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郭子其:“问题包”在历
郭子其:中小学教师如何
郭子其:“西柏坡精神”
陈其: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陈其: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
陈其:历史教学中的爱国
郭子其:高中历史学科的
郭子其:历史教学研究性
郭子其:教师应坚持生成
最新热门    
 
郭子其:历史课堂应注重生成教学

时间:2009-10-18 17:54:06  来源:郭子其
 

 

历史课堂应注重生成教学

四川省华蓥市华蓥中学 

 

郭子其老师的历史博客见http://blog.cersp.com/userlog3/69217/archives/2007/356450.shtml

新课程强调生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个性张扬与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知识与文本、他人的信息相互碰撞,唤醒学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解构与生成知识,从而产生新的见解与思想,让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生成教学。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目标制定——预设中的生成。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注重可以对量化、还原、决定、客观存在的知识的学习与考查,因此,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重视对课程内容的“复制”,重视对课程内容的单向解读(即简单地理解文本,缺乏学习者的主观感受与认知)。但是,它忽视了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的有机结合,忽视学生的整体感受与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忽视了学生的意义生成。所以,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中的生成教学,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用接受性学习中的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的生成学习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学生由“死学”到“活学”,由“会学”到“学会”。

 

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节内容时,我们应该在原有目标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成学习目标为:通过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的分布示意图”的认知与分析,得出“一五”建设的特点与成因。而且利用跨学科的相关知识,分析“东北现象”:建国后,东北地区成为工业基地的条件;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如何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意识与能力。预设中的生成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增强学习的指向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容易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学科的主体知识,而且,这种意义生成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值得一说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把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人为的割裂开来,而要注重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扬弃,作到新旧课程的有机结合,当下,不要忽视预设中的生成,也就是要重视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再认识,进行再开发,发挥人的创造功能,达到启人心智的目的。

 

二、情境营造——意料之外的生成。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能够详细规定的,课程的影响力和可能性并不包括在目标中,而是建立在必须探究的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如果知识是有价值的,就不能确定学生所要获得的结果。”(丁朝蓬等.20世纪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述评.课程•教材•教法,2005(4))课堂教学要在注意有序性的基础上,注意教学的无序性,注意学习内容的变动性、不规则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思维的离散性。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1、教师要营造生成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引领者”和情境的营造者。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注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学习到“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时,教师补充介绍了天平天国颁布了一些解放妇女的措施,有学生就从近代化角度提出问题,“天平天国运动颁布的这些措施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这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研究,激发了学生生成探究的兴趣,这种对生成价值的追求不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闪现,而且还会延伸到课外。教师除了营造人文情境外,还要营造学习内容方面的情境,意即要激发、唤醒和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的移情,使之与学习内容进行融合,使学生有深刻的情境体验,作到情动而意发,发挥学生的潜能。

 

 

 

例如,学习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下史料:1978年,四川化工厂对实现“百日红”超产较多的职工进行奖励,每增产100元,发给奖金7毛2分,却因不符合上级规定,50多天才勉强获准。有一家工厂,建职工澡堂时想增建一个厕所,层层上报,批文中竟盖了80多枚公章(见《光明日报》1998-11-24)。由于教师制造了学习该知识的情境,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形象化,学生就容易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进入其情其境中,有血有肉地感受到当时经济体制的束缚,并深刻全面地分析其弊病。一些学生就分析到:这种体制强化了政府的权力职能,忽视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容易浪费人力资源,忽视了对人性的尊重,使人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等。由于历史学科具有历时性,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与情感,制造相应的学习内容情境尤为必要,总之,要营造成民主、科学、开放的课堂,使之具有人文性和科学性。

 

 

2、教师要提供学习的新材料,诱发学生认知并发生认知冲突,激荡学生的思维,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提供者。

 

人天生就有好奇的心理,学生对新的学习材料的感知兴趣十分浓厚,所以,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补充新材料,既要增强学生的新奇性,烘托认知情境,又要拓宽教材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事实性知识,让学生辨证分析认知问题,尤其要增强与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这样,学生就会有生成的兴趣,就会有生成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生成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史料:1949开国大典,只有17架缴获的美式和英式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参加空中受阅,为了弥补飞机的不足,只好重复飞过天安门广场。学生在明白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性时,就分析出其弊病:造成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比例失调,这就让学生生成了知识,形成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如,学习“文景之治”时,教师可以补充史料:汉景帝当太子时,在未央宫与吴王刘濞之子他的堂兄弟下围棋时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便用铜棋盘将其脑袋砸开花,使得拥有最富强之地的“野心家”吴王刘濞因子死而多年不朝。景帝才33岁,便开始修陵,一直修到他死去,比刘邦长陵还高一丈。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就容易看到“文景之治”的本质,它只是封建社会相对开明的社会,这与教材的知识发生认知冲突,形成全面的认知能力。总之,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创造性地提供学习新材料,营造认知新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与灵感,让学生的认知发生顺应与同化,形成生成意识与能力。

 

三、方法把握——自觉中的生成。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生成知识的方法。作为历史学科,有以下一些方法容易让教学生成。1、想象与联想。想象历史情境,注重学生体验与移情,有利于学生的生成,前面论及,不再赘述。通过联想,有利于学生生成,在历史学科下,学生的联想从内容上就是古今联想和中外联想。从文本上就是要注意隐性联系,包括文字方面的隐性联系和图文结合的隐性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常常会在其中发现许多质疑的问题,例如,在《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里,地图册叙述为“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而教科书叙述是“国民政府基本上统一全国”。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井冈山会师》里,叙述为:“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而教科书叙述是“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些问题需要学生探究,分析地图册叙述的错误,明白教科书叙述的准确性。

 

2、迁移。有正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所谓正向迁移,就是顺着已有的思维逻辑进行迁移;所谓逆向迁移,就是向原有的思维相反方向进行迁移。例如,分析发生工业革命(或者科技革命)的原因,教材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英、美、德、法等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概括起来分析,其原因就包括一个前提: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制度;四个条件:自由劳动力、科学理论的突破及技术熟练程度、资本及资源、国内及国际市场,还有科学理论的突破、政局的稳定、政府的重视程度以及战争的需要等因素,学生可以顺着这个方向分析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得以领先的原因。如果从相反方向分析,还可以分析中国为什么在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滞后的原因。后两者都是学生通过迁移而生成知识的结果。所以,历史学科通过迁移进行生成教学十分重要。

 

 

 

3、综合分析。

 

就是要求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教材有许多内容就是介绍历史事实,教师要利用这些事实性知识进行分析生成。从中学教材叙述角度看,有文本性分析和能力性分析,所谓文本分析,就是教材有此处内容的分析模式,学生可以对彼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例如,教材分析了大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以利用其“必要性、可能性”的分析模式,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有:必要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可能性——危及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统治,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坚决抗日;英美支持国民政府的亲英美派抵制日本侵略;苏联也支持中国抗日等。所谓能力性分析,就是利用历史学科的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生成性分析。例如,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和积极影响,就需要学生利用教材知识,运用分析能力,得出相应的作用与影响。

从分析的内容角度看,有学科内综合分析和跨学科综合分析。例如,从学科内综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得到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积极支持;海外华侨的有力支援等。从跨学科角度综合分析三大战役首选东北的辽沈战役的原因有: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沈阳、长春、锦州及入关的通道,处于被包围的态势;双方军队数量差距较小;中共在东北地区的早期领导,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共的领导中心在北方,便于领导指挥;蒋介石欲退却东北;解放东北,可以为中共提供稳定的后方,东北雄厚的工业基地可支援全国;从地缘上看,东北北临苏联、东临朝鲜,容易粉碎国民党的收缩战略等。

 

4、问题开放、评价多元。

 

首先,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自我理解,注重对现实问题进行预测,例如,“假如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能否成功?”“胡适说:‘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胡适的预测是否正确?” 又如,2003年,出现伊拉克战争问题,可以产生以下一些问题:在战争即将出现时,可以预测战争是否爆发?联合国安理会是否授权美国出兵?美国是否单方面宣布出兵伊拉克?在3月20日爆发后,可以预测战争的态势如何?最后的结局怎样?联合国走向怎样?这样,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生成的兴趣,不断地生成问题,不断地生成内容。其次是评价多元。

 

例如,洋务运动的作用怎样,1999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中关于“洋务运动”的试题就是典型示例:“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那种看法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说法或有别的说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可得分。)”这样的问题就注重学生的理解与生成,具有极强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也应坚持多元评价,尊重学生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生成知识。

 

总之,教师注重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学生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的意外进行生成教学(包括对学生错误问题的合理引导),让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

发表在《教育导报》2005年12月10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