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杨国:历史金考卷经典原
德国:美茵兹中学开展二
德国:历史教育教学生反
英国:学生二战历史知识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时间:2009-10-18 17:19:44  来源:朱汉国
 

朱汉国: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研制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历史课标》,已于2003年4月正式颁布。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高中历史课标》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构建了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

《高中历史课标》构建的历史课程体系,较现行的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均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在课程目标上,《高中历史课标》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如《高中历史课标》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高中历史课标》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
 
    二、在课程结构上,《高中历史课标》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结构上作了重大变革。其变革,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置学习模块。

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内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等三个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高中历史课标》依据上述原则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等3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6个选修模块。

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二) 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

《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结构上的第二个重大变革,即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专题型的教学体系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我认为它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中学历史教学体系,一直是历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课程改革情况来看,中学历史内容的组合序列经历了从循环到直线、再到部分循环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历史课程遵循全循环制,即初中学习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再学中国史和世界史。为改变循环式的教学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变为初中学中国史,高中学世界史,呈历史学习内容呈直线排列。直线排列无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因为我国现阶段施行的仍是九年义务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如果把中国史、世界史分设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为改变这一缺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改为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的排列。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序列,应该说仍未避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重复。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标》取专题型结构,则完全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复。

2.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专题的确定, 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

第一, 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
如必修课程的“历史(Ⅰ)”中的9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能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的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必修课程“历史(Ⅱ)”中的8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必修课程“历史(Ⅲ)”的8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选修课程中各模块中的专题,也都有其相近的教育目标。

第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应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从《高中历史课标》来看,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一般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的时序性。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规律。
二是历史的整体性。由于学习时数的原因,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都在10个以下。如何通过这有限的几个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这是确定专题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以反映历史的整体性。从新课程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也体现了历史整体性这一特点。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三是历史的多样性。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或文化思想领域,其活动都是多姿多彩的。如何通过我们所选择的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确定专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必须体现历史多样性这一特点。从新课程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政治领域中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学生通过这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题学习,无疑会有助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NextPage]

(三)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高中课程中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创。在我国现行的高中课程结构中,即有必修和选课之分。如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选修课程。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仍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分设。但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较现行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就其结构而言,有其本质的区别。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的历史必修课程有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新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在课程内容上,《高中历史课标》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高中历史课标》较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体系上的第三个显著变化,即是依据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及时调整、更新了课程内容。

所谓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其间既包括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同时也包括课程内容表述的方式和语言。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二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历史教科书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发展和进步。三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四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

所谓基础性,实际上强调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一性质,精选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所谓选择性,主要指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要力争做到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能提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对历史课程的不同需求。

依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上作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其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
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适应时代这种需要,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比重。。

如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 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比如选修课程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程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内容、“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内容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内容;选修课程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现行高中历史课程中所没有的。

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总量上看,世界史的内容约占40%。
世界史学习内容的增加,必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4.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
《高中历史课标》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近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呈现了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在研究模式上呈现了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范式转移。《高中历史课标》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予以了积极的关注,所以《高中历史课标》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的新趋势和新成果。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完满地予以解决,所以新课程这些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在问题解决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
 
以上是简略地论述了《高中历史课标》在课程体系方面的主要变化。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课程体系的变革,尽管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之一,但它绝不是课程改革的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改革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达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所规定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还要有赖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