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任鹏杰:反噬一口岂能聋
任鹏杰:从秦桧夫妇“站
任鹏杰:从国足参观南京
任鹏杰:呼唤“活生生”
任鹏杰王仲孚:访谈历史
任鹏杰:文本危机:你感
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
任鹏杰:什么是有效的历
任鹏杰:“服务人生”与
任鹏杰、张荣锁:“闻闻
最新热门    
 
任鹏杰主编教育讲座整理提纲

时间:2009-10-18 17:12:46  来源:任鹏杰
 

教育:引导学生领悟人生的艺术

——历史教育何以必须省察生活表达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    任 鹏 杰 

吕准能根据会议讲座整理而成的提纲

 

2007年12月8日下午,宁波教育局招待所会议室,为浙江省历史学会年会举办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讨会“而作

追问本真:教育乃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艺术。

一、教育只有一个主题:五彩缤纷的生活

1.教育的主题乃生活并非虚玄观念

   引用了怀特海的明艳来导入,我们为人师者,对什么是教育的主题不能有丝毫含糊。

2.有害生活的教育之弊应予冷静反思

   我们如今的基础教育,有多少“人的生活”? 应试和分数,似乎乃教育生活的主要内容。

3. 课程改革不回归生活没有出路

以应试和分数为生活的教育,不仅几乎无助于师生的人生,反而对师生们的人生是一种伤害、一种破坏。教育主题不回归“生活”,师生的不幸还会继续。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过久地丢掉了“生活”,不回归“生活”

 主题,就难有出路可言。

二、教育是引导人们领悟生活的艺术

1.认识自己是最难也最需要的生活艺术

怀特海:“教育便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人生最难之事,就是“认识自己”。

2.更好的人生观建基于透彻的人死观

一说人生观,我就常常想到人死观。明白了人会死,人才会在有限中寻求人生的意义所在,也才会珍惜一切生命,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叔本华格言:“生活,也让别人生活。”

3.人性的真善美是生活艺术的北斗星

教育的终极取向是要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务人生”。教育艺术必须有一个终极取向或“北斗星”--人心、人性、人格的真善美作为指引。

坚持趋向这个“北斗星”,教育越艺术、越有效,就越有益于人生。

三、考试是教育内在需要的反思艺术

1.应该超越考试是技术的观念

  考试,不能仅止于被认为是技术,

   我们应取的态度是,超越“技术”观点,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它、改造它、完善它。

2.明智之见并不否定考试领导教学

   对“考试领导教学”的谴责,不绝于耳,甚至泛滥成灾。

何况,教和学本身,永远有评价反思的需要。

3.

 领好导好教学是考改必尽的责任

  新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考试改革。考试作为“领导”和“指挥棒”,能不能有效地肩负起本身的重任。

4.命题须是深切于生活问题的艺术创造

   本质上应该“服务人生”。好的命题,应该既提醒学生对对真善美和幸福的感受,又提醒学生对假丑恶和不幸的态度,不能偏废。好的考试艺术,必有思想和智慧。

  好的命题绝不是自以为是的捏造,而是符合教育内在需要的艺术创造。

5.命题有无艺术性命题人应常自责问

命题人应该常常责问自己:我命的这些题,究竟对学生的生活、对人生有什么意义?

   考试有效性的意义更大,因为考试领导教学。好的教学,离不开好的评价。

历史教育:我们怎样艺术地省察和表达生活

引用了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省察的生活不值得过。”

在省察、表达“生活”的意义上反思历史教育,我们最缺乏的是怎样用“历史”服务学生生活的理念和办法。

 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说了一是因为学习环境“没有恐惧”,二是因为有“爱”,三是因为“创造”。

一、道法自然”——用童心寻找人生之真善美

1. 教师为什么必须道法自然唤回童心

我们首先应把学生不光看作社会的人,更应看作自然的人。

  即使改变,也是适应中的改变。

  丰子恺强调,艺术就是教人“绝缘”的方法,就是教人学做小孩子,也让孩子成为孩子,亦即培养这点“童心”。

  “保留、培养他们的一点痴呆,直到成人以后”。这痴呆就是童心。只要父母与老师不去摧残它,就够了。 

2. 给学生的镜像应符合其内在掌握感

   评价有“镜像作用”。评价过高,学生会产生自我厌恨。评价过低失去自尊。

掌握的喜悦:是指学生学会了思考,并把思考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而来的满足感。

 

 成就的骄傲:学生在教师、父母等“权威人物”的注目当中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会受到评价。评价(包括考试)改革是历史教育一大严峻的课题,也是值得研究的好课题。

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这是非常正确的。

至少发展性评价,应该内在于日常教学的。

3.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长大成人 

我们一方面强调不能强迫孩子做大人,其反面正是要求要艺术地引导他们长大成人——亦即“独立自主”。

二、交互协商”——用厚爱寻求人生之真善美 

1.师生幸福取决于教学交互主体性  

  教育既然是生活,那么师生过就应快乐在每一天,幸福在当下。无疑,这取决于人际交往艺术和它所构成的人际和谐关系。

  “交互主体性”,通俗地说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朋辈之间“交换彼此的视野”“了解彼此的思想”,应该开放地交往互动,了解并协商学习的意义。

教育的原始意义,就是引发学生原本的潜在的能力。

2.何以必须变教师主导指导

  交互主体性,交互协商,意味着放弃“惟我论”,否定“以教师为主导”观点。老师的作用是“指导”而非“主导”。

教学的主导究竟应该应该始终是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

课堂因此不再是老师一个人作主,而是成了师生大家作主的课堂。老师心目中有“

 人”(学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成了学生的“朋友”和“自己人”。

3.互动协商是教育艺术也是生活艺术

  只有民主开放、交互协商的课堂文化,才能彻底打开“厚爱”之门,有的是知识、思想、智慧的充分交流、碰撞和分享。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互动、参与、协商”是他们在学校生活的艺术,他们受益终生。

三、解放思想”——用创造探索人生之真善美

1.“思想本是服务现在人生的艺术

  思想,本质上就是艺术。思想之所以令人痴迷,在人生角度看,远高于科学的艺术。 “解蔽”是思想的责任,更是历史教育的责任。

  教育实践赋予人思想力量的最主要环节有三:指的都是如何“解蔽”的艺术。

   克罗齐直言“历史就是思想”。柯林武德进而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李大钊看来,历史观,就是历史思想。

   教师和学生,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也就会如何看待生活。历史教育才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必须落脚于

 “思想”和“现在”。

  “思想”短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读再多历史也不会使人明智;“现在”缺位,对学生当下的生活没有指引作用,学生知道再多历史也不会有益于人生。

  尼采为什么把历史分为三种——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并据此写《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了。

2. 服务学生的现在人生必须解放思想

1)从纯艺术的历史角度,仅举阿道夫·希特勒,就可以引发许多新的思考。

希特勒是艺术的疯狂崇拜者,也可称得上世上少有的教育和宣传的天才,但他却极度漠视人类命运的典型。

偏离甚至放弃了真善美的人心、人性、人格的“北斗星”,再好的艺术,再好的教育,都无益于人,乃至有害于人。

(落后就得挨打?)教育艺术须臾不能偏离“北斗星”。

2)由《自由引导人民》油画,也可以引发很多思考。

  先看三幅图: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1830),吕德的雕塑《马赛曲》(1836),杜米埃的油画《共和国》(1848),之前还有利尔创作的法国国歌《马赛曲》(1792)。 

很多人纳闷:女性而且是暴露乳房的女性?将共和与大地之母、凡人母亲的神圣授乳连接在一起,更标志着法国人当时强烈的自由、博爱、平等、爱国、正义、慷慨与丰饶等共和理念的张扬,由此自由女神成为被广泛崇拜的对象。

  1.“有灵论”时代:人是自然的奴隶。

 2.“有机论”时代:大自然是人类养育者母亲(女性)。

  3.“机械论”时代:人是万物的主宰。

最可悲的,就是“机械论”的文明时代。由此开始的对地球资源的大肆开采,为了掠夺资源,战争多了,和平少了;为了现代化,开发破坏多了,环境保护少了;为了文明,人们曾经“一手拿圣经,一手拿算盘”,而现在,两只手里都是拿着算盘。

  人类奴役大自然的结果是,恰恰反过来自己成了自己的奴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说过: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法国著名学者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引用《庄子》寓言故事。

  马克思也也说:“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我们所谓科学管理、量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等等(如电子眼监控),已经使社会趋向边沁所说的“圆形监狱”、福柯所谓的“透明监狱”。

 人类的出路何在?我们的幸福何在?只有在自己身上,关键是如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做好自己。正如拉兹洛所说,“我们苦苦思索,想要改变地球上的一切,惟独没想过改变我们自己。”  

美国作家克莱顿也警告说:“清醒一点吧。人可以制造船只却不可能制造海洋;人可以制造飞机却不可能制造天空。你的实际能力比你的梦想要小得多。”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文明经受着考验》一书里:“人类仅有的危险——只是来自人类自身。”汤因比认为获救的根本在于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我们的中学教育,包括教学和考试的内容,现在保持着许多荒唐的观念不放。我们的历史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教科书,无一不把文明史观奉为至宝。

  这文化就是在一个充满浮躁和荒谬的时代,引导人们认识自己、摆脱痛苦、幸福生活的艺术。

3)在我听过的一些历史课、看过的一些稿件中,也可以发现了不少观念的谬误或不足。

  比如,我们对待对中日关系的导向偏误。

  比如,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乱加质疑。

  比如,把“人文主义”

 作为标签乱贴。

  比如,民族的盲目自大或自卑情绪。

  比如,“落后就要挨打”论调的滥用。

  比如,对“传统”的粗暴批判。

  比如,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片面评价。

  比如,对“现代化”的盲目崇拜。

稿件中反映出的最严重的现象是:

  无心。非要把文章写成“文章”,而几乎无关真实的教育生活,总好像是人云亦云,根本看不出“自己”的情绪、故事和思路,很难说是“我手写我心”。

  无人。文章中绝少有“学生”的真实踪迹,很难指望有人对学生做长时段跟踪研究。

   无悔。写课例反思,一般都是教案搬家,甚至把教学设计与教学实录混为一谈,而反思一环节,更是自吹自擂,对缺点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有意回避之。

  无艺。写教学叙事,也与上述相类把“教学故事”艺术地串起来,从不反映自己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也就削弱了叙事的生动性和教学叙事本应有的吸引力。

   其实,只要不断阅读书刊,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就会发现有很多新问题需要探讨,可写的内容也很多。

  让教育回归生活主题,用真善美这个“北斗星”在终极取向上“服务人生”,就是最好的“解放思想”。

所谓创造性,绝非标新立异,而是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

 让我们猛回头,解放思想,从迷惘中醒来,去艺术地、创造性地看待人生、从事教育吧!

  ……去认识自己、做好自己,诗意地栖居吧! 

   诚感谢各位老师对《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的厚爱和支持!
  欢迎赐稿! 欢迎指点!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