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陈振江:初中历史教材改
任世江:岳麓版高中《历
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
任世江:西周是个什么样
任世江:秦以后古代政治
任世江:古代中国经济的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
岷江:历史教师究竟应该
成学江:七尺讲台上的人
最新热门    
 
澜沧江:历史新课改的精神

时间:2009-10-18 17:11:58  来源:澜沧江
 

 

历史新课改的精神

 

七月中旬我被学校派出到太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训,回校后又被学校安排马不停蹄地忙于下乡招生,所以没有正经参加历史新课程的培训。后来下载了培训的简报,读过之后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一个与同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很是遗憾。好在这个遗憾还是可以弥补的,因为我还有很多机会利用网络条件向那么多优秀的同行学习。这是我读了历史课程网上12份简报的过程中的摘录,所录文字既有教育专家的,也有参加培训的教师的。全面课改战鼓已经敲起,我相信她必将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历史课程网   澜沧江老师的历史博客

 

 

2008年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807/10145.html

 

 

 

没有理由不热情

对于新课程改革而言,你们或许是后来者。但是,后来居上是历史赐给后来者的特权。确切地说,后来居上只是历史赐给清醒的后来者的特权新的晨晖不一定带来晴空万里,历史的朝霞之后有时是绵绵细雨。要不然,收获的秋月,为何树叶被撕成碎片?要不然,为何历史上每一次成功都埋下了新的隐患?不要被那些所谓的“圭臬”所束缚,更不要被那些所谓的“樊篱”所禁锢。在新一轮课改面前,只有筚路蓝缕、穷究义理才能冲破圭臬与藩篱,从而拥有青春,从而拥有在一望无垠的天地间驰骋的活力。正入章太炎所言“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出色和高明的老师,从不为问题提供现行的、实在的或明确的答案。他应是一个伟大的提问者,更是一个伟大的启发者,同时还是一个伟大的求问者。(《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发刊词/历史课程专家团队——李惠军)

 

 

 

良知的反思

我国有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教学,诞生过旷世圣人;不少老教师经历过新中国历史教学改革的风风雨雨;还有刚刚踏上历史教学讲坛的许多新教师……,但无论如何,不管你处于何等位置,只要你是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理性的教师,你就一定会碰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有历史课程?”“历史课程应当使学生发生怎样的变化和进步?”“作为一个历史教师,我的价值何在?”其实,从一开始当历史教师直到退休,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在不断地回答和“刷新”你的回答,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聂幼犁)

 

 

 

历史教育要服务人生

历史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服务人生”(亦即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无论学生将来做领袖,还是做普通百姓,最最紧要的事,莫过于具备健全的人格。历史教育服务人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对历史教育来说,还有一样更值得我们“惊奇和敬畏”的东西,那就是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的人生境况。(任鹏杰)

 

 

 

历史知识的现实性和实践性

新课程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历史知识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的功能。今天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它们的起源和发展的轨迹,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今天的文明,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这个角度说,新课程的教学应该充满着时代感和现实感。历史知识的时代性指的是历史知识具有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社会的功能。历史知识的实践性指的是历史知识具有帮助人们树立起现代的价值观念的功能。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同,历史知识并不能够直接应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但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人们判断是非、分辨善恶的能力;而当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必然随之发生变化。在新课程中,每一个专题的教学,都意味着一种或数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黄牧航)

 

 

 

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

“历史”是什么? 大抵有三种用法: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包括人类、自然和两者关系史。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属于认识范畴,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变化、进步的,其真理性在于对“一”的符合程度;三是史学,是今人与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以求“二”能够更逼近“一”。这个过程取决于人们认识过去的智慧,也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历史教育是什么?是通过“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与此同时,发蒙和学习如何逼近“一”的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个有限的定数,历史却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以至于大家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话说,只有一门科学,那就是历史。这个矛盾决定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然有所选择。既然是选择,就有一个选择的标准问题。抽象地说,就是学习成为时代之人的历史知识、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聂幼犁)史实是知识,认识历史的方法是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知识。史实、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分层次、分梯度来教学,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不能因为学生未成年而降低要求,因为年龄越小,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越不健全,就越需要满足他们,在这一点上不要怕被批判为有“成人化”倾向!教学的“递进”靠完整的教育计划、安排来保证,但学生不管有多大“欠账”,你可以问责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前任教师,但绝不能埋怨学生,应当承担起责任。(任鹏杰)历史教育为“人生”服务,主要不仅止是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属性和学生的社会属性。我强调历史教育服务学生人生,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方面做好自己,具有个性人格,也即能够独立地判断和选择;个性人格,主要表现为不盲从,不随风倒,但它不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是做好公民,即具有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社会知识和社会情感,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和谐相处,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对他人有益,自己所要求的自由不能伤害他人的自由,自由其实是自控,而不是放纵,因为人非孤岛。(任鹏杰)历史是人类基于对未来的期待,回溯既往,反思自身,沉淀智慧,摒弃愚蠢。历史课程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人生的智慧,发现前行的道路。(王宗琦)(注:如果一定要给历史教育设定一个最高目标,我认为应该是:引导现代人透过历史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世界,形成强健的精神,从而自觉地参历史与和创造历史。简单的说就是这样一种自觉理性和实践能力。)

 

 

 

历史教改的价值诉求

历史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造就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历史教师,并通过他们培养有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国民!(赵亚夫)历史教育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并强调要用“整体”历史观服务于人生。“有效性”主要是历史教学追求的“下位”目标,但必须从属于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服务人生,亦即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上位”目标或者说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这才是标准,才是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有效的尺度。(任鹏杰)1.历史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是解决人生问题,给学生一个过幸福人生的准备。2.围绕这个话题的讨论应该属于教育哲学问题,同时隶属于更大的话题,即人生哲学问题。3.但无论是教育哲学还是人生哲学,讨论限于历史教育范畴,因此,与历史哲学有着相关度。4.因此,讨论不着力于一般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应从属于本次讨论的主题。5.任主编在文章中提到,历史教育服务人生,从历史学科的教育来看,重要的是透过“整体”的历史观,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历史的认知实现对自我进行反思,认识自我。6.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做人。(朱正标)历史教育不排斥考试,因为考试是教育评价的有效的可借助的手段之一,但历史教育不应仅止于帮助学生通过一个一个的考试、尤其那种纯粹为了考试而进行的考试,从根本上说历史教育更应帮助学生借助“历史”来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学生的人生。对所有人来说,“生活”或者说“人生”才是最大、最重要、最关键的考试,这种人生的考试其实我们每日每时都进行着。人生考试,谁都不可或缺,而且必须通过……(任鹏杰)

 

 

 

现实的彷徨与焦虑

当下的中国社会非常复杂,用后现代的视角来统摄追问可能有些偏激,但至少教育要面向的主体,尤其是这些主体的演化趋势使我们不得不忧思。自然,我们可以用现代化充满了陷阱这样的命题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身,但如果时代的车轮就是制造陷阱或者是奔赴深渊,那么我们的呐喊与彷徨还有何价值?(Iamhistory)不能因为“时代的车轮就是制造陷阱或者是奔赴深渊,那么我们的呐喊与彷徨还有何价值”,就不再呐喊了吧,而且别人可以彷徨,世界可以彷徨,但有思想和使命感的历史教师是不能彷徨的呀!(任鹏杰)

 

 

 

 

历史教学的灵魂是人

当前的历史教学的灵魂是人,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旧教材很少提到人,在新教材中我们发现它的灵魂就是人,专制王朝的统治,多次提到人.我们穿行在过去的人和事中。(rjlslhy)

 

 

政治文明史学什么

政治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以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为核心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政治进步的标志。为了追求政治文明,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随着制造和使用工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逐步以智性、理性、人性战胜了物性、本能和兽性,逐步摆脱了蒙昧和野蛮,实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步入了现代文明的时代。就其包含的基本内容来看,政治文明的基本结构应该包括如下内容:一是价值取向。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取向问题,反映的是人类对于美好政治生活的期望和向往。确立什么样的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二是制度设计。解决人类政治问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所谓制度安排。人类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把人类的政治活动规范在制度的框架之内,从而实现了政治的稳定性。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三是观念形态。政治的观念形态对于一国政治的发展确实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政治文明的条件下,现代政治观念通过其普识化、世俗化的途径广为流传,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四是治理技术。政治领域的很多问题,既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又有政治技术的问题。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人类在解决政治问题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王俊宇)

 

 

两条腿走路

历史教育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要走向世界,放宽我们的眼界;第二条腿要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过去我们的历史教育研究相对比较落后,理论基础底子薄,又长期封闭,所以我们现在把第一条腿的步子迈得大些是必要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忽视自己优秀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歪曲历史。我们的历史教育研究一定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学者特有的历史教育视野来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些年,我的所有研究都围绕着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两个主题,把握这两个主题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他们的核心内容,即人性、公正、宽容。做到这三点非常不容易,对我们而言,首先是视野问题,这个视野既包括对待自己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态度,也包括如何看待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赵亚夫)

 

 

 

好的人生观

好的人生是有好的依据的,李大钊说历史观就是人生观,就是人生的准据。这准据就我的理解,有很多方面。从大处讲,“头脑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宁静”就是好的人生状态,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但却值得追求。从小处讲,我曾不很完全地列举了几种意识让老师们注意渗透在教学中。简单说就是,用“整体”历史观认识到:一是,天地人合一克己意识。二是,自由即自我控制意识。三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意识。四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意识。五是,独立判断舆论、共识的意识。六是,淡泊名利选择更好人生目标的意识。(任鹏杰)

 

 

 

根本在自我拯救

我们说今天讨论的话题决不是要砸老师的饭碗,或是把老师架在火山口。我想,它的意义应该是寻求解放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师的一种途径。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世界,历史教学的尴尬局面和它的无效不是中国独有的,但就全世界而言,要解决历史教学这个课题最终是靠教师自己,我们掌握了课堂我们才能掌握历史教学,我们拥有了有效的历史教学才能给学生有意义的历史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历史教学有效性问题有不能忽视的社会背景,用后现代学者的话说,他是反基础主义的,反绝对主义的,反本质的,所以他们宣称上帝已经死了。我们只有用我们自己的理解去救活我们自己的历史,包括历史教育。(赵亚夫)

 

 

 

历史教育的前景

我对中国课改的前景抱有很大希望,在一些不满声中我也对课改持乐观态度。应该说,我们今天能够讨论这样的问题,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事,我们已经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人生状态,当然也开始进一步关注每个老师的人生状态了,这是更好的起点。走好每一步,虽然我们没经验,但总想着探索如何走好吧。持续不断改进,必有希望。

 

 

 

 

使课堂更有效

围绕“聚焦课改、透视教学”这一主题,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课堂细节入手,查找教学中熟视无睹的教学顽疾,发现隐含在见惯不怪的教学现象背后的思想和观念,充分发掘和调动课堂上的情感因素,重构良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使教师最大化地实践教学智慧,搏出课堂精彩,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最优化、科学化。(唐丽达)历史教学要服务学生的人生,也要服务于现实,服务于高考,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来都不回避试题,在每上一课之前,做做相关试题,有助于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对重点与难点的把握会更准确一些。(夏辉辉)

 

 

 

教材不是一切

从本质上说,历史学科具有两重性,即它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我们说历史是客观的,是说它发生的史实的不可变更性。同时我们又说历史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说被反映出的史实总是带有叙述者个人的意志。事实上,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有史著,从司马迁的《史记》,到白寿彝的《中国通史》,不过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一种叙述或解释。时下所见的四种高中历史教材,实际上也是教材编写者对历史的一种解释。对于这种解释,我们可以认同;也可以质疑,作出自己的解释。可以说,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历史史实的叙述有所差异,正是历史课程特征的体现。诚然,解释历史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第一,论从史出的原则。对历史的解释必须建立在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凭主观想象或演义。否则,它将不能称之为历史。第二,科学选择史料的原则。历史是一门意识形态很强的学科。选择什么样的史料,必定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其间,它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态度,也反映着鲜明的价值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各版本教材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或观点上存在的差异,应依据客观的史实,作出自己的判断。(朱汉国)

 

 

 

 

 

初中欠账太多怎么办

陈红老师谈到高一学生学习新课程缺乏相应的知识,能力基础的四个现状问题:⑴通史的知识基础,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包括时序、人物、事件;⑵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不会阅读课本,不会思考,不会提出问题,不会讨论等;⑶缺乏对历史的兴趣;⑷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我个人认为这四个问题也是我们目前将要启动新课程所要面临的新问题。(佚名)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对历史这门学科不太重视和不感兴趣的现象,再加上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对通史知识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而有些同学还是略知一二或者根本毫不知晓,而且学生不仅对历史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和牢固,在技能和能力方面也有待提高,他们还无法脱离课本,不会阅读,不会思考,更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现实情况就对我们学习新教材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在视频中专家针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那就是开始“预备课程”和“导言课”。利用这些课程的开设来帮助初中学生进入高中课程,我认为很有必要。(潘路路)学生对历史重视程度不够,基础知识薄弱在各个地区,各类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针对学生的状况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得到发展,课本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材料,不是绝对的依据,深入浅出四个字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锤炼。(王磊)从具体的知识入手,上好每一节课。不求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掌握,他们能够接受多少都给予表扬,要有耐心。对您来说,看到学生每一点进步都应该感到欣慰,欲速不达。我想,您可以做得很好。总之,先树立起对学生的信心。(赵亚夫)

 

 

 

了解你的学生

我们要在上课之前作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学情分析的途径有问卷调查、座谈、聊天、观察等,其中聊天的方式最为简便实用。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张汉林)

 

 

 

公开课的价值

公开课就是要竭尽全力,拿出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最优秀的经验进行扬长避短的优化组合,展示给大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节自我认为很优秀的课遇到批评,那一定会带给我们一些震撼和思考,也就真正实现了自我反思,否则,我们拿出的东西自己都认为不是最高标准,遇到批评的声音我们还会服气吗?听到的赞美与肯定还会有意义吗?收获了这样的心情我们又怎么实现自我反思和检验呢?又怎么会去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优秀经验和创新部分呢?而从听课教师的角度来说,虽然众口难调,但你的课是最精心的设计,最好经验的优化组合体,相信他们虽然不是欣赏你这节课的所有环节,但一定会有一些适合他们的元素被捕捉到,即使只有一处,那我们的课、我们的付出就有意义、有价值。(云之翼)

 

 

 

把握教学之根本

关于教学时间问题,应该有一个整体教学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在刚起步的时候,可能很费时间,但是在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之后,教学就会非常轻松,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关于高考问题,从第一期的课改实验区的经验来看,课程改革和高考并不矛盾,深圳红岭中学的吴磊、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钟红军课改很成功,高考成绩也非常优秀。(张汉林)

 

 

 

高考成功的关键

我们高考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教给学生最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最重要的历史思维能力。考场上学生的发挥是长期以来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挥。应试思维训练可能短期的提高学生成绩,可是高考成绩的提高是教师长期教学的产物。我们在加强应试思维能力的训练时需要反省的是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大量的习题训练,是否真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落实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王宗琦)

 

 

 

专题模式的优点

在教材内容方面改变了以往以横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采用专题模式,以纵为主,把本来孤立的专题历史模块有意识的进行整合,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强调突出“历史感”,以具体历史事实和时代背景带出核心历史内容,而不是孤立、静止地介绍某些制度、事件、现象、和人物,从而避免纯政治学、法学、文学、科学学科的专业化和学术化特征。专题式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从而也就为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公民。(任东)

 

 

 

专题式教学的特点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章节体通史的形式编写,其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严格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的逻辑性(即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的。此种方法又被称为通史或编年史的教学模式。而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是按照“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即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编写。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实,进行更加深入的阐述和更具示范性的探究。其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从而给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模块单元体专题型的教学体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因而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破碎的弱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教材进行适当灵活的整合,指导、帮助学生对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概况进行横向的归纳总结,构建起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同初中阶段相比,专题式教学具有更强的探究性、更大的跳跃性和更难的理论深度,要求教师在放弃传统时序性和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塑造更高层次时序性和更深刻整体性的新观念,使之成为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新纽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历史研究水平、高度的归纳、整理、概括和抽象能力、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高的历史理论修养,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李伟)

 

 

 

如何进行专题式教学

首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依据实际需要,增添、整合同类专题的材料,调整、取舍教材内容,使历史专题的头绪更集中、主题更突出,不仅更好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同时也能横向反映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碰撞。其次,专题教学(或教学单元)开始之前,可利用大事年表以及单元导言为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该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然后,再展开新课的学习。第三,在专题学习时,要阐释清楚本专题的概念及内涵。第四,要讲清本专题历史知识的发展演变历程(包括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中有关该专题史实的起源、主要内容、发展趋势、作用等)以及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李伟)

 

 

 

 

 

讲授法尺有所长

讲授法往往因有满堂灌之嫌,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受到一些质疑,但它仍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能发挥教师在历史知识、教学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思维能力难以达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吴洁)针对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生动有趣的内容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以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准确的历史术语、抑扬顿挫的声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syl)

 

 

 

为理解而教

在新课程中,我们提倡“为理解而教”。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主要包括解释能力和评价能力。所谓解释,指的是参照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从而使未知的事物变得可以理解。就历史学科而言,它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历史事物的前因后果或发展规律作出说明。所谓评价,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对事物进行评价之前,我们先得有一个标准,明确何谓好何谓坏,何谓先进何谓落后,然后再把这个标准套在被评价事物的身上。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有重评价、轻解释的倾向;而对于评价,又有重视专家学者的评价、教科书的评价而轻视学生个人评价的倾向。这都是需要慢慢纠正的。解释的多样化、评价的多元化应该是历史教学的发展方向。历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学,完全有待我们从解释和评价的层面上给予它生命。但是,这些解释和评价必须是经过学生的头脑思考出来的,而不是鹦鹉学舌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这也是有效历史教学和无效历史教学的重要分水岭。新课程所强调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其实都是要求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来消化所学的知识,也就是真真正正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黄牧航)

 

 

 

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由于学生经验千差万别,当新知与原有的经验不符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会导致他们对新知解释错误。由于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不可能充分了解学生异常丰富的知识背景,因而学生对新知的解读容易超出教师意料之外,产生课堂“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富含教育价值,如能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及时化解课堂危机,而且能够生成新的教育资源,尤其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精神、自主精神、合作探究能力和历史学科能力。(王涛)

 

 

 

谁主导教学

浅表地看,我以为这个“主导”应该是课程标准,因为课标代表着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教学的一切行为,不管教师的,还是学生的,都得以课标要求为依归(当然其前提是,课标必须能够反映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的教育价值观,不合理需要调整那是另一回事)。假如不以课标为主导,而是以教师为主导,无疑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是否正确了。深层地看,我以为这个“主导”应该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当然得符合国家、民族和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的根本依据,就来自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毋宁说,教学的“外显主导”是课程标准,“内隐主导”正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内在需求。就历史教学有效性来说,每个学生在“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服务自己的人生方面,需要什么,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什么,哈哈,用聂教授的话说就是“缺阴补阴,缺阳补阳”,而不是无视学生学习需求的个体差异,不管你要不要,只用教师自己的“一套”办法,去主宰“多个”活生生的生命。(赵亚夫)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教师的风格特点和学生的状况等等,而且必须考虑落实,绝不能为了活动的形式而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我相信这一点是不变的。(王磊)

 

 

 

提问和讲述

现在课堂中的提问绝大多数是无效的,这方面的例子随处可见,但是我想在这说的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无效的提问,恐怕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是主要原因之一。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的历史教学讲述是必要的,问题不在讲而是讲什么、怎么讲,现在很多老师很忽略自己的讲,讲出来的东西多不是自己的,要么就是哗众取宠的,没有真情实感,前者学生不会喜欢,后者学生只是听热闹,不一定真的买老师的账。历史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就是能够很好地描述历史,有讲的功夫。现在有一种倾向,把本该老师做的事情,老师该磨炼的功夫,以这样或那样的学习活动为借口去让学生做,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很没有专业素质的表现。历史教学讲究解释的功夫,所谓的历史理解都是与人的意志和愿望有关的,历史意义是通过历史解释来反映的。(赵亚夫)

 

 

 

何为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的“有效”,应着眼于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课堂。关键在于真实而深刻。即,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力求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我比较赞赏这样一种观点:“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震撼,以及震撼之后带来的长久的思考!”(齐健)

 

 

 

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是对学生有爱心,要了解他们对“现在”人生的态度,不管学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都视为正常,而不是把学生看作“病人”去放弃或排斥,这是关键;二是了解他们每个人的认知差异,尤其学生对“历史”上世道人生的看法,如果不能有效了解,就要想办法“激活差异”,让学生自愿暴露自己的认知状态,以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对影响施加影响”,若发现学生的前认知是错误的,就要设法在教学中纠正之,重新建构新的正确的认知;四是帮助学生在做人方面学会“思考如何思考”,也即学会认识自己,进而做好自己。(任鹏杰)

 

 

 

教学有效性的测量

◆一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包括: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与措施的契合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基础、发展)。 ◆二看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度(基础、发展、生成);教学内容的开放度(再开发问题);教学方式的开放度(个性、多样)。◆三看课堂教学的“深刻度”。包括:内容处理的深刻性;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视野引领的深刻性。 ◆四看课堂教学的“幸福度”,包括: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乐趣;学生享受到的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齐健)

 

 

 

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我想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考虑:一是学生有兴趣,获得了快乐认知的体验;二是激活了差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玫瑰”成为更鲜艳的玫瑰,而不是被枉费心机地变成了“百合花”,也就是说,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做什么样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而不是盲目从众;三是“对影响施加影响”,学生借助朋辈互动和师生互动,把他者的正确认知相互“据为己有”,同时在互动协商中,纠正了错误的前认知,一切大家都分享了;四是帮助学生在做人方面学会“思考如何思考”,也即学会认识自己,进而做好自己。(任鹏杰)

 

 

 

 

 

教师专业发展

这次课改给我们心理的震撼不亚于汶川大地震。我们最难的是难以突破自己。怎么办?只能不断地充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新课程中我们都是探索者,没有绝对的权威,只有经验教训的共鸣和因地制宜的创新。(路小玲)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修计划。(赵亚夫)除参加相关培训外,最有效的恐怕就是自己多读书读刊。历史教育刊物本来不多,各有特色。至于读书,我有个感觉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一些老师的阅读面太窄,似乎只愿意读有关“历史”的,而忽视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等领域,殊不知历史教育,至少不能缺了“历史”和“教育”两个维度,更不能没有“哲学”的高度和“艺术”的创造力。(任鹏杰)

 

 

 

观念的更新

学生是历史教学之本,学生的发展是历史教学之本。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而为达成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而服务。“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之本,历史教学应该依据教材而进行”这种认识是这次新课程一定要抛弃的观念。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动力。(张斌平)

 

 

 

做出你的精彩来

在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里能否有效地实施新课程?实施新课改似乎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的支持,否则就无法实施。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是一个观念问题。新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评价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有效不能以所运用的方法为准绳,而是以是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教师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将史实陈述的娓娓动听,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和悲愤地情绪感染学生,用充满磁性的声音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丰富的想象中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升华感情,掌握知识,通过图片呈现和比较法、神入法的灵活运用,激活兴趣,落实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思维,从而全面地落实新课程理念。由此可见,教学条件只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辅助条件,而非必要条件,只要一线教师富有创新精神,锐意进取,巧妙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同样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王涛) 老师们面对的学生水平有高有低,面对的工作条件也可能千差万别,然而一个老师只要能够针对自己的学生来设计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课堂丰富精彩,进而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他便实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梦想和价值,也便成为了优秀教师。如此看来,我们要想从教学资源的“惶恐”中求得解脱,关键在于我们提高自己“做菜”的本领,利用已有的“材料”和“调料”做出最可口的饭菜,而不是仅止于等待学校教学条件改善之后才想有所作为。(王磊)

 

 

 

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高中新教改的到来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即可轻松解决教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新课标历史教学中,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补充教学资料已经是必需的,并且将是一种教学常态。因此,在即将开始的新课标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尽可能多的占有最大量的历史资源。同时,对所占有的历史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课前筛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源变为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史国强)补充教学资源只所以成为常态,是因为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地位的下降了,是因为教师潜力的激发成为资源拓展的关键,是因为新课程要为有思想、有艺术的老师创造历史教育的舞台!(张斌平)新课程认为,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教材仍然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的学识、同学的特长、校园和社区的文化、图书馆、博物馆和网络的资源都是我们历史教学的知识来源。(黄牧航)

 

 

 

拓展你的知识

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打破我们传统的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仅凭口才去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了。仅仅是一个曲辕梨和三角帆,不仅涉及了历史、地理,同时还有物理、数学。那么以后我们该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呢?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主动与其它学科进行教研。(刘彦林)作为经济史专题教学安排,不需要安排专门的经济知识作为独立的教学内容。但进行专题史教学确实要求教师拓展知识视野,准确理解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进行教学的基础。对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紧密依托历史专题的课标要求和教材要求进行拓展。比如课程中的小农经济、如罗斯福新政中的货币政策的作用,最好有相关经济知识为基础。(张斌平)

 

 

 

年轻教师要“三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处理教材和教学设计方面,要有三读,一是读课标以及课标解读,这是国家的意志,体现专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二是要读教材,教材是目标实施的具体依托,依据教材来理解这一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清理线索;三是要读老教师,老教师的课堂以及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是最直接的现场教材,现在网络如此发达,网上大量优秀的教学设计也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拿来未加研究就用,这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夏辉辉)

 

 

 

循序渐进,持久作战

年轻教师要改变“一次革命论”的思想,每一堂课、每学段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都是有限的,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专家们所讲的要给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不是要我们一堂课去完成,可以通过比较长的时段逐渐完成。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教材的处理,我们常常去寻找一些“标准”,实际上,以我个人看法,教材的处理是一种无止境的艺术,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老教师可能会轻车就驾,新老师则要耐得住性子,静下来读一些书,比如讲到中国古代史,要翻回大学课本看看,找钱穆、何兆武的相关书籍看看,比如要讲西方启蒙思想,就要读一读那个时代的主要著作,比如《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以及后人写的《哲学的故事》等。(夏辉辉)

 

 

 

与学生一起成长

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历史教育的本质是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何谓公民?何谓人格?惟有先将其化为己有,方可率性而育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为了学生的合作,我们必须善于与人相处;为了学生的探究,我们应习惯于究诘不止;为了学生的自主,我们要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我们在无意之间成就了自己。(王宗琦)

 

 

 

重视历史联系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建立联系是最重要的。新课标与以往的教学课本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按模块分的,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是分开的,但它们之间又是联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的去讲某一个模块而忽视了它与别的模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开始经济史教学前,老师最好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前言、目录和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各模块目录的基础上,将个模块的专题作一横向的联系。对高一的学生而言,主要是联系政治史的目录,但教师应适当介绍文化史的目录并作简单的联系,这是为了学生在将来学习文化史时能自觉联系经济政治史做准备,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模块间联系学习的意识。(李爱珍)

 

 

 

 

 

一条荆棘路

长期以来:1)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特别是人文学科的课程,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严密的“计划模式”,动辄就被纳入所谓的“政治”范畴,唯物史观掌握在少数权威的手中,于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2)学术界真的(或假的)不明白所谓专业分类中的一、二、三级学科分类只具有类似图书分类的管理学意义,并不意味着谁处在哪一级就天生的有学术水平的高低之分;3)教育界混淆了历史科学和历史学科是两个有联系的不同领域,前者研究的是过去的事实及其解释,后者研究的是如何利用前者的成果为学生公民素质的发展创造机会;4)有关部门制定的出于真诚、善良的政策,一方面告知人们特级教师是一种荣誉而非学术职称、中学高级只相当于大学副教授……,另一方面又把设置教授级中学教师作为创新……;5)教学界乃至推动社会形成的共识,不仅《教学大纲》是法律、而且教科书和教学参考是“圣经”;它们不仅是所有教学行为的准绳,而且是任何教育评价的圭臬;6)思想界在打倒“孔家店”之时,不得不借助外来钟馗,而后,出于众所周知的背景,南桔北枳,留下了形式却串了味;“文革”结束后,向西方学习先进,饥不择食,好东西却成了另一种“最高指示”,成了破肠胃之物、晕脑筋之香;7)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人们把考试作为最省力的唯一的测量和评价标准,却不知其本身是一门需要下大力气研究的学问,同任何学问一样,有它特定的强项,也有无奈的“软肋”,搞错了会像伪科学一样,比迷信更害人;8)中学教师的工作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事实上却被照着“工匠”来安排,一周十八节、乃至二十多节课以上者被认为是发挥教师的余力。历史课则更贱,一节课只折0.7节。“从鸡叫做到鬼叫”,想“充电”而力不足,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潜规则。(聂幼犁)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新课程提倡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一点上。(朱汉国)老师把太多的时间花在课件上,不值。还是要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给课件消肿是当务之急。(赵亚夫)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见得哪一种就一定好,课件可以将大量资源引入课堂不假,但要注意不要变成了堆砌资料,而且对学生来说,它并不能取代老师的学识、人格魅力、语言的感染力,人对人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机器只是一个工具,恰到好处即可。(王磊)

 

 

 

教学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就是要在学习主题与学生的接受需求之间驾起桥梁!(张斌平)创设情境是现在比较热门的一种形式,可以利用的手段很多,比如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教师的演说、学生的表演等等,每一个老师占有的资源不同,特点和风格各异,倒没有必要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且创设了情境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当时的情境,并能够在模拟的情境下思考问题。(王磊)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只能靠教学实践去验证。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尽量往好处思考问题,可能会没有认真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情况,当教学中考虑这些情况时,原有的设计就可能有问题。(张振鸿)

 

 

 

改变自己的课堂

理想状态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在课堂上与老师就具体的历史问题展开智慧和灵魂的对话,当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的问题可能解决了,也可能部分解决了,也可能出现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学生用教师课堂上教给的思维方法和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课堂传播知识的时候多,真正思考的课堂少,所以作业以知识的落实为主。这样的作业有效性就成问题。我们改变自己的课堂,超越自己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会积极的完成有效性的作业。有的作业并不是老师留的而是学生自己找的。(王宗琦)

 

 

 

作业的有效性

作业有效性要以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为依据,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根本上就是要宏扬历史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强调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汲取营养,从而提升其精神文化品格,追求生命意义,促进其和谐发展和人类社会对自然的终极关怀。因此要以这来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把长作业和短作业相结合,促进学生自身成长,使作业有效性不被忽视,成为新课改下的亮点。历史是有生命的,作业也要赋予生命活力,使作业生活化,贴近生活,最好能把知识内容和历史观点运用到生活和目前重大事件上,让学生感觉学习历史是有用的。作业设计要多元化,有基础知识也有开放性试题,重点是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探究。把作业由甄别变成激励,不是为了作业而学习历史,也不是学习历史而完成作业。(郑江华)作业具有以下功能:巩固与延伸的功能,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的功能,反馈与矫正以及交流的功能。它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因此,作业的设计更应讲求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业要注重启发和变性创造的特点,要和生活紧密结合,设计要多元化。作业设计要符合以下要旨:能反馈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有利于考察学生基本的历史观和价值取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想象力;能够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认识世界。(黄瑜捷)

 

 

 

教学效率问题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和低品位的堆积,而应该寻找联系,在联系中认识历史。而要在有限的时空中有效完成上述任务,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有限时间内的“效率”问题。(李惠军)对于有效教学来说,不同的对象都有不同的要求,整体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要侧重于他们分析辨别能力的提高;对于整体学习较差的年级,就要侧重于历史知识的积累,丰富他们的历史知识,从而实现有“量”到“质”的转变。(吴剑丽)

 

 

 

教学的智慧

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情感”、“哲理”、“趣味”。这是历史课的魅力、意蕴和凝重感得以张扬的三大要素。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激活课堂、激活历史、激活学生?一是要善于在历史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寻找新的突破点和聚焦点;二是要善于把静的态教材要点,机智地转化为诠释新问题的动态素材。作为课堂教学,它面对使有生命活力的学生,它实施的是有不同表现特征的一个个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等,决不可以千篇一律,这就使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无定法”、“教无定式”。同样的道理,历史表现的是人类生活,人类生活的复杂性、矛盾性、差异性注定了历史表现的多样性不可一概而论。马克思在1877年写给《祖国记事》编辑部的信中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历史没有终点,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准则,更没有穿越百世而皆通的灵丹妙药。规律的泛化势必导致历史的僵化和历史教育退化。(李惠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