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吴萌:南山历史与社会试
吴萌:英国高中历史教材
吴萌:历史课程—21世纪
吴萌:历史社会课实验中
深圳吴萌老师的历史教育
吴萌:用素质教育理念整
吴萌:深圳历史教师的角
吴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深圳吴萌老师口述:听课
吴萌博客:徐晓华老师迎
最新热门    
 
吴萌等我们和新课程一起成长笔谈

时间:2009-10-18 17:17:32  来源:吴萌等
 

吴萌:我们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2001年秋天,南山区《历史与社会》的教师们以拓荒者的勇气和自信,在只有一本教材的情况下开始了课改实验。他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奋力拼搏,已经走过三个年头,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伫立回首,专业成长的足迹赫然在目。

 

白智敏(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实在是太多了,它不仅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使我的备课程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较从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进一步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新理念取代了从前“抓两头、带中间”旧观点。从前只要多关心优秀生,多辅导后进生,中间大部分同学一学期甚至说不上几句话,也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我,现在常常为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而汗颜;从前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做课堂的主角为荣的我,现在是以“主持人”“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的。我的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他们的多说,多提出问题使我的课堂生动活泼。如果从前有学生在课堂上为某一观点争论起来,我会感到紧张并很快制止,将他们的认识统一到标准答案。而现在,课堂的争论和冲突成了我的期待,成为我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发展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契机。

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因循已久的工作方式。在备课程序上,过去是先将教材看一遍,依照教材内容列出一个大纲之后,再看教参。根据自己对教材认识的程度和教参的建议安排教学步骤,写出教案,将知识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放在第一位。现在虽然仍然要先看教材,但我更关注的是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取舍、添补,并确立每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重视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确立、实施也非常慎重,使教学目标更为具体了。在思考教学步骤时,我常常会挖空心思去寻找学生自身的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差距,或者联系,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或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尽管教学的顺序和内容可能与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会考虑到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参的建议只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补充,在看教参之前,我会自己先写出一个初步的设计方案,以免教参的建议束缚了我的思维。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讨论、表演、辩论等活动都引入到了课堂,多样化的教法,改变了以往枯燥的讲授法、谈话法,信息技术和网络也代替了毫无生气的大挂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给学生带来了跨越时空的信息和对事物更多的感性认识。

课改甚至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作为一个地理系毕业、教了近十年地理的老师,接触到《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学科后,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习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在形势逼迫下,学习的范围更广,学习的效率更高了。通过学习进一步完善了我的专业结构,丰富的历史、哲学、经济学、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让我在教学中如鱼得水,也使我觉得生活更丰富多彩、视野更开阔、看问题更深入、生命更有意义。总之,不断更新的感受带给自己的愉快也是无与伦比的。

 

 

 

 

梁咏梅(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记得初当老师时,我总是努力地为学生展现教师的博学多才,恨不得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一为让学生多学点,二为显示自己的学问,让学生敬佩。每节新课我滔滔不绝,复习课我絮絮叨叨,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学生却昏昏欲睡,脑袋里一团糨糊。

在痛定思痛中我发现,如果老师能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于是,我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以一个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的提出,力求使整个课堂教学程序流畅,环环相扣。那时候,只要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顺利完成,我就会很满意。而且也很得意、很陶醉:因为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经过通识培训、教研员吴萌老师组织的卓有成效的培训、案例分析和研讨,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成了我新的追求,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几乎每节课我都设计有活动,诸如讨论、辩论、自由问答、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学生演讲、小组竞赛等等。一开始,学生都很兴奋、课堂热闹、学生活跃起来了、喜欢上史社课了。因为轻松、好玩!我也很兴奋,于是乐此不疲!后来就发展到如果哪节课没有学生活动的话,我就怕学生觉得没劲。如果哪节课没有学生活动的话,我就会觉得这节课没有体现出学生主体。这种为活动而活动的做法,耗费了不少时间,甚至出现了课程前松后紧,期末赶教学进度的现象;也容易出现表面热闹,实际收获甚少的问题。

教研员吴老师及时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在肯定我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形式上的变化,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了外在的“形似”的同时,指出,要真正达到“神是”,应该要充分挖掘本课程核心要素,激发学生的内在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时,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我认识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实践中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出充分的空间,允许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与联系,允许学生自己去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升华情感。《学会生存》中也写到:“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 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不是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己是不是会更有成功感?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育家赞可夫也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得不承认,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走,教学流程一气呵成,只是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下的好课;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只是体现所谓以学生为主体的外在表象而已。而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问题,激发并促进学生探究兴趣的课才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追求。

于是,我不再刻意追求教学程序的流畅,不再刻意让学生活动,我力求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我的角色从充当学生思维的“脚手架”转变到帮助学生自己搭建“脚手架”。当然,这就要求我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挖掘学习内容的核心要素、内在逻辑、价值理念;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状态。

这一路走来,我发现自己变得更自信了,因为自己的素养在不断提高,在工作中能不断超越自己,有成就感,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因为我和学生在学习中相互走近,相互理解,我和他们一起成长!于是,我真正理解了“工作着,是美丽的”这句话了

 

 

 

杨文勇(桃源中学)

2003年9月我来到桃源中学从教。初入试验区,我就接受了教研员吴萌老师专门为所有新入区教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进行的培训。此前,虽然我已有10年教龄,也曾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过一些零碎的反思;然而此次培训仍然给我带来巨大冲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观;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的三维教学目标观;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观……这些过去闻所未闻的教学新观念一个个冲进我的大脑,简直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同时,又感到一种莫名的欣喜——过去思考了很多年而不得其解的一些疑惑突然迎刃而解,顿觉豁然开朗。从此,积极投入课改实验的大潮中。这是我加入课改实验的第一步。

那时候,由于对课改的本质的理解还很肤浅。以为课改就是把手写教案换成多媒体课件,就是把“讲述”变成“提问”。结果,我的第一个“力作”——微格教学录像课《孔子与儒学》就引起老师们的批评。

这时我认识到,学生自主活动远不是把讲述变成提问这么简单。我开始进行真正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尝试。数月后,我的区级公开课《洋务运动》得到全区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次课,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进行了多个方面的尝试:

1、课型创新的尝试:采用辩论课教学。

2、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尝试:全年级10个班合成两个大班,每班一课时,共用两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我的考虑是,虽然小班教学是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主流。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一些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大班教学)是合适的。在教学中,应不拘一格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师生角色转换的尝试:本次课,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实质上而不仅仅在形式上贯穿始终,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而且,学生合作的层次丰富、范围广。除了全级同学们自主选出来的两个辩论队各自内部的协作外,还有班级内部的协作,全年级同学之间的协作。可以说,同学们掀起了一个探究洋务运动的热潮。最后展现在辩论现场的,实际是全体同学智慧的结晶。

4、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尝试:高效学习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没有真正“参与”的热情,就谈不上方法、技能、态度的获得。如前所述,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掀起了一个探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同学们的参与性还不仅仅体现在这一点上。在这次课中,除了辩题主要是由我确定而外,从资料的从辩论队的组建、主持人的选择、课堂进程,主要都由同学们自己组织和调控。学习测评的反馈结果(课前资料收集和思考情况、课堂进程最后阶段全体学生竞答主持人提问情况)说明,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高,学习效果就好。

5、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的尝试: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运用能力,语言、思辩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大型活动中与我人协调与自控能力等等得到大幅提高。同学们的热情和纪律性受到在现场观摩的老师们一致好评。

这次公开课之所以成功,我要强调的是:这样一次大规模的试验,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这说明,良好的内外环境,是课改能够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我真心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够真正为课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这次课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我对课改的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不久,我制作的课件《盛唐气象》获区一等奖。撰写的教学案例发表于上教社的案例集中。

那以后,我与教研员及试验区内外同行的探讨不断增多。我对课改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我认识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关键不在于能设计出精巧的学生活动,或者说不仅仅在于教法,而在于教学目标观的转变。如果建立了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样的目标,教师必得改变陈腐的教学方法。否则,仅有教法的改变,不过是“新瓶装旧酒”。根据这种理念我设计《服饰的变迁》一课,参加全区说课大赛,获第一名。

我在课改中重新起步并不断前行,在这一过程中,我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我对课改的探索还是在一个起步阶段。心中仍然有很多疑惑未解,实践中仍然有许多困境需要突破。我将继续前行,争取在课改中,由一个“初级教师”变成一个“熟练教师”。如果最终能成为一个“专家教师”,那当然是我的梦想。

 

 

 

许荣胜(桃源中学)

我98年从华东师大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凭着对深圳改革前沿的期望和对教育的热心,投入到基础教育中来。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开始感到些许的失望:学校地处偏僻,生员较差,办学条件又不好,所任教的历史学科又不受重视,一年到头根本看不到什么成绩。我的热情慢慢消退,工作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日子在平淡中周而复始地流转,我甚至可以看到未来的三十年中每一天将要发生的事情。

2001年南山区作为第一批国家课改实验区,率先展开新一轮的初中课改,于是乎教育部、省里、市里、区里,教育局、学校,培训、研究、示范课、教研会,从上到下一片忙乱。我看在眼里,却并不动心:课程改革也不是第一次了,理论一套一套,改来改去,还不是新瓶装旧酒?历史还得照讲,日子还得照旧。

凭心而论,我的教学功底还是不错的,讲课激情充沛,富有感染力,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点子也多,我的历史课还是深得学生喜爱。据校长的评价:“在年轻人里面,我的课是讲得最好的。”但那仅仅是“讲”课而已,连学校级别“创新奖”教学比赛,我也只得了一个三等奖,这是我有史以来拿过的最低级别的最低奖项。课改进行半年后,教研员吴萌老师下来听课,末了一句评价:“这是传统课里讲得最好的课,但是离课改要求差距很远。”这些话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符合课改要求的好课?传统到课改之间究竟能否成功转换?

我开始认真研究课标,钻研历次教研活动下发的资料,查阅相关的资料,慢慢地对课改有所领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我们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教研员吴萌老师接连为全区历史与社会老师开了两节公开课,并组织全体老师针对这两节公开课进行详尽的毫不留情的评判、解析。这两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我开始带着欣赏而不再是挑剔的眼光看待教研员的工作,因为我知道尽管所有的教研员都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决不是每一个教研员都愿意为大家上一节公开课,更不是每一个教研员都能上好一节课。这两节示范课给全区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靶子”,让大家明白了:我们都应该能够上好课改新课,只要我们愿意。

老师的专业基础和教学功底是现成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没法改变,能够改变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掌握了课改的理念后,我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他们主动学习,师生合作探究,老师不用一讲到底,上课的激情更加充沛了。但是老师的任务更重了,为了上好一节课,要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准备更完善的教学计划,工作的挑战性大多了,但是我们都愿意接受挑战。

2002年4月,吴老师再次来校听课,我的一堂“中国共产党成立”课把她给深深感动了,她在听课本上写下四个“真棒!”,令学校领导大为吃惊。同年9月,我开了一节全区公开课,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全区历史与社会老师的热情称赞。信心树立起来了,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2003年11月,我的课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选题,拍成录像,在中央教育电视台公开播映,并公开出版。2004年11月,由我执教的《行政区划》一课作为广东省课改示范课,参加教育部的观摩。

课改强调过程,在过程中,学生得到发展,整体教育水平得到提升,而老师作为课改的直接推行者,也在课改的过程中得到长足的进步,我的确与课改一起成长起来了。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南山《历史与社会》的教师经受了实践的考验,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新入区的、更年轻的教师不断加入,并初露头角,在省级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南山区成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的一片希望田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