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新编:历史对联谜语类习
中学生阅读书目推荐100
侯云燕:历史教学中的心
马善昀:历史点拨教学“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刘强:历史思维插上想象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林金木:历史教与学的一
最新热门    
 
推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专题文章集

时间:2009-10-18 17:17:40  来源:诸葛众
 

 

目录:

1.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管见                                    P2-3

2.历史教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P4

3.吴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实施                          P5

4.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P6

5.凸现地域特色 紧扣时代脉搏                                   P7

——关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

6.《我的历史资源库》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P8

7.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P9-10

8.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和思考                              P11

9.三河口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历史)《漫谈中国》              P12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管见

浙江师大附中   吕准能     

提要:新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要作好一系列前期准备,尤其要形成明确的、切合校情的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自身特色与特点,本人进行许多尝试,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

关键词:历史    校本课程    开发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全国示范性普通中学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各国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即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在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也要明确,国家课程是指那些由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组织专家决策、编制的课程,是全国统一的,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而校本课程则由学校、教师决策,体现地区差异和学校特色,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定位,主要有: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学生、社区参与的过程;2、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3、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且相辅相成;4、校本教研的重要载体和师生共同完成的拓展型和研究型教学成果。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决策与管理机制,需要相应的条件:1、学校成立了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委员会,并能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学校实际制订学校课程发展规划;2、教师、学生、家长能有效地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订课程计划、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等;3、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估,促进课程不断更新优化。

 

其次,立足校本,突出特色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走向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理念;2、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取向;3、加强课程统整研究;4、转变课程设计方式;5、强化课程模式实验。

客观认识学校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形成明确的、切合校情的发展规划,认真研究自身特色与特点。笔者认为我校具有:实现大学与中学衔接的全国第一班——直升班、我省最大和直属的师大附中、生源来自全省尤其中南部、独特的婺州文化、五十年与新中国休戚与共的校史等。

同时,我校为省一级重点中学和省教委直属学校、省教育科研200强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伴随着新中国一起成长,有过往日的辉煌,虽经历过一度波折,当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紧跟“科教兴国”的步履,教学科研工作不断再上新台阶,在新世纪迈入了快车道,全校上下发奋进取,正在向全国示范性重点中学的高峰攀登。学校积极创设优良的“教书育人”环境,强化“科研兴校”战略,着重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并开办了三个高师直升班作为实验项目,生源状况逐年优化,这些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优越条件。

 

再次,夯实功底,积累素材

目前尚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始阶段,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调动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克服消极观望或神秘畏难心理,树立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多思考、多记录、多沟通,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校本课程开发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状况。因而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开阔眼界,向专家、同行、学生学习,俗话说打铁还许自身硬,练好内功是关键。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个崭新而着重解决的课题,它包括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它极其丰富和复杂,尤其历史课程资源博大精深,主要有师生、教材、图书馆、音像产品、社区活动基地与专家、长者、人文景观、网络信息等。总之,教师本身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及发挥水平,如果教师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么将在学生中展现巨大的人格魅力。况且我校学生素质优良,在各类竞赛与活动中业绩突出,文化和电脑基础扎实,好奇心与求知欲强。以往基本上只注重物化课程资源,然而人力尤其位于实践一线的中学师生群体却被忽略,当今开发这一特殊而关键的课程资源日益迫切。

 

最后,加强科研,讲求实效

各地主管部门要定期把校本课程开发列入教研和继续培训计划,实行典型示范,反复试验而后推广。本校领导自身要集中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庞大的校本课程不能单独一人或短期完成;进而相关教师要善于积累、借鉴和总结,以科研带动教学。

我校可以通过内引外联,发挥校内外优势(师大教育专家和市教研专家以及各级学科学会活动)。特别是广泛吸取各地的成功经验,例如上海推行“二期课改”项目成效显著,上海大同、七宝中学和江苏锡山中学等起到了带头作用。2003年金华市级课题中有7个涉及到校本课程,我校政治组也申报了《高中政治校本课程课题的研究》,本人也申报了《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课题,把校本课程也列入子课题,同时福建泉州华侨中学的肖卿贤老师主编了《丰州地方史》校本课程在K12网上展示,反响巨大。

由此不仅要求中学各个单位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循序渐进地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教科研处开展这次论坛就是十分及时和必要,建议今后还要举办多次,教研组例会也应专门进行协调。所以我们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根本,把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本人尝试

 

1 中学生身边的历史: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在教育中涉及学生的理性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这些生活都应是课程设计所需要考虑的。过去的课程设计只关注理性生活,局限于认知,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与感悟,而认知、情感、感悟是人生生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重建学生完满的精神生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课程设计应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学生精神生活,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生活形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结合,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历史教材不尽入人意,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和大众的倾向,新版教材还亟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在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诱导大家贴近、寻觅和感悟历史:(1)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时事资料;编撰小历史剧等;(2)还要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引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和收看有益的历史影视作品;(3)尽可能地与现实生活和时事联系起来。

由华东师大历史系主编的《中国历史》初中一年级(上)已经出版,该教材精心设计各种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使之成为活跃课堂教学和丰富课余活动的“抓手”,引导学生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设计了包括讨论、想象、动脑筋、制作、访问(身边的历史)、上网(参观网址)、朗诵(名家名篇)、故事演讲比赛等。

近年来笔者一方面曾动员学生收集了浙江各地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把“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集中起来,并公开展示讲解,反响强烈,收到了良好效果,还由专人负责剪辑《金华日报》或《金华晚报》、“金华新闻”网站上有关乡土历史的素材,目前已有比较可观的容量。另一方面通过对文物、邮票、货币的收藏以透视历史的缩影;对名胜、古迹、老人的探访以重温历史的踪迹;对歌曲、诗文、影视的鉴赏以解读历史的意趣。另外,笔者在2002年浙江省历史学会年会上作《借助研究性学习   促进浙江市镇的开发和保护》的发言,列举了诸葛、龙港、佛堂、横店、履坦等地,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

 

2、直升班教学材料

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树立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此,历史学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同学们具有浓厚的兴趣。

尽管该班的高三教学完全不同于普通班的高考备考,目前尚无现成教材,但恰这为教学提供了无限空间。

由此,教学内容的取舍要体现科学性、人文性、综合性、生活化、趣味化与乡土化等宗旨,笔者在讲授中注重中国古代文明简史(自然地理环境、神话传说、考古发现、诸子百家、儒家流变、宗教杂谈、科技一瞥、长城运河、文坛艺苑);中国近代化历程回哞(从农业国到工业的缓慢嬗变、专制向民主艰难的步履、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世界大国地区史概览(美国、苏联、德国、法国、日本、英国、印度、东南亚、阿拉伯、东南欧);中西比较略论(科技、宗教、艺术、建筑工程、思想观念);国外古老文明追溯(埃及、巴比伦、犹太、希腊、罗马、印第安、中世纪基督教);优秀书刊网站推荐;小论文写作座谈等。从历史角度为将来进入师大奠定厚重的人文素养,确保直生班学生宽泛的文化底蕴,提升科研意识,故深受大家欢迎。

 

3、教材同步辅助参考

笔者日常设计的教案中,精心罗列了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文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常见网站等,以拓宽视野,增加兴趣。

 

4、文科综合讲座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笔者先后设计了一系列讲座:{1、《毛泽东诗词与时代风云》、2、《黄埔—将帅的摇篮》;3、《湖南的骄傲,中国的脊梁—近代湖湘英烈》;4、《中国二十年巨变》;5、《光荣与梦想—新中国五十年科技史》;6、《浙江历史名胜与古迹》[高一]。1、《金华文化名人》;2、《解读印度》;3、《俄罗斯大变局》;4、《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世界》;5、《猛醒吧,日本》、6、《走近巴格达》[高二]。1、《聚焦台湾岛》;2、《黄昏与黎明---中西方1500至1800年社会比较》;3、《中国百年外交回眸》;4、《西部在召唤—我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5、《千山千水千秀才—浙江人文荟萃略谈》;6、《关注中国周边安全》[高三]}等。

 

注意事项:

 

一、新的历史校本课程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如下原则

1.要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尽量与当前研究性学习配套进行;

2.应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最新科研动态和时事新闻,以发挥史学的借鉴与陶冶功能;

3.应是国家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即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4.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尽量通俗易懂,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5、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敷衍了事。教师能根据本地条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校内外课程资源,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琐碎史实堆砌,;

6、让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师生共同创造过程。

 

二、从教学管理的制度来看

关键要与高中新课程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要求相一致,在学校层面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提供经验,也为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1.    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高质量实施包括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英语以及艺术、体育在内的必修课程;

2.    提供多样的、能基本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本地和学校特色,能立足本校的具体实际;

3.    学校创造条件为全休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实现资源共享,充实信息资源库,要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积件等,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

 

三、从课程目标来看

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注:这是2003年5月18日在浙江师大附中第八次教科研论坛上的发言 )

 

 

 

历史教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福建省 谢仰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阐明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于课程设置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于课程设计与实施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历史课程改革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深入进行。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正在各地学校兴起和开发。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由于学科和教学特点,历史校本课程具有更广阔的开发空间。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开发校本课程,不断培育出丰硕的果实。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步骤进行:

 

一、围绕“课程标准”,明确办学方针和宗旨

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这一基本精神引导下,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既要明确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宗旨,又要体现特色办学和特色教育,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品牌。

 

二、围绕师生实际,设置校本课程

教师可以采用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也可以把拟开发的校本课程名称、内容制成目录,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开发的主题和方向。根据历史课程改革的任务和发展方向,以“课程标准”为共性载体,以学生实际为个性的教材选择,以现有资源可开发利用为原则,进行如下的课程设计:

第一,补充完善。由于课时的限制,历史教学不能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基于这一点,从着眼未来出发,校本课程则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好方式。它可以有针对、有选择地按照学生自己情感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实现个性发展。这类课程有:重大历史改革、历史人物评说、民主政治发展史、世界战争史、世界宗教史、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等。

第二,整合重组。根据教师专长和学生兴趣进行整合,共同开发。不管哪类教育都有一个前提,就是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校本课程应从个人爱好特长入手,以利于开发智力,提高兴趣,增强实效。这类课程有:国别史、人物传记、音乐史、舞蹈史、中国武术史、法律发展简史、古代风水史等。

第三,时地制宜。校本课程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取材立足于当地,立足于现实,体现乡土历史与国家历史、世界历史的联系,体现以史为鉴,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作用。这类课程有:客家历史沿革、客家风俗考、客家食谱、酒文化、茶文化、校史、我校“红旗不倒、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简称“三红”)教育等。这些课程内容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而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学生对象变化及时调整与更新。如,2004年是我校百年华诞之年,可增设校史沿革、百年辉煌史、杰出校友人物传等校本课程,既可扩大校庆宣传,又可增强学生“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的自豪感,树立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以优异的成绩向学校华诞献礼。

第四,服务学生。历史课程改革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恰好具备这一功能,它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阅历,增长学生知识,进一步深化学生健康意识,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这类课程有:心理学史、生理学史、生活健康指南、体育发展简史、网络技术发展简史等。

 

三、围绕校本课程,撰写计划纲要

教师开发设置校本课程,必须制订好计划,编写好纲要。计划纲要的设计包括目标、内容或活动安排、实施建议、评价建议以及信息反馈等。学生依据纲要和课题,分解成若干课题,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操作技能等,自由组合。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详细周密的实施计划,确定自己承担的责任,填写任务单,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名单、内容要求、资源利用、具体任务等。

 

四、围绕课程纲要,组织探究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是互动的、双向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必须从自己专长出发,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料,充分挖掘资源,科学实施操作,在万事俱备条件下,合理选择设置校本课程,达到好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目标。,以我校利用红色资源,学习“三红”教育素材进行说明。首先,提出课题。校本课程课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根据学生兴趣确定子课题。我以“追寻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为例,和学生设计了一系列先烈人物子课题:瞿秋白、何叔衡、唐义贞等,对每一个课题提出完成的要求和期限。其次,制订计划。学生分组合作,确定职责,填写“任务单”,包括课题名称、成员名单、活动内容(先烈个人生平、英雄事迹、如何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等)、资源利用、具体任务等。再次,活动探究。给学生留足时间开展调查研究,如人物访谈、参观我县历史博物馆、参观烈士纪念馆或纪念碑、查找人物传记和县志、上互联网等。第四,展示成果。有的组撰写小论文如《秋白精神,永存》、《罗汉岭下的丰碑》、《让叔衡精神永恒》、《我眼中的红色时代》等向师生汇报和展示;有的组进行诗歌朗诵,声情并茂颂扬先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有的组还进行角色扮演,如表演瞿秋白同志就义前大义凛然的过程等,充分体现了学生多才多艺和实践创造能力。最后,总结体会。学生从自己活动探究体验实践出发,互相进行交流汇总信息,并提出发展性、建设性建议,供学校、教师参考采纳。教师把上述成果及其建议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报告,补充完善我校“三红”教育的素材,促使校本课程设置具有创造性、实效性,更好地推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

 

五、围绕实施过程,总结反馈信息

校本课程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难免碰到问题,需要师生及时总结,反馈信息,扬长避短,加强调控。这样,不仅可以为师生指明课程开发的奋斗目标,保持在正常轨道上向前运行;也可以激发师生提高课程研究成果,改进不足的内在需要和动机,增强科研兴校的信心,调动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又可以使课程开发得到及时调节和矫正,随时改进,促进课程研究质量的提高和校本课程的完善发展。长此以往,校本课程开发才会始终出现“源头”,不断流出“活水来”。

 

总之,历史教师必须特别注意尽一切可能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纪念馆、乡土历史、家族史、历史遗迹、历史音像资料、信息网络技术等。历史校本课程需要我们历史教师用善于发现的慧眼,善于发现的心灵,想方设法地去发现学校和周围那些实际存在或蕴涵的资源,若能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开发校本课程正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渐入人心。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解放思想,立足脚跟,与时俱进,多出成果。

 

 

 

吴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与实施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研中心

 

编者按:更多内容见吴萌老师的个人博客

 

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类的校本课程开发由于其学科特点具有广阔的空间。

 

1、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有利条件:其一,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具有非常多的可以开发的主题;其二,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史书、影视作品、戏剧、音乐歌舞、古典诗词、文物古迹、著名人物等等,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三,历史学科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使历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具有活动性的特点。可以采取阅读史书、参观古迹、观看影视作品、人物访谈、手工制作、设计旅游景点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2、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有三种:课程的补充策略——即针对国家课程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师资力量,加强对某一个主题的拓展和深化;课程的改编策略——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和结构调整;课程的创新策略——课程的创新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3、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根据以上三种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可进行如下的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第一类:课程的补充策略。在我们进行历史、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往往由于课时的限制,不能对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重大题材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课程的补充策略就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好方式。可开发的这类课程有:中国古代人物评介、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科技史、科举考试制度漫谈、世界宗教简史、世界战争简史、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人物等。

第二类:课程的整合策略。

课程的整合策略就是按照学生的兴趣和老师的专长对课程进行整合。比如:国别史+地理、历史+政治、文学+历史+地理、化学+历史、英语+历史、音乐+历史、美术+历史、体育+历史等等。这类课程有:中国政治制度源流考、中国法律制度史、世界史资料阅读、英语历史剧表演、扶桑史话、美国的故事、《水经注》中的历史地理、中国古代风水术、中国古典舞、古乐与历史、唐朝的音乐与舞蹈、歌声与历史、中国古代炼金术与化学、深圳史话、南山史话、中国武术史等。

第三类:课程的创新策略。

课程的创新策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自己的专长创新的课程。这类课程有:中国古代服饰、影视历史作品欣赏改编与表演、电影中的历史、活字印刷术实践、文革史实采集、文革风俗考、各个时代的民间流行语、老照片与历史、粤菜与广东史、广东人与广东史、中国古代家庭用品考、中国大姓源流考、我家的历史等等。

只要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就能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4、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一般说来,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明确所在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方针。校本课程开发体现着办学方向和特色。历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围绕着这个大方向来进行。

学生需求调查。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将教师拟开发的课程名称和内容列在“课程超市”的目录上,让学生自己选择,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确定开发的课程和方向。

撰写课程纲要。教师自己的课程设计。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准备教学资料

 

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步骤操作。比如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进行学生需求评估,结果开出来的课程没有学生选,或者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就不去上课了。科学的开发步骤中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

 

5、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对许多学校和教师来讲是一个难题,这主要还是观念转变的问题。

在开发实施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其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应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一个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地补充、调整、完善的过程,而不是严格地按照自己编写的教学大纲和设计,按部就班地“授课”的过程。

其二、课程应体现趣味性活动性的特点。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局限于教室里,也不是教师“讲授”课程。应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爱好,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它成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性的课程。可以采取游戏、舞蹈、参观、访谈等形式。应使它成为每周里学生期盼的课程。

其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发现一片飞翔的天空,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比如可以让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参加英语历史剧表演,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四、评价方式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评价的方式,学生可以采用表演、收集资料、小报告、绘画、访谈记录、制作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成果。

 

历史类校本课程开发在一些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地区已悄然兴起,愿我们历史教师们能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

如何开发历史校本课,应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

一、选题

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定。因时,就是要结合当前的形势选题,不能脱离时代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长久不衰的时代主题,它是选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这样,历史科的校本课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趣味性。因地,指的是选题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让学生们感到亲切、真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人,指的是选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如何能使要讲的课题有血有肉

这就需要教师去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等。这些资料可以到市(县)志办、图书馆、文物保护部门咨询和搜索。较难的是音像资料难于找到,这需要教师亲自动手,根据基本事实制作一些有关的音像资料,以备不时之需。

三、校本课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辨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编写教材的体例要严谨,内容的表达要有连续性,不能模棱两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都要准确无误。所谓知识性,即编写的教材确实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谓趣味性,即编写的教材内容切忌枯燥乏味,内容要跌荡起伏、引人入胜,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所谓思辨性,即编写的教材要设计出讨论题。它不仅能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且能使学生提高对人、对事的思辨能力。

四、制作课件如何能将历史校本课讲得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呢

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制作好教材的课件至关重要。制作出的课件,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课件要尽量制作得优美和谐,具有艺术性,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取得强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五、教师要努力活化课堂教学

教师在校本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伴随着教学内容流露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气质和个性,表现出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自己完全进入角色。在讨论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演绎,去探讨本质、发现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校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印证、启发和补充。通过人体多种感官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铭刻于心,融进血肉。  

七、如何使全体学生主动、活泼、有效地学习,主要方法

(一)精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精讲,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则和手段。精讲是要求讲得精当,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引起联想,锻炼思想,发展智力。精讲不是形式上要求少讲,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使他们学得主动、活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精讲呢?首先,要从教材的全局中明确和掌握具体课文在教学上的要求,采用强干弱枝的办法,确定教学重点。学生的认识是一个由少而多,点滴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要在一节课内全面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只能分清主次,把握重点地教学。

(二)精选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刘永玲摘自《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赵俊 文

 

 

 

凸现地域特色    紧扣时代脉搏

——关于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反思

 

校本课程指的由各个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自行开发的教学资源。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有益的补充。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关教学,所以,广大学校和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当前实施新课标,推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大浪潮中,我结合我校的实际,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我在我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选题、活动开展等方面所做的实践、探索和反思作如下小结:

 

一.在主题确立上,凸现地域特色

我校是一所山区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信息较为闭塞,受客观条件影响,我校学生大多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对教材所介绍以外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但我校也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我校地处三峡腹地,与屈原、王昭君等历史名人比邻而居,距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亦不过数十里之遥,这里曾有过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也曾响起抗击日寇的隆隆炮声。在我们的身边,诞生过无数的历史名人,在我们的家乡,上演过惊心动魄的历史风云,在这里,说到屈原、王昭君的故事,乡民们一个个如数家珍,谈起三峡大坝由设想到规划到实施的历程,乡民们一个个都能娓娓道来,而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些故事的滋养下,一个个长大起来的,在我们的周围,有极其丰富的可供开发的历史教学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月,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当然要好好加以利用。所以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在内容的选择和主题的确立上,我立足于凸现地域特色,选取体现家乡特色的史实,将学生引领到与家乡历史交流对话的氛围之中。为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选取了以下几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1.三峡人物篇:峡江风流——屈原、王昭君

2.峥嵘岁月篇: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九四暴动

抗战烽火——宜昌大撤退,石牌保卫战

3.宏图伟业篇:百年梦成真——三峡工程

 

二.在内容处理上,紧扣时代脉搏

无论是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教学,还是对自己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的教学,其终极目的,都不是以学生的知识识记多少为标准的,不是让学生去记住多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是为了获得对历史的深入认识,掌握科学分析,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能够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用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简言之,历史的教学,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生活相结合,充实以鲜活的时代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在对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处理上,我注重紧扣时代脉搏,将历史事实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以历史事实为经,以时代内容为纬,构建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纬网。

比如:在“三峡人物篇”中,我既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屈原、王昭君的故事,诵读有关屈原、王昭君的诗词,又让学生思考、探讨如何利用屈原、王昭君的名人效应,来促进三峡地区的旅游开发和三峡文化品位的提升;在峥嵘岁月篇中,我既组织学生聆听革命故事,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考察革命遗址,又让学生搞社会调查,了解革命先烈们洒过热血的这片土地上,人们如今的生活状况,感受在新社会里,人们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组织学生讨论,今天的我们应该作些什么,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在宏图伟业篇中,我既让学生了解三峡工程由设想到实施所走过的百年历程,又让学生一起探讨:三峡工程的兴建会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又会给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探索,我有这样的体会:由于我所选择的内容是从学生身边入手的,学生觉得真实而亲切,而且现在世人瞩目三峡,我们作为三峡人,更有义务了解三峡的过去,关注三峡的现在,思考三峡的未来,所以以三峡的地域历史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

其次,由于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作到紧跟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将历史事实同现实生活内容相结合,采取讨论、考察、访问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认识,从而多方面、多途径的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新兴的事物,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这需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不断的去尝试、去探索、去总结。

 

 

 

《我的历史资源库》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历史课程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历史课教的,学生不喜欢;学生想了解的,历史课偏偏省略掉了。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向原有知识体系挑战,向固有的教学模式挑战,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探究能力、团结协作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而这些方面的培养正体现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氛围,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同时,在探究活动之中学生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入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于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人格,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2、阶段目标:教育以人为本,沟通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观察、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突破一元思维发展多元思维,提高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积累体验、全面发展。  

 

三、组织与实施

(一)校本课程原则:倡导“以人为本”的全人教育原则;从学生感知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欲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的原则。让学生多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为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禀赋和潜能开发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变学生单纯在学校、阶段性学习为向社会学习、终身学习,因为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因此在教学实验中,要采取分层次教学,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达同样的能力目标高度,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和提高。

(二)校本课程教研活动:

    1、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的实践者、引路人,要具备与新形式相适应的新理念。教师要具有非常强的“事业心”、责任心。教师要为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而精心设计讲义内容、学生活动情境等。

    2、教师要逐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意愿选择作为设置前提。再确定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被最充分地挖掘出来,使他们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发展。

    3、在评价上要改变以往学科课程那种只关注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承认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方式。在评价的形式上以表演式、竞赛式、汇报式为主要形式,在评价方法上,以鼓励、激励为主。

 

4、具体实施:

第一周:课题开班前言。了解中华姓氏的由来,并进一步了解中华姓氏历史。

第二周:“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活动,记下心得,并进行交流,教师点评。

第三周:“回望刘公岛—身边的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资料,举行研讨会。

第四周:针对“春秋和战国”的学习,举行“历史小故事会”。

第五周:“历史学习方法大讨论”,让历史学习优秀的同学谈怎样学习历史教师点拨归纳。

第六周:评价秦始皇,学生各树己见,教师点拨。

第七周—第八周:“中华上下五千年——人物系列读书会”。

第九周:历史复习方法讨论。

第十周:历史阶段回顾。

第十一周:探讨“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的交流”。

第十二周:三国系列故事会。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历史校本课程

【摘  要】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历史网络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途径。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有效推进乡土历史教学,有选择地建设历史学习网站,抓住时事热点,设置时事专题,推动网站建设。让学生个性选择,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利用“罗湖桥”等网站,把深圳历史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专题网站为基地,组织各种活动;走进社区,贴近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专题学习网站是研究性学习的高级形式,也是历史校本课程电子化的理想形式。

【关键词】罗湖桥  网络技术  专题学习网站  历史校本课程(电子版)

“如果不尝试着活在明天,我们就会永远呆在昨天!如果我们还完全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明天!”苹果公司总裁史密斯先生的一席话昭示: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正在并已经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促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必将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一、利用网络技术开发(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1.      开发电子化历史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1 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自己(教师)的教育思想,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给不同的人以相同的待遇和给相同的人以不同的待遇同样是不公平的”。教育平等实际上是机会的平等,我们应该创造不同规格、类型、层次的教育和丰富多彩的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课程让人选择。设立和创建多层次不同形式的课程是实现公平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今,不少地方初中设历史与社会课程;高中也开设新课程,实行准学分制;讲座式走读式流行。地方、校本课程亦应运而生,不仅灵活快捷可行,教学需求也十分迫切。

2 校本课程电子化是历史课改的重点和方向之一

以前,书本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成为学生的书本。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具有综合性、共享性和丰富多彩的特点,网络超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充分实现交互学习使网络教学成为真正的学法教学,有利于构建新颖独特的教学模式。

一旦触网,面对浩瀚茫茫的信息海洋,一不留神就容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和信息化开始时有着特殊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退位”到学习的“帮助者”、组织和参与者。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要“适度”,就必须选择最佳的方案。

电子课程是高效的,极具发展性,也最有生命力。而且还可以根据发展创新原则,进行补充,无限延续和拓展下去。因此,历史课程改革和历史网络教学应有明确目标定位:重点开发以专题学习网站为主的电子化历史校本课程。

2.有选择地建设历史专题学习网站

1)从充分发挥网络功能方面考虑。

讲到甲午战争时,考虑到对于甲午战争这样一个事关重大而争议又多的历史事件要进行深入地学习,光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上网学习又怕过于复杂而无法控制而适得其反。同时安排电影《甲午风云》的两个片段(约10分钟),按一般做法,播放时间过长,课程很难完成;不反复播放,根本不能进行质疑,(当然还有很多的好处和需要),于是我构建了《甲午风云》网站。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则可以个性选择,自主学习。如《甲午风云》片段,课前网上预习,上课选段点播;快慢可以随意控制,课堂上下可以进行质疑和讨论(了解一些海战知识,对战争会有新的认识),为后面客观评价作铺垫。

上课时,我问:军舰中弹,甚至中弹不少,似乎没关系?为什么?它们能承受多少?(最好学生口头或者QQ发言,下同。装有铁甲,看铁甲的坚硬和厚度,点击栏目“资源网吧”的《黄海海战(1)》)

指挥官指那打那,炮弹就命中那——有没有虚假成分?(对,电影有戏剧成分,海战并没有这么准。事实上,海战比陆战准确度更低。提示参阅《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北洋水师舰艇的性能)

邓世昌等人固然视死如归,忠勇可嘉。但撞沉“吉野”是否最佳选择?是否值得?和今天珍惜生命的理念是否互相矛盾?(参阅《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方伯谦逃跑”后展开讨论)

观点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舰艇造价不菲。

观点二:海战与陆战不同。保住也是胜利。

对立观点: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那时候的事情,何况如能成功,能够鼓舞士气,折服敌人。

黄海海战结果如何?(点击栏目“资源网吧”的《黄海海战(2)》;找答案:北洋水师舰艇三艘被击沉,两艘自毁,六艘受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旗舰松岛等五艘受重创,死伤六百余人)

为什么要自毁?(重创有如鸡肋:很难修好,弃又可惜。在大东沟以南,拖不回来,也不能资助敌人)

2)有效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一个只有认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一座城市亦然。体现“近体性教学原则”,课程改革也明显表现出“乡土化”的趋势。网络教学突出“乡土”特色,增加课程的亲切感。在教学上选择既有思想情感又有生活体验或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学科内容。于是我们进入社区,贴近生活,在学习、探究深圳历史的过程中,创建“深圳河史话”、“一夜城——深圳”和“罗湖桥”等专题学习网站。

深圳河/罗湖桥,曾经历尽沧桑,诉说了近代中国的桩桩屈辱!今天,罗湖桥不仅见证着深圳的成长,也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一座小桥见证了一个时代,更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象征。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历史资料不多,网上资料更少,图片更甚。深圳乡土历史教学困难不少,建设网站更不容易。开始,我们分成小课题。做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分工研究。对初中生要求无疑过高(高中应该可以)。我们就拆分成小问题去探究,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小课题研究也就完成了。称之为“小问题组合探究”法。

比如:罗湖桥究竟建于何时?最早的罗湖桥是怎样?何时变成铁桥?又有什么变化?深圳河是如何成为界河?有何影响?罗湖桥是何时、何因才为人所关注?百年老桥如何见证百年历史?它见证了什么?“罗湖桥历史”研究小组就按这组问题逐一探究,慢慢弄清楚了它的基本脉络(大多以图片展示)。

专题学习网站把相对固定的栏目与动态的社区文化(历史)全新鲜活地创造性互连。使我们更贴近生活,注意身边事物,挖掘社区资源,进行资料积累。

3 )抓住时事热点创设时事专题,推动专题学习网站建设。

最典型的是《伊拉克战争》,是在事件进展中建起来的,而且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最为积极的是抓住时事热点创设时事专题。比如,在邓小平百年诞辰的日子,在深圳特区周年之际,在罗湖桥拆建之时,设置小专题。此时,学生兴奋度较高,愉快接受任务;不仅充分吸引注意力,方便收集有关图片资料;容易使人加深印象,加强学习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社会,让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三年多来,网址“边建设边应用”,“建中用,用中建”,循环往复,互动发展。我们和学生或单独或合作,创建了《历史的天空》、《三国历史》、《甲午风云》、《孙中山》、《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神话与成语》、《青铜文明》、《911事件》等专题网站、网页。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材,吸引着同学们的“眼球”,把学生引进历史网络课堂。教师“教中研,研中教”;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学习”。

 

 

 

二、以专题学习网站为主要基地进行(乡土)历史校本课程的教与学

网络的集成性学习环境(包括实践、演示、交互和反馈四个环节)为“自主、探究、发现、创造”学习和构建全新的学习模式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设立、创建和发展校本(乡土)课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方便我们以专题学习网站等形式进行历史校本课程教学。

1.信息网络构建虚拟(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不仅仅局限在的知识和情景呈现,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理解,使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氛围。如“致远撞向吉野”片段声色俱佳,悲壮情景感人。

2.上网搜索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学习。

这是网络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也是网络学习最主要的活动。如甲午战争,对于这个事关重大而争议又多的历史事件就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但是光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网学习,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掌握更多近代海战常识和甲午战争的基本史料,比较全面认识这一历史事件。

根据学生在方法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提出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在网站里,设有一般性浏览、深究性阅读、研究性学习(如自命题小作文)等各层次的组合题目,从低到高按层次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等由浅入深地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层层创关,也可以适可而止),在“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地发展。自主学习、科学探究、实践发现,解决问题。

比如:探究一 《深圳地图的错误》(深圳河贯通深圳湾和大鹏湾)

问题:我们在研究深圳河时发现:梧桐山伯公坳附近有一分水岭,把深圳河分隔开来。

地图上的错误是怎样形成的,而且经年不改?(是否一般性错误?)

探究:同学们网上网下,几费周章,网上学习。(教师指点,联系界河的来由。)

基本结论:普遍认为:一是历史原因(香港与深圳界河)造成的。深圳河是一条界河,更是一条“政治河”;二是沙头角河段地理上虽属于深圳河水系,但在香港回归后更应修正错误,恢复其本来面目。

我们不仅利用“罗湖桥”学习专题网站,在不同历史时期历史课中把深圳历史的相关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而且还以专题网站为基地,抓住时事热点设时事专题,组织专题讲座、教学论坛、时事辩论、作品展评、知识竞赛等。走进社区,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如:采风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协作共建等。把学生引进社会这个大“课堂”。

又比如:探究二 《特区初年的罗湖桥》

问题:位同学搜索到一张图片“是否关于深圳的?”“什么时候的?”“是什么地方?”

探究:争论了一个星期,同学们想尽法子,仍然所得不多,不得其解。(深圳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不要说他们,就是“老深圳”也不一定能弄个清楚明白。)

我们提示:应该找谁来鉴别?不找专家还有其他办法吗?(深入社区,考察访问。)

考察结论:我们来到罗湖桥头、火车站、罗湖村和渔民村。在老站长、老村长和广铁公司负责公司史的黄主任指点下,特区建设初期,罗湖桥附近的景象终于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渔民村、口岸和火车站当时还是水塘和农田。当时,行人都是从铁路桥上通过的。隐隐约约中还能看到侨社屋顶上的五星红旗和罗湖桥对面港方罗湖站顶上的英国米字旗。

“如果中英数等科目也这样学习该有多好啊!”参加活动的同学都有同样感受。

关注知识本身的探索和发现,那是好奇心得到满足的一种快乐;注重探究过程中的体验,超越传授、渴求知识的体验和思索!

3.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作品。

根据学习环境和目标,可以构建专题学习网页、网站供学生学习,可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知识构建,甚至独立或合作进行创作实践。前面提到的网站或网页除个别(如《甲午风云》是教师为了某个特定主题设计建设)外,基本是老师指导同学单独或合作、师生一起用Dreamweaver、Flash、FrontPage等建成主题网页、专题网站。同学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学习历史,在学习历史同时学习信息技术。

比如《甲午战争》课后作业(供选择):①翻新图片:《时局图》;②制作“甲午战争”主题网页、网站;③给《罗湖桥》、《深圳河》网站增加一些内容(深港界河的由来)?

4.实现无时空限制的教学互动。

以BBS、聊天室(QQ)实现“人机对话”和“机机对话”,用QQ进行提问;在“历史屋”、“谈古论今”中组织课堂讨论。比如在《甲午风云》学习网站的专题沙龙里设置两个议题:①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原因。②人物点评:李鸿章、邓世昌...组织课堂讨论。

(点击栏目“谈古论今”,进入“历史屋”)讨论: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分小组进行:一人口头发言(论点),另一人发帖上传网上下载资料节选,其他小组分别给予评分。)

口头、帖子:双方实力相当,惨败说明不是武器装备的简单较量。正如日本人所说,中国军舰是可以,但士兵不行!炮口都是灰,保养如此,如何作战?(见菜单“相关资料”趣事(一)《水师访日》)

口头、回帖:“兵熊一个,将熊一窝”。训练和指挥存在大问题。如李鸿章、丁汝昌和叶志超,撤退也得好好组织。如步调一致,不信日本人敢追?(见“资源网吧”之《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

口头、回帖:步调不一致说明我们合作能力差。威海卫军港的防务:陆地与港口、炮台与军舰的协调作战基本没有,几乎是各自为战。据说连协防训练都没有进行过。最后,敌人还占领咱们的炮台,用(修复)咱们大炮来攻击毁灭咱们的军港和军舰。要引以为戒!

口头、回帖:当时统帅指挥,也就这个水平,我看找谁都差不多。其实,李鸿章已经是难得的人才,清朝的“栋梁”。他算尽力了,在“马关”谈判时差点连命都搭上了。否则,《马关条约》更苛刻。(见菜单“相关资料”趣事(三)《中堂受伤》和《外国史家看甲午海战》)

口头、回帖:我们同意,在马关谈判中日本曾多方刁难,清政府不得不请已经免职的李鸿章重新出山。可见其举足轻重。(见菜单“相关资料”趣事(二)《升任钦差》和《外国史家看甲午海战》)

口头、回帖:活该!谁叫他好欺负!谁让他送那么多!卖国贼!该死!(见“相关资料”的《李鸿章与水师》)

“不能全怪他。又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上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下有奕訢等,位高权重。以前不少条约,老人家还怕别人不接受。比如《中法和约》。

口头、回帖:对,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卖国求荣、克扣经费,有史为证。

口头、回帖:不!清政府腐败无能,苟且偷安,能接受。说他们卖国求荣说不过去。难道,这不是他们的江山?他们活腻了,不出卖不舒服!出卖了才可以求荣?(见“资源网吧”的《关于甲午海战的问题》)

口头、回帖:这是综合性问题。海防,我们一直都不重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重里轻外,重地轻海。中国人仍不习海战,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失败是必然的!不是那个人能够挽回的。

这样讨论得很好!正如这个组所说那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决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在具体问题上,近代中国的屈辱多输在沿海战事,来源于海防的松懈和海防的失败。海防意识的提高不是一两天能够实现的;强大的海防,不能光靠海军,北洋水师难保万事大吉;也不是争执、选择出战或自保就能决定成败的。通过讨论能够加深认识,对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

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专题论坛、自由沙龙或聊天室进行课后交流,课堂有效延伸和扩展;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开展时空连接的远程教学,实现无时空限制的教学互动。当然,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后大胆地对课程的形式与内容、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与教师进行充分讨论与交流等。

5.建立便捷高效的开放性考评体系。

专题网站可以组织、管理教学:上传作业或者E—mail发送作业,还可以直接在网站上完成作业;建立学习档案包括作业包和电子积分册;历史网上考试,实现自我测评、他评、小组测评、教师评定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反馈及时。

特别在个性化学习和综合评测的数据处理方面,电脑网络的优势无与伦比。

一旦学生获得更多接触技术的机会,让他们有了乐趣,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变得投入,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甚至出勤率也上升了,不知不觉间就把他们引入信息的海洋。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不仅改革历史课程的形式和内涵;鼠标给我们带来的绝不只视觉上的冲击,更引起人们灵魂深处的震撼;引起教育思想和理念一系列的变化,有了对教育文化的新理解。专题学习网站是研究性学习的高级形式,也是历史校本课程电子化的理想形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  1.2)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 8。9)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国教育科研网)

[4] 刘向永:《面向改善学习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观》(k12教育网)

  (作者地址:深圳市罗湖中学)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和思考

中华中学历史教研组   林庆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们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所以,本组老师形成共识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历史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本组老师群策群力研究课程设置,最终以小切口、大内涵的中华文明为总课程标题,以秦淮文化为第一篇章的校本课程,从我们学生身边的秦淮古建筑、秦淮民俗、江南贡院等内容讲起,延伸至中华古建筑、中华民族风俗、科举制度史话以及中国古代兵器沿革等更丰富的中华文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我们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我们力求让学生相信老师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本学期姚于蓉老师的《中国古代建筑》、万泉老师的《中华民俗》、林庆老师的《中国科举制度》和刘臻老师的《中国古代兵器》校本课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经验,为下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几点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实践,可以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着眼,从学生的性格塑造、能力培养考虑,同学生国家课程的知识内容接轨,就能找到校本课程的丰富内容。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

近年来,中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  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提高,教师特别感受到压力、责任,更感受到成功的欣喜。

4、关于课程评价问题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它们可能没有某些自然学科的评价那样直观易见,因此对它们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认知,可采用答题、演讲、辩论、做论文、做模型、做导游等等形式,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行为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方面综合考察。归根结底要从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评价。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三、几点思考

1、 课程观念急需更新
  “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还存在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另外,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的传统思维定势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阻力。教师的课程论理论水平需要提高、更新。

2、 教师的知识、技能准备和团队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正确意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 急需课程专家的指导

目前,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一线教师急盼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

 

4、 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

良好的校内支持,包括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良好的校外支持,即应形成全社会重视校本课程的大环境,社会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真正让学生学在学校、学在社区、学在生活。

 

 

 

三河口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历史)《漫谈中国》

 

一、课程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了学校。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分占周总课时的20%~25%。改变了以前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在原则上肯定了学校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

2001年上半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计划及2003年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指出:各地普通高中要充分挖掘当地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根据学校文化传统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今、明两年内尽快形成本校的学校课程。其目的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统一性、计划性的前提下,增强课程的适应性、灵活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培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做努力。

我从地区、学生、自身的实际出发,开设了历史学科的拓展型校本课程《漫谈中国》。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上网、进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中国疆域的演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丰富的中国文化,学生能正确认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由来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从而升华爱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疆域和民族的形成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学会查阅资料的多种方法,以及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研究活动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升华,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

 

三、课程主要内容

课题一  中国的疆域 

1、“国”的含义

2、中国的疆域

3、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4、“吴越”之地何在

课题二  中国的民族 

1、华夏族

2、中国历朝开国之君的族类

3、“东夷”的活动范围

课题三  中国的文化

1、中国的文化圈 

2、妙趣横生的中国文物

四、课程的实施

1、         实施对象与课时安排 

课程内容

实施对象

课时安排

“国”的含义

高一学生

1

中国的疆域

4

中国的地方行政机构

4

“吴越”之地何在

1

华夏族

高一学生

1

中国历朝开国之君的族类

2

“东夷”的活动范围

2

中国的文化圈

高二学生

1

妙趣横生的中国文物

14

 

2、 课程实施

(1)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适时指导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分析各课题的主要内容,把握其特点,选择正确的、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注重师生的互动协作,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策略的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以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五、课程的评价

(1)过程评价:制定明确的过程评价目标,依据评价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善于思考,是否有充分的自信心,是否有坚强的毅力,是否能与他人合作,是否善于帮助他人,是否乐于接受他人的建议,是否勤于反思,等等。

(2)结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既要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又要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因为过程反映了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成长经历,即量的变化,而结果反映了学生在某个阶段所具有的真实水平,即质的飞越。对于学生结果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测评,一是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二是学生所具有技能与方法,三是学生所具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05、7、27

 

 

历史课程网系纯粹公益性历史教育网站,除本站原创及作者惠赐大作以外,本站图片文字等信息均由其它网站收集整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即来信(ncct@china.com.cn),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