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中外历史教科书比较与未
马卫东:国外历史教学现
专题Ⅲ专题二第3课 《中
专题Ⅲ专题二第2课 《中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最新热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标准解读

时间:2009-10-18 17:21:17  来源:课标研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标准解读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746/archives/2007/476245.shtml

 

一、关于本学习模块的说明

  (一) 对本模块历史人物遴选原则的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选修课程之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共精心遴选了22位历史人物,通过这些历史人物,构建起一个新的中外历史人物的知识体系,以其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历史人物的角度,学会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古往今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载之于史书上的人物何止千万?但为什么在内容标准中选择的“这些”而不是“那些”历史人物?而在同一类历史人物中,为什么选择的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必须应回答的问题,换言之,在本模块研制过程中,遴选历史人物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选修课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遴选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以下两条原则:

1、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相结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涌现过无数的历史人物。从纵向看,有远古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物;从地域上看,既有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也有历史人物汇中的中国与外国之别;从横向上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代表人物。这就使得在历史人物领域呈现出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时段性与空间分布,就成为人物遴选的两把重要的标尺。

   所谓典型性、代表性,是指一个历史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他们或者是一个历史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或者是对历史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实现所选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同时考虑到选择对象纵跨千年,横贯中外,我们首先参照通常的历史分期进行基本的分段和历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六个方面的简明归类,形成《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个总的学习专题之下的六个小专题,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在这六个方面或者说是六个小专题的基础上再行反复比较和精心遴选,从而形成现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中所看到的内容,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东西方的先哲如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亚洲觉醒”的先驱如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杰出的科学家如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顿、爱因斯坦。所选人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也有思想家、科学家。

   上述所遴选的历史人物从其所代表的某一个方面而言,其典型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不仅代表着一个时代,对其同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有力地影响了后来历史的发展方向。如在古代中国,秦始皇所建立的大一统的秦帝国,无论从制度创设还是版图规划,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之深远是极其巨大的——废分封、立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乃至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措施,影响中国社会发展两千多年,作为这一制度的奠基者和创始者——秦始皇,是我们在学习和探究古代中国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人物。又如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荣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在美国开国史上的每一件重大事件无不与之有关,因此他又被美国人誉为“国父”、“开国元勋”等,而他所参与领导开创的美国民主制度和立国原则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后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更是既远且巨,同时,华盛顿的人格魅力也让后人凭生无限的景慕之情。再如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历史进入20世纪后,随着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这些地区众多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第一步必须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族国家;第二步则是进行全面的改革,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从总体上看,当时大多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土耳其则在凯末尔的领导下,经过民族革命战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世俗化改革,建立了共和国,在较大程度上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因此,土耳其凯末尔革命成为开创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方面的一个代表性事件。

  课标在坚持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原则上,在人物的具体遴选上也有所侧重——中国历史方面的人物占到了大约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外国方面的人物约占百分之六十五。这与《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标中的中外内容结构比例是基本一致的,体现了了解中国国情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并重的思路。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们还注重遴选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史方面有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世界史方面有牛顿、爱因斯坦。如果单单从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力而言,中外之间的科学家确不能等量齐观,但就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与时段性分布来看,他们又各具特色。

  总之,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说,既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必须应避免这种做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历史人物的精心遴选,因此,把握历史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及其时段方面的分布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原则。

   2、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

  由于历史知识所具有的无限的包容性和延伸性的特点,我们绝不可能达到去了解历史上所有的人物,而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作为典型和示范,通过对他们的活动的了解、剖析,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物身上所发散出的时代特征,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判断力。这种学习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结果,这种过程既是一个感受历史、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作为的过程,因此在涉及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应尽量避免出现向学生灌输那种唯一的、武断的结论。从确定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立意而言,决不是想通过这一模块而穷尽全部的历史人物,使学生成为一个“人物辞典”,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个人生活等,事无巨细统统掌握,而是在于通过对有限的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进行基本的方法训练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立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人生态度。

  1、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高中历史课程开设选修内容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一般而言,它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层次性更形明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关注。但是,正由于它是建立在必修课程基础之上的内容,如何处理与把握同必修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的原则是,既要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关注学生在学完历史必修课程内容之后所达到的认知水平与课程改革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做到必修与选修内容的平稳过渡和顺畅连接;又要注重选修课程在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适度深化,力求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或内容过于艰深和复杂。

    具体而言,本模块对历史人物的遴选,参考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等教学文件中的内容,在遵循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时段分布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尽量避免增加全新的历史人物信息,以减低教师在接受课标内容方面的难度;而所增加者,主要为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析、重要活动介绍、与重大历史事件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历史影响与功过得失剖析、对历史人物进评价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介绍等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主要活动的过程中,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对必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适当延伸,也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一大特色。

 

 

(二)对本模块学习目标的说明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最后一段文字,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对本模块的学习目标作了具体规定。

    第一,对于本模块的知识目标,相关的内容标准中都通过行为动词的形式,如“简述”、“列举”、 “了解”、“讲述”、“概述”、“评述”等,作了具体描述和规定。这些描述和规定都是针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而言的。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引起后人兴味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各类人等的参与,更因为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生物,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性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成为人们研究、思索、评品的重点。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分布状况就决定了历史人物的层次性和多元化,而每一个历史人物所秉具的时代特点和个体特性又决定了其在总体上就凸显出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就具体的知识目标而言,课程标准中的每一条主项和谓项之间并不是套用固定的格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要求——课标基本上是结合各个历史人物的活动特点或某一重要侧面来提出的知识目标要求。一般来讲,课标内容的表述形式是:对历史人物的知识目标与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运用等能力要求紧密衔接,前面是知识目标,紧接而来的是具体的能力目标的要求。如对于历史人物孔子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于华盛顿,是“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贡献”。在这里,课标将孔子定位于思想家和文化先哲,了解其生平、主要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就是课标的题中应有之意,如果没有对有关孔子基本情况的了解,也就无法探究历史上的孔子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被尊崇、其思想被不断衍射、传演的历史,无法探究孔子在中国和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同样,华盛顿主要的和突出的贡献在于其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和就任开国总统期间的作为,换言之,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前后的历史风暴塑造了华盛顿这样的伟人,如果对相关的历史史实一无所知,进行所谓的人物评价也就成了缘木求鱼之举。

    这里自然也就涉及到能力与知识、技能、技巧之间的关系问题。知识是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离开了知识,历史教育就成了无米之炊,各种各样的教育目标如能力、态度、情感人格就无法达成;而知识的获取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再现、再认及运用这些知识,即运用已经知道的知识、方法去重现并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如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所说:“应当强调能力同知识、技能、技巧的紧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能力依赖于知识、技能和技巧——能力是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知识、技能、技巧依赖于能力——获得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与其他条件(例如教学的质量)一起也依赖于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有能力才有可能较快地、较容易地、较巩固地和较深刻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技巧、技能。”知识与能力的紧密关联与交叉,就要求我们在讨论历史学习目标时必须避免割裂两者的关系,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二,课标同时提出了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及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方面的能力要求。这就是“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所处时代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也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必然性实际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性的体现,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时所指出的:“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表是会出现的,——或好或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反过来,偶然性作为必然性的补充,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又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在历史上,一个伟大人物的能力、个性和行为模式直接影响着事件的外在特征、有力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的事例屡见不鲜。而在科学史上,某个个人的创新性发现对人类社会所起的推动作用,同样也是不胜枚举,如牛顿、爱因斯坦等。

    强调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实际上还包含着对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标准。历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多变的,它有高歌猛进的进步时代,也有回波逆折的黑暗时期。科学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是看其是否顺应历史进步的潮流,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为满足这种趋势而担负起发起和促起实现的责任。同时,在这一评价体系中,还应科学区分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避免出现以偏盖全、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标准的认识偏差。这实际上构成了历史思维、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

    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问题。实际上,这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一样,历史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之中的内容,脱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收获,历史教育也就是一个失败的教育。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型时代,知识形态已从积累式的增长转到批判式的增长,从以命题为中心转道以问题为中心,从一个纯粹的理性过程转到一个诉诸于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过程。这种“诉诸于学习者整个心灵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的体验、培养和熏陶的过程。因此,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生存环境的能力,确立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内容标准分析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以源源流长、连绵不绝而著称。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秦朝大一统国家的创建、盛唐气象和“康乾盛世”是中华文明承继、繁盛的关键阶段。这三个鼎盛时期的形成与出现,尽管有着诸多的社会历史原因,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三位历史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可否认的。在他们身上,浓聚着彼时彼地的时代特性,他们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促进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时代性代表人物。

    评价古代中国历史人物,首先需要了解其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把握其政治活动的主体脉络,注意观察其超出他的前代人之处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以此来揭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政治活动的规律,直至对他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东至大海、西至青藏高原、南至岭南、北抵河套、阴山、辽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秦始皇为了适应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

    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则是另一类历史人物的典型。他于隋末大群雄并起的动乱之际,促使其父李渊起兵,采取各种较为妥善的政策,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主潮,成为唐帝国的真正创建者,其雄才大略初步展露。即位之后,唐太宗通过各项政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从而促使经济复苏乃至繁荣,同时,唐太宗用兵突厥,重开丝路,安抚边疆各族,完善科举制度等,都成为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从而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走向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康乾时期是古代中国社会“最后的辉煌”。康熙在位的60年间,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部,统一回部;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有力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在探讨上述历史人物活动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时,要充分注意创造民主、活泼、和谐的探讨氛围,要使这种探讨由原先的封闭走向开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大胆地独立自主地开展人物探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指导学生结合客观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来把握社会变革的特点,把握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与中华文明发展、嬗变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重大活动的本质特性性;要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运用史料,力避空泛、片面、主观和机械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历史分析”, 从而达到科学、全面、客观地探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

(二)东西方的先哲

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巨变的时期,是地球上的人们意识到理性和真理的年代。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量世界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精神领袖,他们以各自的智慧思索着善与恶、理性与真理、伦理与生活等人类文明的命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人类的精神之花变得五彩缤纷,具有民族特性的、区域特性的文明开始生长,他们构建了人类文明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基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对思想家的探究,固然需要把握其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等,但思想家的生平及其生活的时代也应是我们关注的内容,因为后者对其思想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孔子诞生于古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的春秋时代,他热衷于政治,总想当官,但始终都未能如愿,他通过讲学而评论时事,独抒己见。他的思想和主张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是他的思想核心,并据此提出了他的政治理想、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他的教育思想已超出教育的范畴而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他整理的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历史文献,既是讲学的教材,又成为后世的儒家经典。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这对中华文明的生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之深远,是中国任何一个思想家或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在与孔子同一时代的西方地中海沿岸,素以爱好思考的古希腊人也在对物质世界的性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代表性人物。作为苏格拉底的门生,柏拉图曾出游四方,从事办学和著述,一生留下近30部作品,创建起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在此基础上,柏拉图建立了他的政治学说,描绘出一幅“理想国”的图景。亚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图的学园里就学,后又出任马其顿宫廷亚历山大王子的教师,他一生涉猎广泛,在许多学科卓有建树。他为后世留下的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 名言,成为他探索理性、探索真理的真实写照,也成为照亮后世的精神之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突破了固有宗教神话的束缚,充满着理性而睿智的思辩,透射出可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光华。

    高中阶段提出对东西方先哲思想的了解,更多的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而并非是从哲学专业的角度,这里切忌将课程内容挖掘地过深,以至混同于某些大学课程,从而大大超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要指导学生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对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有一些较多的了解即可。在此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东西方思想家在思索的问题本身、思考角度等方面有那些共同点和差别,从而使学生对人类文明在生成过程中的多元性有一个直接的感知和认识过程,培养为了真理而不懈追求的精神。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从16至19世纪初年是世界历史出现巨大社会变迁的时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崛起的资产阶级为了确立自己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使国家机器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同封建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先后发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开辟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大革命风暴中,诞生了一批杰出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他们是革命时代的产物,更是这个革命时代的象征。时势和英雄的关系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经典性诠释。

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首先要注意把握本专题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方面的史实,这也是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内容标准中规定:“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 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代表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人的主要活动与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他们都“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与封建势力的战争中,打破旧有的统治规范,建设起一种新的政治体制,他们是军事家,更是政治家。克伦威尔于国会军不断失利之际自行组建骑兵队,大败骑士党的军队,挽救了英国革命,随后带队进入伦敦,控制国会,并率军粉碎骑士党的叛乱,处决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之后又出征爱尔兰、苏格兰,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作为总司令的华盛顿所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英国正规军,而他所率领的是一批刚刚拿起武器的普通民众。华盛顿屡败屡战,毫不气馁,训练部队,争取时机,取得萨拉托加大捷,从此扭转了战局,并获得了法国等国的军事援助。约克敦战役的全胜,为美国独立铺平了道路。1789年,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一位总统,并于连任之后毅然引退,为美国的民主政治树立了光辉典范。而拿破仑作为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一生或许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他于法国大革命最为危急的时刻,挽狂澜于既倒,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与此同时,他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稳定局势,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一个高效集权的国家机器,进行教育和法律改革,相继颁布各项法典,开创了法国历史上的拿破仑时代。对于拿破仑这些有力推动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宣告欧洲新社会政治制度的内容,历史学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拿破仑对外战争所引发的帝国危机并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垮台,也应作为拿破仑时代的一部分,纳入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在重点把握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人重大活动的基础上,应同时关注他们在这些重大活动中的具体史实。如华盛顿的出身及其出任北美大陆军司令的关系,他在美国独立战争初期屡败屡战的情况下,对大陆军的成功组织和训练过程,他指挥战争的军事艺术与个人魅力对部队凝聚力的作用,独立战争胜利后对军队的告别演说及总统就职演说,以及他连任两届总统后毅然引退去继续当他的庄园主等等;再如拿破仑,他共指挥过大小战役60多次,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指挥马仑哥、奥斯特利茨、瓦格拉姆等战役中所迸发出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和魄力,他的冒险精神在只身乘船从埃及返归巴黎发动“雾月政变”、逃离厄尔巴岛重返巴黎赶走路易十八的过程中也时有所现。上述人物的件件具体史实,分开来看,或许是零碎的、偶然的,但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看,就能理出其一生有机的生活脉络,从一件件偶然的事情中看出其必然的性质,从而揭示出这个历史人物一生活动的规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必修或其他选修课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上述历史人物的许多内容,但必修或其他选修课程所关注的是在历史纵向发展的一个侧面中,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及其作用,是以历史事件为经,人物为纬;而历史人物评说所关注的是个人在历史宏大场面中的作用,探讨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是以人物为经,历史事件为纬。这也是本专题内容与必修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不同之处。

    再次,如果说我们仅仅满足于了解了历史人物的生平、个性及其重大活动史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这还不是本专题所追求的最为重要的目标。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主要活动,目的在于探讨个人与历史发展的关系,探究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对此,内容标准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分析克伦威尔的功过、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讨论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要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进行历史地客观地分析,看他在重大活动中的举措,与他的前代人相比有那些是创新的东西。同时,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还要求我们必须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高度来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避免单纯从道德或心理动机的角度、用“好人”还是“坏人”的判定而不是用历史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当然,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当时的社会效果与长远的历史影响之间往往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结合体,因此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分清历史人物活动的主流与支流的原则,这种逐步探究深入的过程、理清错综复杂的矛盾的过程,就是学习科学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过程,也是使人成熟和睿智起来的过程。

(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19世纪是一个急剧动荡的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世界扩张和它们之间相互争夺,亚洲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殖民者掠夺的对象,而传统的封建国家普遍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西方殖民主义扩张的过程,同时也是被压迫、受剥削的亚洲各族人民反抗殖民暴力的过程。随着亚洲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接受西方教育和政治观念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民族主义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成功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而且也向亚洲的民族解放先驱们提出了社会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这样,在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并确立100多年后的20世纪初,正当西方殖民体系即将完成之时,在东方开始出现以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建立主权国家的发展经济文化为目标的民族民主运动。亚洲进入了“东方的觉醒”时期。它是亚洲各国人民有组织反抗殖民侵略的开始,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反殖民革命领导舞台的标志。这场民族民主运动很快席卷了东亚的中国、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南亚的印度、西亚的土耳其和广大的阿拉伯地区,并深深影响着亚洲各民族的独立建国运动和它们在新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亚洲觉醒”的过程中,因所在地域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的孙中山、印度的甘地和土耳其的凯末尔。

    孙中山早年接受西方式的教育,不满清王朝的政治腐败,向往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在1894年上书被拒后,转向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先后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将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明确提出以夺取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为革命的目标。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引发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这是孙中山长期的革命鼓动和斗争实践推动的结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本人的革命经历和世界形势的变化促使他不断修正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发动一系列革命斗争,逐步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人。

    与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主要采取了非暴力抵抗的形式,并且绵延达30多年,直到获得完全独立。印度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历史是和甘地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甘地有在英国留学的经历,有在南非领导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成功斗争实践,1915年他回到印度,开始了争取印度自治的30年征程,并逐步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政治思想——甘地主义。在甘地和印度人民的坚持斗争下,印度最终于1947年赢得了独立,甘地也因其在印度独立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影响而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入同盟国集团的土耳其由于战败而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凯末尔以一名军队高级将领的身份加入到土耳其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来的。他以优秀的军事才能和强烈的民族意识,组成召开东部各省护权大会,为土耳其的民族解放奠定了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在民族独立战争胜利后,凯末尔又领导开展了把土耳其建设成现代文明国家、塑造新土耳其人的艰难任务。他领导废除了代表封建君权的苏丹制,废除了代表封建神权哈里发制,从而摧毁了土耳其封建政权的主要支柱,并积极实行教育改革,发展经济,实现世俗化改革。这样,到1938年凯末尔去世时,一个新的土耳其已经建立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充分把握历史人物基本活动的基础上,恰当分析和评价每位人物在领导各自国家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和作用。其次,作为亚洲觉醒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既是亚洲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代表,也代表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要注意从20世纪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和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高度来审视和探究上述历史人物的各项活动,要认识到亚洲各国对争取独立和富强道路的选择是由本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与重要历史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追求目标有关。要在探究中,学习和感悟民族解放的先驱们为了国家独立和富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的精神,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共同成长的意识。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在推动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新的社会现象,如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劳动者依附性的强化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多等。伴随着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人们由于理解和认识的视角不同,从而也出现了对工业文明及其衍生物的不同认识和判断。工人运动 作为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兴起到19世纪中叶,出现社会主义思潮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进一步发展成一种社会运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在广泛吸收人类知识精华并加以改造的基础上,在认真考察工人运动现状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正是基于这两大发现,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正式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必然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投身于实际的工人运动实践中,帮助“正义者同盟”改组,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资本主义确立的背景下,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后来所称的第一国际。通过亲身的斗争实践和敏锐观察,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着不断完善。透过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社会批判与超越,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两位伟大思想家在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社会批判中所闪射出的理性智慧和不懈探索精神,他们顽强执着而积极乐观的信念,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理解的内容,它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目标。

    俄国十月革命是与列宁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探索俄国革命的道路,历经艰难,经受了关押、流放和漂泊异乡等苦难,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宁秘密返回俄国,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适应俄国人民“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提出了《四月提纲》,领导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路线,赢得了俄国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之后,列宁根据俄国落后的经济实际,积极开展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迅速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以社会主义方式去清除资本主义模式下没有清除的俄国现代化的阻碍,从而有利推动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不懈探索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的突出贡献,为人类历史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正如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的关系一样,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与毛泽东、邓小平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从中共一大、三湾改编、井冈山红色根据地的创建、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到延安时期的理论创新、抗日战争中独立游击战的开展、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新中国的诞生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继毛泽东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进行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有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经历。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领导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上述历史人物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从本本出发,教条地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的句子,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产阶级革命家,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创新,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品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

(六)杰出的科学家

    科学技术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产物。一般认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和技术形成于17世纪,到18世纪末科学的主要理论成果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而技术的最重要进展是蒸汽动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以及风力和水力成为工业的原动机。但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转折关头,我们总是能够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出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中心之一,其科学技术有着较为丰厚的历史和内容。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除这此之外,中国的中医药学是最具民族特色的科学成果之一。李时珍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多年行医、走访长江、黄河流域众多地方并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的就基础上,撰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专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延及中国近代,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美国的学生,回国后担任铁路工程师,率领中国工程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踏勘并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成为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并为建立中国铁路近代化制度作出了卓越贡献。李四光从地质运动的观点出发所建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成为世界地质学界具有独创性的学说,此后,他所建立的一些理论模型对我国的石油探测和地震预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科学成就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而言,他们绝不可能与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比肩,但就中国而言,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人物。

    在世界科学史上,牛顿、爱因斯坦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和最广为人知的科学家之一,没有他们,科学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方向将会改变。在同时代的一些人看来,牛顿或许是一个孤傲、与世隔绝、有偏执狂的人物,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震古铄今,他完成了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在天文学、力学、光学、数学等很多领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在力学上所构建的物质世界的普遍的力学体系,把科学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牛顿之后,同样被科学界尊崇为天才是爱因斯坦,他对科学最令人震惊的贡献,不是来自实验室的成果,而是“思维实验”——他创建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变革了近三百年来的物理学时空观,而以崭新的时空观建立起全新的物理学知识体系,它不仅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在本专题的学习中,我们既要对科学家们的 科学成就及其影响有所了解,学习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执着与献身精神,更要特别关注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态度。正如许多科学家所强调的:牛顿所有成就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他发现了什么,而是他发明了现今从事科学研究的方式,也就是你必须脚踏实地地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理论及假设。渗透于科学家们创造过程中的这种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推动科学不断前行的巨大动力,也是我们应该着意加以关注和体会的内涵所在。

 

三、教学活动建议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将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本模块的内容是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因此教师应注意通过不同形式和类型的教学活动来组织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人物的兴趣。组织教学活动有着多种方式,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教学活动,也可以某一类型的历史人物或具有同一学习目标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训练和活动。本模块在最后列出了两种教学活动建议,目的在于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示范或提示,以便集思广益,推动教师发挥主动创造精神,设计出更多更精彩的教学活动内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两个教学活动建议,其中之一是“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搜集和处理历史人物方面的相关信息的能力。学会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一种训练。通过对历史人物小传的撰写,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历史资料搜集的过程,了解搜集的途径、方法,认识历史资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学习对历史资料中相关信息的把握、取舍及其运用,从而使学生了解和把握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规范。

    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为题来组织讨论会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他们感兴趣的某个或一类历史人物的评价,把握科学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首先腰正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过分夸大或故意淡化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都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也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其次是要充分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问题,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用客观的发展的眼光来进行评价,既不能不加批判的用古人的观点来衡量历史人物,也不能用今人的标准去苛求彼时彼地的历史人物。再次,要注意全面地辨证地去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抓住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把重点放在其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方面,考察和探讨历史人物与他的前人或同时代人相比多做出了什么,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对于推进了历史进程的人物,在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其时代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一些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要注意按照其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给予恰当的评价,避免用动机论的观点或道德判断去衡量历史人物。第四,要注意历史资料的搜集、鉴别、去伪存真,对有关历史人物方面的史实进行认真的甄别,避免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应特别注意将影视作品混同于历史史实的问题,力避将影视作品中历史人物方面的艺术演绎作为立论的依据,使人物评价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之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