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凌寒:我布置给学生的寒
思考:我国台湾学生的历
李方:我最愿意生活的十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佚名:感人心者,莫先于
佚名:图史结合、双管齐
佚名:实践新课程教学一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历史教学中问题教
最新热门    
 
佚名:我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两个“五字经”

时间:2009-10-18 17:19:23  来源:佚名
 

我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的两个“五字经”

    自2000年执教初三历史以来,本人在教学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初三历史教学的两个“五字经”:在新课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忆、读、听、评、记”,在综合复习课中注重调动学生“听、练、记、考、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新课教学注重忆、读、听、评、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的教学观念让很多教师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但我认为无论怎样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根本是不会变的。因此在设计新课的教学流程时,我紧紧围绕学生学习时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忆、读、听、评、记,学生成为了历史课堂的真正主人。现以《美国内战》为例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忆。忆什么?忆与新课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形成链接,从而系统的全面的理解掌握新课内容。如在《美国内战》的教学前,让学生回忆三个问题:1、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性质是什么?2、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是什么?3、现在美国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几位?通过回忆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及结果,让学生更易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和意义,既复习旧课又自然导入新课。
(二)读。历史教学也要象语文教学那样,让读贯穿其中。读的方式可以是默读、朗读、齐读等。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学生读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教材,了解本课主要内容。课堂中适时让学生朗读,可进一步集中学生快要分散的精力,并能让学生深刻理解难点、疑点。如在《美国内战》教学伊始,要让学生通过读,初步领会出以下内容,为听教师讲解奠定基础:1、美国领土扩张的方式、方向、结果、实质;2、美国内战前的经济状况;3、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导火线、领导人、开始标志、转折点(重要文件)、结果、意义。在课堂中让学生朗读《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理解这个法令的重要作用。
(三)听。学生在细心读熟教材后,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以及对重点、难点、疑点的解析。就本课来说,学生要着重听教师讲解美国领土扩张的实质(难点)、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和意义(重点)。
(四)评。学完本课主要内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评议,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分析综合能力训练的目的。如在《美国内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历史事实评价美国总统林肯,讨论为什么美国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又一障碍,从原因、性质、结果比较出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的异同点(用表格)等。
(五)记。记住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快速记忆本课要求识记的内容。针对学生历史基础的不同,识记内容可分为三级目标,分类要求,以求实效。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在课堂记忆中,可由教师、科代表、小组长共同督促检查。

 
二、综合复习注重听、练、记、考、改
    综合复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理解掌握本学期或本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所作的准备是:将整个初中历史内容进行梳理,理清线索,确定复习重、难点,安排好复习进度,并精心设计好每一复习专题的识记要点、归类练习、目标检测。课堂上则注重学生听、练、记、考、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每一复习专题的整个复习流程如下:
(一)听。学生听教师理清线索,明确学习的目标、识记的重点,并在教材上作好笔记。
(二)练。学生快速完成发放的练习题,教师在课堂上全面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有效的进行评讲。评讲时只着重分析学生普遍出错的地方,其余题由学生订正答案。
(三)记。我告知学生检测范围及时间,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记忆。在学生遇到容易混淆、遗忘之处时,适时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比较、编口诀等记忆方法,并让学生知道一些记忆的规律,提高记忆的效率。
(四)考。发放试卷后,我明确规定考试时间、纪律、答题要求,力求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制定下一步复习的重点。
(五)改。学生将试卷上的错题更正后抄在错题本上,并及时进行巩固记忆。我则将学生常见的错题归纳在一起,集中复习后再进行检测。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