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李铜玉:历史教学运用对
最新热门    
 
吴萌:历史社会课实验中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09-10-18 17:18:32  来源:吴萌
 

    历史与社会课程在南山区已经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教师的专业成长十分明显,本文将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以理论学习与培训为先导、以创新和实践中的反思为主要手段、在教育行动研究中自主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验和发展也呼唤教师专业成长。
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教学特征都呼唤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来看:本课程的性质是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目标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这就要求长期以来只进行单科教学的教师转变观念和思路,具备很强的综合课程的意识,深刻理解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从课程内容来看:本课程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人类学、时事政治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原来担任历史、地理或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必须迅速地补充大量的相关的综合性知识才能胜任教学。从本课程的教学特征来看:本课程的教学特征除了具有注重过程性、体验性和自主性学习;鼓励在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学习并且运用知识;引导合作探究;提升反思能力,培育批判性思维;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等特征以外,还特别要强调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的综合性。实验教师必须学会用综合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够真正把这门课教成真正的综合性课程,否则就会变为在综合课程名目下的分科教学。


    教师主体性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课程改革的实验充分说明,绝大多数教师是拥护课程改革、并积极地投入其中的。这是因为,课程改革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教师的,而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早在1992年,深圳南山区的历史教师就开始了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用游戏和角色扮演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情景式的作业、让学生开展全年级的历史制作比赛、用实物图片歌曲诗歌美文导入新课等,正是在此基础上,南山区的实验才进行得比较顺畅和有效。改革教学方式在课改之前已经是追求卓越的教师的内在需求。课改的开展,使这些教师系统地学习了现代课程的理论,对自己以往的创新和改革加深了理解,变过去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理论意义模糊的革新为在课改精神指导下的真正改革。参加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的教师几乎没有抵触课程改革的,他们对课程改革持积极拥护的态度。教师这种拥护的态度是他们专业成长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力。


    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地位和话语权。他们的批判精神得到了培养,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看待教师、教师的教学方式、教材和身边发生的一切。教师的声音不再是笼罩课堂的唯一的声音,教师的观念也受到来自学生的挑战。在2003年四个国家级综合课程实验区召开的研讨会上,南山区育才二中的初二(5)的学生,当着全国听课专家和教师的面,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质疑;2002年,南山区北师大附中的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教材各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向出版社反映自己的意见。这些都说明,在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不追求自己的专业成长已经无法在讲台上立足。学生的成长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以理论学习与培训为先导


    各级教育部门所进行的专业化培训,是促进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外部途径。没有这些培训,本课程的实验是无法想像的。本课程的专业化培训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学培训和教法培训。


    通识培训主要是在课改初期进行,由各级课程改革专家承担,这些专家在课程改革的启动阶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课标培训。课标培训是课改初期由课标制订组成员或出版社承担,主要解决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特征、教学手段的理解和认识问题。由于本课程实验开始得比较迅速,一开始教师们还没有真正的理解课程标准的价值和重要性。随着课改的进行,很多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如:为活动而活动的问题;没有体现综合课程的特征,用分科教学的方法教历史与社会的问题等等。经过教师的反思,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于课标的深刻理解。于是又开展了第二轮的课标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要承担者是教研员。教研员提出了“四读课标”的要求:在每学期的开学伊始通读课标;在每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阅读课标;在每一课备课前熟读课标;在出测试题之前细读课标。课标的学习被提高了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课标培训的不断加强,使教师对本课程的理解更加深刻。保证了本课程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


    教材培训。教材培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教研员进行的新课程的教材观的培训;一是教材出版社进行的教材培训。


    教材观的培训。新课程的教材观的培训主要转变教师视教材为“圣经”的传统的教材观。经过培训,教师们确立了新的教材观,他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本课程综合性特征。新教材总体上来讲编写得比较好,但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在综合性方面体现得都不够完善。在培训中,教研员一直强调用教法弥补教材的不足,注意将历史、地理、社会、人类学各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在2002年3月上海出版社召开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的研讨会上,《历史与社会》(一)教材的主编韩震听了我们的汇报后激动地说:“感谢实验区的老师们,由于你们创造性地使用了我们的教材,我们对这门课的发展就更充满信心了!”


    出版社进行的教材培训。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都为实验区提供了及时、认真、周到和具体的教材培训。


    教法培训。2005年初,深圳市教研室对参加课程改革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75%的教师认为教研员和有经验的教师的教法培训是使他们受益最多的培训方式。各个实验区的实验也正明了这一点。本课程的教法培训主要有四种方式:教研员培训、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说课评课等。

 


    教研员培训。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对于教研室而言是一个遇到的新问题和挑战,能否进行富有成效的培训是课程改革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南山区教研室历史与社会培训工作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区创业精神,不教条不刻板,始终围绕着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培训和实验工作的重心,保证了实验的有效进行。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时,具有多年中学教学经历的教研员就敏锐地意识到,在课程改革开始,需要把教师“扶上马,送一程”,教研员应有自己对于新课标、教材、教学设计的理解和实践,并将这些思考和实践介绍给全体教师,起到“导火索”的作用。三年来,教研员对六本教材中的每一课都进行了设计,并将这些设计拿出来在培训中和教师一起研讨。实验的第一年,教师在很大程度还依赖教研员的设计,后来他们就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共同探讨的“脚本”,一个批判的“靶子”,自己创设出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设计。教法设计培训的及时跟进,使教师们避免出现课程改革初期迷惘、不知所措的状态,从一开始就打消教师的畏难情绪,保证了实验较为顺畅地进行,没有出现任何大的波动。


    优秀教师教学示范。在实验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和示范,是教法培训的最好素材。我区所有的初中都上了示范课。


    说课评课。说课评课是教法培训中采用得比较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在集中的时间里,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师在教法上的交流和学习。


    三、以创新和实践中的反思为主要手段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途径源于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教师自身的实践与创新、反思和向研究者的转变。


    第一、教师自身的实践创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难点。2001年开始实验时,教师手里只有一本教材,没有任何教参或资料,对于国外的社会课教学方式也一无所知。但他们不畏难、不等待,积极投身到实验中去,在实验中进行了很多创新。教师的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他们创设了课堂讨论、研读资料、学生课题小组汇报、角色扮演、辩论、观看影视资料、网络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比如,南山区的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活动。如想象口头短文猿人的一天、假如世界上没有发明电、22世纪的孩子看今天的学校教育、假如你生活在一个没有媒体的孤岛上等。学生课题汇报课则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某一课为自己收集资料和汇报的内容,在上这节课的时候,由学生进行课件演示和汇报。


    作业设计方面:教师们也进行了尝试。除了书面作业以外,新的作业形式有:(1)实践作业。如学习“同学之间”一节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喜欢自己的人,带着你的温暖,用你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并把解决的方法、步骤记录下来。如果失败了,请找出原因,并请向成功的同学请教。”这类作业较好地体现了本课程实践性特征。(2)口头作业:如“大家聊一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3)绘制图画本和电子本的教材。学生们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绘制出图画本的教材。北师大附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制作了电子版的教材。(4)想象短文:通过想象短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5)上网收集资料:如上网收集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的资料,并装订成精美的画册。(6)绘图:绘制学校或自己所居住的小区的平面图。(7)动手制作:如学习有关区域地理的内容时,南山区进行了“图说家乡”的主题活动,学生给家乡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进行展览。南山区全体七年级的学生为2002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的代表设计了文件袋,学生们设计出天安门、古币、古籍等各种各样形状的、写有反映南山区历史和文化古迹内容的文件袋,他们制作之别出心裁和精美,不仅令教师们而且令全国的代表赞叹不已。(8)给父母的一封信: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理解。(9)课外阅读:给学生提供主要的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10)人物访谈:如与父母或老师谈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跟父母谈谈文化大革命等。(11)设计旅游行程表:如为你家的客人设计深圳三日游的路线图并制作出预算。这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受到学生的喜爱。

 


    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和作业形式,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中国教育报》在2002年6月11日,以题为“历史与社会课上活了”的报道,对南山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验予以高度的评价。


    创设主题活动新教学形式,体现本课程实践性特征:主题活动是南山区历史与社会课程在课改中创新出的教学形式。根据每个单元内容,教师们都设计了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充分体现了本课程实践性的特征,参加的学生人数多(很多活动都是全年级学生全部参加。“普及健康知识大行动”是全区七年级全部参加)、涉及的内容广(如“广告大赛”涉及12家企业的相关知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具有很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华侨城中学的李维静老师设计了“五十六民族是一家”的主题活动,学生利用自己社区民俗文化村的教育资源,按不同少数民族分为六个小组,收集有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先做成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板报,然后用一节活动课通过多媒体、解说、歌舞等手段展示少数民族的风采。学生们甚至还将自己学会制作的少数民族佳肴带到课堂上给大家品尝。育才二中的陈丽娟老师设计了“携手填代沟”的主题活动,由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利用周末的时间,将家长请进学校,和学生一起上课,增进代际之间的理解和感情。北师大附中的熊菊珍、白智敏和程秋璞老师设计了“生我养我的地方”的主题活动,通过猜故乡、夸故乡、我的第二故乡、畅想第二故乡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松坪中学原副校长陶力宁是文革中北京的红卫兵,为全体八年级学生进行了“文革十年”主题讲座;华侨城中学李维静老师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了“模拟人才招聘会”的主题活动,请家长担任招聘人,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参加招聘会;桃源中学的副校长方兴是深圳市人大代表,为全体九年级学生组织了“模拟人大提案制订”的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在周记里把这些活动称为令自己终生难忘活动。活动充分体现了本课程实践性的特征,使历史与社会课程不再仅仅是课堂上的、书本上的课程,而是多方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实践性的课程。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过三年的实验,教师们已经确立了新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观念,他们已经不再仅仅把教材和教参视为课程资源,而是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他们挖掘的课程课程资源大致分为五类:从人的角度来看——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的工作人员、家长;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包括到社区、学校、企业等;从文本资源来看——包括教材、教参、报纸、杂志、书籍等;从实物和音像资源来看——包括以往的实物、音乐、光碟和电影;从网络资源看——包括有关的网站和课件资源库。
注重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三年来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了教学。他们没有陷入“多媒体轰炸课堂“的误区,而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科学地将本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北师大附中一些学校还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方式”课题的研究,梁咏梅老师撰写的论文还获得了国家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第二、教师自身的反思。


很多教师深有体会地说,课改这几年想的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比过去十几年教学生涯中想的问题的总和还要多!教师们在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修正。


教师的反思主要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来实现的。案例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研究方法。南山区目前102名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三年来共发表了120余篇教学案例。刊登在《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册案例集和南山区案例集中。案例研究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也为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考的载体。


四、在教育行动研究中自主成长


其一、实验中教师向研究者的转变十分明显。


1、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南山区各校教研组选择自己认为课改中出现的最突出问题进行研讨,撰写了许多论文,其中有:北师大附中、荔香中学、西丽二中、南山实验、育才二中、桃源中学、松坪中学、外语学校、蛇口中学、白石洲中英文学校的教研组都撰写了专题论文,内容有:如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如何上好讨论课;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如何开展集体备课;如何开展主题活动;如何设计新课程的作业等。


2、研究课标和教参。此次课改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高度关注和研究。实验中教师对课标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对课标的内容进行认识学习和研讨,提出了对课标的修改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出版社。


3、研究试题。本课程没有现成的试题可以借鉴,教师们在设计新的符合综合课程特征的试题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从开始出的形为综合课程而实为分科课程的试题,发展为设计出真正符合课标要求的、综合性强的试题。在2004年南山区的中考中,教研员和教师们设计了本课程的第一次中考试题。这套题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深圳和南山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文科综合性课程的特征;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试题所选材料新颖翔实,形式多样。这套试题经过考试,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活而不难,教师认为体现了新课程的特征,对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通过研究,教师们不再是没有自己独特思考和个性的教书匠,开始向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其二、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


  校本教研制度在各个实验区都广泛地建立起来了。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领导者是各组的教研组长,这些教研组长充分发挥了带头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奉献精神上,还体现在他们作为课程的积极参与者和优秀教师的示范性方面。


  集体备课制度的建立。在实验初期,教师们几乎是每节课都要集体备课。


  模拟微格教学活动。南山区各教研组都开展了模拟微格教学活动。让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用录像拍下来,全组老师重看录像,进行评课,帮助该老师重新设计。由该老师按照修改过的设计重新上课。这个活动使教师的收获很大,觉得实实在在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教研伙伴关系的形成。大量的培训和实验活动,加强了各校教学骨干和教师之间的联系。他们除了参加区里统一组织的观摩课以外,校际之间还互相联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听课观摩。有的年轻教师在进行观摩课的准备时,还请外校的教师前来指导。中考复习时,各校教师互相交换复习题,探讨新中考的复习策略。教师和教师之间形成了教研的伙伴关系。这是课程改革以前所没有的现象。

 

 

五、历史与社会实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


教师的专业成长表现在五个方面:


1、 新课程提倡的理念已经变成了教师的自觉追求。


2、教师开始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开始在新课程的精神指导下思索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开始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3、 教师开始注重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发展。2004年的说课、评课比赛全区有70%的教师参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历史与社会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越来越热爱,对本课程的特征、目的等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和深刻。


5、 一支以教研组长为骨干的优秀教师队伍初步建立起来。为南山区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研组长有:育才二中陈丽娟、北师大附中熊菊珍、荔香中学封生菊、桃源中学许荣胜、实验学校徐晓华、华侨城中学李维静、西丽二中王新、北大附中王玉宝、外语学校吴晖、白石洲中英文学校张华、蛇口中学朱松林。没有他们的团结奋战和示范指导,南山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是不可能如此顺畅和富有成效。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南山区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愿全区的历史与社会任课教师一路高歌,硕果累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