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
佚名:英国古城墙上开讲
《中史参》请同仁共同关
文本危机:你感觉到了吗
文本危机:当思想失去了
文本危机:个性和创造性
吴萌:英国高中历史教材
必修一:英国资产阶级革
备课札记:英国怎样建立
赵文龙:英德君主立宪制
最新热门    
 
文本: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

时间:2009-10-18 17:17:15  来源:周孟玲
 

 

编者按:发布本文,是因为在7月5-6日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新历史教育研讨会会后,扬州中学的王雄老师向各位同仁推荐了此文。昨天课程网编辑发布了该文的图片格式版后,朱正标老师经过一通宵的整理,将其转化为文本格式(大家可以对照图片格式版阅读)。在此特向朱老师表示感谢!王雄老师说,新历史教育应该是与国际历史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历史教育。而教育在线的“新历史教育沙龙”目前的活动益趋深入,让我们对这个自尊、自信、自强的民间教育团队致以由衷的敬意!

 

英国近二十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

周孟玲

在过去的20年里,英国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所谓“新历史”与“传统历史”之分,关心历史教育的学者和教师围绕历史学科的改革,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一个新的“学校委员会13——16历史课程大纲”就在这期间研制完成。长期以来,英国中学的历史科,都是以编年王朝体系的英国通史、欧洲史和世界近代史为内容的。“13——16历史课程大纲”放弃了编年通史的模式,为学校历史科提供了另一个新的选择。究竟“新历史”是什么?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跟传统历史的根本区别到底在哪里?自提出以来,“新历史”自身经历了什么变化?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将以这些问题做基础,对英国近20年的历史教育发展,以及历史教育学学者在历史教学上的研究成果作一介绍。

 

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新历史”的出现,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在70年代的整个教育改革分不开的。60年代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益趋成熟,科技渐已成为人们物质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对科技社会瞬息多变的新气候,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社会的新需要,提高年轻一代应变的智能、技能和社会责任感,成了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加上苏联卫星率先上天,在太空科技竞赛中赢了第一回合,更进一步刺激了学校教育的检讨和学科改革的工作。   

  英国学科改革的思想指导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Bruner)倡议的原则——要教授学生学懂一门学问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而不是那没完没了的记诵资料;不要把孩童训练成为一个活动图书馆,要培养他们能象数学家般思考,历史学家般研究问题。

  (二)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irst)的关于“知识类型”与德智培养的分析。他强调德智的发展与知识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知识来自人对事物的接触、了解,求知于宇宙各类事物现象的经验。一个“知识类型”就是把一种经验变得有组织,使之易为人领悟的学问。因此每一个“知识类型”都必然包含一定独特的结构体系,中心思想概念和技术方法。这些结构体系、思想概念和技术方法决定了一个学科的意义②。

(三)“诺伏特自然科学设计”(Nuf—field Science Project) ——是一个以活动教学为理论基础,问辨为主要教学方法而编定的课程教材,被认为是英国70年代教育事业的一个成就。这个教材强调的精神—— “学习怎样去学”,以及“让该童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参与” —— 成为其它各科改革的目标与参考模式。

 

 

 

历史科的危机

  在一片改革声中,“历史”在学校课程里作为一个独立科目的地位发生动摇。面时“知识爆炸”的事实,有的着眼于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的以照顾学生兴趣和社会实际需要为理由,主张用“综台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取代历史科与另外一些文科科目。同时,作为文科班选读的科目,新置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成了历史科生存的压力。1968年,一篇题为“历史科的危机”的文章发表,引起历史教育学学者和教师们的注意,展开了对历史教学的检讨。一时之间对历史科教学的种种非议和责难,纷纷扬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写笔记为主,课后强记硬背,不符合活动教学的原则。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法,与启发式教学相背,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以历史课本的解释判断及教师的观点见解为定论,缺乏怀疑分析精神。

  (四)教材内容庞杂,加上考试形式保守,重资科,轻思维,支配了整个历史教学的方法,扼杀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五)历史科的教学目的强调历史的道德与情感功能,在知识种类愈加繁博的时代,历史教学工作者必须能更细致明确地指出历史学习与学生需要的关系,才能争取在学校课程里作为一个独立科目的地位。

 

“新历史”的倡议

  在检讨以往缺陷的同时,种种改革方案和措施也相继出现,有的不单强调各种活动,教学法和视听教材教具的运用和设计,还要求从内容观念上进行改变。

  ()史证教学法

  “新历史”一词首见1970年的一篇批评历史科考试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指出,“学校里历史科的学习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历史知识③。历史知识既然是历史学家依靠史料研究与鉴别而获得的述说记录,那就应该让学童也根据一篇或多篇历史材料,原始的或第二手的,去解答问题,重建史实,判别史料内含的主观偏见成份。通过这些“做历史学家”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怀疑精神,而考试则采用课外的史料去设计考题,以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病。

  本来,批评以灌输史实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教学传统是对的,提出改进教授历史方法,让学生认识史料与历史知识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历史知识有不肯定的成分也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受了理科改革的压力和影响,没有经过细致的讨论就推出来,再被一些追求表面活动教学法的人鼓吹,就出现了片面性,产生了下面的问题。

  (1)否定历史知识的讲授和学习。

  (2)没有历史知识做基础,所谓鉴别史科,重建史实,变成猜谜游戏。

  (3)形式主义.尽管印制了大量供教学用的史料,但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大讲资科,史料只是用作一种说明引证的工具。

  (4)新瓶旧酒。虽然指出了传统考试内容的因循,形式陈腐,但如果没有好好研究它与学习的关系,只谈内容形式的改变,也不过是把过去机械性地念笔记变成机械性地训练学生做鉴别图文、推测答案的练习罢了。

  (5)过多强调历史知识的不肯定、偏见等方面,导致学生否定一切、怀疑一切,不懂得尊重历史学者的劳动,更会发展为对事物或自以为是、或成模棱两可的态度。

  (6)单方面强调史料的作用,无视史料与历史知识相互依存的事实,这是对历史方法的误解,与史学的实质有违。

  ()传授具体概念

  这一派从学问的结构与概念论中得到启示,主教授历史的目的是要传授重要概念。就象自然科学有“氧化”、“光合作用”、“万有引力”等概念,历史科有“革命”、“民主”、“战争”、“工业化”……等概念。以具体概念为目的,历史事件做注释,  “法国革命”的课题主要是借法国革命“生动地”说明“革命”、“群众”、“动荡”等具体历史名词的概念,“不必介意学生没有在脑海里留下这场革命的有关资料,只要他们对这些概念有所掌握”④。

也许这个主张对于裁减教材量能起一点怍用,但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认识理解事件活动的个别性、特殊性,却被砍掉了。概括、建立固定概念作为研究历史的主要步骤和目的,是曲解了历史学,容易导致学生对人类活动的看法简单化、公式化。

 

 

 

历史知识的学问

  1972年,“学校委员会13一一16历史科设计研宄组”成立。当时,与历史科有关的活动教学、包括史料的教材教具设计正进入热闹阶段,研究组意识到把现代科技引进历史课堂里面是必须的,但在针对历史科危机的问题上,只是治标之法。他们认为要以“历史是什么”这个闷题做基础,探讨历史教育的目的内容及学生需要的关系。同时,关心历史教学的学者和教师师也看到“史证”和“具体概念”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于是,一个探讨历史知识结构与历史教学方法的活动开展起来。他们指出历史知识的获得包含两项主要工作:(一)史料的鉴别;(二)史事的解释和转译。

  客观存在的过去不复返了,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过去遗留下来不同形态的资料,是这些史料提供了有关过去的线索。为了寻史实、找真相,了解客观存在的过去,史家求证于史料。但是,史科不能自白,一件史料不能直接说明问题的是与非,更不只为一个研究主题服务。史家要鉴定材料的真伪,作不同史料的比较,判辨史料内容的矛盾成份,还得转译其中的思想。史料是重建过去的必要凭据,它的运用绝不是一个机械性的技术活动,同时必须要拥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活动才可以发展;而活动的结果也不保证一定能获得一个完整的客观存在的过击。

  概言之,历史知识结构与方法的探讨就是属于“分析历史哲学”⑤的认识,它一方面指出了历史知识的困难与局限,存在的主观成份,一方面说明了历史研究是要科学地求知于过去,是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调查活动。

  (1)它要依靠史料研究过去,必须讲求根据;

  (2)它要调查事件与事件间的牵连影响,内含了因果关系,偶然与必然的概念;

  (3)它要研究事物在时间的长河里演变,牵涉了变化与延续的概念;

  (4)它要对个别事件、人物,动机作独立调查,无论不同事件和人物之间有多少相同点,最终也不能用公式来概括等的,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是不可以具体预言的,是历史传达了这个事实,独具这个概念;

  (5)它要重建过去,并不靠直接接触的经验,而是要求依据资料,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和人物作“神入”想象。 从“历史的本质”的讨论联系到历史教育,他们有以下的见解:

  (一)历史的内容广博,包罗了人类一切活动,并未能提供一个确定的体系结构,以为“通史”就是历史的结构是值得商榷的。但是,从历史研究的活动却可以总结出历史所独具的本质特性、逻辑方法和思想概念。是这些逻辑概念反映了历史是一门独立的学问,要对人类过去的经验作合理的思索;也是这些逻辑概念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现在,认识事物的复杂性,观察不同的观点行为,培养多方面考虑事物的科学的态度。正是这些逻辑概念具体解释了历史教育的意义与功能,为学生的需要——提高认识自己和世界、处理个人与群体生活的能力——作出本科自具的补充和贡献。

  (二)历史教育应该通过历史知识研习,认识历史方法,掌握历史概念,发展历史思维。所以,传统历史教育的缺点不在于以史实知识为本位,而在于完全忽略史料的概念,把对史实的解释当作完整绝对的事实,更因为采用通史的形式内容,繁多的教材量使得教师无法兼顾培养学生历史思维逻辑概念的工作,要解决症结,恐怕得先放弃非通史不可的观念。

(三)历史的内容是成人的活动,历史研究也是一个成人活动,轻言学生在课堂内可以做“历史学家”、占据史料、重建史实是不切实际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宜考虑各种历史概念在少年学生理解历史方面可能形成的障碍,对学童历史思维的能力限度进行研究,然后有目标地引导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学校委员会13——l6历史课程大纲

  这是一个基本上表现了上述理论观点的中学历史课程大纲,由五个独立部分组成。包括:

  (一)历史是什么?这是序课,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向学生介绍有关史料与史事重建的关系,史料的种类和存在的问题,处理方法等,最后引出历史解释的性质。

  (二)历史在我们周围  这是类似于“乡土史”的实地调查活动,鼓励学生应用学到的有关史料运用的知识,考察自己生长或居住的城区的历史遗物遗迹,尝试解释其中所反映的人义生活及变迁。

  (三)主题探讨——以“断代史”的形式为课题,通过学习某个时期或朝代的历史⑥,了解不同时空的人,他们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价值观,从中可认识“神人”的作用及与历史研究的关系。

  (四)现代世界史——研究当前的重要政治事件⑦,从而体验到今天发生的事都有它们的历史背景,当然也牵涉到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其它概念。

  (五)发展史——有两个供选择的“专题通史”的课题:“医药发展史”和“能源发展史”。目的要让学生领悟人类活动是长期在延续、演变和进化的,而发展的过程总是不断地受着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影响,交织着偶然、必然和多种复杂的因素。 

学校委员会13 ——16历史课程大纲是为中学3年级至5年级的学生而设的⑧。贯通这3年的历史教育不再是编年叙事的形式,而是历史的不同体例,以及历史的方法、逻辑和概念。五个部分的编排设计结合了皮亚杰(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学说与布鲁纳的逐层深化、反复巩固的道理。研究组指出,这个课程犬纲也切实考虑了学生的需要,突出了五个主要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了解、分析世界时事的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时代地域的人和活动,扩展人类经验的知识,更好地认识人的意义;(3)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事物长期发展进化的复杂关系和力量;(4)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和怀疑精神;(5)为学生发展课外文化兴趣活动提供途径。

 

 

 

九十年代的主要活动和发展

  学校委员会历史科研究工作组从1973年开始就在一些中学进行试验,1976年开始出版与课程大纲有关的内容、教材和资料,1980年发表了课程大纲评估报告研究,比较了分别学习“传统大纲”和学校委员会“教学大纲”的学生对历史科及历史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调查了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授和学习新历史课程的感受、经验和意见。工作组根据这些资料,对新的教学大纲的可行性表示乐现。

  不过,也有教师对这个教学大纲望而生疑,批评它使得历史科竟成了不是关于“历史”,而是“哲学”的学科。历史教育学学者李彼得(P.J.Lee)因此在他的“历史教育与历史哲学”⑨的文章中分析说:学校委员会历史教学大纲在历史是一个“知识类型”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分析)历史哲学,指出历史的逻辑方法和理解概念,作为改进教与学的依据,在历史教育学上是一个突破。从教师对这个大纲内容的误解,反映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理念问题——历史概念并不是脱离历史知识而独存的,掌握历史概念绝不是要从哲学角度去解释概念名词,把“传统历史”和“新历史”演变为生硬的“史实内容”与“慨念技术”之争是没有意义的,教师是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史实内容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概念,学生对历史概念领会的深浅标志了他对历史理解的程度。这就显示了(分析)历史哲学与历史教学的关系,它促使教师重视达到历史理解所包含的概念,对历史自具的各种特质了解愈多,就愈能意识到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会碰到的因概念构成的思维困难,也愈能明确在教授历史时要掌握些什么和怎样教。所以,关心历史教育的学者和教师的任务刚开始,更细致的工作在后头,需要不断的努力。文章还指出,史实内容方面的处理工作同样要关心重视,茫茫五大洲,迢迢越千年的人类历史,应该选取哪节哪段和选多少做教学内容?“学校委员会历史教学大纲”主要是从

  配合年轻人需要的教育原则去考虑的,究竟历史自身有否,能否提供一个准则?这就要在历史的内在价值与意义有关的学问范畴作进一步的研究。

  李彼得的文章主要是对(分析)历史哲学,“新历史”和历史教学三者的关系作了阐释,但也间接指出了新历史教学大纲在执行上会出现的问题——如果教师缺乏途径和要求,以及与历史学有关的学问知识进修和讨论,就未必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大纲的原则精神。

历史知识本质与教学法的讨论,少年学童历史思维及理解能力的实验调查都还在继续进行;如何使电脑等多种先进器材教具能真正为促进历史理解的目的服务成了新的研究课题。选用新教学大纲的学校数字逐年有所增加⑩。1985年,“剑桥高考历史科研究规划”成立⑾,以巩固、衔接、发展“13——16历史教学大纲”为目的,为16—19岁参加高考的学生研究一个新的学习大纲和材料。1988年秋天新学年开始的时侯,一些选定学校便会进行试验性教学,符台新课程目的的考试也在设计中,以备这一批学生在1990年首次应考。

 

未来的工作

“新历史”的未来发展,不是今天可以具体解答的。认为“中学历史科应该采用传统通史讲授”的意见仍然存在,但“知识类型”和“概念理解”也构成了历史教学的一个新观念,促使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问题进行反复思索:新观念需要时间去考验,但一些长期被接纳的思想习惯方式,已证明确有缺陷,历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是否还得让他们牵着鼻子走?中学历史科仅是训练记忆能力的一堆必须接纳的资料,还是认识专门学问、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理智地对待历史的“知识类型”?知识是愈来愈繁博精细,人类过去的历史也愈来愈长,中学历史科能够把世界通史全填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吗?还是引导他们品尝学习历史的意义方法和趣味,启发他们自己去关心翻阅更多的历史书籍呢?历史有它的内在价值,但这是否意味着老师要重视关系着历史解释的概念,也帮助学生明白历史知识的本质,知晓历史记述是怎样完成的,才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从史实学习中提炼历史的内在价值?答案不一定是绝对的,更没有现成的,需要历史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自己新教授的学科原来还有很多关联的学问有待钻研。过去的20年,历史教育学学者就是通过对历史知识本质的哲学的分析,对既有的一些习惯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质疑,动摇了用“想当然”的态度对待历史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陋习,也检讨了改革初期受制于时尚的一些不成熟的、偏颇的建议。历史教学上仍然存在着各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待大家去认识和解决。70年代的历史科危机不会再以同样的姿态在90年代或以后出现,但这并不等于没育新的困扰,一批历史教育学学者认为⑿,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教师需要的是拿出更大的信心,就是说,需要对历史这门学问有忠实良好的认识,知道它的可能与可为或不能与难为的范围和程度。

 

  ①参见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年英文版。《讲授原理》,1968年英文版。

  ②参见赫斯特:《启智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性质》。载《哲学分析与教育学》1985年英文版。

  这是一篇在教育哲学领域很受重视的文章,有关“知识类型”的理论得到广泛的接纳,对英国课程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核心课程尤其有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文章中的分析小,促使教育工作者们从认识论的角度去思索知识、学科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纠正当时以理科的方法为一切准则的风气方面有实在的贡献、对课程发展有深邃的意义。

  ③W•拉蒙特:《考试的作用与流弊》。《历史教授与学习的新动向》,1870年英文版。

  ④见D•根宁《历史教学》,1987年英文版。

  ⑤“分析历史哲学”是直译自英语Analytical Philosophy of history ,又有称Critical Philosophy  0f History,近年也颇有用Philosophy of Historiography这个词,直译则是“历史编篡哲学。

  ⑥包括三个选题:1816——1861的英国;美国西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英国。

  ⑦最早时有四个选题:共产主义中国的兴起;爱尔兰问题;以阿冲突;迈向欧洲同盟。

  ⑥首先要解释的是英国中学历史科并没有统一的课程大纲,学校是从各个以大学为核心的地区考试局分别颁布的考试大纲内容中自行选择。学校委员会在1964年成立,目的是增加对课程和考试发展的关心,帮助促进各个课程和考试机构的联系,组织教育界人士研究课程和考试的有关问题,建议可行方案和具体材料以作参考选择。所以13——16历史课程大纲的出现并不表示各个既存的课程大纲的取缔。其次,“13——16”是指岁数,课程大纲由中三开始,13岁的认识能力可以接受这个内容的训练;此外,历史科在中四不是必修科,中三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对自己要选读的科目有清楚的概念。

  ⑨参见李彼得(P•J•Lee)《历史教育与历史哲学》,载《历史与理论》英文版,1983年第22卷。

  ⑩在今年新的中学统一普考中,各个考试局都把“学校委员会历史课程”列为可选用的历史课程大纲之一。

  ⑾由“剑桥联合考试组织”资助负责。“16——19”是开读中学六、七年级的年龄。

  ⑿参见A•狄更逊、P•罗杰斯与李彼得合编《历史学习》前言。1984年英文版。

  历史教学(津),l 9 8 8.10.45~50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