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李丽芳:让学生徜佯在体
崔合庆:让历史教学趋于
彭晓艳:让学生学到“活
佚名:让历史课导入闪烁
佚名:让学生成为历史课
林庆明:让学生在历史学
陆安:历史内外迁移与智
李强:让历史回归本真
孔陈萍:让历史课活起来
最新热门    
 
陆安:让历史课充满人性的光辉

时间:2009-10-18 17:13:06  来源:陆安
 

 

陆安:让历史课充满人性的光辉


文摘报  


2007年第44期

 

教育简历

陆安,山东青岛人,1966年生,现任“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曾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青岛市资深专家”、“青岛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出版《让教育的天空充满人性的光辉》等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教 育 理 念

打造精彩课堂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实现由合格教师到魅力教师的转变则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教 育 名 言

教师不应当追求一时的成功和陶醉,而要像对待艺术品一样,精雕细凿自己的每一项教育行为。

 

教育思考与实践

在长期从事高中教学的实践中,陆安坚持给高三学生开设课外讲座,围绕“中东问题”、“日本皇国史观”、“南沙群岛的历史、现实和未来”、“青岛的近代化历程”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定期开讲。十几年来,地处闹市的青岛19中,每周三的下午,不大的阶梯教室,经常挤满了前来听陆安讲座的学生,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纯粹是兴趣使然,远离了分数和功利。当课程改革在青岛启动以后,陆安曾经的探索与课改理念实现了成功的对接。他的一篇篇饱蘸着思想火花和改革锐气的文章,相继发表。2000年以后,作为教研员,陆安负责整个青岛地区的历史教研工作,课改理念在青岛的历史课堂中得到了认真的践行和诠释,青岛历史学科被市政府命名为“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学科,与海尔、海信、青岛港等十家单位的技术研发中心一道获得表彰。

 

精 彩 回 放

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陆安开始了自己教书育人的生涯。23年过去了,陆安似乎已经记不起当年在三尺讲台上的情景了,但他的学生们却记得。第23个教师节前夕,《青岛晚报》开设了“最光辉的事业,最难忘的师恩——寻找市民身边的好老师”专栏,栏目8月31日刚开设,就刊登了一篇当年的学生回忆陆安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当同学念了白字,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挟’念‘夹’时,您幽默地问道,‘用哪儿夹?用胳肢窝夹?’同学们在爆笑中牢记了那个字……这一个个小场景,或许您已记忆模糊,但是对于整天紧绷考试之弦的我们来说,那是高三时期最值得回忆的一个瞬间。多年不见,祝老师博学精思,幽默依旧。您的学生们。”

初为人师,陆安才19岁。个头不高,身材也不魁梧,混迹于学生堆中,难以分辨师生关系。这个劣势,得用上课的优势来弥补。陆安几乎苛求自己上课时脱离教案,决不照本宣科。课堂上,他力求把更多鲜活的课外相关知识引进来,每节课都让学生收获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让学生感到不好好听课就会有所损失。开头,的确有些学生低看他一眼,认为年轻教师肯定不如老教师。上课的时候,这些学生经常翻课本,结果发现,老师讲的内容有很多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踪影。即使是课本上有的东西,也被赋予了新鲜的视角、独立的思考和自我的判断。没过多久,陆安渐渐地发现,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也大幅度地提升了。

陆安认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不在于讲多少东西,历史是永远也讲不完的,而在于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历史课堂这个特定的空间中生成一些历史的思维、历史的情感和历史的兴趣。在给学生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一课时,他除了让学生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位置、出现文明社会的时间之外,还腾出很大的课堂教学空间,围绕“四大文明古国的现在是什么状况”、“四大文明古国最后为什么都相继衰落下去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振兴有没有希望”等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这些开放性的问题,不仅激活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和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扭转了“背”历史的陋习。他认为,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学习能力,其功效与“背”历史相比,效果要好很多。

 

 

传统的历史教育中,“戊戌变法”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袁世凯背信弃义,谭嗣同慷慨激昂的就义,康有为披肝沥胆的呼号,凝铸起戊戌志士的悲壮与永生。然而,我们依据今天的衡量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往往有失公正。

 

陆安就曾上过这样一节历史课《戊戌变法》。教材中的这节课,内容不多,只牵涉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两个板块的内容,给师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足了空间。在讲完了主干内容之后,他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一个学生提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不得已的。还有一个学生提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谭嗣同的死是否值得?学生的疑惑,就是临时生成的教育契机,及时捕捉和把握,作出合乎教育规律的决策和选择,对教师来说,当然就是一种挑战。或许,教师自己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就此展开课堂讨论。在陆安的激发下,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有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展示了他们组的研究成果:袁世凯如果站到维新派一边,道德上讲得过去了,但政治上的损失极大,风险也很大,身家性命可能不保。一般来说,政治只问利弊,不问是非和道德。袁世凯是政客,不是道德楷模。陆安接过学生的话说:“解决了生死问题,留下了道德问题。历史上毕竟有过很多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例证,作为政治家,不能完全见利忘义。”另一个小组的同学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即使袁世凯不告密,维新派也不能成功。争论使得教学渐入佳境,高潮出现了。对学生提出的另一个疑惑,因为时间不够用了,他没组织课堂讨论,也没有给予闭合性的答案,最后只是说:“对谭嗣同英勇就义的壮举,我们理应表示敬意,这也是多少年来谭嗣同受人景仰的缘由。但生命也是宝贵的,我们在表示敬意的同时,也允许大家保留表示异议的权利,允许展开讨论。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用非此即彼的道德标准所能衡量的。

 

这样吧,我们布置一个课后作业,题目就是《从戊戌人物看不同的生命观》,可以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就行,在下节课进行交流。”一节历史课,恰到好处地处理了收和放的关系,关于生命观的发散性讨论可以一直延伸到课外。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收益,已经不仅仅是记住一段历史,记住一些人物了,而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去审视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

 

摘自《让教育的天空充满人性的光辉》等

 

专家点评

阅读成就了陆安

从一个普通的历史教师到成为“中学特级教师”和享受政府津贴的“青岛市资深专家”,陆安的成功得益于持续、持久的阅读。凡是去过陆安家的人,无不惊叹于那贴墙而立、四面环绕、顶天立地的大书橱,三万多册图书,还有数不清的报刊,宛如一座小型图书馆。陆安坐拥书城,其乐融融。

课堂需要文化的滋润,没有文化内涵的课堂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注定不会走远。走进陆安的课堂,你会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生机与活力;阅读陆安的著作,你会感受到思考和创新的个性。历史课不好教,同样的材料,有人可以把它讲的了无生气,也有人会把它讲的精彩夺目、魅力无穷。23年来,陆安用心血和智慧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他孜孜以求,探寻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学习能力。谁说历史课是死记硬背的课?谁说历史课是照本宣科的课?阅读赋予了陆安的课堂以灵气和才气,让他的课堂教学远离了死记硬背和照本宣科。在课程改革的时代,作为教研员,陆安始终没有远离课堂,远离教学第一线。他用心琢磨稍纵即逝的课堂“瞬间”,留意捕捉最新的课堂生成“事件”,他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不断探索促进青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不断前行。

 

点评专家:吴乐琴,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