的分封制的异同;

C

7.归纳、掌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规律。

C

   教学建议:

1.教师向学生提供“古代中国朝代沿革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以此作为时间坐标,为政治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概念性很强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图片、史料、图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

3.教学中要讲清楚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并且说明它们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1.知道春秋、战国、秦朝更替的时间及其代表人物;

A

2.分析秦的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BC

3.掌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

AB

4.掌握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基本概念;

C

5.正确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D

6.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C

教学建议:

1.联系本专题后续政治史的有关内容,做适当的延伸性学习:如中国古代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两汉三公的变化、郡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2.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对实施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进行讨论,加深对郡县制建立背景的理解和认识,适当地与分封制作一简要比较。

3.引导学生用图示法去建构秦代中央到地方行政系统简表,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

4.组织学生运用讨论法去认识秦始皇所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

 

3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列举从汉代到元朝政治制度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了解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主要矛盾;

A

2.了解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BC

3.掌握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BC

4.分析唐末、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B

5.知道宋代建立时间及其代表人物;

A

6.分析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

BC

7.掌握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及特点

BC

8.正确评价宋代中央集权制度

D

教学建议:

1.适度补充材料说明秦朝和汉初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帮助学生认识汉武帝设置“中朝”机构的目的。

2.根据本课内容故事性强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自己编演历史剧来展现宋初陈桥兵变、赵普献计、杯酒释兵权等内容,创设宋朝建立后面临的政治问题。

 

4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

B

2.分析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原因;

BC

3.掌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BC

4.知道元朝中央机构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BC

5.掌握宋朝、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

B

6.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B

7.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D

教学建议:

1.学生制作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学会归纳、构建知识体系。

2.可以引用唐太宗和明太祖对宰相作用持不同看法的史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的目的及影响。

3.帮助学生从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概括,归纳其确立和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可以用表格或图示。

     4.进行专题总结,明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涵义,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5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知道爱琴文明地理范围、存在的时间、主要内容;

A

2.掌握古希腊城邦制度的概念及其存在的时间

A

3.分析古希腊城邦产生的原因,了解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BC

4.掌握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

AB

5.了解古希腊城邦主要的政体及其共同点

B

6.掌握古希腊的殖民运动;

BC

7.正确评价古希腊城邦制度的历史作用

D

教学建议:

1.可以考虑以学生熟知的希腊神话或古典建筑等实例出发,设计问题情境,拉进历史学习的时空距离。

2.要充分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因素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养成在分析历史现象时,注意考虑地域因素的意识。

3.比较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认识其不同的历史影响,以便更好地认识西方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养成中外历史贯通的大历史观。  

 

6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知道雅典社会制度演变的过程

A

2.分析雅典民主政体产生的原因

B

3.了解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

A

4.掌握雅典民主制度的主要内容、保障措施和基本特点及其实质

BC

5.正确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D

6.比较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认识其利弊

D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梳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再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简洁地分析希腊民主政治的作用和实质。

2.以雅典民主政治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希腊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3.明确希腊民主政治与希腊文明的关系,即希腊民主政治是希腊文明的表现之一,也是希腊文明辉煌的重要条件。

7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了解古罗马共和制产生的原因、主要政治制度;

BC

2.分析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演变原因;

BC

3.掌握罗马帝国的主要政治制度;

B

4.分析古罗马未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原因

C

5.分析罗马法产生的原因;

B

6.了解罗马法的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C

7.正确评价罗马法的历史作用。

D

教学建议:

1.结合历史地图,先行讲述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政治变迁,使罗马法的学习建立在较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选取一些法律条文,引导学生的材料阅读,帮助其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并评价罗马法。

3.可以组织有关罗马法的案例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罗马法不但在当时影响很大,而且还泽被后世。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8  渐进的制度创新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了解《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AB

2.了解英国议会制度的由来

A

3.掌握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等重要概念;

B

4.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原因

BC

5.归纳、分析《权利法案》主要内容及作用

BC

6.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发展过程;

B

7.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BC

8.掌握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原因、过程、主要内容和主要代表人物;

AB

9.正确评价英国君主立宪制。

D

教学建议:

1.可以选择英国“议会”为线索来贯穿教学过程,英国议会改革的有关史实,有助于理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也便于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方面的作用。

2.引导学生阅读《权利法案》的有关条文,概括《权利法案》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作用,并认识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3.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政治制度,引导学生体会中外历史进程的差异;认识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的政治变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9  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分析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史背景;

B

2.了解《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BC

3.掌握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BC

4.了解美国宪法修正、完善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C

5.分析美国内战的原因及其作用;

BC

6.分析、掌握美国两党之形成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

BC

7.正确评价美国联邦制度;

D

8.比较美国总统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C

教学建议:

1.选择一些实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2.向学生提供美国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与影响。

3.运用课堂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组织学生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0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1.掌握法国的等级制度;

A

2.分析法国共和制曲折发展的原因;

B

3.分析、掌握1791年宪法颁布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C

4.了解法国共和制度曲折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各时期基本特征

B

5.掌握第二帝国建立的原因及结果;

B

6.1875年宪法颁布的原因、主要内容及作用

BC

7.了解法国宪法修正、完善的主要内容

B

8.比较法国议会制共和国与美国总统制共和国的异同

C

 

教学建议:

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归纳法兰西共和之路的曲折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诞生的背景。

 

11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知道《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1.分析德意志统一的历史背景;

B

2.了解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A

3.分析、掌握《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德国主要政治制度

B

4.分析德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BC

5.分析德国的政治制度对德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及其启示;

C

6.魏玛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评价;

D

7.比较英、美、法、德资本主义政体的异同

C

教学建议:

1.结合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进程,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产生的背景,分析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作出合理评价。

2.作为对本专题的整体回顾,需要对17世纪以来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历程作一梳理,将抽象的制度至于具体的政治实践的结构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清线索,准确地进行知识定位。

3.列表比较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异同点,体会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的广泛影响。

4.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2   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分析、掌握虎门销烟原因、主要代表人物、内容及其作用;

AB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3.了解列强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A

4.掌握、分析《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AC

5.掌握两次鸦片战争通商口岸的布局与特点;

BC

6.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C

教学建议:

1.教师引导学生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形成和加深;二是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救国探索。

2.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注意通过不平等条约具体内容来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的过程。

 

14   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内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学习要求: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1.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的原因;

B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和主要代表人物;

A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BC

4.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C

5.正确评价天平天国运动

D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2.提供“兴起—发展—高潮—转折—失败”的知识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3.以绘制表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4.可以从评说太平天国人物入手,组织一次“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的课堂小讨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史论结合。

 

15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B

2.了解黄海战役的有关史实;

A

3.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C

4.分析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掌握其主要代表人物、口号;

AB

5.分析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掌握主要经过和结果;

AB

6.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C

7.评价义和团运动及“扶清灭洋”口号。

C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如“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

2.援引一些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通过学生讲述关天培、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故事,体会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16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分析同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主要内容

AB

2.掌握、评价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BC

3.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AB

4.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和意义;

C

5.知道武昌起义主要经过和结果;

A

6.掌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主要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C

7.分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的主要原因;

BD

8.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建议:

1.简要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为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作铺垫。

2.利用《武昌起义形势图》、《清王朝分崩离析图》等地图资料,提供“武昌起义—革命扩展—成立民国”的线索,引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3.对比1912年前后的史实,援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要史料,侧重分析辛亥革命变革政治体制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价值。

4.通过学生讲述孙中山等革命者的故事,感受其追求民主、自由的献身精神和高尚情怀。

 

17   五四爱国运动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概述五四运动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B

2.掌握五四运动的主要过程、结果;

A

3.了解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理解“五四”精神的实质;

B

4.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C

教学建议:

1.联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巴黎和会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2.以“五四青年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描述五四运动的场景,使其感受青年学生的爱国激情;帮助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讨论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9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分析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原因,

B

2.掌握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影响;

AB

3.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B

4.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AC

5.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B

6.了解巴黎公社诞生的背景、主要措施,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意义。

BC

7.分析分析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C

教学建议:

1.从经济根源、斗争实践、思想基础等方面,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适当引用《共产党宣言》的文本内容,联系本专题的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讨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3.指导学生归纳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4.联系《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5.适当补充对巴黎公社不同评价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说一说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评价。

 

20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分析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性质和作用;

BC

2.了解《四月提纲》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AB

3.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

AB

4.把握苏维埃政权的主要措施和主要政治体制;

AB

5.分析、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

C

     教学建议:

     1.可以提供“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一月起义—建立政权”的参考线索,帮助学生梳理十月革命的主要史实。

      2.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等知识,引导学生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影响。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共产党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1.掌握中共一大召开历史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AB

2.了解中共二大主要内容和奋斗目标的变化;

AB

3.掌握国民革命兴起的原因、主要过程和结果;

AB

4.概述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原因、主要经过、结果及影响;

AB

5.了解红军长征原因、遵义会议及长征的意义;

BC

6.分析、掌握西安事变背景,中共的态度、结果及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BC

7.了解、掌握国共联合抗日的原因、基本史实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BC

8.掌握皖南事变的基本史实;

A

9.分析、掌握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AB

10.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经过、结果;

AB

11.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C

     教学建议:

1.  适当联系前面的知识,指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等方面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注意运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中共一大开会的游船等图片,注意对一大召开的事件性描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的历史事件较多,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革命策略、基本过程、结果与意义等方面,用列表的方法,归纳革命史的主要内容,并以此呈现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

      4.教学“侵华日军的罪行”,应该建立在具体生动的事例之上,可以搜集包括影视、回忆录、实物等史料来表现日军的暴行。
      5.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时关注地方史,让学生讲一讲地方和身边的抗战史,以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亲近意识,激活课堂思维。

      6.可以从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国际意义等视角,引导学生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需要适当联系“辛亥革命影响”的知识,使对意义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历史纵深感。

 

第六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基本史实及意义;

AB

2.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政治制度及其基本职能和作用;

AB

3.掌握1954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AC

4.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主要形式、产生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AB

5.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A

6.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C

教学建议:

1.运用情境性材料,学习一届政协、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运用相关文献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3.结合中国国情,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分析中国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

B

2.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原因,了解“文革”中政治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史实及其影响;

BC

3.分析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背景;

B

4.掌握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及其作用

AC

5.归纳现代中国制建设的基本史实和发展脉络,认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C

     教学建议:

1.搜集和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一些影视资料和典型个案(包括发生在本地区的史实)等材料,分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感受和说明失去民主法制的保障,人和社会将会面临怎样的灾难。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史有论地总结历史教训,并凸现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这一主题。

      3.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适当援引旧中国一些宪法条文,以便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4.可以举行宪法知识的小竞赛,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依法治国”的主题,寻找相关案例来撰写小型的法制报告。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分析“一国两制”构想产生的原因;

B

2.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理解“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AB

3.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主要进程和历史意义;

AB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和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AB

5.分析阻碍两岸统一的原因和实现统一的重要性。

B

教学建议:

1.将“一国两制”的构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从而使港、澳、台话题成为一个整体。

2.可以做适当的拓展性教学:联系近代史的有关内容,归纳和概括香港、台湾问题的由来;组织“认识台湾”的资料搜集活动,例如台湾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第七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掌握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分析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冷战的主要表现;

AB

2.掌握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

AB

3.正确评价两极格局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C

教学建议:

1.结合二战后期的历史,特别是美、苏的政治和军事的战略进攻来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

   2.举例分析“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的分析,引导学生确认“存异”和宽容价值观。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简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分析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BC

2.了解世界多极化的主要表现;

A

3.掌握欧共体形成的历史背景,建立、发展的过程及其作用;

BC

4.了解 “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原因、主要表现;

BC

5.知道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含义、诞生的标志及其作用。

BC

教学建议:

1.向学生展示世界地图,然后从不同的国际政治力量的综合国力这一角度援引史料,通过史料教学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

    2.选择欧共体形成或日本经济崛起的话题,讲世界背景、当前的媒体材料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用讨论的形式来把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情况。

 

27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1.分析建国初期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产生的原因、

AB

2.了解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和主要的外交活动;

AB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AB

4.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A

5.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主要过程和影响;

AB

6.分析、掌握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多边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重要的外交活动及其作用;

BC

7.了解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制定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

A

教学建议:

1.联系当时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分析中国外交政策制定和调整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制定的特定历史背景。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应当引导学生分层把握并运用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史料展示,再现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胜利喜悦,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适当分析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帮助学生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认识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关系,增强历史洞察力。

5.分析中国国内改革开放的形势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认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走出去”的外交战略。

6.以合作小组展示资料的形式,熟悉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体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7.引导学生编制新中国外交成就大事年表,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回顾,知道一些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

 

28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课标要求

考核要求

考核水平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1.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关系的产生的影响;

BC

2.分析、掌握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标志及对世界的影响;

BC

3.了解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总趋势及其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

BC

4.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

A

5.分析多极化趋势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C

6.探讨世界格局演变的规律

D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学会概述能够反映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培养他们的世界意识。

2.联系前几节课的内容,对二战以来的世界政治作一整体回顾,帮助学生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3.以下两点在教学中要引起注意:苏联解体只是世界多极化加强的背景知识;世界多极化也只是一个趋势。

 

 

 

 

黑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模块教学与考核要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