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游彪正说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最新热门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教材资源精解7

时间:2009-10-18 17:27:17  来源:华东师范…
 

 

二.北宋重建统一

 

1.陈桥兵变

 

赵匡胤(927-976),原籍涿州(今河北涿县),生于洛阳(今属河南)夹马营。原属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周世宗即位后,战功累累,拜为殿前都点检。

世宗病死,年仅7岁的恭帝宗训即位,孤儿寡妇治国,赵匡胤遂生取代之心。

959年十一月,镇、定二州谎报北汉联合辽兵南下,京城盛传“点检作天子”的谣言。

次年,正月元旦,宰相范质、王溥令赵匡胤率军出征。

初二,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前驱部队启程。

初三,赵匡胤统领禁军离东京,当日停驻于开封东北20里的陈桥驿。

次日,匡胤弟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会同诸将将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发动兵变,谋夺后周皇权。史称“陈桥兵变”。

初五,赵匡胤率军返回京城,由于内有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等禁军主要将领的策应,里应外合,轻而易举地逼恭帝让出皇权,原宰相范质、王溥也俯首称臣。

赵匡胤依靠兵变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

即位当年,太祖亲自统兵平定两藩镇兵乱,于年底返回汴京,由兵变创立起来的大宋政权至此已告稳固。

 

2.杯酒释兵权

 

建宋后,太祖采纳赵普惩五代军人操纵朝政,更代频繁之弊,“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首先以“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宿将最高军事指挥权。

961年,太祖特备盛宴邀原殿前副点检石守信、王审琦等宿将入宫,酒酣之际,太祖和盘托出诸将交出兵权、出守大藩,置田造宅、厚自娱乐的方案,据说,次日诸人即“上表称病,乞罢兵权”。在杯酒交觥的特殊场景下,宋太祖收回了高级将领的兵权。

从此,北宋即废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军职,改用资历较浅的军官统领禁军,降低其政治地位。

太祖又以请宴的方式收解了各藩镇节度使的辖兵权,改由地方长官(知州、知府)兼任驻屯地方禁军的长官,而领兵军官仅为副职,节度使成为荣誉虚衔。这虽不是“杯酒释兵权”的本身故事,却是它的延续和总结。

唐末以来藩镇独霸一方、割据称雄的局面经此改革即告结束。

宋太祖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中一方面表现出了加强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果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在处理功臣宿将问题上宽厚的风度,不同于后来的明太祖。

此外,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政制改革。采用精选禁军,“内外相维”以及轮戍更代等兵制改革,使“将不知兵”,避免了将领专兵跋扈;以二司(殿前司、侍卫司)三衙(枢密院、兵部加二司)的体制分割兵权,使之直接听命于皇帝。

改派文官知州县,设通判进行监督,并于各路设转运使,收地方行政、财政权于中央,严令武将不得充任地方长官。

在中央,以“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权,并设参知政事(副宰相)以抑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权。

其流弊成为北宋一代“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之祸本。

 

3.宋初的统一战争

 

宋太祖在位17年,在后周两代君主统一战争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统一的步伐,先后灭南平、平湖南、降南汉。

974年,命曹彬率军攻南唐。次年十一月,攻破金陵,李唐后主李煜出降。

至此,尚有“称臣”之吴越、闽越夕唾手可得,于是“先南后北”方略进入最后阶段,遣将领党进率兵攻北汉于太原城下,未及亲见统一,不久病死。

  

太宗赵光义(939-997)于976年继位,在位22年。

当政时期,进一步执行旨在强化君治的体制改革,继续统一事业。

978年,南唐、闽国主先后献地降宋,至此南方割据局面终告结束。

979年,太宗统兵征北汉,击败辽南府宰相耶律沙所率援军,迫使北汉国主刘继元降宋,遂灭北汉,基本完成统一。

当年,乘胜攻辽,于高梁河(今北京外城一带)为辽援军击败。

986年,再次大举攻辽,由潘美、田重进、曹彬分兵三路深入宋辽边境,因各军不相呼应以及指挥不当等原因,溃败,杨业死于此役。

由此,宋对辽由主动出击转为被动防御。

北宋建国,从恢复汉族统一王朝、消除内部隐患的角度说,赵氏两代皇帝的经营是相当成功的。太祖立国以宽厚著称,重文轻武,也恰当地体现出农业中国经历长期反复后走向平和成熟。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

 

1.辽的兴起以及与宋的和战

契丹,为东胡鲜卑族分支。曹魏时,部众迁至辽水上游的潢水(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一带,以渔猎为生。

东晋建元二年(344)始自称“契丹”。

唐初,契丹已形成以大贺氏为首领的部落联盟,内分八部,“猎则别部,战则同行”。

武周时,曾起兵反唐,攻占营州,入犯幽、瀛,后为唐军击败。

玄宗时又归附唐朝

唐末内乱,一度强盛的回纥衰微,契丹乘时而起,日益强大。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耶律阿保机(872-926)在位12年,曾分设南北府宰相,组成皇帝亲军(“宫卫骑军”),造文字(契丹大字),定法律,建“西楼城”为皇都(后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后经内乱,政局不稳,至第五代景宗、第六代圣宗统治时期,特别是肖太后摄政时,任用汉人韩匡嗣、韩德让父子,继续改革内政,推进汉化,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宋对辽的进攻失败后,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态势。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辽圣宗亲自统兵20万大举南下,避实就虚,绕过河北诸城,直下靠近黄河的澶州(今河南濮阳),正面威胁北宋国都汴京。

消息传至朝廷,以新任宰相寇准为代表的主战派力促真宗“御驾亲征”,以鼓士气。

真宗亲政后,战局发生了有利于宋的转变。辽、宋双方举行和议。

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双方达成盟约。规定北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虽有小的磨擦,但未再发生大的战事。

 

2.宋与西夏的和战

 

在今甘肃、宁夏和陕北还有党项族所建的政权西夏。

党项族原为羌族的一支。东汉时称“西羌”,入唐,仍被称为“党项羌”。

魏晋南北朝时,党项尚处于各氏族部落不相统属,散居野处的时代,其中以拓拔部最为强大。

唐初,党项首领拓拔赤辞受唐册封为西戎州都督,其一部分内迁。

后吐蕃强盛,原地党项受其役属,请求内徙。唐安置于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一带,其中以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的“平夏部”最强。

唐末,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平夏部首领拓拔思蒙晋爵为夏国公,复赐姓李氏,任定难军节度使,据有银、夏、绥、宥、静等五州,成为后来拓拔部统一党项,建立西夏国的根据地。

入宋,党项族逐渐强盛。

宋太祖时,仍以定难军节度使的名义,与宋保持朝贡关系。

宋太宗时,党项族内部相互争战,其首领李继捧于太平兴国七年(982)率部分部众归附唐朝,迁居内地,授予彰德军节度使衔,赐姓赵氏。

弟李继迁不愿离开故土,率众入夏州东北,抗宋自立。1002年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改为西平府,设官置署,组建军队,已俨然是一个不称“国”的国。

继迁死后,其子德明当政28年,与宋关系有所好转,并将都城迁至怀远镇,取名兴州(今宁夏银川)。

其子元昊继立,废“李”、“赵”赐姓,改用党项姓“嵬名”;自称“兀卒”(“吾祖”,意即青天子),不再用“平西王”封号;废宋年号纪年,相继改用“显道”、“开运”、“大庆”等年号。先后攻占瓜、凉、肃等州,辖有今宁夏、甘肃及陕西、内蒙北部。

宋景祐五年(1038)正式建国号为“大夏”,采用汉官制与党项官制两套系统并列的政治结构;制订法律;改定兵制,组成以“擒生军”和“侍卫军”为基干的中央常备军,加强了夏国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又创制西夏文字,改革礼仪制度。

元昊在位期间,与宋、辽战事频繁。曾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屡败宋军。

庆历四年(1044),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册封其为夏国主,赐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恢复宋夏边境贸易。

 

三、女真崛起与宋金分治

 

1.女真崛起和金朝立国

 

女真,一作女直,满族祖先。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的肃慎。

入唐,即为黑水靺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于其居地设置黑水州都督府。

渤海政权建立后,黑水靺鞨隶属于由粟末靺鞨创立的渤海国。

五代初,契丹国攻灭渤海,黑水靺鞨即隶属于辽。此时,史籍始以“女真”一名称之。

辽为了便于治理,将女真族中汉化较深的一部分迁移到辽阳以南,编入辽户籍,号“熟女真”。未迁徙的约有10余万人,仍留居于粟末江(今松花江)之北,宁江州(治今吉林扶余五家站)以东,不编入辽户籍,号“生女真”。

生女真散居于“白山黑水”,即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直到五代时期仍多处于穴居野处状态,以游牧、采集为生。

其中,完颜部最为先进,约至北宋前期,已开始农耕,进入较为稳定的农牧兼业的定居时代,并成为以完颜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

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以2500人誓师,击败进犯的辽军,乘胜攻克宁江州城(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继而攻占宾、咸两州,据有今辽东地区。

1115年正月元旦,完颜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因按出虎水意为“金水”,故国号为金,是为金太祖。

金太祖称帝后废原相国制,由四“勃极裂”组成中枢机构;扩大猛安谋克军事编制,制订刑法,创制女真文字,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国家制度。

金太祖和继位的金太宗致力于攻辽,终于在1125年灭掉辽朝。

此后,金朝取代辽朝,占领中国北方地区,其政权形式也逐渐改用中原的君主集权体制,官制、军制、科举制和赋税制度皆全面汉化。

 

 

 

2.金军南侵与北宋灭亡

   

辽朝的灭亡使宋金之间不再有缓冲地带,宋金之战不可避免。

政和七年(1125)十月,金下诏攻宋,宗翰(粘罕)率军自西京攻太原,宗望(斡离不)自南京攻燕山,揭开了宋金战争的序幕。

徽宗遣使求和,随即禅位,钦宗继立。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至黄河北岸,宋兵前线溃败,金军兵临城下,东都危在旦夕。因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全力抵抗,金兵被击退。

当年九月,金兵再度大举南下;十一月,宗翰、宗望两军先后渡河兵临京师。次月,攻破京师。

1127年,金军掳徽、钦两帝北去,北宋至此灭亡。

 

3.南宋建立与宋金和战

 

1127年,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是为南宋高宗。

南宋建立后,金兵多次大举南下,终因中原地区的军民和抗战将领韩世忠、岳飞、张浚等的英勇抗击,未能得逞。

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约”,以东起淮河中游,西至大散关为界划定宋金疆域,岁贡金银25万两、绢25万匹。随后,岳飞被杀。

此后,宋金基本上维持了南北对峙,和平共处的局面。

 

四.金与南宋的灭亡

 

1.蒙古灭金

蒙古崛起后,即向西和向南进军,以扩张领土。

1234年,蒙古灭金。

 

2.南宋灭亡

南宋后期,政治日趋败坏,已难以抵挡北方蒙古的进击。

蒙古灭金后,南宋即处于蒙古军威胁之下,所幸蒙古多次易主与主力西征,又苟延一时。

忽必烈创建元朝后,三路南下;

1276年,临安沦陷;

1279年,陆秀夫携幼帝投海而死,南宋最终宣告灭亡。

 

北宋的制度创设与改革

 

自秦制创立到北宋建国,历千有余年。其间汉、唐在当时世界上算得上是强盛的帝国,但稳定富庶每次也不过百来年。前前后后,道路并不平坦。盛而衰,治而乱,合而分,帝国统治者及其文人学士以史为鉴,拨乱反正,总想寻找到一种治国方略,以图长治久安、一劳永逸。

到宋代,统治者对帝制内在的缺陷作出了一次重大的修补。由此,中国历史由上古、中古而近古,帝制进入了成熟期。

北宋的体制改革,着重从防止军人跋扈和地方割据两大问题上去消除隐患,同时,也更注重信赖文人治国,以科举吸引、利禄优待为特点的官僚政治特别发达。中国特有的官僚体制,其优势和弱点在两宋都表现得很充分,也比较平衡。

 

 

 

一.北宋“祖宗之法”

 

放在首要位置的,莫过于兵权的集中:   

大力加强禁军,削弱地方武装,使禁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胜过厢军,保证中央有一支强大的国家常备军。

禁军的兵力配置实行内外相维的方针,保证京师兵力的绝对优势。京城禁军与驻守地方禁军定期调动,多数三年一换,以杜绝军队因久驻与地方可能发生的事权联系。

兵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枢密院执掌调兵权,兵部执掌军事行政,军队平时管理和训练分属殿前司、侍卫司(内分马军司、步军司)。确保“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杜绝军阀和任何军人跋扈现象的产生。

还实行收集流民以养兵的政策。凡发生灾荒年份,大量募兵,甚至强制流民入伍,以收“荒年有叛民而无叛兵,丰年有叛兵而无叛民”的双重效果。

其次是保证地方权力集于中央;

规定州县长官不得兼任他州郡。

武将不得充任地方长官,一律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

地方分路(相当唐代的道)、州(与州同级的还有府、军、监)、县三级。

州长官称“知州”,全称“权知某军州事”,一般由京官轮流外放充任,任期三年。另设“通判”牵制监督,又称“监州”。重大决定必须由两官联合签署方能生效。相应县一级称“知县”。

州之上设十五路,置“四司”。四司长官具有中央特派员的身分,分司各种职能以监督地方。杜绝了“有其财、有其兵”的地方割据力量产生的可能。

再次,是实现中央政府间的权力制衡,以此加强皇权:

在中枢方面,于禁中设中书书政事堂,作为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并另设参知政事以分宰相之权;

设枢密院,由枢密使掌管军事,和宰相平权,宰相不得预闻军事机密;

设三司使,下分户部、盐铁、度支,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号称“计相”。

由此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统集于皇帝,强化君权。

为了全面监督牵制各级官吏的事权,还采取了两项不同于前朝的特别措施。

官员任用实行官、职、差遣区别的特殊制度。

加重监察官的作用。前朝都是御史台掌监察,谏官是宰相的属官、皇帝的侍从,主管争论的。从宋代起,谏官可以兼谏争,也兼弹劾,合称台谏。御史和谏官可以“风闻奏事”,讲错了言者无罪,并规定不杀言事官。又规定台谏官每月必须奏事一次,名为“月课”,到期不奏事的不是免官就是罚钱。

以上对帝制结构的各项改革,总的特点就是:重文轻武,以文驭武;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内外相维,守内虚外;官职分离,叠床架层,以收地方之权集于中央,中央之权集于君主。

宋代开国者当然懂得帝制还必须靠庞大的官僚机构运作的支持,才君临天下,日理万机。既收权于上,也必须辅之放利于下。诱之以利禄,也是北宋政制改革的重要一面。

宋代职官制禄丰厚,并大开科举之门,使天下士生嗷嗷待哺,引颈相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