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郭子其:“问题包”在历
郭子其:历史课堂应注重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郭子其:“西柏坡精神”
陈其: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陈其: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
陈其:历史教学中的爱国
郭子其:高中历史学科的
郭子其:教师应坚持生成
最新热门    
 
郭子其:历史教学研究性问题能力的培养

时间:2009-10-18 17:14:47  来源:郭子其
 

 

郭子其:历史教学研究性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川省华蓥市华蓥中学    (638600)

 

《教育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势在必然,而探究学习具有很强的问题性,那么,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研究性问题的能力。我结合教学实践谈点看法,以请教于专家。

什么是研究性问题呢?笔者认为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觉地以探究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并重构知识结构而获得新知的问题。这种研究性问题是知识相应系统的,而非零散的;学生意识是自觉的、长时间思考的,而非过于随意的、一时存在的疑难问题;是重构知识并获得新知的,而非过于简单地对教材的理解诠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研究性问题的能力呢?

一、营造生成问题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形成正确的问题意识。

对于青年学生的漫漫人生之旅,应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研究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把发现能力视为创新能力,美国卡耐基教学委员会就把“发现”与“应用”、“综合”、“教学传递”并列为学术范式的四类之一,要把“问题的问题”即“没有解答的问题,要求学生提供求解的过程和思路,依据的资料和欠缺的材料,提供解答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及问题的依据,提供求解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对教材的质疑与探究性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8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结论成果,重视问题的问题存在的积极意义,而不能只作为一个简单的学习经过,更不能视为简单的失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要结果与过程并重,由于学生受现有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束缚,尤其是历史学科受历史材料缺少的制约,强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观念尤为必要,真正意义上形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意识,不应忽视学生发问的价值,牛顿对于苹果落地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对于蒸汽的思索,最后发现了蒸汽机原理,这些都是发问以后长久思考的结果,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郎说:“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国存在着“第十名现象”,这些偏优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长期致力于对自己感兴趣问题的研究,从国内外教育来看,都应重视产生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所以我们教学不要急功近利,要让学生逐渐形成对某一领域的思考、探索,发展就近发展区,形成带倾向性的研究方向,这对学生人生的学术研究之旅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的教学充满终极关怀。惟其如此,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就会提出一个个鲜活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学过程才会富有创造性,教学才会具有生命的意义。

其次,教师还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善待学生发问的教学生态环境,尊重学生思考问题、发出问题的权利,哪怕是幼稚的发问,也需要理解,因为有价值的发问就是从此开始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平等、合作的师生人际关系,要把学生大脑变成“一个被点燃的火把”,激发学生发问的欲望与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所有学生都发现自己创造性的存在,都享受到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及价值观。

二、教给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产生研究性问题的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过于采用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因此,有人说学生是怀着问题进学校,带着句号离学校的。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就应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应采用“问题培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研究性问题的方法。

一是矛盾发现法。

就是学生在阅读教材或者课外读物中,从相互矛盾的地方发现问题,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第44页的注解中写到“《伊犁条约》,又称《改订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就在该页最后一段的小字介绍《伊犁条约》签订情况时,写到“曾纪泽为驻英公使兼任驻俄公使,奉命赴彼得堡同俄国谈判。” 有学生就提出:曾纪泽赴彼得堡签约,而条约的名称以《圣彼得堡条约》命名,“彼得堡”与“圣彼得堡”是否是指同一个城市呢?又如,《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上册第29页写道“16世纪时,他们(英国人)还没有力量去开拓殖民地,同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抗衡。”但是,1588年西班牙派“无敌舰队”前去讨伐英国,西班牙却遭到惨败,得胜的却是英国,其中有学生阅读到《世界历史之谜》一书中的《祸不单行——“无敌舰队”覆灭之谜》产生疑问,提出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英国获胜?还有就是从史学研究概述里几种有争论性的观点中获得问题。

 

 

二是在讨论、辩论等合作学习中产生问题。

传统的教学因考试强调独立完成而过于注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这会使教学气氛压抑,也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阻碍了学生产生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活动进行合作学习,激活学生思维,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学生学习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战争的作用时,一些学生就谈到:削弱旧贵族势力,瓦解旧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壮大势力,确立封建新制度;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中国统一及扩大疆域,有利于军事科技、军事思想、军事作战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另一些学生也意识到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性,造成生灵涂炭,减少人口,破坏生态环境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演变、影响战争成败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从社会生活实践、新的研究视角、新的热点产生新问题。

例如,我市创建国家级旅游城市,着力建设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学生就思考华蓥山武装起义这一红色文化的历史问题,形成了研究问题;中国近代史从近代化视角,就可以重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关于巴以冲突的热点问题,学生就积极研究它的历史根源、发展演变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形成研究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对热点的研究要时刻关注即将发生或未来要发生的重大事件,因为学生对这种扑朔迷离的“活历史”特别感兴趣,例如,2003年海湾战争即将爆发,笔者在教学中顺势引导大家关注此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师生共同讨论两个问题:战争是否爆发?如果爆发,战争的走势如何?事后结合战争进程,同学们更好地感受了这段残酷的历史,应证并修正自己的见解,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增强了研究信心。四是对某一疑点的长期思考,对该知识延伸开来,形成研究性问题。例如,为何会出现“蜀中纸币天下先”这一历史现象,学生可以从货币的演变、北宋及四川的现状和条件进行探究纸币出现的原因。笔者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性问题,例如有“在19世纪末,列强纷纷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获得大量的政治经济利益,为何美国未向中国借款”、“美国为何在中美《望厦条约》中提出‘开设医院’的特权”、“亚太经合组织比欧盟建立早,为何发展程度不如欧盟高”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程要求教师从“问题”这一源头抓起,师生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掌握产生研究性问题的方法,让我们的教学充满更多的活力与创造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