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我的西部教育实践日记
死生事大矣,我的教学困
我的大历史教学观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管志伟:我的愤怒与思考
赵文龙:岳麓对话甘地赏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第五单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第四单
岳麓版高一年级期中历史
最新热门    
 
我的岳麓版经济史第二轮教学随笔

时间:2009-10-18 17:23:16  来源:晚凉中的…
 

关于经济体制的思考

 

岳麓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包括了课标中必修二专题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导语中说“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既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又是新的挑战。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这一段话中第一个“传统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指封建经济体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工厂制度、大企业时代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形成了。第二个“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指的是以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早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主要包括自由竞争与私人垄断资本。由导语产生如下认识:

 

    第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首先应当是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模式。中学生最爱问的问题是:“老师,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总是让人一筹莫展,这个专题对理解这两个概念很有帮助。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的产生,以前的教材总是认为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里明确提到“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这说明,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世界发展多元化的产物,这样的观点放弃了从前你死我活的对立观念,把资社的共生共存做为一话题,以期人类社会达到殊图同归。新课标提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正在这儿得到了体现,亦是重大变化。

 

第三,标题中所云“创新”指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产生,而“调整”则包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调整,这说明,没有一层不变的,亦没有永恒有效的制度,人类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前进。

 

 

2、第16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实际上在解决一个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垂而不死?亦在证明马克思名言:一种生产方式在它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之前,是不会灭亡的。这里倒令人困惑,倒底资本主义会以怎样的方式灭亡?或者会不会灭亡,等到最后,是共同的胜利还是“东风压倒西风”?从前以为消灭某种制度就可以得到幸福的想法,到当下这个社会里,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好象都不流行了——美国没有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感到轻松,它比冷战时代更紧张了,冷战时代紧张的是政府与精英,而今天是全国人民一起紧张;中国亦不因为建立了全民所有制而实现了共产主义,最后还是承认“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起上。

 

关于大萧条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从来不承认我们中国学者所确认的“根本原因”,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东西方学者对于大萧条寻找的共同原因有供求矛盾、股票投机、贫富悬殊。我们所认可的“根本原因”是基本于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实际上放眼看当今的中国,发展起经济来,意识形态与制度对立都被淡化,而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成为政府与学者关注的重点。这让我想起了新课标下的政治教材,政治教材的经济部分再也不讲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了,而是告诉中学生怎样花钱、怎样赚钱、怎样管理钱等实际一点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与生存意识是当今社会人文思潮的主流,新课程改革要跟上这一潮流。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武斗而死的大多是中学生,他们在受到宏大的共产主义思想鼓动,忽视了人的本能——爱护生命,造成了无限的悲剧,而且还没有人为这样的悲剧买单。任何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来才会取得成功,我们的课堂也要反映这一变化。

 

3、经济危机中,资本家倒牛奶的例子困扰了我很多年,从中学到大学到教中学,这倒是个可恨的现象,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这次是学生再次提出来了。(此处我另写一个案例,把倒牛奶事件弄明白。)

 

 

  更多讨论见历史论坛

 

  http://bbs.cersp.com/dispbbs.asp?boardid=19&replyid=110628&id=19187&page=1&skin=0&Star=1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