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梦想中国:中国各省名称
田振国:历史教学要寻找
杨国:历史金考卷经典原
德国:美茵兹中学开展二
德国:历史教育教学生反
英国:学生二战历史知识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
最新热门    
 
朱汉国:历史教育的新阶段

时间:2009-10-18 17:19:59  来源:朱汉国
 

今年秋季,高中课改就要在山东、海南、广东、宁夏四个实验区展开。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由此将从义务教育阶段转向基础教育全面铺开的新阶段。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为依据,融入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值此新课改培训进行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汉国教授。

 

历史教育的新阶段

——访新课标研制组组长朱汉国教授

 

人文+社会

 

记者:朱教授,您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4月经由教育部颁布实施。您作为课程标准编制组组长,对新课标所体现的历史教育新理念必然是了熟于心的,课程体系的新变化也是最清楚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朱汉国教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方案,结合历史科目本身的特点,经由课标编制组的努力,几经修改才完成的。去年4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了单行本。

 

这个课程标准,构建起了新的课程体系。这可以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去理解:

 

在课程目标上,《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在课程结构上,《标准》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改变了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课程内容上,《标准》作了革新,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记者: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都反复出现这样几个“关键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朱汉国教授:这是课程目标的三个层面。在《课程方案》里边,这是一个总的要求;在每一个具体的科目里边,要把这三个层面和本科目的特点结合起来,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

 

概括地说,这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换句话说,在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不但要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能力,还要了解学生是如何掌握这些知识、能力的,这些知识、能力对他的意义是什么。

 

这三个层面上的课程目标的提出,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特点。比如,在思想情感教育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了起来。


模块+专题

 

记者:我记得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历史教材是以时间为线索的简明通史的形式,中国历史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开始,经过各个朝代,一直讲到共和国建立;世界史也是,从几大文明古国讲到“二战”。我看现在的《课程标准》里边,是一个个模块,就像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模块似的。

 

朱汉国教授:是这样的。因为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学习模块构成。最大是“学习领域”,这是一个跨科目的概念。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历史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同属于这个领域的还有地理与思想政治。科目下边是模块,就是学习的“要点”。

 

《高中历史课标》依此设置了9个学习模块。必修(I)、(II)、(III),和六个选修模块。

 

记者:这种模块的课程结构,会不会使学生难以获得对历史全貌的认识呢?

 

朱汉国教授:设置模块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各个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在每一个模块里边,又有确定的专题,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突破以往的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举个例子说罢——比如选修课程(二)。在这个模块下,有七个专题和一个教学活动建议。七个专题,从托马斯·阿奎那开始,经过斯宾诺莎、卢梭,和《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权利法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直到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这些史实,就能够勾勒出一幅比较全面的“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风云图,时间上全面涵盖近代,空间上又放眼世界。

 

这种模块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上一世纪中期,咱们国家的历史教育遵循全循环制,初中学习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再学习一遍。后来,逐渐变为初中学习中国史,高中学习世界史,学习内容呈直线排列。这种课程体系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因为在完成高中学业之前,他们被“分流”掉了。90年代开始,又有些变化,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这样的课程是部分循环的。

 

再说说专题。设定那个专题、不设定那个专题,标准是两条,也可以说是两个基本理念:首先,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第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里有三个维度:时序性、整体性、多样性。


必修+选修

 

记者:以前的历史课程也有必修和选修:学理科的学生只学中国近现代史,而不必学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

 

朱汉国教授:这个还是不一样的。必修和选修虽然不是这次课改的新创,但与以前的必修、选修有本质的区别:以前是把某一段历史内容人为划定必修或选修,这次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特别是选修课程的6个模块,体现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记者:这次《课程标准》中选修内容的设立,是一个“亮点”。读《课程标准》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上高中,就把这六个选修的内容都学一遍。

 

朱汉国教授:选修课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探索历史的奥秘”中“人类起源之谜”,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它其实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相渗透交叉的。新课程这些内容的增加,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多领域研究方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体现了“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和“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和协同运用”的理念。其他如“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实践”“战争与和平”,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从内容的选择上也可以看出,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将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并逐步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记者:《课程标准》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应该是有刚性的。它的作用可不可以用国家2000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来比拟?以前的说法叫做“一‘纲’多本”,看来现在要改过来,叫“一‘标’多本”了。

 

朱汉国教授:在《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这里面有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也有些是建议性质的。比如编写教科书,第一条“严格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这是硬性的;第三条“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第五条中“增强可读性”,这些就是弹性的规定了。

 

《课程标准》是必须要遵照执行的,教材却不会只有一种,必然会有多种教材出现的。现在按照初中课标编写的教材就有新世纪版、人教版、苏教版等。

 

记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时代性。比如“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如何履行职责的”“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事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等等。这些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比较多的,它们所体现的观念是很新鲜的——历史不再是叙述过去的、干巴巴的“故事”了,而是血脉流淌的生命运动。这一点,请您谈一谈。

 

朱汉国教授:是这样的。我就说说时代性吧。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时代的气息;反映时代的进步;展示学科发展趋势,及时吸收学科新成果;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时代性,既是思想的,又是课程内容表述方式的和语言的,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

 

本着这种原则,你可以看到,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内容上作了大胆的调整和更新。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这次课改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课程资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上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强调“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这些说法,都是非常新颖的。这是不是人们所说的SWOT技术?

 

朱汉国教授:有两种课程资源,物质的和人力的。物质的,譬如教材、教学设备、历史音像资料、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存——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人力的,譬如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因为他的素质最终决定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SWOT技术,有一个基础性的理念,就是关于课程资源的——它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也是非常宽泛的,也强调整合所有有用的因素,并把它们作为课程资源。

 

最后我要说一句,课程体系的变革,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之一,但它绝不是课程改革的全部内容和终极目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