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2005学年济宁市中考历史
2005年中考历史材料解析
2006年中考历史综合模拟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中考历史模拟精选
2006年中考历史单元训练
2006年重庆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珠海中考历史模拟
2006年湖北黄石中考历史
2006年全国中考历史基础
最新热门    
 
《20世纪世界史》授课纲要 1

时间:2009-10-18 17:26:40  来源:本站
 

 

编者赘语:本站发布的史学资讯,只为参考之用,并不表明我们赞成其中的观点、立场。希望我们老师在阅读时,从《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取舍使用。

 

 

《二十世纪世界史》授课纲要

(1)

 

 

导言

 

在导言课里,我们将探讨两个问题。

 

一、20世纪世界史的主要特点

 

这门课程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些变化。

 

在西方国家,一般都包括在modern history里,但是,因为modern history的事件跨度很大,现当代的内容大都包含在late modern history里。

 

苏联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不太强调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历史阶段,而是把它归入近代史的范围,认为世界现代史即世界近代史的第三阶段。

 

二次大战以后,苏联开始把1917年以后的历史单独列出,而且强调世界现代史代表着一种社会形态,即:古代史同奴隶制社会形态相联系,中世纪史同封建制社会形态相联系,近代史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现代史同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相联系。

 

在我国,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确定,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种社会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作为体系的中心内容,其基本出发点是,资本主义已经面临灭亡,社会主义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因而社会主义必然很快取代资本主义,其典型语言是:“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始的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种提法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5种社会形态学说,立足点看来相当稳固,而且到目前为止,如果不放眼社会现实,是诸种说法中最能够自圆其说的,因而持续的时间很长。一直到目前为止,有些文章和教材的提法中还留有某些痕迹。

 

但是再仔细观察,在这一大框架之下,不同的阶段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

 

从建国到1957年,强调资本主义总危机的2个阶段,这无疑同斯大林的论述有关。斯大林的总危机理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资本主义的三大基本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总危机阶段,其特征,1·世界分裂成两个对立的体系;2·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瓦解。由于这2点,资本主义三大基本矛盾又进一步激化,政治危机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资本主义体系因此而日益削弱,各国相继脱离这个体系,最终资本主义逐渐死亡,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1957年以后,又强调两大体系力量的消长,这是同《莫斯科宣言》有关的。宣言里曾经说:“在我们的时代,世界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竞赛的进程和结果”。

 

1960年以后,又否定了前面2种说法,根据当年发表的《莫斯科声明》的提法:“在现时代,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强调应该关注社会主义体系的发展情况。当时的原话是: “为了充分正确地指示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必须根据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考察具体的历史发展进程,找出哪一个阶级成为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和决定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根据这样的精神,我们可以在《莫斯科声明》找到这句话:“在现时代,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和主要特点的,是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强调历史是一门科学,所以当时对主要内容的确定是一以贯之的,即从主要内容,到大阶段、小阶段,都完全统一。

 

在文革时期,曾经出现一种变通的提法,这种提法为过渡到第二大阶段打开了大门。当时由于中苏交恶,我们认为苏联已经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因此无法沿用以前的提法,于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二战以后说过的一段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从此,世界现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因此在坚持两大体系斗争的大前提下,强调了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2种力量的划分。

 

有意思的是,《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是1990年出版的,其指导思想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然而它在导言中还是顽强地坚持上述观点:

 

“十月革命使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不复存在,人类社会开始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向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转化,世界历史进入由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向统一的社会主义世界的过渡时期。尽管资本主义暂时还占主导地位,但它的没落的趋势已定;尽管社会主义暂时还很弱小,但它将发展壮大,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吴于廑、齐世荣先生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尽管被人戏称为“官修教科书”,但是在吴于廑先生写的前言里,对这个问题的叙述倒是较为客观:

 

“是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的继续存在和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工业世界的成长壮大以至最后取而代之,成为当代世界全局性矛盾的焦点。人类已有的历史智慧还不能断言,这个全局性的矛盾将怎样解决,要经历多少代人才能解决。不过,随着近若干年来形势的推移,有一点可以说初见端倪:两个世界正在由对抗转向对话、并存和互相竞争的局面,亦即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不断较量彼此实力和影响力高低胜负的局面,已经逐步形成。人所共知,以现有的条件,并存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军事手段一举而消灭对方。所以可以预期,这个并存和互相竞争的局面虽然会有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来观察,这个多变化的局面将不会短暂。

 

第二阶段:从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前期开始,我们对体系问题的看法进入第二阶段,即以反霸斗争来作为世界现代史的主线。在当时的情况下,需要寻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依据。当时找到的依据,一是帝国主义时代四大基本矛盾的理论,二是毛泽东同志的三个世界的理论。

 

在这一阶段里,比较典型的一个提法是,根据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的变化,把世界现代史划分成4个阶段:英法美战胜国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法西斯势力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苏美两霸是世界人民的主要敌人。

 

这一提法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1、这种提法没有20世纪的特色,可以同样应用于近代。与此相关的,同世界现代史的大框架缺乏有机的联系。

 

2、明显地带有中国人喜欢“吃大户”的特点。

 

第三阶段开始于80年代中期,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这个阶段里,出现了几种引起我们兴趣的观点。

 

1、现代化理论。

 

该理论很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

 

a. 现代化的内涵不够确定,在观点持有者的论述中,主要是指生产力,但是在讨论中受到诘难时,往往又辩解说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造成讨论过程中的概念转移。

 

b. 现代化不是世界现代史的专利,用在近代也许更为合适。

 

c. 如何用现代化的理论来统帅世界现代史,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过尝试。(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突破的话,那么整个世界史的划分就要重新考虑,也许就不存在20世纪世界史了。)

 

有人说,该理论充满着文化帝国主义的气息。

 

2、从分散到整体理论。

 

其完整的理论叙述,是吴于廑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写作的“世界历史”一条。而且已经有人作了尝试。较早的一套是李植楠老师主编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最近的一套是齐世荣先生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2套书相比,前一套在框架结构上比较大胆,但是仍然有“拼盘”的感觉。

 

3、时代特征。

 

即二次大战以后,在百川奔腾的时代洪流中,和平、发展、民主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前面的话是:“二次大战后的国际社会中,战争与和平,贫穷与发展,专制与民主,在世界一切矛盾中日益突出,居于首要地位,影响、制约了其他矛盾,成了当代世界历史的主题。”

 

那么战前呢?没有文本可以作证,按逻辑推理,应该是“战争与革命”。

 

看法:

 

这些看法是否真正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还有待证实。首先一个问题是,整个20世纪就没法统一。

 

与此相关的一点是,原先我们写3卷本,确定的原则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不断完善自身社会结构的过程”,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即使是这一原则,怎么确定20世纪在其中的地位,也是一件具有相当难度的事。

 

4、专题研究。

 

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李巨廉老师等人在讨论中提出,要深入研究20世纪世界史,必须搞清楚下面几个问题:资本主义问题;社会主义问题;民族主义问题;法西斯主义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问题;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问题。

 

所有提到的这些问题,相对于整个20世纪世界史来说,都是属于中观层次的问题,它们对于深入研究20世纪世界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能代替对20世纪世界史的整体研究。

 

5、世界体系。

 

正在这时,国外传进来几本书,其中主要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写的《现代世界体系》,和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世界体系”的思想。这一思想正好弥补了我们感到缺乏,但是正在苦苦探寻填充物的空洞,因而很快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共鸣。

 

应该说,世界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够发现这种存在,是一个很大的功绩。但是,这个发现只是一个基础,紧接着就需要应用。在20世纪世界史的研究中,如何更好地使用“世界体系”的理论呢?

 

这里,我想先谈几个概念。

 

 

 

1、工业经济时代。这是一个长时段的概念。其前身是农业经济时代。

 

20世纪世界史的大部分时间,应该说都处于这一时代内。

 

苏联史学界以前有个观点,认为世界现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第三个阶段,因为它的阶级力量没有变。世界现代史被称为“世界近代现代史”。以前由于强调世界现代史是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才把现代史独立出来。现在看来,原来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

 

现在的问题,第一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下限。“后现代”,“后工业化”同工业经济时代是什么关系?现在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

 

第二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由于它是一个很长的时段,因而对于确定什么是20世纪世界史,只有间接的意义,而没有直接的意义。

 

但是,工业经济时代是一个很基本的概念,其他不少概念都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活动着的。

 

2、资本主义时代。

 

这个概念是否存在?这原来的理论体系里,是存在的。(进入20世纪,成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现在是否存在?有不同的看法。我还是认为存在。即资本主义占优势的时代。

 

3、资本主义制度。

 

现在有泛化的倾向。往往以工业经济时代的私有制为衡量标准。尤其在20世纪,凡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就是资本主义的,成了“非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因此,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法西斯政权是资本主义的,伊斯兰世界也必定是资本主义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重点思考了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辞海的条目,“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合一的。它基本上强调了经济领域:“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余是发展历史、两大基本对抗阶级等。“资本主义生产是最发达的商品生产,连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其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改进技术等方法加强剥削工人。社会财富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和私人占有形式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加深,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在政治上,“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国家,通常总是以虚伪的民主、自由来掩盖其阶级专政的实质。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家在面临无产阶级革命威胁时,往往抛弃虚伪的民主而公开走向反动。”

 

关于公开走向反动,我们知道,一般是指法西斯专政。如果撇开法西斯专政,我们知道,资本主义一般是强调人权、民主、三权分立、舆论自由。作为民主性较少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如近代的德国、意大利,二次大战前的日本,往往是资本主义还不够发达的产物。

 

因此我想,资本主义制度应该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政治上的多元、民主体制和三权分立结构,文化上的自由和开放,教育方面的民主性,应该是这个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个概念的有用之处是可以防止把资本主义的概念泛化,如政治上实行法西斯独裁,以及意识形态上同特定的思想体系相联结,就可以在政治制度上和文化方面另外命名。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难道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可以同其他上层建筑相配套?

 

5、商品经济和市场运作方式,也就是布罗代尔在《资本主义的动力》一书中提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区别的“市场经济”。

 

我认为,在工业经济时代,试图全面废除私有制,或者更为精确地说,试图全面废除“市场经济”,无疑是想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列宁全面否定市场经济,试图用新的运行模式来取而代之,结果是全面的失败。法西斯头目倒是认为,当时在经济领域,根本不存在行得通的替代体制。当时他们搞的一些创新措施,如意大利通过“国家参与制”来干预经济,德国通过颁布和严格实施法令来干预经济,事后来看,不过是“殊途同归”,不自觉地跟上了工业经济时代前进的步伐,即我们传统所说的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现在,我们可以正面来考虑20世纪世界史的体系问题了。

 

从纵向来看,20世纪世界史有什么特征。

 

大概可以考察2个时间“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20世纪初期。前后有无大的变化?

 

资本主义全面进入垄断阶段;这里牵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问题,如果是属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组成部分,则意义较大,而现在一般倾向于认为是单独的一个阶段,那意义就比较小了。

 

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出现第一个大的飞跃;

 

俄国十月革命;

 

关于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应该说意义不大;

 

第二个节点是二战结束。前后的变化:

 

时代特征,从革命与战争,进入和平、发展、民主;

 

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否具有从旧的世界体系向新的世界体系转换的含义,还需要观察和思考;

 

世界整体化进程出现第二个大的飞跃;

 

殖民体系瓦解;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阵营,再到少数几国;

 

西方国家的内涵发生较大的变化,包括生产方式、阶级结构等,出现了所谓的“人民资本主义”、大众社会等;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延续发展,直到出现所谓的知识经济、新经济。

 

从长时段来看,强调第一个节点,其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五分法”。相比之下,第二个节点的阶段性更强些。也许在若干年以后,世界史的某一段是从1945年开始的。也许再过若干年以后,连1945年的意义都不是太大。那时的“世界现代史”的起点,是现在所无法预见,甚至难以理解的。

 

总之,从长时段来看,20世纪世界史不具备内在的完整性,它更多地属于一种操作手段。

 

 

 

    但是,它既然已经作为一种手段,就有一个如何更好地操作的问题。例如,贯穿这段历史的红线是什么?

 

    我认为,20世纪世界史内含着两大主旋律。

 

    ① 在多样化基础之上的整体化进程;(齐先生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中,强调“完整意义的世界史,在20世纪终于形成”)

 

    ②全球加速走向现代化。

 

    先看①

 

    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不是20世纪的专利,而是近代以来一直在延续的进程。但是20世纪发展得特别迅速,以致成了世纪的两大主旋律。

 

    整体化进程包括经济、科技、文化、政治、军事诸方面,但是其基础是经济。

 

    但是,整体化进程不能忽视多样化,不能设想以某一种模式来“整体”世界。由于多样化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想多讲几句。

 

    我们平时喜欢讲“条条大道通罗马”,即通向一个终极目标,但忽视了它主要是一句宗教语言。我认为要充分重视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有时甚至认为,这些模式之间并没有优与劣、先进与落后之分,主要看它是否给本民族带来社会的和谐、民众的安居乐业,不一定要象赶路一样,赶往某一目的地。

 

    多样性植根于民族间的差异,有人种因素,也有文化因素。

 

    有些人种,如澳大利亚土著,始终不能被纳入西方文明。其他民族的抵抗力强些,但是机械地全盘照搬西方模式也会产生不可克服的矛盾。

 

    基于这一想法,我对伊斯兰社会的原教旨主义开始重新思考。俄国西化道路的中断,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否与这有关?在叶利钦过于亲近西方时,俄共的势力上升,出现日里诺夫斯基现象,是否可以看作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包括叶利钦下台,普金上台,是否也包含了“西化”和“俄罗斯化”的冲突?中国的传统社会延续这么久,其“西方化”的进程一次次被中断,是否也同这有关?

 

    在亚洲国家中,西化得比较好的,基本上都被动过外科手术,形成“香蕉”。问题是,动外科手术是不是非西方国家的理想之路?

 

    在韩国,出现独裁统治。

 

    我认为,在 Modern 和全球一体化时代,适合伊斯兰国家、俄国、亚洲国家的,将是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答案还未出来,但是不会是西方文明的扩展。因此,伊斯兰社会的原教旨主义,很可能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西方史学界原来也普遍赞同“扩展”的理论,但是在我访澳期间,他们已经在反思这个问题,提倡“多元文化”,对土著也开始实施新政策,让他们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特别是学生,会提出,先进取代落后,是合理的。那么,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是生物中进化得最高的种类。现在很多人已经看到,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地球,更何况人类中的不同种族或民族。

 

    矛盾在于,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在加快,这是人的意志所阻挡不了的趋势,没有找到适合自己模式的国家或民族在这一进程中将受到挤压,或者按照沃勒斯坦的话来说,被“边缘化”。

 

    与此相关的,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的研究采用专题研究法,如20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战争与和平、世界经济,等等。

 

    再看②

 

    全球加速现代化的进程,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领头羊的。

 

    从这个思路去考虑,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都向往到西方国家去,也能够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内容就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上述两点之间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不少国家都困恼于这对矛盾。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一直在两者之间徘徊。

 

根据这2个特点,我系20世纪世界史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世界的一体化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如我们的大纲前言部分所写:

 

现代世界的主旋律应该是世界的整体化进程和各国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世界的整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带来全球性冲突加剧、全球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并推动人类不断改造国际组织,不断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准则,以适应世界整体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民族,由于不同的国情和文化,在不同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又在苦苦探索最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或革命,或改良,或实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扬弃,或走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使世界呈现多样化发展的图景。

 

与此相适应,我们把以前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危机与战争、社会民主党背叛的教学大纲作了根本性变动。现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格局的转换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社会改良运动兴起与社会民主党执政;法西斯运动的兴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扬弃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多样性问题有2条考虑思路。

 

一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

 

在20世纪,除了传统的资本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实践外,比较引人注目的有法西斯运动、社会民主主义的实践、伊斯兰世界的运动,战后还有欧洲共产主义运动。

 

目前我们的大纲强调的多样性基本上还是局限在这种多样性上。

 

当然,更低的层次是“板块”概念和分法。(在编写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板块”。目前,国际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就是3.5个板块,半个即文化,其他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即使是民族解放运动,我们也还要探索其姓资姓社的问题,如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更高层次的多样性应该是第二种:

 

二是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产生的多样性问题。

 

在世界历史形成以前,地球上存在着各种文明,或者说文化圈,在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中,这些文明也会发生变异。作为世界通史,如果能够把这种变异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出来,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难度也是相当高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