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杰:“引言”引出了什
陈杰:史料可以创造吗?
任鹏杰:反噬一口岂能聋
任鹏杰:从秦桧夫妇“站
任鹏杰:从国足参观南京
王凤杰:后现代知识观与
任鹏杰:呼唤“活生生”
任鹏杰王仲孚:访谈历史
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
任鹏杰:什么是有效的历
最新热门    
 
任鹏杰:文本危机:你感觉到了吗?——对历史教育文本改革问题的狂思乱想之一

时间:2009-10-18 17:16:44  来源:任鹏杰
 

             文本危机:你感觉到了吗?

             ——对历史教育文本改革问题的狂思乱想之一 
                                        

          ●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副主编 任鹏杰


    历史教育怎么啦?
  历史教育在改革呀——围绕教育理念,围绕课程教材,围绕考试评价制度,围绕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围绕研究性学习……
  改革的根本似乎被抓住了,那就是:以人为本。哦!如何凭依历史教育,培养人文理想、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从而造就每一个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样的呐喊声,不是已响彻耳端?
  这不是很好吗?是的!然而呐喊毕竟代替不了实际,有时它越响亮,越说明它本身的低效、无效、无能!电影明星赵薇“日本军旗事件”,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就发生在这样的呐喊震耳欲聋的今日呀!前者不正是我们自己导演的历史教育悲剧?后者不正是我们人文教育的滑铁卢?而谁敢断言,我的身边就不曾有过或者今后不会再有类似的悲剧上演、类似的滑铁卢出现?
  任你如何苦苦嗫嚅失落着的人文关怀,任你怎样大声疾呼挽救所谓人文危机,很多很多时候,你的这些努力的所得,似乎总是冷漠多于热烈,悲凄多于喜悦!为什么,为什么?
  面对如此两难困局,我们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安慰自己:这不怪我!然而倘真冷静下来扪心自责:不怪自己,哪又怪谁?!我固执地以为,这症结,大半恰恰在于我们自身、我们自己!不用说得太远,只消看看我们的杂志——《关于……的探讨》《试论……》《对……的思考》……这千篇一律的文章标题,再加上单调、乏味、干瘪、僵化的文意文风文体,你就不难推断我们的杂志所刊载的一些内容(虽非全部),究竟有多少多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由此而欲求良好的教育效能,岂不成了一厢情愿的自言自语!而更匪夷所思的是,纵然沉疴难起,我们自己竟往往浑然不知,甚至始终感觉满意、沾沾自喜。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问题?用近乎后现代的概念说,当然是,也无疑是文本问题——一个被许许多多人久已忘却了的严峻话题。
  哦,什么是文本呢?简单说,就是口头的、书面的、语言的、非语言的“传意”方式。以我们杂志来说,在媒体这个意义上,就是办刊“宗旨”的“传播”方式。以老师的教学来说,就是帮助自己与学生在教学意图上,实现沟通和理解的种种方式——包括听、说、读、写、看、思、眼神、手势、体态、情境、语境、气氛等所有用以表达、表现、表演的“双主体”(师生)互动传意方式。所以,凡文本,皆可简单视之为对话语和意象的表述,因而文本问题,主要是体裁和风格问题。有两个因素决定着文本的功能(作用):一是意图(主旨),一是意图的实现(被理解)。也就是说,你有没有思想是一回事,纵有之,能不能有效“传意”被人很好地理解又是一回事。若不能,一般地说,其原因应该首先责之于“文本”。
  正是从文本的维度,我们才很容易看彻“人文危机”的病根:“人”的危机——缺少社会良知、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等等,其实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我在这里不得不用“更”字)的是另一方面,即“文”的危机——我不太主张使用时髦的“失语症”一词来概括,但的确,“文”——尤其文本,是极其重要的。忽视了改进后者,我们便难以有效地“传意”,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些关于历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话语,至多也不过是寥寥几个同仁之间的窃窃私语——一种与现实生活、与万千大众(包括教师与学生)难以发生多大关联的某个小圈子内的“乌托邦”话语!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发觉,在倡导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有意无意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忘记了“人文”是一个“人化”与“文化”内部二因互动的概念。“文”即文化,就其本质来看,亦即“人化”,或者说“人性化”。没有“人”,就没有“文”。反之,没有更好的“文”,何来更好的“人”?
  索性偏激一些,进而可以这样说:文本问题,本身就是文化问题,也就毫无疑义地是人、人性问题。谈及人文教育、人文关怀、人文理想,人们每每偏重于“人”——这本没有错,因为“人”确乎是根本,不可动摇;但殊不知“人”是靠“文”来涵养的,只在“人”字上彷徨,而不去关怀“文”——尤其传播“文”的载体、“文”的传意通道——“文本”的繁茂,欲求“人性”的本正根深,怎得!
    所以,教育教学管理目标,必须是 “人—文”并重,二者不可偏废的。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偏执其中的某一端,结果当然是“人”与“文”一损俱损。不信?那就请看看我们的杂志、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文章、我的演讲报告、我们的课堂语言、我们的交际话语……然后认真观察这一切所引起的反应(也许有的根本就不会引起什么反应)!


  历史教育怎么啦?没错,在改革!而且是很正确地以人文理想为追趋的改革!然而,要把它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定然不可不关注现实里边活生生的“人”——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活生生的现实需要——尤其他们所需要的活生生的“文”,活生生的“文本”!因为,制约历史教育效能的根由,除了人性危机外,如今尤显阻遏质性的,似乎更应该是文本危机。
  是的,文本危机!姑且莫嫌我艰言涩语,也姑且莫怪我胡言乱语,倘若它们在你看来把一些并无什么特指的符号变得多少有了一些意义,唤醒了你的文本意识、文本理念、文本思维,乃至开始“从我做起”,寻求文本的改革、改善,我纵然不知足,也会很幸福!
  我不甘心,老想追问:文本危机——这一点,你感觉到了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