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琼山中学初中历史课程模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新课标四川省2005中考历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新
最新热门    
 
新课程 新思维 新方法 新体验

时间:2009-10-18 17:14:39  来源:罗巍
 

 

 

新课程 新思维 新方法 新体验

 

 

深圳宝安中学 罗巍(518101)

 

随着课改深入发展,一个美丽的春天即将来临,当历史教学逐渐挣脱传统的缰绳,冲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的时候,我们也看见了迎面而来的也有许多未知的无底深渊,我们要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也要进行一些新的思考,下面就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对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新思维、新方法和新体验。

 

 

片段一:《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可以“假设”

 

 

教材:岳麓书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必修(Ⅰ)

实录:对太平天国这个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起义,最后出现天京变乱,在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围剿下失败。本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失败的过程。二是要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我首先把教学任务用问题的形式向同学布置了这一节课规定要完成的任务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简要叙述《天朝天亩制度》的内容?这些问题由于学生基础较好,在课前又对这节内容有相当熟悉的了解,所以任务可以顺利完成。而对比较难一点的问题,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我重点指导他们在所学基础知识上发挥想象,进行讨论。

 

师:请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天朝田亩制度》?我希望大家能从革命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打开思维,回答这个问题。

 

生1:《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来看体现了农民要求分得土地的愿望,但是平分土地不太现实,如果不平分土地又会引起内讧,而且土地分掉后是不是就成了农民的私有财产了?我觉得当时如果规定土地国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按人口多少和年龄大小来平分土地就比较现实一点,不知道洪秀全为什么没有想到这点?(笑)

 

 

生2:在分配问题上,我觉得《天朝田亩制度》不能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留足口粮后的余粮都要上交国库,再来平均分配。太平天国当时主要的任务就巩固政权,推翻满清,所以战争频繁,农民上缴的余粮都用于战争了,可谓有去无回,这又怎么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呢?即使是革命的需要,但是后来太平天国的腐败不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洪秀全一个人就娶了八十八位王妃,分了几千个王,个个腐化堕落,这比腐败的清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呀?《天朝田亩制度》根本就没有真正实行过,后来由于粮食紧张,洪秀全批准对地主“照旧交粮纳税”,实际就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继续存在。这又怎么能调动老百姓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呢?

 

 

生3:我也同意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天朝田亩制度》只是建立起一种绝对平均的小农经济,这种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的理想化只会阻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觉得天朝田亩制度是一种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平分土地,是不是当时的农民阶级就不能产生出公有制的思想呢?《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发表的,早于太平天国运动,如果思想能早点传入中国,并被接受用来改造中国的话,太平天国成功的机会一定很大,要这样,中国现在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

 

 

生4:我觉得大家刚才谈的都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我个人认为《天朝田亩制度》的进步性要远远大于它的局限性,《天朝田亩制度》打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动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占领了半壁江山,对封建制度也起到了瓦解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来苛刻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假如没有《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能不能坚持十多年呢?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对封建社会的打击,中国的历史车轮不知道还要滚多久呢?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观点,讲的都非常的好。太平天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在民不聊生的时候,《天朝田亩制度》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号召了广大农民来参加革命。从这点来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愿望。它把古代农民运动的平均主义发展到了顶峰。但它具有落后性,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它也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过,但我们不能以其局限性来掩盖它的革命性。

 

感悟:

 

高中学生对是非有了判断的标准,虽然看问题还比较偏激与片面,但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积极思考,这几位同学在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时候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对历史敢于假设,

 

从理论上来讲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学生反其道而行,提出了许多如果,许多假如,这恰恰是他们思考时碰撞的火花。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我们不能否认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假如太平天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多好呀,假如《天朝田亩制度》确立的是土地公有制多好呀,假如石达开不出走该多好呀。可有了这么多的假如,历史还是历史吗?在太平天国时期,中国的阶级状况,开放程度,经济基础都能实现这一些假设吗?假设是不成立的,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有其必然性,有其规律性。历史是传统的,制度是民主的,思想是自由的,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去假设,因为假设是一种手段,不是结果,通过假设揭示了历史的客观性,多多假设又有何妨呢?

 

 

 

 

片段二:《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历史可以“品味”

 

教材:岳麓书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Ⅲ)

 

实录:历史上没有空洞的思想,思想是有物质载体的,思想往往是通过这些载体表现出来,比如说一段时期的文学、美术与音乐,它们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是思想的反映,是独立于政治经济之外却又与之息息相关的另外一个世界。历史教师虽然不是艺术家,但应该学做一名思想家与欣赏家,历史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从作品中去品味历史。时光不在,残垣仍在,一部史书让每个人品起来当然会有不同的感觉,有苦难、有欢乐、有战争、有沧桑但万变始终难离其宗,因为历史就是历史。

 

师:请大家欣赏这两幅画,选出自己喜欢的一副,并说出原因?(见图一、二)

 



      生1:我喜欢图一,因为图一的女孩子比图二的女孩子漂亮。(笑)

生2:我也喜欢图一,因为图一的女孩子看起来更和蔼可亲一些,图二画中的人物比较呆板,没有生气,色彩也不怎么鲜艳。图一中孩子也很可爱,让人感觉起来真实一些,能看出母子亲情。图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生3:我也喜欢图一,图二好象是在画一位神仙,她脑袋后面有光环,图一就更加接近平常人,穿的衣服也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看起来让人亲切一些吧。

 

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都看到了图一更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很不错。下面我来解释一下,图一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著名画家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图二是中世纪的作品,它们虽然不是出之一人之手,但画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画教堂圣母,但为什么差异这么大呢?

 

生4:其实这也很正常,达·芬奇画鸡蛋不就形态各异吗?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时候,写了二十多个“之”字,每个字的形态都不一样,也许艺术的创作就在于求异不在于求同吧。

 

师:生4讲的很好,知识面很广。如果一幅作品差异这么大也许还能理解,但是当时许多著名画家所画的圣母都与图一相似,与图二差异甚大,这难道仅仅是艺术创作手法上的差异吗?(演示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图给学生看)

 

生5:我觉得一幅画除了体现一位画家本人的风格之外,它更应该体现整个社会认同的一种东西吧。14-15世纪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资产阶级摆脱封建神学束缚,追求个人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这个时期的作品应该也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吧,摆脱中世纪以来封建神学对人的控制,重视人,所以作品中的圣母就没有那么神圣了,仿佛就更象我们普通人了,这是我的看法。

 

师:讲的非常好(鼓掌)。刚才生5理解的非常正确,对于以上两幅作品,我们应该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来分析,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它必然是反映了画家的思想,也一定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当社会信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地解读好每一部作品。另外,我补充一点的是,当时艺术家只所以通过一种宗教作品来表达解放人的这种渴望,是因为当时资产阶级还是处于软弱时期,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这种要求。

 

感悟

 

“品”在多数人看来是一种高雅的行为,于是有了“品茶”、“品诗”、“品酒”之说,但在教学上,我认为“品”就是一种“渐入佳境”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谈体会,谈感受就是在“品”史。不过品史与品茶、品诗不一样,历史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茶与诗倒是实在的东西。品茶要求火候、品诗讲究灵感、品史却需要智慧。通过“品史”才能品出历史学的科学性,当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水煮三国的时候,当纪连海老师在百家讲堂纵横捭阖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到了历史是如此的甘醇与厚重,他们不愧为教师的先锋,当今的智者。品史需要底蕴,品史也要有方向,我们就象大海中航行的舵手,需要不断的补给养料又要把握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驶向正确的目的地。历史教师任重道远呀!

 

 

 

片段三:《音乐与美术》——历史可以“娱乐”

 

 

 

教材:岳麓书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必修(Ⅲ)

 

实录:在讲述完本课的基本内容后,我开始进行练习巩固,怎么样通过一种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好本课基本知识呢?我结合多媒体,设计了下面一段材料,题目叫“大家都来找找茬”要求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并修改过来:

 

师:板书“大家都来找找茬”材料:“具有‘交响乐之父’称号的德国音乐大师贝多芬来到了素有‘音乐之都’的巴黎拜会了‘音乐天才’莫扎特,莫扎特向贝多芬演奏了一曲浪漫主义音乐《安魂曲》,贝多芬非常崇拜莫扎特,把自己喜欢的一幅画送给了莫扎特,这幅画的名字叫《格尔尼卡》,莫扎特也很佩服贝多芬的才能,向贝多芬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来巴黎绘画的梵·高,并希望贝多芬能去见见他。”

 

生1:有“交响乐之父”称号的应该是奥地利的音乐家海顿。

 

师:那么贝多芬有什么称号呢?

 

生1:被称为“乐圣”,另外“音乐之都”不是在巴黎,而是在奥地利的维也纳。还有贝多芬送给莫扎特的画的名字错了,因为《格尔尼卡》是20世纪的画家毕加索的作品,而莫扎特和贝多芬是19世纪前后的音乐家。

 

生2:我补充一点吧,我觉得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印象派是1874 年形成的,梵·高起码是1874以后的画家,怎么可能与生于18世纪的莫扎特认识呢?

 

师:推断的非常正确。

 

生 3:我觉得莫扎特向贝多芬演奏了浪漫主义音乐《安魂曲》有错误,因为浪漫主义是贝多芬开创的,贝多芬既把古典主义发展到炉火纯青,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最终把错误都找出来了,其实这里面关键要注意的就是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莫扎特(1756—1791)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的时代,一生作品很多体裁也很广泛,但以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最为重要。它的歌剧作品常体现出反封建、争自由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时代精神。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而对于绘画的判断关键是理解19世纪以来的美术流派,认识印象派和现代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感悟:在这个片段中,我虚构了一段情景,采取了一种娱乐的方式来教学,我认为娱乐地教学不等于历史娱乐化。目前在娱乐界流行的“越娱乐,越快乐”的“娱乐精神”,有时候我也为时下的娱乐愤怒,当下历史剧中 “世民哥哥”前“世民哥哥”后的笑话层出不穷,幸亏还有贾樟柯摇旗呐喊,虽收效不大,却也振聋发聩。但话说回来,“没有娱乐就没有观众”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点上上课与拍电影是相通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学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就说过:“历史的魅力首先在于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在他看来,历史如果想要有生命力的话,它就必须能够激发人们对它的兴趣。因此,我想历史课是不是也可以娱乐化一点,我非常赞同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的观点:“他不反对诗意化、兴趣化,乃至消遣化的历史,但这些都不能脱离一个底线,即千万不能为娱乐而历史,让历史为娱乐作注,这‘几近于犯罪’。”,我想教师与导演的区别就在于:“教师是为了历史而娱乐,导演是为了娱乐而历史”。我很感动崔永元的那句话:“不管怎么死,都绝不会‘娱乐至死’”。

 

在新课改中,让历史给学生更多的惊奇与思考,需要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学?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值得思考,值得探讨!

 

(E-mail:luo.wei@yahoo.com.cn)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