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中国历史:七年级期末复
佚名:历史教学中渗透环
中学历史:概念教学初探
赵文龙:希腊的地理环境
周刘波:科技史:历史教
四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的
吕准能:屈辱的中国历史
王维荣:再现历史:六项
杨国海:建国以来我国环
历史教育应关注什么:环
最新热门    
 
环境史:一种值得关注的史学现象

时间:2009-10-18 17:17:44  来源:梅雪芹
 

“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之推荐阅读文章

 

历史教育应关注什么:环境史论

 

梅雪芹:环境史:一种值得关注的史学现象

[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

时间:2006年2月26日

作者:梅雪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然而,长期以来,“历史活动”高居象牙塔之巅,变成了少数人的“玩偶”或职业。可喜的是,在上个世纪晚期,出现了一门历史。对于这门历史,除职业历史工作者外,每一个成年人,不管他/她是做什么的,也不管他/她的文化水平如何,他/她都可以成为它的叙事能手。不信?那你不妨试一试。只要你问他/她“很久很久以前,在你所生活的地方,你周围的环境如何?”他/她一定会给你讲出一个他/她眼中或美丽动人或凄婉哀怨的历史故事。这不禁令人生奇:什么样的一种历史会有这般生命力和魅力? 

这样的一门历史,大约在30年前出生,并被职业历史学家命名为“环境史”,他们还说,环境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近二三十年,在欧美国家,环境史研究不断发展,新作迭出,有的学者还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2];在亚洲、非洲和澳洲,环境史也日益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一种新思维。可以说,环境史历经30余年的发展,在国际史学界已形成研究气候,一个显著的例证是,2005年夏季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的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已将对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研究列为大会的主要议题之一。由于“欧风美雨”的侵袭,近年来,环境史研究也开始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因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毫无疑问,环境史已成为当前我们应该倍加关注一种史学现象。 

环境史这门历史,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发展、变迁的故事。讲这故事的,可以是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专业人士,因而,我们读到了美国史学家沃斯特讲述的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上的“尘暴”故事[3];也可以是实际生产领域的工作人员,所以,据说一位澳大利亚农民写出了一部环境史[4]。推而广之,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是谁,无论你在何方,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讲一讲你熟知的环境史故事。这可是以往的历史所做不到的。而对于史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史学工作者而言,环境史已经成为——还将继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室”[5]。那么,环境史的奥妙何在呢? 

简言之,环境史的奥妙在于“环境”。在此,我们不要对“环境”作过于学术化的分类、界定,想一想你片刻不能不呼吸的空气、须臾不可分离的大地……你就知道了什么是环境,领悟了环境对你有多重要。不仅如此,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远及衣不蔽体的古代人,近至雍容华贵的现代人;上至居庙堂之高的政治精英,下及处江湖之野的平民百姓,无一不以一定的环境作为支撑才能存在,无一不以一定的身份和活动与环境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正所谓芸芸众生,“与狼共舞”。因此,在环境史家笔下,可能既有勤勤恳恳、细心呵护家园的“乖乖女”,又有挥霍无度、戕害大地母亲的“败家子”,但既不应该有“弃儿汤姆•琼斯”,也不应该有“流浪汉拉兹”,从而也不应该有被环境史遗忘的角落,毕竟“环境”是所有人的居所、家园,环境史也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家园。 

 


环境史这样一种史学现象至少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史学发展到今天,学习、研究和讲述历史决不仅仅是史学家(个体和群体)的事情。环境史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的人生伴侣和精神家园。环境史,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将世界各国人民卷入生态文明的创造。今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有没有环境意识、能否认识环境史的意义,将事关它生存、发展之大计。 

环境史这样一种史学现象还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类历史到底是什么?  

有科学家告诉我们,大约7万年前,在非洲下撒哈拉地区,两个古老的“采猎部落”——刚果盆地的Mbuti俾格米人和博茨瓦纳的Khosian土著人——作为现代人类的“最古老的亲戚”/祖先,离开了非洲,经过一系列移民,遍布到了欧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各地……科学家们还将这“一小簇”人的数量估计为仅有2000人左右。这是人类诞生以来的客观进程,亦即元历史。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自古以来,人类撰写自己的历史,就是要讲述这样一部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故事,即人类祖先诞生、繁衍、发展的元故事,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大故事、小故事。 

可以说,同样的一部人类历史/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讲法,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史学门类,大体上可以借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来表示,即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环境史等。环境史到底如何讲述这部人类历史故事呢? 

从环境史的角度看,人类诞生以来的历史,似乎可以浓缩为一个童话式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东非大裂谷,有一片茂密的丛林,林中有一个清澈的湖泊,湖边有一个“女儿国式”的小村,村里住着几户人家,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劳作生息……[6] 你看,《诗经•伐檀》不是给我们讲过吗:“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兮……”维柯在《新科学》中也讲过异教人类的创建者们在背弃他们的共同父亲诺亚的真教后,如何在地球上的大森林里到处流浪的神话故事[7] 。 

我们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将环境史所建构的元故事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丛林中、湖泊边‘女儿国式’的小村/社会……”而在环境史叙事中,有的人可能“主要讲述这片丛林的故事,谈论这片丛林曾经有多大,生长过哪些树木,栖息过哪些动物?进一步,会谈论这片丛林逐步缩小、或至消失的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原因,如由于村庄的人口不断增长,需要开垦更多土地、搭建更多房屋、樵采更多燃料等等,树木因此不断遭到砍伐,丛林面积逐渐缩小,原先栖息在这片丛林中的许多动物,也因无处藏匿和觅食逐渐逃逸、终至绝迹……等等”;有的人可能“主要讲述这个村庄中的人的故事,亦即描述由这几户人家所组成的社会的历史,谈论诸如村落社会结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婚姻风俗、文化娱乐、生老病死……等等问题。如果想把故事说得更加清晰和完整,就要进一步谈论丛林和丛林中其它物种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村民的谋生方式、利益分配、权力结构、生育死亡、安全保障、娱乐活动,乃至信息交流、观念情感等各个方面曾经发挥过的作用和影响。很显然,由于历史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可能分别做出不同的历史叙述。而历史的真实情况是,丛林与村庄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变化的因果,任一方面的变化都是促使另一方面发生改变的能动因素。”[8]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史叙事可能最接近人类历史的本初,人类历史故事应该像这样地世世代代讲下去…… 

 



注释: 
[1]《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 
[2]譬如澳大利亚著名中国经济史和环境史家伊懋可(Mark Elvin)在多年前即开始了系统的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他还与台湾学者刘翠溶先生合作主编了会议论文集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中文版名为《积渐所止: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2000年版,上、下册,所收论文与英文版略有不同)。2004年,伊懋可又出版了论述中国古代环境史的系列问题的大作《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被国内学者视为“一部中国环境史研究中谁也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包茂宏:“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19卷第3辑,2004年,第94页。) 
[3]唐纳德•沃斯特 著:《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侯文蕙 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 
[4]听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先生说的,笔者未曾看过这部环境史。 
[5]霍布斯鲍姆语,见[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著:《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6]这一表达是对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利华教授的说法的借鉴和模仿。 
[7]见[意]维柯 著:《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上册,第176-177页。 
[8]王利华:《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2005年提交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论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