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09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总 1

时间:2009-10-18 17:10:45  来源:罗春旺
 

2009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福建省连城二中       罗春旺原创整理

附:《2009高考选择题章节分布表》

 

专题

题量

选择

材料

必修一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5

0

专题2、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2

5

专题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9

1

专题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6

0

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6

1

专题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9

1

专题7、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5

2

专题8、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5

0

专题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1

2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2.2009全国文综一)“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3.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4.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5.2009北京文综高考)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 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6. (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7.(2009高考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8.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 清                                                    B.明

C. 汉                                                 D.秦

9.(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1.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2.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 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13.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14.(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15.(2009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6.(2009高考浙江文综)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17. (2009高考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18. 2009福建文综高考)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19.2009安徽文综高考)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20.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  颁布附益之法    B 设置转运使   C  推行募兵制度   D 实施行省制度

21.2009高考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22.(2009高考上海单科)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

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3.2009高考海南单科)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

    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

24.2009高考海南单科)“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25.2009高考海南单科)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二、非选择题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全国文综一)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2009全国文综一)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3.2009北京文综高考) 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条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4.2009北京文综高考)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2009高考广东单科)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7.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B.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                   D.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9.(2009高考江苏单科)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10.2009高考山东文综)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11.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12.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

A 五四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救亡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 (2009高考浙江文综)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 2009福建文综高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式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15.2009安徽文综高考)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吸引了一个美国军事观察团、一些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和一个美国总统特使前来访问,另外还有大批外国记者前来采访”。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

  B.中共的抗日主张得到了普遍认同

  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广泛同情

  D.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16. (2009高考四川文综)图6是某博物馆藏民国时期四川一女子小学发给学生的毕业纪念品——木兰彩瓷笔筒。从图中信息可推知校方的寓意最可能是鼓励学生 

A.投笔从戎,参加北伐

B.参加红军,反对围剿

C.效法古人,抗战救国

D.投身革命,反对美蒋

17. (2009高考重庆文综)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轻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09高考重庆文综)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19.(2009高考重庆文综)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①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②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③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④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09高考上海单科)“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1.2009高考海南单科)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22.2009高考海南单科)“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                    B.1920--1926年

C.1927—1936年                    D.1937--1945年

 

二、非选择题

1.2009高考山东文综)(35分)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一 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4分)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3分)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4分)

 

 

【解析】

第一问侵略趋势,应在观察图片基础上,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有关史实,从空间上和程度上概括。第二问要抓住解题关键词“道路”两字,结合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即可概括得出。五四运动的“新贡献”,也就是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相比的新发展。

参考答案:

(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理: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2009高考天津文综)(16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4分)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2分)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2分)

 

 

(4)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2分)

 

 

【解析】

(1)材料一中能直接得出的原因就是英国的请求,但结合所学知识,在了解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面临的险恶环境,才能得出包围滇缅公路这条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生命线的原因。(2)国际地位提高的原因,回顾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并联系材料一的内容不难得出。开罗宣言的内容属于基础知识的记忆。(3)《四国宣言》鉴定于1943年,因此不仅要从他们的宗旨还要从当时来分析其签订的主要目的(4)二战既然基于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而胜利,那么当今世界对于所面临重大问题更应该团结、合作。

参考答案:(16分)

(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开罗宣言》。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3. (2009高考上海单科)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

 

【解析】

第一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要避免混淆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问主要是结合19世纪中期的两部国际法,从主权的独立和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第三问一定要注意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其他答案。

 

4.(2009高考上海单科)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上海会审公廨旁听了一整天的诉讼,随后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专题文章,写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文明世界里,都对其人民行使司法管辖权,也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国的外国公民行使司法权。

文明国家在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换言之,美、英、法、德、意等国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二必须在这些国家设在上海的法院提起诉讼。

几乎所有西方大国都向驻上海的领事馆派出了司法官处理司法事务,英国不久前还建立了拥有一名资深律师的终审法院。英国人在宣判时,特地被允许悬挂英国国旗。美国国会最终也同意在清国建立一个与清国分庭抗礼、拥有更多尊严和权力的法院。

关于建立新法院的初衷,一位先生告诉我:“清国人对事物的判断常常受到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个性品格的局限。他们断案,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通常都根据审案法官的感觉而定,并不重视证据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英国政府察觉了这个情况,这成为英国力求在清国乃至全亚洲扩张自己影响的重要原因。”

摘自《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1)为什么西方国家的公民“不得在清国法庭被起诉”?西方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样的特权?(5分)

 

(2)当时的中西法律体系存在着那些差异?(5分)

 

(3)你如何理解这位美国律师的观察?(15分)

 

【解析】

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明确原因在于西方领事裁判权特权的取得,但是取得的情况要避免表述为《南京条约》,因为西方列强取得这一特权不是通过《南京条约》,而是通过此后《南京条约》的附件。第二问要充分依托材料提示信息概括比较。第三问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答案的组织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史论结合和多维度阐释。

参考答案:

(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其他答案。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5.(2009高考海南单科)(10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

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

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5分)

 

参考答案:

    (1)西方列强侵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提供了条件;中西文化的隔膜与冲突;官府的态度。(5分)

    (2)反洋教是抵抗侵略的斗争;传教士有为列强侵华服务的性质;客观上有助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5分)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单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 联邦制       C. 君主立宪制     D. 责任内阁制

2.(2009高考江苏单科)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

3.(2009高考江苏单科)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4. 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下列对历史事件发生背景的描述准确的是

A圆月高悬的夜晚,伟大文学家屈原投汨罗江而亡

B张骞出使西域时,友人弹奏《阳关三叠》以表达惜别之情

C金田起义发生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南昌起义发生时,江淮大地已过了梅雨期

5.(2009高考天津文综)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6.2009高考四川文综)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7.(2009高考上海单科)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8.(2009高考上海单科)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障           C.人权       D.君主立宪

9.2009高考海南单科)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员构成表

地区

党员人数

学生

工人

农人

绥远

3200

8%

3%

80%

湖北

1877

63.1%

2.3%

8.9%

广东

15000

21.2%

20.1%

39.1%

表l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非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单科)(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问题: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6分)

 

(2)为提高农民地位,中国近、现代各阶级揣摩了哪些纲领和政策?(4分)

 

(3)1949年以来,中国参加了哪些国际组织,见证了“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分)

 

【解析】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梦想的含义,“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就是近代中国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革命任务。其次要清楚中国社会各阶级应该包括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等。第二问注意提示时间——“近现代”。第三问回顾教材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参考答案:(14分)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6分)

(2)农民阶级:《天朝天亩制度》。(1分)资产阶级:平均地权。(1分)无产阶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重返联合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等(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单科)《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2.(2009高考广东单科)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3.2009高考山东基本能力测试)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

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

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

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09高考天津文综)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5.(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6.(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

 

二、非选择题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2009高考江苏单科)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

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2009福建文综高考)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09安徽文综高考)图4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越南发表的反映当时战争的漫画,能直接体现作者意图的标题是

  A.“怎么会这样?”

B. “糟糕的战争!”

  C.美国侵略者的命运

D.法国侵略者的下场

5. (2009高考四川文综)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2009高考海南单科)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 苏联已经解体                      B 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 中美关系好转                      D 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二、非选择题

1. 2009北京文综高考)(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

 

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见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解析】

第2问是选答题,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次回答,回答是要从国内外的因素作答。第(3)问结合书本知识或从图16中可以得出。

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总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参考答案:

(3)从东南沿海四几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渐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经平民与贵族的斗争而指定,允许拥有奴隶、维护私有财产的成文法典是

A.罗马法           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联邦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②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④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                 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4.(2009高考天津文综)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                  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6.2009安徽文综高考)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7.(2009高考上海单科)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            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            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8.2009高考上海文综)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        )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9.2009高考海南单科)在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绝大多数公职任期一年,只能连任一次,且均为抽签选举产生,只有军事领导职务通过举手表决产生,一年一任,但可无限期连选连任。这是因为

    A.军人实际上控制着国家              B.雅典军人享有崇高威望

    C.军事事务需要专人执掌              D.军职必行政公职更重要

  

 

二、非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单科)(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 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 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解析】第一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回顾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内容即可做答。第二问应结合英美两国历史上进行的民主政治斗争的重大事件,加以归纳整理。第三问趋势的理解,应结合”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的角度提示加以认识,既然近代选举资格从范围上日趋扩大化,我们也就不难认识到近代民主政治实际也日益扩大化。

参考答案:(14分)

(1)外邦人、妇女和奴隶等。(2分)

(2)变化:英国不断降低财产要求,成年男子最终获得选举权。美国黑人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英美两国妇女从没有选举权到拥有选举权。(4分)

原因:①政治方面:没有选举资格的人不断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新兴资产阶级争取选举权;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黑人和妇女争取选举权等。(2分)②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③思想文化方面:启蒙运动和马列克思主义的影响。(2分)

(3)少数人的民主思想逐渐变为多数人的民主。(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全国文综一)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2. (2009全国文综二)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 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3. (2009全国文综二)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4.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        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  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5.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6.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历史学爱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

A.第一部成文宪法     B.多党制的议会           

C.总统制                  D.君主立宪政体

7.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8.(2009高考天津文综)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           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9.2009安徽文综高考)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10.(2009高考上海单科)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

A.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              B.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

C.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              D.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

11.(2009高考上海单科)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道:“14日,星期二,无事。”然而,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日子。因为在那天

A.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              B.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C.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              D.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12.2009高考海南单科)《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反抗压迫权

13.2009高考海南单科)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  

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D.君主制度的衰亡

14.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15.2009高考海南单科)历史学家乔•科尔顿写道:“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四年,其中有好些像拿破仑时代一样的大规模战斗,这是除了中国1853—186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外,在19世纪发生的最惨烈的战争。”此战争应该是

A.普法战争    B.印度民族大起义   C.美国内战    D.马赫迪民族大起义

 

二、非选择题

1.(2009高考江苏单科)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

——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

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

    ——[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4分) 

 

  (2)据材料三 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6分)

 

【解析】

本题主要从近代英国政坛危机为切入点,考查了英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要求考生从中分析原因、总结结论、提升认识。第⑴较为简单,考查考试从材料中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⑵问提升能力要求,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从更深层次思考问题。

参考答案:

(1)具体原因:乔治三世指使下院剥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的惨败;国王个人干预造成英国在处理北美问题上的重大失策。

根源:乔治三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2)使命: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

    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

    影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2009高考上海单科)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13分)

(1)按照英国清教徒革命的发展进程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此概述革命期间的政体变化。(6分)

 

(2)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的权力一样吗?说明理由。(5分)

 

(3)为什么历史学家说图像是“可视的历史”?(2分)

 

【解析】

第一问图像排序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即可,政体的变化不要混淆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事件的发展。第二问关键在于对詹姆士一世和玛丽、威廉一世属性的认识。第三问属于历史基本素养的考查,应结合图像的特点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④②①③。

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未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

答案2 :仅运用边缘性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在经济上实行重税政策,严重侵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玛丽和威廉不得为天主教徒,不得随意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等。

其他答案

(3)答案1:结合图像,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最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 :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厉史。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

其他答案。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高考广东单科)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 (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3. (2009高考浙江文综)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4.2009福建文综高考)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5.(2009高考上海单科)“鸟托邦远在地平线上……无论我如何迈进,永远够不着它。那幺,鸟托邦为什幺存在呢?它存在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

A.进行阶级斗争                          B.追求社会公平

C.反对专制统治                          D.展开国际合作

 

二、非选择题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高考广东单科) 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与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2 (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变成了单极格局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     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3.(2009高考江苏单科)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4.2009高考山东文综)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5.(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6.(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洲协作的世界

   D.欧俄均衡的世界

7.(2009高考天津文综)巴以矛盾导致中东地区长期动荡,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当前在联合国框架下解决巴以矛盾的基本原则是

A.以土地换和平

B.按宗教地区分治

C.大国协助解决

D.联合国托管耶路撒冷

8.2009安徽文综高考)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   B. 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9.(2009高考上海单科)世界上第一个由民族国家走向超国家共同体的是

A.欧盟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东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10.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11.2009高考海南单科)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 矿业资源互补                      B 人力资源共享

C 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二、非选择题

1.2009北京文综高考)“(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代替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体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3)概述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

 

 

【解析】

从材料的出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可以判断与欧洲一体化有关,回答前一小问要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欧洲一体化的相关知识归纳回答。欧洲一体化的影响要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2.(2009高考广东单科)(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解析】第一问的信息已经包含在材料一中,第二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意义,两则材料对比的并非差异,而是导致差异的背景,即原因。

参考答案:(12分)

(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