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杰:“引言”引出了什
陈杰:史料可以创造吗?
任鹏杰:反噬一口岂能聋
任鹏杰:从秦桧夫妇“站
任鹏杰:从国足参观南京
王凤杰:后现代知识观与
任鹏杰:呼唤“活生生”
任鹏杰王仲孚:访谈历史
任鹏杰:文本危机:你感
任鹏杰、聂幼犁、赵亚夫
最新热门    
 
任鹏杰: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时间:2009-10-18 17:15:02  来源:任鹏杰
 

 

欢迎访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博客

 

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

——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主编  任鹏杰

 

附任鹏杰主编的演讲简略版:

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人生之复杂和嬗变不居,让人深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人生最难之事。我以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恰在于此——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也在于此。在“应试”之风欲静不能的当今,这或许有点苛求历史老师们,但当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时,恐怕大家都会回眸于此。历史教学不扎根于人性沃壤、紧密关切学生人生,欲走出教而无育(学而不悟)、不受欢迎的窘境,岂有他途?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课改,才需要创新。创新绝非阿世媚俗、立异标新,创新的真谛乃是把未做好的事,做得恰到好处。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现在”和“思想”:人生必备的坐标与准据

 

        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当务之急是“返魅”,至少有两个要素不能缺席:一是“现在”;一是“思想”。

 

  “现在”本是不存在的(这些文字刚写下,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仅仅是“过去”走向“未来”的一瞬,但人们可以把可感可触的每一个“今天”界定为“现在”——它是实在的人生坐标,又是彰“往”察“来”必须站上去的顶峰,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顾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来,惟独对“现在”的问题缴了白卷。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

 

  “思想”之于人生的关键意义在于,追问和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它显然是历史教育服务“现在”人生的根本落脚点。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自正确的思想。克罗齐直言“历史就是思想”,李大钊则把历史思想、历史观与人生观等同,说“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夸美纽斯亦谓熟悉历史是人生“终身的眼目”,尼采把历史分为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三种,认为只有批判的历史对人生有益。无不表明,历史教育以思想见境界。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早就告诫世人,有生命力从而有魅力的历史教育,“思想”和“现在”是万万不能缺席的。

 

没有“整体”历史观人类就会失明陷于迷茫

 

  小到个人的人生方向,大到民族和整个人类的走向,凭依“整体”历史观才可显明,否则就会遮蔽。因此,我把建构“整体”历史观,视为历史教育造福人生和人类的己任。

 

  “整体”历史观是指,历史教育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通俗地说,其相对应的取向应该是:“敬天·尊理·爱人”。“敬天”是世界观的维度,核心是完整地反映世界,抱一敬畏之心对待万物;“尊理”是价值观的维度,核心是公正地判断善恶,秉持理据正确地认识历史;“爱人”是人生观的维度,核心是健全地塑造人性,坚守爱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

 

  偏离这个“三面一体”的整体历史观,人类看事物的眼目就会短浅、片面乃至失明,从而陷于苦闷彷徨。譬如,人们津津乐道“以人为本”,它在社会观即人与人关系的层面,确是必须秉持的真理,不过在世界观上深究,就颇值得怀疑。至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人类所经历的“万物有灵论”和“万物有机论”两个时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然而此后被复兴了的“人是万物尺度”论调泛滥后,整个世界逐渐被拖入僵死的“机械论”时代,“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成了现代世界的核心观念,人类由此走上了并非耸人听闻的“自绝”之路。

 

  现在流行的很多谬见,多缘割裂了整体历史观。譬如,欧洲“新航路开辟”者,其信念本来根源于资本价值观,他们醉心的“发现”,实以搜掠世界资源(包括劳动力)为目的,然而人们评价其行迹时,却忘了其“海盗”本质,而褒以“英雄”“高尚”等词汇,殊不知世界日趋“凶多吉少”,恰恰由此开始。同样,倘若局促于单一狭隘的经济价值观看历史,就不难理解有人为什么对以和平交往(最多不过宣扬国威)为主旨的“郑和下西洋”也要横加指责了。

 

作为“整体”的历史观被割裂了,思想就会谬误,且习焉不察。欲走出误区,就必须建构“整体”历史观。

 

 

 

历史教育必须助人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服务人生,最终靠正确思想的引领。用后现代学者海德格尔的说法,“遗忘”历史即是一种“遮蔽”,思想的责任就是返回历史本身来“解蔽”,助人独立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好自己。对学生来说,主要的人生任务,无非是完善这样的“一体两面”:一面做好自己;一面做好公民。服务于这个任务,就得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贯穿如下一些历史意识(不很全面,暂举这些)。

 

  一是,天地人合一克己意识。人是“小宇宙”,本与“大宇宙”(天地)一体,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呼吸、吃饭、穿衣……无不仰赖大自然的恩赐,但资源“有限论”警告人们,只有摒弃“人是万物尺度”世界观,在索取大自然的欲望上“克己”(敬畏、珍惜、节约、保护),世界才有持续“光明”的可能。

 

  二是,自由即自我控制意识。自由是生命的奇葩,人生之至求,但应理解人并非“是生而自由的”,其实“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的先决条件是适应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自由不是放纵,自由的真谛是自控即做好自己,自由抉择意味着对选择结果的敢于担当。

 

  三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意识。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即帮助学生获得和发展社会知识和社会情感,持守互敬互爱互助态度,开放地与他人交往沟通,理解人与人的差异和社会的多态性,知道首先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关系和谐了,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好公民,个人才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四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意识。个性人格是指个人性格修养所表现出的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亦即能够控制自己、做好自己,它是“多”中的“一”,“变”中的“不变”。个性人格不是个人主义、不能社会化、不能“墙头草,随风倒”。社会进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教育的最高目的便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  

          

  五是,独立判断舆论、共识的意识。借助“历史”与“现在”互动,正确辨析舆论和共识,既善于回归“常识”,又不囿于“常识”偏见,学生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概念知识、程序知识、态度信念知识。这一意识(又称媒体素养)在讯息芜杂不堪的时代,是学生趋向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意志自由,进而养成个性人格所不可或缺的。

 

  六是,淡泊名利选择更好人生目标的意识。亚当·斯密认为,“利己”与“利他”其实是同时伴随每个人的“看不见的手”,出“手”不当,害人害己。换言之,人“幸福”与否取决于内在的精神感受而非名利,关键在如何“自控”,处理好名利与道德的关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最终靠个性人格  它本质上是利他、利民、利国、利人类的。我们应该选择的最好人生目标,就在这里!

 

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对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对民族、国家、世界的命运也同样是重要的。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和世界,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做好自己。它是整个世界的和平幸福之基,也正是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和责任所在。

 

【编后记】这篇“干条条”式的短文,是本刊主编任鹏杰近几个月来在北京、湖北、广东等地几次有关历史教育和历史课改研讨会上所作专题报告里主要观点的浓缩。各次报告的篇幅很长,内容各有不同的侧重,但他在几次报告中对历史教育所持的主要观点却是一致的。现把这个“干条条”刊登于此,供读者朋友在讨论历史教育时作参考和批评之用。

 

(原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3期封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