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张小华:唐诗反映的唐朝
顾忠华:再谈历史教学中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钟祖华:悬念设置在历史
唐少华:创造性思维与历
钮昕华:历史学习中的必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彭兴华:教学叙事反思
刘玉广:培养学生证据意
最新热门    
 
刘玉华:中学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时间:2009-10-18 17:19:49  来源:刘玉华
 
中学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南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刘玉华(执笔)

     自担任历史教研员以来,听了不少基层老师的课。但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觉很多老师纯粹是为了考试而教历史,为了教历史而教历史。从而使历史课失去了“灵魂”,成为“恼人”的记忆课。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地诠释和分析,形成历史认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已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人文精神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对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它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加强历史课中的人文教育,历史学科完全可以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一领域“一展身手”,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同时,担当起人文教育重任的历史课也就有了“灵魂”。
于是,我们着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找回历史课在应试教育中失落的“灵魂”,让历史教学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使历史学科成为人文精神培养的一门显学。在课题研究期间,发生了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用硫酸伤害狗熊事件和北京三名少年为泄一时之愤而纵火烧死多人的“蓝极速网吧”事件,虽说这是个别极端事件,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成果
1. 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     

(1)摒弃历史课的“功利主义”
研究从何处着手?我们从反思前20年历史教学着手。文革以后,停止了20多年的历史课得以恢复。历史教学围绕三大任务展开,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的重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国策,我们提出了面向世界的改革开放教育。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又提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反思过去,我们发现以往的德育渗透于历史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政治倾向太强。急风暴雨式的“运动化”教育,表面上似乎成效很大,一旦“教育运动”过去,一旦“伤熊”之类的事件没有了,我们又高忱无忧了。
拿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几十年的教育,结果却发现出国的留学生——时代精英不知祖国历史,不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大有人在。外国人大为惊讶,我们在汗颜之余需要深刻地反思。一部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史,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养分,但为考试而教历史的强烈的功利色彩,爱国主义教育在某些课中成为点缀。另一方面,那就是教育的过于功利性价值取向,使爱国主义教育掺杂着狭隘的民族主义。结果,一旦实行改革开放国策,我们又要为学生补上改革开放教育一课。功利性和狭隘性造成了我们的肤浅,今天不得不发出“守住底线”的的呼吁。
(2)具有时代特征的历史课人文精神的思考
关于人文精神以及和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人文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目前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观点,专家学者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加以阐发。我们的研究不在此下功夫,因为也很难作出一个较划一的标准。我们要研究的是,就目前历史课的人文精神培养主要该从哪些方面来实施?
我们对以下几个问题作了思考:
1)关于时代性问题。
科学技术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也强烈地感受到 “狂轰滥炸”。潮流和时尚掩没着个性,自我的真切感受谈漠了,生活的情感体验褪色了。    
人文精神的弱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后果。从而迫使我们在更高的意义上去关注人的生命性,如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和解放,人的发展和幸福。
关注学生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倡导发扬人的自由解放,倡导人的价值与尊严,是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旋律。
2)关于学科性问题
人文精神的外延很宽泛,其方方面面对人的一生都有着关联与影响。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可能使我们陷入盲目。
人文学科除了历史以外,还有语文、政治、哲学、伦理、艺术等等。我们假设各学科之间的区别,使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有各自的任务。(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撇开学科之间的联系)。许多学者谈到历史意识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也觉得历史意识是历史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方面。理由有二:一是因为其他学科很难完成这一任务;二是历史意识给人智慧,学生可受用终生。
3)关于精神性问题
一个学生的成长面对着三个世界,一个是生活世界,通过家庭、社会的教育、实践,逐渐理解怎样面对现实世界;第二个是知识世界,比如数理化、语文知识,这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进行知识的积累;第三个是心灵世界,心灵世界最广博,最复杂,需要终身教育。心灵世界的认识及其完善,是一步步深化的,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与熏陶,通过启发把它唤醒起来,而不是靠技术的训练所能完成的。
人文精神是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从高的方面看,它提供一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从低的方面看,人文精神推动人们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服务,较少为自己谋取私利和危害社会。
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显现出来,人文素质的提高滋润着人文精神的完善。
(3)历史意识和高尚情操教育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加强历史意识和高尚情操的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学的责任,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
历史意识教育是历史课独特的教育功能。它主要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历史判断和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历史思维。
有人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把一些历史知识教给学生,并以此考查学生,学生可以答得头头是道。当你把内容、观点相反的二组材料交给学生和专家时,学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而专家可以作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学生生活在一个变化在加速,矛盾、冲突和未知世界日益增加的现实世界中。他们无论是对外部社会,还是对生活在其中的自我,必须作出合乎逻辑,忠于事实的正确评判,这种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目前的发展阶段,更可受用终身。因此,历史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去观察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和各种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历史意识的人,能鉴古而察今,察今而予见未来,从而能在变化无穷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高素质的人。
历史给人智慧,有智慧的人还必须有高尚的情操,否则,有智慧的卑劣小人可能对社会潜在破坏性更大。
高尚情操的教育从宏观方面来说,是要“能够陶治学生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操,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结合进来,最终激发学生为创造祖国美好明天,争当21世纪主人而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的热情。”从具体方面来说,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憎恨;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乐于用审美的眼光看事物;有内心感受丰富细腻与独特,并能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有做人讲诚信,能忠于职守;有敬业,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的和谐;等等。


2. 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案例研究 (1) 研究课综述
研究人员根据自身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所在学校有利的条件确定了各自研究课的主题。如课题组成员周浦高级中学金建明老师根据自己擅长“大历史教学”的特点,所任教的学校又是区重点学校,学生素质相对比较高,确定了“《鸦片战争》——在世纪转折点上”作为自己的研究课的课题。丁建光老师任教的祝桥高级中学在张闻天故居附近,其中一堂研究课的主题是结合参观张闻天故居渗透爱国、敬业等人文精神。老港中学曹军老师的书法有一定的造诣,同时又懂电脑,所以他选定的公开征询意见的研究课主题是《文字演变和书法欣赏》。大团中学周月军老师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和改革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有一定的研究,他确定的研究课主题是《罗斯福新政》。
(2)案例分析举例
案例四:(其它案例详见附录《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生命的历程》
              ——感悟张闻天
(一)教学设计
我任教的祝桥高级中学在张闻天故居附近,我和课题组其他成员讨论后决定,结合参观张闻天故居开一节研究课,这节研究课主要探索以实地考察为特征的乡土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在这节课上主要培养学生爱国、进取、历史使命感等人文精神。
在“《生命的历程》——感悟张闻天”一课中我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在形式上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突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在内容上,我跳出书本的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张闻天故居”,同时组织学生去查找有关张闻天光辉事迹的材料。学生在参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从张闻天同志的业绩中感悟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应该怎样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
    根据课的形式和内容我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张闻天故居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在追寻先辈业绩的过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通过学生参观感悟提升人文素养。
(3)通过学生对有关张闻天史料收集、整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历史学习能力。
在教学步骤上分为三步:1、史料交流  2、讨论升华3、参观质疑。教学重点确定为张闻天时代精神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教学难点为学生的质疑。
(二)教学过程
(1)在张闻天故居会议室进行有关张闻天材料的交流
学生到了“张闻天故居”后,我借用了故居的会议室,让同学进行有关张闻天同志的材料交流。因为事前已经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回去查找张闻天不同时期的一些典型事例。所以,同学们交流得十分热烈。
(2)在张闻天故居会议室结合思考题“张闻天的革命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进行讨论
施燕同学结合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中的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张闻天就是这20 个字的最好写照。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张闻天从17、18岁时就积极投身于伟大的反帝爱国斗争当中,并立志在为社会主义奋斗中“做一个小卒”,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实事求是、以诚为本、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移。作为现代学生应该学习张闻天的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一步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张月同学结合张闻天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的意义只在发展人生”“生命的可爱就在变动、创新,在奋斗中间,在与最大的障碍物战争的中间,在为了一种理想或是一种幻想贡献一切的中间,生命才达到最高潮,人生才有意义。”她认为作为青年学生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因为现代青年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道德伦理观,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没有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在拥有先进的科技与发达的经济之时,其生存的意义何在!而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何存!
陈颖同学谈到张闻天的演讲《论青年的修养》,认为修养就是一个人的素质。张闻天那个时代青年的修养就是要有坚定高尚的理想,要灵活、机动、创造性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且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到底,在此过程中还要有古代哲人那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作为现代青年的修养应该具备公民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科技创新意识及竞争合作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胸怀中国、拥抱世界的现代人。
(3)参观张闻天故居
我结合一些照片、实物讲述了张闻天从一个农家孩子成长为五四青年、从一个五四青年变成一位革命的志士,并为革命的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学生围绕在周围认真地听取着、观察着。当我介绍到“1979年由陈云主持为张闻天开追悼会照片时,张闻天的妻子刘英在一旁微笑”,其中有一个叫张红的同学发出“咦”的一声,表示很不理解,接着她就问:“开追悼会应该是一件悲伤的事情,刘英怎么会微笑呢?”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马上让同学们进行讨论。
[实录]
师:我们都知道张闻天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但是在1976年被林彪、“四人帮”一伙迫害致死。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张在1979年8月为张闻天同志补开追悼会的照片。(照片中站在一旁的张闻天妻子刘英在微笑)
生:开追悼会应该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刘英怎么会微笑呢?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请同学们讨论。
生:刘英微笑,是由于张闻天终于得到了平反,这是人民对张闻天一生的肯定,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师:有道理,那么张闻天究竟有哪些伟大的功绩呢?
生: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张闻天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比如在遵义会议时期,他发挥了别人无法取代的重大作用,作了《遵义会议决议》报告,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
师:回答的很好。当然张闻天的伟大业绩还有许多,还有许多令我们值得学习的高贵品质。
师:那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生:我认为,张闻天被迫害只有3年就得到平反,这是令刘英意想不到的,所以她笑了。
师:那为什么她意想不到呢?
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的革命先辈被迫害,比如刘少奇、彭德怀等,在那时他们都没有得到平反,而张闻天是最早的一个。
师:确实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一次灾难。
生:我认为刘英的微笑是由于她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希望,这是她所期待的,也是张闻天所期待的。
(三)分析
(1)以实地考查为特征的乡土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
它具有亲近感,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到了实地后,学生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被拉近了;它具有兴奋感,实物、图片所营造的“氛围”是教室中难以达到的。
(2)质疑、讨论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学生的“疑”是教师“导”的起点,利用好学生在课上的每一次有火花的提问,通过师生共同讨论,进行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除了学生提问外,老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预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共同讨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3)本课也存在着一些非常明显的不足,如在史料交流后马上进行讨论,这样的讨论容易流于形式。部分学生由于产生了一种急切地想看张闻天故居的心理,所以无心参与讨论;而参与讨论的同学由于没有经过实地参观这一环,所谈的东西有些不是出之肺腑,就不免流露出空话和套话。经过本课的实践,我们认为,在以实地考察为特征的乡土史教学中,它的理想程序应该是:1.课前史料收集2.实地考察和学生质疑3.讨论和升华
3.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研究
(1)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与方法之一:以问题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以问题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途径。问题教学法是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方法。
在“《鸦片战争》——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课中,(详见附录:案例一)设计了两个拓展性的研究问题:
1)西方主导下的全球殖民扩张:手段、目的和后果
2)我们输了——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
通过对西方殖民运动的动力、机制、效应等研究,将鸦片战争这个历史性事件纳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完成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与世界大势的有机连接,拓展了学生的历史视野,在对西方殖民扩张目的的鉴别中,提炼一种历史运作的机制意识,克服机械类比的认知惰性,培养了一种追问求真的历史判断与历史思维;通过分析一个“天朝大国”究竟是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地惨败给另一个新兴世界霸主的原因,借助于这个历史场景的沉重厚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而辨证的历史运思。
在《罗斯福新政》一课中,(详见附录:案例二)通过“你所知道的罗斯福?‘新政’是否适合所有资本主义世界?如何理解不同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三个问题的引入,并伴以一定的史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在不断讨论、思考和交流中使知识内化,进而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
在《英、法绥靖政策和欧洲战争危机的加深》一课中,(详见附录:案例三)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知识点,即:“希特勒上台后是如何把德国变成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和“日本在亚洲的侵略扩张”的回顾后,就提出问题:“当同属于所谓‘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日本在亚洲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后,德国有什么连锁反应呢?”进而导入新课。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沉浸于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深人探究的主动性。教师在介绍“绥靖政策”时,先是设问:“德国吞并奥地利是德国法西斯第一次名目张胆越出国界,吞并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行径,破坏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条约的有关规定?”在学生明确“破坏了《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后,再设问:“对此,英、法等国采取了什么态度?”“英、法、美承认德奥合并,意味着什么?”。教师通过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让学生沿阶梯而上,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教师在介绍关于慕尼黑会议的有关过程后,设问:“英法等国擅自作主把捷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他们是签订了协约的,公开的,怎么说是阴谋呢?”通过创设出其不意,又极富思考性、发散型问题,使学生对一些貌似平常的问题做一些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通过设问:“苏联该不该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让学生不拘泥于教材的材料和观点,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畅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研讨有关史料,使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大胆提出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辨别、分析问题和历史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引导学生质疑解答,能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途径与方法之二:实地考察和人物专访
我们在前面的“《生命的历程》——感悟张闻天”案例中对实地考察有详细的述评,在此,不再赘述了。至于人物专访,我区一所学校高一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小组,对镇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进行了专访。他们研究的课题是《英雄模范人物的信念与理想来自何方》。
在访问中,学生和老人们促膝交谈。一次、二次、三次,学生逐渐从表象进入老同志的心灵,在心灵与心灵的交互对话中,理想、情感得以升华。参与的学生纷纷受到心灵的洗礼,感慨万千。
实地参观考察和人物专访,使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中,在学生与模范人物的“对话”中,接纳了英雄人物的理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在内化中得到了不经意地升华,这样的人文精神培养,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途径与方法之三: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课外兴趣专题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中华民族以惊人的韧性和包容精神,持续而富于独创性地发展自己的文化。在人文精神失落的今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设课外兴趣专题课能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在《文字演变和书法欣赏》一课中,(详见附录:案例五)由于涉及到许多作品图片,因此专门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增强效果。课一开始,幽雅的音乐马上吸引住了学生。在书法作品欣赏时,学生在电脑屏幕上可以看到大量的书法作品。在图、文、声等多种信息对感官的刺激中,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着美的熏陶。同时,通过对王羲之、怀素二位书法家事迹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取得重大成就、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不论是哪行哪业的,也不论他怎样聪明,对所从事的事情有多么大的兴趣,都必须经过勤学苦练,并且要善于学习。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帮助。通过对文字的认识和体会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有些古老的文字随着所在国家的灭亡而消亡了,多数文字由象形逐渐走向拼音,只有汉字形声表意,历千年而不衰。它还产生了中华民族的一门传统艺术——书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它载下了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它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通过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使同学们从作品中体会到了作品的内涵,感受到美的存在。而美能陶冶情操,激励人奋发向上,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美的追求。
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们还领悟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风貌,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多地体会到自身对民族、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感,唤起个人的自觉意识。
(2)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归纳出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是——“二特三内化”。
“二特”是指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要发挥教师的特长和依据学生的特点。
“三内化”是指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要注重在认知感悟中内化、在实地考察访问中内化和在质疑讨论中内化。
“二特三内化”策略的依据一是对实证研究的归纳和提炼;二是上海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具体运用。

                               分析与讨论

1.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中要有机结合科学精神教育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两翼,两者本无轻重伯仲之分。纵观中外历史,任何一个伟大灿烂、文明辉煌的时期,远的如古代希腊、罗马时期,近的如资本主义发展以来的西方各国,无不是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和进步、物质经济有巨大发展,而在同时,整个社会也必然有一种伟大深远的思想所指引,精神所支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我们,若不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很有可能要走入一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功利化、庸俗化和非理性非精神化的时代,人性的扭曲,价值理性的式微,人文精神的失落必将引起一系列的恶果。
我们认为现在倡导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和统一。我们在强调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并不排斥科学精神的培养。相反,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收集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非常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也就是某些学者所说的科学的人文主义。
2.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跟科学知识教育却在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有着较多的相似之处。研究性学习往往以问题为抓手,强调参与、体验和内化,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样强调问题的设计、讨论的参与;强调体验和内化。
人文精神的培养跟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同,科学知识是理性的,逻辑的,掌握它,主要依靠左半球大脑的功能。人文精神是形象的,情感的,掌握它主要依赖大脑右半球。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采用与科学教育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主要的不是教,而是化,人文精神培养强调的是化育。
3.人文精神的培养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1)教师是实施人文精神培养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人才的关键。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不断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应具有高尚的师德,较强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因素,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质量,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3)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充分地发现和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为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在教学中,要制造一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宽容的民主气氛,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思维品质。

附录:《历史课人文精神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历史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2.《“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研讨会综述》刘京希《新华文摘》2001年第8期转摘
3.《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纪宝成《新华文摘》2001年第5期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0/30
4.《培养人文精神  实施“以德育人”》教育参考2001年7~8期合刊P23~25
5.《教学任务与案例分析》顾泠沅《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3期
6.《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李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3期
7.《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王志刚《上海教育》2001年第13期
8.《历史教学的现代视角》徐仁云《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1年第6期
9.《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廖耀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2年第3期
10.《提高人文素质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朱长超《教育参考》2001/9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