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游彪正说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最新热门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教材资源精解5

时间:2009-10-18 17:27:19  来源:华东师大
 

第六章 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国

 

本章的主要内容:

 

经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短暂的隋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经前期的曲折与磨难,渐趋辉煌。隋唐时期,统治阶层的构成出现了重要变化,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而门阀势力终于在中唐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两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之潮,至隋唐形成了一次总结,从而为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提供了腴土沃壤。在北方经济得以恢复,重振雄风的同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明显加快,渐呈后来居上之势。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与文化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与活跃也说明,此时的中华民族对外部世界,保持着相当开放的心态。

 

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在隋唐时期出现的深刻变化;民族融合与中外交流对唐朝文化的重大影响;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向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本章教学的技术手段:

 

以揭示大势结合深入分析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尽可能多采用多媒体的图像和视频材料,让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大唐文化有直观而形像的感受,从而加强理性认识。

 

第一节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

 

一.国祚短促的隋王朝

 

1.北周末年的局势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继位的宣帝荒淫而短命,未能巩固武帝的基业。

 

其后年仅8岁的静帝即位,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

 

2.杨坚建隋,统一全国

 

杨坚(541-604)之父杨忠为北周六大柱国之一,爵封隋国公,父死,杨坚袭爵,其女为宣帝皇后。

静帝继位后,杨坚以外戚身份总知天下兵马事,任大丞相,进爵为王。

公元581年二月,杨坚以“逼禅”手段,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即位后,任用高颖、苏威、李德林、贺若弼、韩擒虎等谋臣武将,于587年灭后梁,589年灭陈,重建统一局面。

 

3.隋文帝的立国举措

政治上:废北周官制,创置三省六部制;并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废地方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任免权归中央吏部,并实行回避制和三年任期制,加强了君主中央集权。

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开创50岁以上可以纳绢代役的“输庸”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法,故仅20余年,国库号称“富庶”。

军事上:改革府兵制,罢坊府,军人户籍隶归州县管辖,“垦田藉帐,一与民同”。

隋文帝以勤政、躬俭著称,然晚年多刻薄、猜疑,且为政精于搜刮,以此增加国家财赋收入,故隋朝短期而亡的根子实自文帝时已种下。

 

 

 

4.隋炀帝杨广的统治

炀帝杨广(569~618)在位时继续推行文帝的立国政策,且有多项大规模的举动:

四出巡游,足迹遍及榆林、五原、河右、太原、涿郡及辽东,前后三次下江都;

征发大量民夫,开通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与江南运河,完成了南北大运河的连接;

命宇文恺营筑东都洛阳。从长安到江都,筑离宫40余所,穷极奢丽;

自大业七年(611)起,三征高丽,致使天下骚动,爆发农民起义。

隋炀帝虽有文武之才,但负其富强之资,恃才傲物,奢侈靡丽,最终促使隋短暂而亡。

 

5.隋朝在历史上的承前启后作用

 

二.大唐王朝开创新局面

 

1.李渊起兵,建立唐朝

李渊为隋文帝姻亲,袭爵为唐国公。

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

618年五月,李渊得知炀帝被杀,遂正式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唐朝初期的统一战争

李渊即位后,即派兵平定因隋末战乱而形成的各地武装割据势力,624年,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已尽归唐所有。

至唐太宗在位的628年,朔方的梁师都被灭,全国再次实现统一。

 

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李世民于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太子,掌握了朝廷实权。

当年八月,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高祖在位时已颁定三省六部制,修订均田制、租庸调法,唐太宗继续推行。

  

唐太宗位20余年,君臣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居安思危,终于成就了政治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贞观之治”。

政治上,罢黜了一批庸臣,先后任用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善谋能断、举贤若渴的大臣为宰相,又能不念旧怨,破格起用魏徵、王圭等。

修《氏族志》,大力兴举开科取士,为庶族地主进入政权广开门户,巩固了统治基础,改善了官吏的素质。

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流亡农民归田复业,开垦荒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想文化上,实行儒、道、释并用的政策,大力兴建各级学校。

民族关系上,以思惠抚和为主,尽可能保持融洽和睦的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上,实行开放政策,长安遂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都会。

 

4.“武周政治”

太宗死后,继位者为高宗,因其体弱多病,实权逐渐落入皇后武则天之手。

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国号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为对付政敌,曾起用一批酷吏,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并大量提拔寒族,扩大其统治基础,这对氏族门阀势力是极为沉重的打击。

武周政治基本沿袭唐建国以来的旧制:

如继续实行均田制,奖励农耕,鼓励垦荒,并以此作为考课地方官员实绩的依据。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设殿试和武举。

击退吐蕃、突厥的侵扰,保障了边境的安全。

武则天死后,中宗、睿宗先后继位,政局非常混乱。

直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政局才趋于稳定。

 

5.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前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开元盛世”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政治上:信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名相,废罢武周以来的员外官、试官、拜封官,裁汰冗员,精简机构,大力改善吏治。

经济上:为打击豪族,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实行检田刮户、鼓励逃户归农开垦荒田、减免租调、兴建水利工程等举措。

又对佛教加以抑制,使崇佛奢靡之风有所收敛。

军事上:在整顿军队、加强军备方面也很有成绩。针对府兵制的瓦解,开始改用募兵,加强了常备军和边防军的建设。

先后击退吐蕃、契丹等族的边防侵扰,重振唐朝国威。

开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唐朝推进到极盛的顶峰。

但开元后期也埋下政治隐患,其后终于导致“天宝之乱”。唐代从此由盛而转衰。

 

 

 

第二节  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

 

一.“胡汉融合”的历史底蕴

 

1.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作用

人类学研究已经昭示,凡流动极强的区域最能产生多种文化交杂共生的变迁,混和化生出充满活力的新文化。大唐文化即是受此恩泽方显出雄浑壮丽的风范。

 

2.隋唐制度的渊源

隋唐制度渊源于魏晋南北朝,其间变迁化合过程十分复杂。

按照陈寅恪的研究,其渊源统而言之,有三支:

一源于北魏、北齐,江南承袭汉魏、西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因王肃北奔而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摹仿采纳,其中也包括东晋至南齐间发展变迁的成份。这一制度文物到北齐成一大结集。旧史都称之为“汉魏制度”,若以社会势力而分,都称之为“山东集团”。

一源于南朝后期即王肃之后,所谓梁陈文物制度变迁部分,旧史一般称之“梁制”。

另有一源,即河西文化,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魏晋以降的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北魏取凉州,河西文化输入于魏,因此北魏、北齐一支中亦有河西文化的加入。至宇文泰入西魏,西魏、北周在河西文化基础上产生关陇文化,内里包含魏晋以来的文物制度,更由胡汉融合而成一系统。此为隋唐皇室所自出的直接文化因缘。

 

二.三足鼎立的政治制度框架

 

1.三省六部制

隋唐政治制度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争夺、内朝与外朝制约的成果,在中央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基本精神是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此外,还对地方政制进行改革。

隋文帝开国后即简省三级为二级,罢郡而存州县,焬帝改郡县二级,其义相同。

唐沿袭隋制而不改,将地方用人之权收归中央。后因兵制改革,乃有节度使之设。

 

2.科举制

科举制为帝制中国选举制前后之分水岭,由隋代开创,经唐代完善,自此官员录用主要依科举考试而进,从而冲破由世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官员的高度流动性,确保了帝制统治的稳固。

 

3.府兵制

府兵制为支撑隋唐政治构架的第三足。

府兵制由“兵民分治”到“兵民合一”的变革,到隋文帝时始告基本完成。唐承隋制,府兵制的系统到唐太宗时更趋周密。

唐中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难以为继,不得不向募兵制转变。

天宝八载(749),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4.唐代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府兵制实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其存在涉及唐基本政策: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唐中叶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均田制废驰。

介绍唐代均田制的实施情况和学术界的相关争论。

租庸调制的具体内容及其演变。

780年唐政府改行两税法,租庸调制正式废止。

 

 

 

三.国力强盛与开放气象

 

1.东西二都的宏伟气势

当时,长安与洛阳雄伟壮观,五方杂处,不只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且亦为远东国际一大都会,东西经济文化荟萃之地。

 

2.佛教的中国化和世俗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地中国化和世俗化,至唐代已出现诸多中国佛教教派。

当时对传播佛教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玄奘、鉴真等。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朝凭藉国力强盛,在疆域开拓和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取得颇多成绩。

西北主要有突厥、回纥等,东北有靺鞨等。唐朝政府推行设羁縻府州的政策,与少数民族维持相对稳定的关系。所设有安西都护府、室韦都督府、北庭都护府、  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

西南有南诏、吐蕃等,唐朝明智地与诸族相互通好,尽力维持和平相处的关系。其中,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穆宗时唐蕃共建“长庆会盟碑”,已成千古佳话。

 

4.唐朝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当时,唐朝与日本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日本欲借大唐文化以发展,遣唐使不断来华,对唐文化予以大量吸收,从而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