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邱亮:高一新课改实验教
陈东亮:历史教材编写对
徐贵亮:历史新课程实施
陈东亮:历史教师的课程
陈东亮:文明史观与中学
孙亮:《世界政治经济地
冯贤亮:多媒体技术在中
张洪亮:新文化运动的兴
李明亮:《认罪与否认侵
李明亮:二战爆发原因启
最新热门    
 
陈东亮:关注现实与服务人生

时间:2009-10-18 17:11:55  来源:陈东亮
 

 

关注现实与服务人生

——对初中历史新课程评价目标的思考

陈东亮

 

 

说句心里话,感谢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它给了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扬眉吐气的机会。因为至少历史还要参加中考,不再是以前的“机能科”了。于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大变革中。在实践中,我与学生一道,在历史新课程的时空隧道里驰骋,携手交谈,流连顾盼,探讨如何领悟历史景区的风云变幻,考察历史山川的真面目,聆听智者之音,感怀肺腑之言,诚可谓为历史学习、教学新生活的开始。正当我飘飘然陶醉于其中时,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006年11月14日下午开完学校教师大会后,校长突然叫我留下来,把一封落款为九年级(3)班的学生匿名信交给了我。我好奇地打开了信。学生在信中写道:“……我们承认,您跟我们以前七年级的历史老师不一样。上您的课,使我们视野拓宽,阅历丰富,明白了一些做人的真理。然而,这些并不能代替我们考试的分数,毕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中考。……我想建议老师以后在课堂上多讲与中考有关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就可少做无用功了……”

 

读完信,我默然无语,陷入沉思。我承认,我上课喜欢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一旦兴之所至,难免“神入”一番。但我认为,我是想以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难道与考试无关吗?我迅速被这种不为人认同甚至误解的孤独瞬间冷却了我的热情。校长体察到我的情绪,安慰我说,这也许是一小撮学生的想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我木然地点了点头,离开了会议室。打从那封信以后,我在(3)班上课就有点按部就班了。然而,(3)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也平平。

 

日子一天天过去。第二学期开始了。2007年2月20日,接到县中学教研室的通知,我参加了县中研室组织召开的第一学期期末考九年级历史质量分析会。说实在的,这次会议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倒是一位同行的所谓经验之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位老兄所任教的班级在第一学期期末考了第一,很谦虚的介绍经验——“没什么,就是把课标和考纲要求的内容在书本上划下来让学生背,然后考……”我们不可否认,他的做法有一定的实效性。但这就是我们提倡的初中历史新课程吗?到底,我们倡导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就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吗?如果说学生的想法有其应付考试的需要,为什么连我们的老师也目光这么短浅,功利呢?于是,我开始了对初中历史新课程评价目标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历史新课程要实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新课程的评价功能阐述得十分科学,为历史教育指明了方向。然而,在历史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的学生、老师却曲解了新课程评价的用意,出现了过分注重学生卷面分数,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提高的坏苗头。所以,初中历史新课程进行到现在,非得把新课程的评价功能定位、解释清楚不可。否则,新课程进行得越深入,偏离历史教育的初衷就越远。套用任鹏杰先生的话,“历史是研究人性或者‘人’的学问,而历史教育则是通过‘历史’教学,帮助学生‘长大成人’的艺术,亦即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艺术。因此,我们就应把重心放在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时间的功能上,真正处理好关注学生现实需要与服务学生人生成长之间的关系。

 

转眼间,中考成绩下来了,历史科的成绩还算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无独有偶,今年五一长假期间,碰到三位如今上高中深造的学生。他们在诉苦高中历史难念的同时,对我的初中历史课堂念念不忘,赞誉有加。我很感动,也很感激。只要有这样的学生的支持、认可,即使我的班级考试成绩不怎样,我还是会坚持我的课堂教学风格,因为我能为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照亮一段征程!

 


(本文发表于2008年8月第15期《历史教学》〈中学版〉 ,略有改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