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历
我的西部教育实践日记
“大历史观”在高三复习
死生事大矣,我的教学困
张俊海:我的教学随笔二
杜苇:我的罗马法教学叙
管志伟:我的愤怒与思考
我的岳麓版经济史第二轮
oliver25:我的历史老师
金山:记我的历史老师
最新热门    
 
我的大历史教学观

时间:2009-10-18 17:53:34  来源:老嘿
 

我的大历史教学观

老嘿 | 2007-9-2 13:24:00

题记:一个观念的提出要胜过一百个方法与技巧。

 

构建——“大历史”概念

 

所谓“大历史”概念,就是打破学科间严格的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的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师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

总之,凡是对历史教育、教学有用有益的资源,无论发挥的是长期或短期效用,都将走进历史课堂,占为己有,为我所用。它重内容,重实质,轻表象,轻形式。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世纪初,新史学代表人物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有四弊:一日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日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曰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日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据此,我所倡导的“大历史”概念教学,其宗旨提倡:少一些约束,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少一些抽象,多一些生动;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用。

 

“大历史”概念的内涵

 

    “大历史”概念是从历史概念中拓展而来,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历史的教化功能。何谓历史?“历史”涵义有四: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科。通俗地说,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都可称之为历史。从这个角度讲,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简直完美无缺: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从历史学科角度分析:历史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一切科学无非如此:研究现象和规律。

    “大历史”概念教学,既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本义,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除

应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外,它还拥有自身内涵,自成体系。我认为构建的“大历史”

既念,应具备如下几点基本内涵:

  一、突出历史教化功能,关注人的培养

 

   宽泛地讲,无论历史教育,还是其它学科的教育,首先都是对人的一种教化。“大历史”概念教学首先应渗透教育的本质,即立足于对“人”的教育。

    现实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对人的分数的教育而不是对人的教育。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持久地影响到学生的是渗透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教育,这直接波及到教师个人的人品、学识、修养、气质,甚至是教师课堂上的一个创意,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是教师的一个缺点,一份真实。如同我们分析学生成才中的决定因素为  “非智力因素”一样,我将上述这些潜在的常被我们忽略又恰恰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称之为“非知识因素”或“隐性教育因素”。爱因斯坦曾说:“当你走出校门之后,脑子里还能留下的东西,那就是你在学校所真正学到的东西。”

    历史是一部活教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在育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的教化功能,即“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它会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透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与对^类的终极关怀。

    重人格教育。如讲到“抗日战争”,导课导出一个引子:在网上广泛传播的一篇

日本在华留学生叫做长谷川弘一写的文章,姑且称作“长谷川弘一的帖子”,说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有中国的年青人说:“象黄继光那样的傻瓜,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由此长谷甩给中国人一句话:“支那人,当我们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时,你们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学完这一章,可给学生布置作业:“回长谷川弘一的帖子”,甚至网上发表BBS,你可预料学生的反映是怎样强烈!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相较而言,这一章课本上的知识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我想,也许三年后学生走出校门,会把我讲过的知识忘个一干二净,但这个故事却可能激励学生终生。如果历史考了100分,在现实中遇到美国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例,我们却漠不关心,则在人格上只能得“0”分,我们的历史教育再好,也是失败的。

    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性,渗透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我曾让学生融入历史,又试图让历史走进学生,曾在课堂内外利用校园局域网络开办“历史的足迹”栏目,内容包括了自我介绍、学生论文、佳作赏析、心灵对白等,记载下十七岁花季雨季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创造自己的历史。学生的创造性是我所始料未及的,事隔两年,我仍能清楚记得一些学生对自己个性化的描述,如朱军,属相:聪明可爱森林之小猪;张科,信奉格言:世上没有登不上的高峰,没有打不沉的航母!王亚东:唉!流浪之人,是逃不出这个地球的。王相煜,相煜,相府之灯塔也。这是心灵的对话,是个性的张扬。我想,你能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你的能耐;学生能让你记住名字,是学生的能耐。我的高中生活是灰色的,我接受的教育是对分数的关怀而不是对人的关怀,我不想让我的遗憾在我的学生身上得以延续。

    现实中历史学科受到冷落,这不是历史的错,这反映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再次地拷问到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计算、工具、技术固然很重要,否则难以生存,但如果我们只是培养出了一批批纯粹技术人才,那么,人还需要精神吗,还需要灵魂吗?说到底,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需要物质的追求,更需要精神的田园。历史,将会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

    学历史,就好比在练内功,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需要有耐得寂寞的毅

力,练好了内功,方可厚积薄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二、还历史以原貌,处理历史的细节与线条

 

    历史,是人类在时光沙滩上留下的足迹。所谓历史原貌,应是生动活泼的,应是包罗万象的,应是博大精深的,应是兼收并蓄的。李大钊说:“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它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尸,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

   

 所以,历史应是真实的,它不等于戏说;历史是客观多样的,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分析就不要脸谱化;历史不是僵死的,上课就不要一副苦瓜脸,让学生看了打瞌睡;中学阶段属基础教育,不是要培养某方面的专家,历史教学就要把握教材的轻重难易。

    历史研究的范围按性质划分为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现行历史教材的尴尬就在于:在有限的篇幅里,想让历史生动形象,又太浮光掠影;想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太多抽象枯燥。如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既能把握历史的发展轮廓,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又能适时捕捉历史长河中的几滴浪花,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就是如何把握与处理历史的细节与线条的问题。

    对此,我的观点是:粗中有细,细中有粗。

    历史允许夸张吗?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限制,所谓真实也只是相对的真实,但历史的发展规律却是客观的,因此,历史学科首先是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历史教学必须保证整体的真实,同时允许局部合理的想象。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突破,更需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尽量讲出历史的原汁原味。为达到教学效果,有时需要打破教学常规,如讲到“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节,兴之所致,大侃章太炎的人品、学识、个性与生活趣事,让学生了解章不仅是位革命思想家,还是位文学泰斗,章狂放不羁,还满身缺点(但缺点也是蛮可爱),这才是真实的章太炎,有血有肉的章太炎,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学生明了历史也没有那么遥远,也没那么崇高。这算讲出了真性情。按常规教学观点看,我没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但须知课堂应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场所,大可不必拘囿于某种固定教学模式。“失

之东隅,收之桑隅”,偶尔跑题又何妨?

    这绝不是要哗众取宠,图课堂热闹,如有老师讲到中共一大召开时,说有一个身穿皮衣,头戴皮帽的家伙来窥探,怀疑是特务。教师叙述得很形象,但经不起推敲,因为一大召开在7月,大热天有哪个傻瓜会这身打扮。历史教学需要务实精神,求实态度。

    不要小看历史的细节,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朴实,历史的可爱,伟人哪怕一点优秀品质能够渗入学生心里,可能就会让其终生受益!

但应注意,历史浩如烟海,必须有所取舍,且要有所判断。美国学者黄仁字提出“大

历史”观,指出“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要把握历史的线条,老

师首先需高屋建瓴,俯瞰历史,对历史有深刻体会与理解,同时需要有“由浅入深

“、“深入浅出“的教材驾驭能力,学生领会了历史发展规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

然,才是真能耐。

 

三、兼收并蓄,拿来主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门门类类,只不过我们人类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历史等诸多学科。几百年的积习,我们对此早以习以为常,甚至会抱残守缺。其实,各学科问并没有严格界限,我们不要只把自已定位予历史教师这唯一角色,人为地用学科划地为牢,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只能是坐井观天,作茧自缚。

    事实是,历史给人深邃与开阔,几乎无所不包,所以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限制,在不失历史学科本性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根据需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自己的眼光,大胆说声:“拿来”!

 

  那么,怎样拿来?

   关键在于要拿得巧,拿得妙,拿得恰到好处。

   历史课不是大杂烩,不可拿其它学科来作秀;既要容纳,就要为我所用,不可被

其它学科所同化;拿来是因为需要,不可牵强附会“拉郎配”。

   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可以渗透其它学科知识。学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就需要一种哲学做统率,离开哲学,历史就成了一堆肉泥,同样,哲学若离开了历史与其它学科做支撑,哲学则成了骷髅。

    历史课上恰当运用其它学科知识,往往可打破常规思维,拓宽视野,给人新的启迪,对事物本质以更深认识。如讲到鸦片战争,居然是由鸦片引起的,我出示了鸦片植物照片,配上这么一段文字:鸦片,俗称“大烟”,又名“阿荚蓉”,学名罂粟。罂粟属于夏季开花的植物,单生枝顶,通常有四片花瓣,或殷红,可姹紫,或雪白,红的极艳,紫的极雅,自的极素,烂如锦绣,灿若云霞。可就是这令人惊艳的花朵,它的果实却是制作毒品的基本原料。罂粟就是这样将美丽与邪恶集于一身。

    有时用其它学科知识来阐释历史现象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讲世界

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问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为什么

德、日会成为后起之秀?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资本主义的产生、发

展有没有规律,究竟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书本上分别有繁琐的解释,但如果引用

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似乎更容易解答,概括成八个字,叫做:一个前提,5个条件。—个前

提,即制度(资本主义制度);5个条件指:资金、劳动力、原料、市场、科技。任何资本主义要产生,要发展,要壮大,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因素的制约,谁越早越充分地具备上述条件,谁资本主义就发展越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五个条件连同“管理,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乃至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六大生产要素。据此,我们再来分析英国为什么要打中国,列强为何要侵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为何发展缓慢,不是易如反掌吗!

换种眼光看事物,原来,就这么简单。

 

  四、死去活来,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得其意而忘其形,死去活来,死东西学活,活学活用,此乃学史之至高境界。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是为学历史而学历史,而是要了解过去人类的生存状态,以便今天我们能够更好地活着。

  教学要活,要讲究变,不能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历史是门古老的学科,要焕发青春与生命之活力,必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能一潭死水。也必须学以致用,历史学习反对急功近利,但并不排斥实用主义,历史既要传承文明,还要开拓创新。

    同样,万事万物普遍联系,事物之间息息相通。古人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出书法道理,今有魏书生领学生练气功来修身养性,我则让学生欣赏佛经,超凡脱俗,意念相通……看起来毫无联系的两件事物,若运用得当,则可“点石成金”。

   在我看来,学史可分为三个层次:死记硬背也好,理解吸收也罢,总之对于考试中出现的课本知识能够应付,我称之为知识层次;掌握了一定学习方法,对课本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考试中能够举一反三,以一当十,此所谓能力层次;学史却不拘囿于历史,退可修身养性,进可洞穿历史,把握现实,此所谓素质层次,断非考试能够考出来的,此乃为学万人敌,这才是大历史,大学问!

   

“大历史”概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大历史”概念教学,也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它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必须遵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具体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教学。如我布置的许多作业,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任选其一,学生层次不同,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想。

   2.必须把握“变”与“不变”、“活”与“死”间的辩证统一。“大历史”概念教学

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继承与延伸,重要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绝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你擅长讲,何必非要师生讨论才算上好课呢?你擅长组织教学,经常组织师生共主课堂,不就是你的优势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应扬长补短,化短为长。这都是“大历史”范畴,要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教课才会游刃有余。

    3.遵循教育的恒久性与教学的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大历史教学不是主张上课要夸夸其谈,更不是要故弄玄虚,教学中我们既要渗透对人的教育,通晓做人的道理,还要传授其知识与方法技巧,既要教学生做人,还得做学问,同时不要忘记现实中的会考、高考、工资、绩效这些“头疼箍”。“大历史”概念教学是否会有成效,须用实践来做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末了,送君一句话:你高兴,你快乐,花儿照常地开;你悲伤,你抑郁,花儿照常

地开。

    参考文献:

    仅凭个人6年工作经验并综合了对我校、我市其他同仁教学风格之感悟而写,并无其它参考文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