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宇文树平:让人物在历史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李丽芳:让学生徜佯在体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崔合庆:让历史教学趋于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最新热门    
 
佚名:让历史课导入闪烁智慧的火花

时间:2009-10-18 17:54:03  来源:佚名
 

             让历史课导入闪烁智慧的火花

                       ——参加市里比赛文章

                    送玫瑰留余香

    新课改以来,我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初中历史教育模式。可以说伴随课改一起成长,感触颇多,收获颇大。今天,我结合这几年来的历史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历史课的新课导入作一些探讨。

    高尔基说:“文章的开头如定调,一定要好。雅沙菲兹的小提琴第一个音符就准确、悦耳、动听。”新课导入,就好比演奏家定弦,歌唱家定调,音调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新课改以来,我加大对历史课导入法的研究,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取得不错效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时事导入

    在《讲祖国统一的浪潮》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香港回归的实事资料,问这是什么事件?学生很容易回答出香港回归,之后,课件展示香港由三部分组成,那么这三部分是如何被英国殖民者一步步侵占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有了答案。

 

2、联系现实导入

    课件出示:有两个人正在吸食鸦片的图片,问他们在做什么?让学生联系现实畅谈鸦片的危害,之后出示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然后话题一转,那么在一百多年前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怎样痛苦的回忆呢?导入本课。通过画面和问题的提出,紧扣当今国际上和中国大力开展扫毒活动的事实,创设历史情境,给学生留下疑问。

 

3.情绪导入

    导入所要的情绪,是教师表演化的,其实也是一种情景导入。教师对某一人事进行或激昂或悲戚的宣泄,把学生突然吸引。在学生印象里,教师一般不太会情绪化对待人事的,但教师突然的“失态”发生了,学生肯定感到意外。学生会很专注地观看老师的举动,同时脑子里在想:今天老师怎么了?他们会仔细地听老师嘴巴里倒出的什么豆子,并思考这些豆子是什么原因让老师如此激动?一次,我讲到隋炀帝,我一上讲台就激动地数落这个皇帝,说:你这个杀父的不孝子,你这个花天酒地的昏小子,你这个好大喜功的败家子,我我我……勒死你一百回也不解我心头恨!学生马上问我:老师,你骂谁?我不理会学生,继续数落:你这个文学小诗人,你这个科举发明家,你这个引得长河万古流的皇帝,你出力不讨好,你图个啥?我是连带手指点道,仿佛前面真的站着个人似的。耳朵灵光的学生至此已经听出我在骂杨广,他们就开始笑,有的说:老师,你为了一个死人至于这样吗?我表演已经结束,说:好,我不骂了,我们开始上课,气还没消呢。

 

 

4、情境导入

    创设一种历史情境,伴随着贝多芬的音乐,屏幕上出现红、黄、蓝三个飞速旋转的齿轮交织在一起,接着出现一束光柱上面写着“去听、去看、去感受……”一组凡高的绘画作品展现出来。情感的启动运用声、像、动画强有力的感官因素紧紧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导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5、歌曲导入

    中国近现代史多是学生最不愿学也最没兴趣学的内容,导入新课时如果能用一些刺激强度大的材料,特别是一些音乐资料,播放出来,伴随起伏的旋律,学生仿佛就置身于那个时代。很容易引起共鸣。一首东北民歌《松花江上》?请边听边思考:这首歌反映一个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还有讲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唱的那个老人是谁?画了一个什么圈?

 

6、幽默导入

     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天王洪秀全封的五个王记起来是一个难点,我自编了一个顺口溜:东洋消息,南风,北纬十一度。这样便于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本课。

当然,历史导入法还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复习导入等。但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导入新课的“第一锤子要敲在学生心上。”只有这样后边的课才会顺,教学效果才会好。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