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枫叶博客:小议历史“学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我对历史博客班的思考
汪瀛:历史教研杂感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最新热门    
 
汪瀛博客:初中历史教材编写构想

时间:2009-10-18 17:22:08  来源:汪瀛
 


我对7—9年级历史教材编写的构想

转自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

汪瀛老师的历史博客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历史给人以智慧,历史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历史教材作为每个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是十分神圣的事业,要编写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当今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7—9年级的历史教材实非易事。从总体上说,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对推动我国的普教事业的发展曾起过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编写的六套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沿海版、内地版、上海版、湖南版和北师大版),既有其共同优点(如图文并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大小字相间、突破呆板的章节体而以灵活的“课”取代等等),也各有其优长(如湖南版“开放性思考题”的设计,沿海版、上海版和湖南版都分别注意突出自己的地方色彩等等),其成功之处,我们在新编历史教材时应该加以发扬光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历史事实的选取,还是编定体例、行文的感染力等等,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虽无能编写出高质量的历史教材,但愿为编著中学历史教材的专家和学者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教材编写构想,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中谬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同仁斧正。

(一)新编历史教材的指导思想

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教材,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又复杂的工程。为确保历史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我们编写历史教材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坚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来说: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规定和精神实质精选历史内容,并对所选内容作出正确的叙述,正确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评价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第二、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重视历史的人文精神,突出历史道德情感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历史学有两项应用功能,一曰资政,一曰教化。历史上多少兴亡盛衰和善恶美丑,唤起人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慨,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深思。实践证明:“不论教师讲述的事件如何远离当代现实,其思想却永远是针对现实生活,针对全体人民深刻关切的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社会和时代在改革开放最困难的时候,更是呼唤历史的人文精神。历史教材要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关注人的灵魂和人类文明进程,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喜欢读历史,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教育,感受裨益。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惜篇幅选编大量能体现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教育的典型材料。

第三、以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不囿于历史学科体系,科学构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体系和历史教材。

在具体做法上,我建议:一是适当淡化历史学科体系,注重初中历史教育的实际需要。提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以往教材编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过多的重视历史专业学科体系,而忽视初中历史教育的实际需要。于是便出现了《历史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难、繁、偏、旧”的现象。作为义务教育的7—9年级的历史教材,适当遵循历史的学科体系是必要的,否则就不易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线索。实际上,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卷首语”和“单元导语”的宏观叙述来解决。作为少年儿童使用的义务教育7—9年级的历史教材,我们更需要关注历史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人文关怀与思想品德教育。中外历史上有不少人和事,在历史学科体系中也许并不重要,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人文精神。这些内容是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酌情编入教材之中的。二是在内容选编上,除《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外,力避选编概念化和理论性强的内容。三是文字叙述力避晦涩艰深和空洞说教,做到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图文并茂。

第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

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和个性。“创造是一民族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教育”。为使所编历史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第五、力求体现历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最新成果。

当今史学研究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不少历史问题上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作为初中历史教材,要积极采用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最新成果。

第六、编写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为适应初中学生形象思维心理和激化他们阅读历史教材的积极性,我们将在教材的形式、体例和内容上,尽量力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如版式活泼、图文并茂、资料多样,设问灵活等等。

 

 

(二)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

第一、编写体例融百家之长,推陈出新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材体例上一般采用章节体例,这种体例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现行六种版本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在这方面已经突破,变章节体为课时体,但与英、法、美、苏和港台同类教材相比仍有一定的不足。因此,我们在比较研究中外、港台与大陆教材体例的优长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它们的优长,建议在原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体例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增设“卷首语”、“单元导语”、“阅读课文”、“活动课”、“活动建议”、“问题示范”等等。这样,拟编教材的体例就更活泼、更丰富多彩、更具有弹性。

第二、反映新的史学与考古学新成果,向学生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科学的知识体系

历史教材的生命之本在于它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建议新编历史教材,要力求体现历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为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最新成果。具体做法,就是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学术界所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对一些历史上的热点、焦点问题不要刻意回避,可用“述而不作”的方法解决。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的编著者是有苦衷的,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公民素质培养重要方面的历史学科的选材,必然要符合政治方向的要求。但中学历史教材毕竟不是政治教科书。这里有一个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关系问题。中学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历史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受教育者的需要;但个体需要往往又带有局部性、暂时性,甚至有某些不合理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只有以社会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客观要求为主导,以学生健康成长对课程的需要为基础,才能使矛盾双方统一起来。历史教材的应时建设,也是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反思是史学最主要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的变迁,新的史料不断被发现,许多概念和历史结论也必然随之补充、发展和完善。对于一些历史上史学界尚无定论的人、事和现象,我们不能因目前没有定论,而因噎废食,让教材避开这些客观存在。而可采取简单重复的历史表述方法,不作价值评论由读者自行去作出判断和结论。

   

第三、启蒙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关注人的灵魂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历史学具有资政和教化两项重要功能。新编历史教材,应以通俗易懂和生动形象的文笔,叙述历史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错综复杂、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振人心肺的事件和千变万化、善恶美丑、林林总总的现象,让学生感同身受,唤起学生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慨,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深思,在明白什么是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在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在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这就能达到使学生喜欢读历史著述,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到教育,感受裨益的目的,以改变现行历史教材呆板的政治说教有余,润物无声的情感渗透不足,使历史教材成为新鲜、丰富、永不枯竭的智慧之源和思想之源。

   

第四、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把对学生历史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历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和个性。其基本途径是对历史思维方法的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反映了历史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理解历史知识脉络,应用历史知识的桥梁。随着对历史思维方法的不断了解、积累和熟练,学生的思路将变得更开阔.更敏捷,解决问题的手段就越多、越灵活。这样就形成一种心理的定势,使学生能以最快速度去获取知识,并能够产生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通过一定的思维网络,迅速地抓住问题的要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新编历史教材从四个方面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学习创造条件,以实现对学生历史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的目标:一是利用“单元导语”和“问题示范”,直接向学生传授学习和思维方法。二是利用“小字”尽量详尽地多角度地叙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现象,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物质材料,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三是关怀社会人生,设身处地多角度设计开放性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或依据教材所提供的丰富材料,或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自己作出独具个性的独立思考的结果——答案。在没有统一标准答案的开放的环境中,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张扬、自信心强化的过程。四是按《标准》规定设计好“练习活动”中的“活动建议”和专门“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学习过程,使“能力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第五、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图文并茂

7—9年级历史教材,是面向少年学生的,教材能否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其可读性是关键。建议新编历史教材,要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更要力争形象生动、富有启迪地叙述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从而吸引学生,使学生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轮廓的了解。在详略问题上,我们主张详略得当,不主张死抠字数。“正文”做到尽量简明扼要,因为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小字”和其它方面的文字,因是“阅读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故以生动形象吸引学生和解决相关问题为原则。

图文并茂是当今世界各国、各地新编的课本的共同特色。我们所说的历史教材的图文并茂,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十分重视插图的设计、选择和印刷,可大量增加彩色插图;二是在重要的插图下,增加精彩的说明,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

第六、面向全体,富有弹性

现代教育既承认学生的共性,也承认学生的差异;既强调因材施教,也要求因需施教。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的内容和要求,既要依据课程标准,有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即使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要学有所得,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给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足够的自学和思考的余地,使他们脱颖而出。

 

 

(三)新编历史教材的体例设计

为适应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和激发他们对学习历史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素质教育目标,我建议新编历史教材在体例上可作如下设计:

第一、每册教材设置“卷首语”

“卷首语”的内容,主要是告诉学生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特点、历史发展的宏观线索,也可适当涉及学习历史的作用,方法。文字叙述必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富有启迪。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帮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历史演化规律和发展线索,为学生学好本册历史教材奠定一定的基础。

第二、每单元设置“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单独占一页,内容包括单元标题、单元内容概说和学习引导。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大概内容和学习方法,以便于对本单元内容独立学习和领会。

第三、课文分“标准课文”、“阅读课文”和“活动课”。

第四、“标准课文”的体例与基本结构

1、课文标题

课文标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课文”标题,二是课文中的“子目”标题。历史课文标题是历史教材“心灵的窗户”。好的课文标题,不仅要提纲领挈,涵盖课文内容,而且要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设计课文标题时,应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具体教学内容及学生心理特征,尽量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如《历史课程标准》将我国原始社会历史定名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可将这部分内容定为一个单元,名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的课文标题可定为“中国境内人类的起源”,主要编写我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以满足学生了解自己祖先由来的好奇心;第二课的课文标题可定为“原始农耕文明与古史传说”,它以“农耕文明”来体现我国人类的进步历程,又以“传说”激发学生求知欲,还将“文明”与“传说”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传说”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暗合了王国维研究历史的“二重证据法”。

2、重点提示

“重点提示”是一课内容的提炼,表达形式可以是陈述式,也可以是问题式,其目的是提纲挈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3、正文

“正文”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编写的,这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其编写要求是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4、小字

“小字”是正文“内容标准”的补充,不属于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故在内容选择上应丰富多彩。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能激发学生自学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内容;二是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内容;三是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四是诠释历史概念和浅化教材正文的内容。

5、竖排资料

“竖排资料”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能读懂的原始资料、诗、词、曲、民谣、对联、评论、小说等,旨在说明历史的真实性,增强教材的生动性。

6、历史图表

“历史图表”包括各种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历史表格和历史图示等。历史图画有人物、文物、遗址、事件等多种,它是对历史的某些片断、侧面的状态和形貌的“真实描述”,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现象的“空间描述”,是形象化的、立体化的历史知识,既可增强历史教材的形象、生动和真实感,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能力、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思想品德的作用。历史地图除了使教材形象和具体化外,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表格和图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发展地理解史实的纵横关系,加深学生印象和方便记忆。对所有图画,建议除少数标有★的图画需要记忆外,其余不作要求。

7、课内思考题

“课内思考题”是依据课文的相关内容而设计的。这类思考题的特点是难度较大,强调发散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旨在强化历史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8、注释

“注释”包括注音、课文与地图中的古今地名对照、年代、事件、人物和难懂字词的释义。字数要求详略得当,不死抠文字数量。其旨在弥补正文的不足,便于学生自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趣味性。

9、练习活动

“练习活动”分二类:一类是必须完成的练习,包括选择、填空、连线、列举、问答等,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另一类是供任意选择的不要求必须完成的练习,包括活动建议、材料思考题、研究与讨论和学习心得交流等,这类练习提倡各抒己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要目的是强化历史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

10、问题示范

所谓“问题示范”,就是选择一些典型问题进行剖析,在思路和方法上给学生作出示范。旨在开阔学生思路和培养学生能力。这不是在每一课之后都设计的栏目,而是视具体情况确定,力求形成系列。

 

 

第五、“阅读课文”的体例与基本结构

1、课文标题、

课文标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一“课文”标题,二是课文中的“子目”标题。要求突出重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2、正文

这里的“正文”与“标准课文”的正文不同,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内容标准”之外的,但与“内容标准”有一定的联系的内容,它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的“正文”可一律用楷书排出。

3、历史图表

这里的“历史图表”也包括各种历史图画、历史地图、历史表格和历史图示等,其作用与“标准课文”中的历史图表相同。

4、课内思考题

这里的“课内思考题”的设计目的、要求和作用,与“标准课文”中的课内思考题相同。

5、注释

这里的“注释”与“标准课文”中的注释是一样的。

 

第六、“活动课”的基本体例与结构

1、活动课基本类型包括组织讨论、演讲比赛、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绘制图表、办历史报刊、仿制文物、历史故事会、历史影视评论等等。

2、活动课编写结构

①活动知识准备

所谓“活动知识准备”,就是在教材中编写一些有利于学生开展活动的相关知识。因为任何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准备,故任何一堂历史活动课,教材应提供一定的相关知识,为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和实现活动目的创造条件。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就应提供一些与文物相关的知识——什么是文物?仿制文物与真文物有何区别?仿制文物有何意义?了解“活动课”相关的知识,是活动得以顺利展开和取得实际效益的重要基础。

②活动资材准备

所谓“活动资材准备”,主要是指与活动相关的图书资料、文物资料、活动工具、活动场地等等。这些都要在所设计的活动课教材有充分的反映,以便参与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在活动前作好充分准备,为活动课成功奠定基础。

③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是确保活动成功的关键。活动课教材在设计上,应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编写组织活动的建议供教师和学生参考,以确保活动的成功。

④活动评估

有活动就应有评估,没有评估的活动,其活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活动课教材,应就每一项活动提出具体的评估要求和建议,以确保评估的功效得以充分实现。

 

 

第七、附录

1、大事年表

纪录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明确重大历史事件所处的具体时间。

2、历史发展线索图示

向学生提供形象的中国与世界历史演进线索,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演进规律。

3、优秀历史读物和与历史教育相关的网站推荐

主要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实现寓教于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