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杜老师:从老师的“晕菜
最新热门    
 
佚名:从历史学习方法角度谈中英历史课程对比及启示

时间:2009-10-18 17:17:59  来源:佚名
 

从历史学习方法角度谈中英历史课程对比及启示

经过近二十年的历史教学改革大潮的冲刷,人们头脑中陈旧的教学观的色彩正逐渐褪去。时至21世纪初,体现现代教学观念的新的历史教学观正在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现代教学观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认识历史的过程。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现象进行思考(比较、演绎、分析、归纳等),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到历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是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形成必须以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方法为前提。这一点,在英国历史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相对于美国把历史作为“社会科”中的一门,英国的历史课一直是单独开设的。经过一段时期的历史教育改革,历史课程的地位更加巩固和明确,继续在中学独立设置,并被视为核心课程。采他山之石,借鉴英国历史教育的精髓作法,对于落实现阶段我国的素质教育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这其中,最值得研究和深思的便是------自始至终,从教材到教法,从课程标准到实践落实都贯彻一个宗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用我们的话说就是“授之以渔”。在这一问题上不管是理论还是具体作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内容。

共识:中英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是否要求训练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英国历史上有一部专门针对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发展计划,可以说是数十年来,影响英国历史教学最深刻的研究计划,那就是------Schools Conncil Hisgory 13—16 project 简称SCHP13—16。SCHP所设计的新课程建立在两个基本理念之上:a.学校历史科必须是“具有关联性的”历史科要回应学生个体及社会性的需要b.由于历史知识是建立在理性推断之上的,学生必须对于这一个科目观察事物的方式、逻辑以及知识成立的方法有所认识。其课程理念的前提是,历史是一种探究的方法,而不是一种知识载体。在英国学校教学目的中的第一条提到:因为历史研究重视系统分析、评价和争论,讲究逻辑的严密性和史料的真实性,这样通过历史学习就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


在中西方国家,历史教师已达成共识,那就是历史学科要朝着“查资料、思考、讨论、探索社会进步和自己如何生活等方向努力”。2000年春,我们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在能力培养上强调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将历史学科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对历史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异议:中英历史教科书是否提供历史学习方法


在国定课程标准的推动下,英国现行教科书的特点:


1.凸显史料的重要性。英国历史教科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课文中大量出现的各种史料。史料本身就是历史课本的重心之一,它们作为诠释历史的指标、证明历史并非凭空而来,同样可经由证剧而被修正、改写,因此历史是一种解释。在中国的历史的教科书中,史料基本上被作为印证历史和检查历史知识的工具,在课堂上运用的机率比较少。


2.问题与活动的开放性


不论英国的哪一本教科书,在课文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已不再限于纯粹的史事,而多环绕着史料的解读以及史料和现象之间的连结。在英国各学校的教科书中,不管它属于理解史料还是解释史料,许多问题的最后常会加一句:“为什么你如此认为?”或:“请解释选择此答案的原因”。此种设计具有积极意义,教师面对学生的答案具有开放的心态,无论学生反应如何地不成熟,仍然要尊重这一思考的结果,必竟它反映出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在我国的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现状中,大部分教师还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使得历史本身失去了多元化、多角、多视点的思考,反而变成了单一的思维模式、僵化的历史结论。

 

 


启示:英国“授之以渔”的方法对我国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这是英国的一本名叫《岁月的流逝------欧洲历史(1890—1945)》的历史教材。这本书与我国教科书相比习题的数量特别多,非常注重方法的指导,而且在习题中论文式的习题非常突出,强调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是最主要的训练,并且对写作技巧给予了较全面的指导。其中的一个题目是:德国在威廉二世的统治时期,谁是受害者,谁是受益者。教材上按照八个步骤给予指导。

第一步: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第二步:下面的词语很可能出现在你的答案里,(包括君主政体的状况、农民、教会、议会政治、社会党人、经济、产业工人、民族主义者、军队、实业家、帝国主义者、其他国家……)。

第三步:要求再考虑一下你认为需要列入的词或词组在上述所列中疏漏的。

第四步:在(wonners)的标记上列出你认为的获利者。在(losers)的标记上列出受损者。

第五步:接下来把你想写的编成序列。

第六步:现在你可以决定,A你准备要写的一段段的文章B准备要写的段落次序,然后再写出每段中的第一个句子,要求不要太长,但要成为每段文章中的第一个句子,在句子上面要空行。第七步:最后用笔记形式写下支持你在每段第一个句子中所陈述的观点的论据,要求写四至五条。第八步:使用这个笔记和写作指导,就可以撰写论文了。


我们明显可以从这个习题中看出两点:

第一:英国的历史教育特别强调动手和动口的能力。

第二:在教科书中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窥一斑而知全豹,相对来说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或习题却几乎很少见这样的指导方法。但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教师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供了空间和形式的多样性。下面就对中英关于学习方法教育的对比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创造师生互动的双向思维过程

教师将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讲解某个具体问题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而应该把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过程加以整理,将其上升为方法论的高度,将学法融入于教法之中,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模仿和运用。例如在讲鸦片战争这一节时,首先应该告诉学生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首先应该掌握其背景,国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严重、军队缺乏战斗力、政治腐败而统治者又夜郎自大、愚昧无知。而在此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他们强占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古老的中国就成为他们的目标。讲完这些之后,告诉学生,经济状况决定政治策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必须从背景着手。这样学生通过模仿和运用就能够逐步掌握这一方法,并用于解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抗日战争等事件的背景分析中


尊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根基所在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一切成果也都是从考察学生的发展入手的。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定的模仿性,但更有可塑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一展示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因素,不管这种思维过程是否准确,在集体授课制的前提下都会给其他同学以启示。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恰当的指导和评价,是尊重学生人格和创造力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对学习的信心,当然,这同样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例如,在做一道有关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选择题时,有这样一个选项“两者都规定将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大中企业改归国家所有”,有的同学认为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这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那么大企业要收归国有归国家管理了。面对这个论点,教师并没有斥责他的错误,反而肯定了他关于新政特点的表述,之后提出了几个问题“两种政策分别维护的是什么社会制度?”“两种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是在避免国有化的形式下,尽量保存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在尊重学生思维过程这一点上,英国的历史教育就做的很好。他们普遍认为思考的过程与思考的结果同等重要。通过反思学生思路的过程,教师就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学生是如何组织材料、如何使用某些潜在的想象解释现象,从而给予切实的指导。毕竟教师的最终目的不是排出学生的等第高下,而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认识自身思考和盲点,创造适时修正的机会。

 

 


师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必由途径
课堂是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活动更应该是师生合作完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思考过程中,也可以主动的加入学生的思考过程,通过有序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相互展开讨论,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生生之间,思想的火花总是在交流中迸发的。


多形式、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充分利用史料的价值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上文所述,英国历史教育中,史料是大量运用的,这种史料包括非文字性的地图、绘画、照片、简图、现代重现图、文字资料等,并且给学生学习处理史料的机会,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训练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我们现有教科书的史料并不少,但是缺乏结史料的具体分析,那么,教师就应该多开动脑筋,根据教材内容、史料性质以及史料与史料的相互关系中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养成用已掌握的具体知识中印证史料,从史料中得到证剧来拓展思路,得到更多的知识。从而使学生每见到一则史料就会从脑海里搜索到材料与哪些具体知识相关,这则史料又体现了什么信息,证明了什么。举一实例,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有一则材料:“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在这些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他们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袭击,在糖弹面前,他们是要挨打的。”面对这个材料,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功能,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①什么是糖衣炮弹?②与这个材料相类似的还有哪个材料?③关于避免被糖衣炮弹的袭击的论述最早在什么时候提出过?④中共为什么要防止党内同志被糖衣炮弹袭击?⑤为避免这一现象,中共在建国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⑥结合现实谈谈你的体会和认识?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七届二中全会及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和现在反腐倡廉工作做出链接,今后学生再遇到这样的材料,同样会去思考,而不是把思维停留在材料的表面。

 

 


运用符合心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表达方法


思维本身是大脑活动的过程,但必须由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思维和严密性、逻辑性才能够得到论证。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重要内容。常见的动口方法有:辩论、分组讨论、演讲、知识竞赛,甚至可以角色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比如说,关于洋务运动的利弊,我就专门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场辩论;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异同,我又借鉴了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节目新颖的组织形式让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竞赛。这些形式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互相影响,及时纠正自己的结果并发展自己的结果,同时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关于动手的形式常见的有写历史小论文、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甚至“著书立说”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重要载体。上文关于历史论文在英国历史教育的应用有所论述,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练习,在给予一定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拓宽思路,言之有理,持之以故。比如“法国大革命”一课,对学生提出写作范围以后,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素材,主要有:关于拿破仑的文史资料如“上台前的法国”“雾月政变”“拿破仑称帝”“对外战争的情况及不断取胜的因素”“伟人对拿破仑的评述”“主要内政措施”等,并将学生提交的论文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根据论文是否观点明确、语言是否流畅、论据是否充足、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分数。这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启发了他们敢于打破思维的旧框架的束缚,敢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学习方法和技能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要单纯的为讲授方法而进行。要把历史学习方法的教育与具体的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否则的话,学生学到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学习方法的培养包括为人方法的教育。不要只顾学习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情商的提高。正如英国历史教育目的之一所谈到的:历史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框架,有利于学生致命伤中获得许多有关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转向成人生活作好准备
③训练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切记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要让学生有充分理解并及时运用的机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便可对学习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④注意与现实相联系。要让学生明确现实是历史的延续。通过学习过去,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英国学校历史教学目的第一条明确指出:在历史内容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现在发生的任何事情。
⑤英国的历史教育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但是不可以盲目照搬照抄。有选择的吸收和借鉴,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我们应该根据目前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坚持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教育之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