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郑永生:由“林肯坐过汽
孙业勋等:由丹朱和启的
佚名:由赵薇说到我国的
刘洁:必修课程《历史Ⅲ
康生:由学生背历史教材
李洁:中国教育学会历史
龚洁:历史教学——辛苦
解爱群:由一道历史开放
《紫日》:由一部抗战电
聂幼犁:由串门“历史博
最新热门    
 
龚洁:由一道历史开放题想到的

时间:2009-10-18 17:18:05  来源:龚洁
 
由一道历史开放题想到的
 
历史开放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笔者在教研室的领导下,有幸参与历史开放题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通过同仁们的交流,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本学年度的历史期末考试中,我大胆地将开放题编进试卷,在学生们各种各样的答案中,感触良多。
试题如下:
19世纪50年代,正值清朝后期,鸦片战起,太平天国、捻军遍及全国。话说两个20岁左右的青年书生,本是湖北武昌人士,祖业颇丰,但由于太平天国与清军在这里征战不休,并没收了田地,便准备携带剩余家资离开。
兄长:“我们不如北上,天子脚下,总要安稳得多吧!”
弟弟:“我们不如沿江而下,去上海看看,也算游历一番吧!”
假如你是哥哥或弟弟,你会如何选择,会经历什么历史事件,又有什么感想?以第一人称将小故事续写下去。
要求:题目自拟,想象合理。
本题作为高一年级的期末试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作答情况看,可谓喜忧参半。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题作为一次尝试,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也引起的其他老师的兴趣,考完
后,监考老师纷纷前来询问,改卷过程中,也有其他老师来翻阅试卷,并对各篇小故事指点一二。可见老师们对于开放题非常感兴趣。而学生也不例外,在全年级533名参考学生中,仅有一、两人放弃答题,有些学生考完后表示,虽然这道题做得不成功,但题目出得很有意思,没做好有些遗憾;还有很多学生回家后和家长探讨试题,各抒己见;而更多的学生在考完后自己就发现了很多问题,这在以往的考试中从未出现过。特别有一名学生在试卷的密封线内写道:这份试卷出得有水平,谁出的?!让人忍俊不禁。
二、真实永远比谎言美丽
在以往的考试中,学生总能很好的“把握”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老师看到的总是千
篇一律地“八股文”。虽然这样的试卷从高考的角度来说是最不会出错的,但从人文教育的角度说却是最失败的。而在这篇小作文中,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人生观、知识结构、道德修养等等都毫无保留地显露了出来。虽然这当中有很多很幼稚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地方,但至少让老师们看到了真实的学生,而不是经过伪装之后的学生。从教育的角度说,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因为如果不了解受教育的对象,教育又会有什么作用呢?所以纵然在这道很不成熟的开放题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我觉得从这一点说,这次尝试是成功的,
三、鼓励创新
在传统的试题和试卷中,其实创新是得不到太多的“实惠”的,所以学生在做题(特别
是高考题)时,往往抱着“不求创新,但求无过”的心态,所以在高中教学中,创新更多的只是一种愿望,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找不到一个实施的载体,而“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创新就意味着标准的不唯一,很多老师认为麻烦,很多领导认为“一放就乱”,可是别忘了“不放则死”,“一放就活”,“乱”并不可怕,怕的是篇一律,一潭死水,“乱”可以通过规则(不是唯一的标准)加以约束,可以“乱而有序”。开放题确实给了老师和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笔者认为随着网上阅卷的到来,开放不再是作文的专利(其实从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来看,作文的空间也未完全放开)。
在本次考试中,有学生以“一封华工的血泪信”为题,讲述这段历史,可谓匠心独俱;有学生以到北京后定居于东郊民巷,然后房产被没收建使馆这一细节来折射《天津条约》中“公使进京”这点内容,想象有理有据;还有学生以到上海创办企业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荣辱……在这里,思想的火花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地开发并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并且我对学生说,如果说对老师的判分不满意,只要你能够找到相应的“证据”,立刻改变你的得分。在这里,师生是平等的,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老师也要对自己的判分负责任,师生在学习中共同地进步。
通过这次开放题的尝试,老师和学生都品尝到了新果实的甘冽,但同时也尝到了不成熟的苦涩,在这道开放题中,由老师和学生的种种原因,也有一些不合谐的音符,让笔者陷入深思,也一并展现,以就教于同仁:
一、常识的严重缺乏
本题涉及地理常识、历史常识、生活经验等等,而从本题反映出我们的学生对于一些基
本常识极其缺乏。如有学生从武汉沿江而下可到宜昌、广州,北上可到南京;有学生从武昌出发,第二天就听到有人在传播三民主义;很多学生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有学生当时就能从武昌坐火车到广州;还有学生坐的小木船可以从长江到大海,并远涉重洋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真的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学生离开学校如何参与竞争估且不谈,先问一问如何生存?!
 

 
 
二、价值取向的严重偏差
除了常识地严重缺乏外,更令人触目惊心的则是学生在各种诱惑及选择面前所表现出来
的价值取向与性格缺陷。如有学生笔下的主人公没有能够抵御住鸦片的诱惑,染上了毒瘾;有学生文中主人公中为了生存,投靠了帝国主义,做了买办;有学生笔下的主人公因为生活压力大,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路;更多的学生让笔下的主人公在乱世中努力赚钱,不问世事;大多数学生在兄弟面临两种选择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觉得理所当然应该听我的;而在选择之后,一遇到困难(如做生意赔本、路遇强盗、战争等等)就互相埋怨,相互指责,对自己的选择表示后悔。以上种种是学生无意中流露出来,一方面可能反映了学生对当时社会的理解,但本文以第一人称来写,是否也反映了学生自身在面临这些问题时的一种人生态度呢?
三、创新不能是昙花一现
最后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是出现在老师身上,创新与开放是教育的趋势与方向,但在现阶
段,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学成绩的压力,所以许多老师(当然也包括笔者)都只是带着镣铐跳舞,在高考压力不大时、在课堂时间允许时、在上公开课时、在教研需要时搞搞创新,试试开放,当高考临近、课时有限、荣誉职称到手后,便将这些放置于一旁,又走回老路。这样一来,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所以。
以上一些问题是我们司空见惯,但一直以来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开放题虽然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但其作用是不容抹杀的。纵然暴露出问题,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作为一次尝试,本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如果能以此题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发展,我相信,开放题一定会将我们的教育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附:答题思路及评分建议:
学生任选一个地点,可全景式概述其一生,也可以重点叙述一至两个历史事件。人物的命运应与其思想相关,可是具有新思想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或破产成为无产阶级,农民。不同的身份会参与不同的运动,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也会不同。不同的选择应区分对待。如果在文中反映出学生对某一事件(人物)有超过课本的了解,可酌情加分,但不超过总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