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李丽芳:让学生徜佯在体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崔合庆:让历史教学趋于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最新热门    
 
佚名: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时间:2009-10-18 17:54:03  来源:佚名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尝试之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关键在于创新,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新课程价值追求。如何创新历史教学,众多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应该高招很多,各不相同。笔者近期在高二理科班的历史必修III教学中作出了一次教学尝试,旨在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精神,仅供参考。

 

    教材:历史必修III第八单元第3课《(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版

 

    教法:教师辅导学生上网收集整理资料,并制作课件,最后由学生组织课堂教学

 

一、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社会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信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继物质与能量之后的第三个被开发对象在社会生活更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因此,对专业信息的掌握(如对历史中客观史实的了解)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权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中小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大量专业信息。而这一切远比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要丰富、精确和深刻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意识到时代对于教育的影响,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成长进步,与时俱进。

 

    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对教科书上的史实不置可否,甚至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如人教版历史必修III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历史教师几乎都发现不了这样一个常识错误)。那么,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2、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当代中小学生已经远非昔比,各方面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更有甚者敢于向教师挑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置疑。固然,这类学生通常不得教师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较为头疼的“顽症”所在。但是,当堂呵斥学生,只能引起更多不满和消极对抗,不利于学科教学,当然也不是一位新时代教师的做法;“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课后好好讨论”这句话说的次数多了,教师的权威也会受到质疑。

 

    笔者认为,处理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首先是教师自我定位的改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权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行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束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只要能够因时制宜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选择。

 

3、新教材新教法——专业史的增加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空间

 

    有位南京市特级历史教师说过,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教材中的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III第七单元第1课《(近代以来)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引言部分存在明显的物理理论常识错误),而他却一点也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新课改的今天其实一点也不让我们感到惊讶,因为太多的专业史教学(物理、生物、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要想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笔者对自身的一个最基本要求。但是,毕竟,短时间的理论提升,还是不及长时间研究的专家。

 

   “为什么光速是永恒不变的?”相信很多历史教师是解释不清的,更不要说弄清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题了。如果对于这些理论本身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给学生讲清楚“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这样一个重要意义呢?!“老师,为什么教材要将罗丹的《思想者》归为印象画派呢?”“贝多芬的作品中哪些属于古典主义,哪些属于浪漫主义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历史教师都会一脸茫然。但是,要知道,这些专业史的知识或许是历史教师的难题,但它们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相信很多教师在课间走在教室里的时候,都看到过有些学生面前摊放着的大厚本专业书籍吧?为何不尝试着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呢?!本着这一想法,我开始打算尝试让学生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可行性

 

    事实上,我的这次尝试真的成功了!而且更让我料想不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讲竟然是那样的精彩,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环节以后再续。以下主要谈一谈“学生课堂”的可行性问题。

 

1、21世纪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已经今非昔比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个难题。人教版教材中(历史必修III第108页)指出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按照教学要求,这属于学生识记内容,因此我强调这一点需要掌握。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学生突然发话:“老师,有科学家提出光速不变是错误的”(后来,我上网查找到,2002年8月8日确实曾有学者经过天文观察和数据分析研究对光速不变理论提出过质疑)。本来我可以避而不谈,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但另一位同学紧接着冒出了一句:“唉,我本来就没有搞明白为啥光速不变,这下好了,不需要明白了!”(典型的幸灾乐祸,事后有同学断定他没参加物理奥赛班)。这下全班炸开锅了,你一言我一语地,我一看这种局面出现了,而想救火,我是没这水平了:“大家课后去问问物理老师吧,我们接着看下面的内容。”课堂教学是顺利进行了,但是明显感觉出学生在后面的教学中热情大大减弱。应该说,这节课没有成功,但确实也并不是我当时所能控制的。但让我感到安慰,更让我大受启发的是下课时发生的事情。

 

    下课后,坐在前排的一位同学从抽屉里翻出一本很厚的物理学专著,从中找出光速不变的原理解释和公式表达给我看。当时我大受感动,看得出来,围观的很多同学在他的讲解下也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事后,我开始明白,其实现在的学生所掌握的很多信息和知识已经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了。这也为我的“学生课堂”尝试提供了可能。

 

2、教师的主导地位也使这一行为成为可能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凸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教师是历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居于主导地位”[1]。我们在历史课堂上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应充分重视教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度,这才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和方法。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更是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有可能出现课堂教学中的失控局面。因此,在尝试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时,从教学资料的筛选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言和问题设计,再到课件资料的展示,我都一直在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当然,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为我的这一大胆尝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

 

    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学生学习历史和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出来,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效率也大大提高。而参与到课堂教学主讲的几位同学更是感想颇多,体会和收获自不必说,对于教师备课的辛苦有了一份独到的体味。

 

 

 

三、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优越性

 

    1、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大量课堂争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

 

“三人行,必有吾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作为一位讲台前的教师,要想把这句话与课堂联系起来,估计难度较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生也很难将自己视为比老师知道得还多的人来对待。但如果讲台前讲课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时,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便是平平淡淡的一堂历史课,下面的同学也会端正坐姿,翻开书本认真阅读。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借以向台上的小老师发挥挑战。因而,课堂上问题不断,辩论不断。只看见台上台下争论得面红耳赤,台上同学大汗淋漓,台下同学热情高涨,双方争论不下时,大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向我的身上。那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情形,不敢说别人没有遇到过,但至少我平时确实很少遇到。通过教师的最后点拨,很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就很快得到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大大加强。

 

    2、是对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弥补了历史教师专业史不足的缺陷,开拓了师生的视野。

 

    笔者认为,21世纪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会更注重历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科学性,更注重课程形式的灵活和多样。高中历史课程实施,一定会随着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师生平等理念的深化而不断创新。当然,能够引起这样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使然。当前江苏省实施的历史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已经远不是历史学科知识本身所能包含的了,范围涉及语文、政治、物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各学科,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学范畴。这不仅对历史教师素养的提高提出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历史教学方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当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需要历史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另一方面也要求历史教师能够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在“学生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大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掘: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方案,旨在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二是在备课过程中能够随时知道学生正确、高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三是作为活动组织学生的朋友来解答他们的各种一伙,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平静地看待活动中产生的“历史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地、积极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才有可能获得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3、学生课堂正好让教师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最好的注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新课程评价强调要将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选拔性的考试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本体性功能。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教学任务所限,难以从第三方角度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反映及表现,因而,所谓的过程性评价往往也是以平时作业的完成度来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其作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来看待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选拔性考试评价相似,并不能显示出过程性评价的特点来。

 

    当教师完全站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外围来观察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同学时,这确实是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学生。而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的反映以及他们的表现都一览无余地收归我们的视野。这种视野与我们平时站在讲台上来观察时是大不相同的,因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全新视野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新课程强调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值得一试。

 

 

 

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局限性

 

    当然,新的尝试必然也会有些许不足:第一,它所适用范围并不广泛。历史必修III的专业史部分(第七、八单元)可以适当采用此种方式,而对于传统的历史专题课,教师讲授应该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第二,学生备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课后时间。对于九门学科同时学习的高中生而言,这样的尝试只能是很少的一次经历。当然,相信这样的一次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应该是很大的。

 

    总而言之,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我们不仅是在观念上承认它的合法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它的合理性,更应该在教学方式上体现它的客观性。以上仅为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希望各位前辈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1] 朱汉国  王斯德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