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孙爱民:“节日”教学的
郭子其:“问题包”在历
夏辉辉:“帕帕迪”的命
阿里斯:“构建有效课堂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杜苇:“走向共和”叙事
陈杰:史料可以创造吗?
郭子其:“西柏坡精神”
布老虎:“清朝统治危机
车华玲:“全球史观”与
最新热门    
 
张杰:“引言”引出了什么?

时间:2009-10-18 17:52:53  来源:张杰
 

 

山东高中新课程历史远程培训

 

“引言”引出了什么?

 

德州市第二中学

张杰

 

在岳麓版教材中,每节课前面都有一段言简意赅、立论贴切并且文笔精彩的引言,它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引言,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教学内容的作用,教学的指导性很强。我在教学中逐步体会到学好引言、教好引言、用好引言,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那么,“引言”能引出什么呢?通过平时的教学,我归纳出以下几点:

 

1.引出问题。

这一类引言在必修1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共有16课的引言属于这一类。例如: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课的引言:罗马究竟实行了怎样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留下了哪些文明遗产?再如必修3第1课《孔子老子》一课,引言引出了三个问题:孔子和老子各自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甚么?有甚么特点?为什麽能对后世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引言引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用问题解决来完成学习任务,就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出背景。

这部分引言往往将教材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至关重要。例如,我在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其引言部分很清楚的把百家争鸣的背景分为三个方面:一经济上,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合城镇兴盛。二政治上,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各国竞相改革。三文化上,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假如我不去分析这段引言,一上课就直奔“孟子”“荀子”,那怎么能知其所以然呢?必修1的13课、必修2的第9课、11课、17课以及必修3的16课,21课都属于这一类引言的典型。另外,这些引言背景还起到了补充正文,增强知识完整性的作用。

 

3.引出内容。

许多引言高度概括了教材内容,勾勒出教材的基本线索,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例如,必修1的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引言是这样写的: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段引言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本课的知识重点,而且清晰的看到了这节课的知识结构。

 

 4.引出连贯。

历史是延续的,如果有些教材内容不好联系,或许可以从引言中找到突破口。例如:必修1的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和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单从标题上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从引言中就会发现问题。《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的引言中写到:希腊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渐进的制度创新》的引言写到: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两句引言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内容上的连贯性、地位上的相似性,一目了然。再如,必修2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的引言中,最后一句话:危机过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不就引出了第17课吗?不也体现了引言的连贯性吗?

正是引言引出了对学生的归纳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才对它爱不释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