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体验式教学历史话剧《大
人民版教学用书连载:民
布老虎:“清朝统治危机
《中史参》请同仁共同关
文本危机:你感觉到了吗
文本危机:个性和创造性
实现历史教育文本的人本
文本危机:你感觉到了吗
文本:英国近二十年中学
任鹏杰:文本危机:你感
最新热门    
 
文本危机:当思想失去了造型

时间:2009-10-18 17:24:59  来源:任鹏杰
 

文本危机:当思想失去了造型
      ——对历史教育文本改革问题的狂思乱想之二
  

文本,在人性的峰巅俯瞰,其实是——思想的造型,文化的气质,精神的衣着,心灵的外表。换言之,即人类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外化传意。
  譬犹某一天的某个城市,晨曦中,朝阳里,垂暮时,月光下,许许多多的个人、人群,与许许多多的物,因互动而不断变幻着的形、声、意、色,就构成了这个城市活生生的“文本”,其内容与形式是否样样都和谐得体,因人与物的关系而异。正如城市雕塑,已非纯粹之物,而是一种城市文化思想的凝固体,一种人性的物化传意。这城市,这雕塑,随着人的作息而作息,在梦里它潜藏、孕育着话语,醒后它又创造、表达着话语……用思想之笔去描述其每个瞬间,便有了这城市的文本旋律——文学、哲学、艺术、物理、生物、历史、地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话语、语调、表情、姿态、气质、行为,不就是心灵凭依文本向窗外张望着的眼睛?正是数不清的“眼睛”对“眼睛”的传意,给了“判断”以可能和必然的魅力。哦,这多么神奇!“我用世界的眼睛、别人的眼睛看自己”,而他人的眼睛则“透过我的眼睛来观察”(巴赫金语)。
  天地人,变化着的一切,不都是互为历史的眼睛,通过对方来观察自己!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史学自司马迁开始,就有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人文理想追趋。假若无此理想,《史记》能成为历史文本的典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吗?不可想象!
  其实,人文的本义,就是这样!《说文》曰:“文,错书也。”段注:“错书之,文之本义。”“错”即不同条纹的交错。《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实指整个大自然之理;这里的“人文”,当然是一切人为活动——人类文化生活的痕迹。于是,在泛化的意思上,就有这样两端:“物”的文本和“人”的文本。难怪古人要“为天地立心,代圣人立言”。钱穆直呼“文”就是“花样”,也有人说“文”即“文饰”,意思都很到位,引申开来不就是文章、文采、文体?而如何用“文”来“传意”,不也就是“文本”问题?
  说文本就是形式,并没有错;但说文本只是形式,则是大错。注重形式定然有积极意义,却绝不意味着形式主义。文本,恰恰是超越了形式的形式。巴赫金说得极好:文本是什么?是“对思想的思想,对感受的感受”。
  琢磨文本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恢复“形式”与“内涵”的双向互动表达效能,增强“人—文”互动的内驱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有思想的“造型”破除无思想的“程式”,就必须用“形式”破除形式主义!
  教育文本的好坏,系乎教育效能的高低。而历史教育文本,更是因了“历史”的特殊缘故,而有一些特殊的戒律。追求真实与追求精彩,似乎是构造历史教育文本永恒的一对矛盾。小说能够臻于精彩,乃因它讲述的是“可能”,允许虚构。而历史的讲述,本诸“已然”,则必须尊重史实。
为了一个“实”字,历史就得和精彩无缘?借口一个“实”字,历史教育文本——教科书、报刊、影视媒体、课堂话语……就可以拒绝精彩,而不去考虑受众——读者、观众、听众的理解参与和接受能力?不能,绝对不能!
  追求真实,固为史学本根,也必是历史教育的本根。这真实在哪里呢?迄今为止,似乎只存在于历史文本本身:一是书面文图文本;一是遗物遗迹文本;一是电子信息文本。离开了这三样,什么希腊罗马、欧风美雨,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像“未来”一样,都只能是一种有待探知的变数“X”“Y”……
  然而,仅凭这三样,还不足以了解历史的全貌。二十四史,是官僚凭了自己的好恶取舍编给皇帝看的,百姓的人生物态常被略载,历史的精彩因此已遭损害,而其他文本也有同样缺憾。何况,事发乎前,史编乎后,许多历史真相已模糊难详。正如人都要吃喝拉撒,天天如此,溺于习见,也就疏于留意。古今“新闻”都好猎奇,对狗咬人不大声张,而对人咬狗则大加宣扬,因为“人咬狗”确系稀奇。时常标榜什么,并不见得全然做到了什么;屡屡禁止什么,恰恰意味着现实里边已然不断发生着什么;反复提倡什么,恰恰反照出实际里边总是缺少着什么。倘不去思想,透过文本、到文本外面去寻觅,那么隐在“真实”背后的精彩史实,就只能缺席!
  优秀的史学文本和历史教育文本,给予受众和学生的,除了“真实”内容,还应有凭依丰富的历史思想建构起来的“精彩”形式。它应该能引领人们立足现实,穿越时空,沟通过去与未来。诚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反思之,此语似乎还可作另一种意义上的理解:教人明智地读史,给历史一种自己的诠释。
  现今中国的历史教育文本怎么样呢?情况正如众所周知。敢问真正臻于“人—文”互动,而受众满意率很高的历史教育文本,究竟几何?答曰:的确不多!这,就是历史教育文本所面对的危机!
乏思想,是教育文本的大忌!有思想,但没有给思想以精彩的造型,那么这些思想可能就是一堆堆难以理清头绪的乱麻絮,无疑又是教育发挥效能的困局!
让思想回来吧,给它创造一个温馨的居所,让它在那里担当指挥,组织人文理想、科学知识与芸芸大众促膝,尽情演奏“传意”交响曲——形式不再单一,内容不再失意,智慧不再彷徨不居……
否则,人文危机自然还是危机,教育效能低下自然还是低下。

                  ◎文/任鹏杰  图/本刊资料室(图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