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游彪正说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
最新热门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教材资源精解1

时间:2009-10-18 17:27:22  来源:华东师范…
 

   
第一章 多中心起源:“部族”时代

编者按:本资源目的在于介绍与中学历史教材有关的史学界最新研究进展,有些内容比较简单,不过我们历史教师可以顺着这个线索,搜集整理更详细的优质资源。


教学目的:本章拟通过结合中国古人类化石的分布、早期原始农业文化遗存的发现、早期聚落形态演进以及新石器时代晚期多宗重大考古发现,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明已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多中心格局。


教学内容: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历史追踪

第二节 多中心的早期农业文明

第三节 早期农业聚落及其演进

第四节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教学重点:农业的起源及其影响;聚落形态演进与社会组织形式发展的关系;人群集团层级分化的考古学表现;从古史传说的分析及考古区系文化理论看新石器时代各地域人群集团的分布

教学难点:人类起源的争论;聚落形态演进与社会组织形式发展的关系;从古史传说的分析及考古区系文化理论看新石器时代各地域人群集团的分布;对考古发现的历史学阐释的理解

教学手段:PPT课件;讲授与视频资料放映相结合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历史追踪

一、人的进化在整个生命历史的长河中真是“弹指一挥间”
“进化钟”

冥古代——太古代(45亿年)——元古代(24亿年)——古生代(5亿7千万年)——中生代(2亿3千万年)——新生代(6700万年前~今)——第三纪
                                               ——第四纪(2.5百万)
宇宙150亿年      地球46亿年       生命40亿年       
人科动物500万年
人类150万年 
现代人1. 2万年
“宇宙年”的概念:
 1月1日             宇宙大爆炸
 9月14日             地球诞生
 9月25日         原始生命诞生
 12月24日        “侏罗纪公园”
 12月30日       人科动物诞生
 12月31日10:30            原始人类诞生
 12月31日23:46                北京人
 12月31日23:59:20    现代人诞生
 12月31日23:59:50    发明文字

二、人类进化的大致线索

一.基本线索

灵长目祖先(猿、猴、人)      
       古猿         森林古猿  2000~1400万年
                    腊玛古猿  1000~800万年
                    西瓦古猿
                    南方古猿    500万年
       能人(早期猿人)210~170万年
       直立人(晚期猿人,猿人)200~20万年
       智人      早期智人(古人)20~30万年
                 晚期智人(新人)16万年        现代人1.2万人

二、起源和进化之谜

 1、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目动物的祖先,最初生活在哪里?

 中华曙猿

 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

 世纪曙猿

 山西垣曲盆地

 2、人类是由哪一种古猿进化来的?
森林古猿
腊玛古猿
西瓦古猿
南方古猿          阿法种
                  粗壮种
                  鲍氏种
                  纤细种 

 3、现代人起源于哪里?
 

晚期智人是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 “现代人起源非洲说”

年代测定数据上,非洲的晚期智人最为古老

“线粒体夏娃理论”

在人类起源历史上,直立人、早期智人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
来自考古学证据的质疑:主要是指来自东亚大陆上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三、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环境•体质特征•活动

一、环境

第四纪更新世时,在中国境内,随着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起,形成青藏高原,西高东低的山川大势逐渐形成。北方地区开始了黄土堆积,动植物群落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大部分时间保持着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
其中,更新世早期,亚热带的气候曾达到秦岭以北的中原一带。

第四纪期间,气候屡经变化。

二、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化石

1、中国猿人(直立人)
 巫山人 四川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洞坡   距今204~201万年
 繁昌人字洞石器                   距今240~200万年
 元谋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     距今约170万年
 蓝田人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     距今约80~65万年
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最早距今69万年
 和县人    安徽和县陶店镇汪家山龙潭洞     年代晚于北京人
中国境内的古人(早期智人)
 大荔人     陕西大荔县甜水沟     距今约20万年
 许家窑人   山西阳高县许家窑村  距今约10万年
 丁村人       山西襄汾丁村          距今约10万年
 金牛山人、马坝人、长阳人、桐梓人、巢湖人等

 

2、中国境内的新人(晚期智人)
 柳江人            广西柳江通天岩   距今6~7万年
 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18000年
 河套人、峙峪人、资阳人、左镇人、麒麟山人、泰安人、建平人、丽江人、榆树人、下草湾人等

【小结】

1、在距今1万年之前、近150万~200万年间的人类进化历程,主要是体质特征的进化

进化中最主要的系列体质特征变化,由直立行走带来
在过去的三百万年中,人类的脑量扩大了3倍,成了一种速度最快的生物进化现象

eg:南方古猿  440~530ml            能人         700~800ml
   直立人      1088ml             早期智人 1120ml
  晚期智人  1350ml                现代人    1400ml

 

2、生产和生活技能的提高

  工具(打制石器)

  用火(利用和控制天然火~人工取火)

  制陶技术

生产方式——狩猎、采集

居栖方式——游猎

宗教艺术产生

第二节、多中心的早期农业文明

一、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                                              

青铜时代

东汉•袁康《越绝书》:“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斫地;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斫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

使用天然工具-打制石器—磨制技术产生 磨制石器

制陶技术 陶器

利用和控制天然火-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

采集狩猎 农业、家畜饲养业//手工业

游猎生活 定居生活

1、制造磨制石器

2、人工取火

3、制作陶器

一般认为,陶器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

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残片出土于南方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经碳素断代方法测定,其年代距今约9,000~10,000年左右。
陶色、陶系和时代的关系:陶色:红陶(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灰陶(商周)

演进特点:

a工艺越来越精湛:烧成温度、陶土的筛选、制作工艺;盘筑……轮制、修整;器形、线条、厚薄

b从日常生活用器中分化出仪式功用器具:功能变化;装饰风格变化

 


 

二、生产方式的变化

出现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产生的条件:
环境变化 + 人口压力           食物短缺        
                                                  农业产生

2、中国史前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一体的:黄河流域是以粟为主的旱地农业的发源地,长江流域是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的发源地。

三、居栖方式改变:定居生活
房址:地穴式、半地穴式、干栏式、地面式
第三节     早期农业聚落形态及其演进
演化的动力:生产方式的变革

 “农业革命”

一、聚落

eg: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距今8000年);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聚落遗址(距今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常见特点:

a村内有中心、有分片

b村外分布墓地、窑场,有壕沟围绕

c村内房屋满足不同功能需要

d房屋建筑技术、材料等方面没有大的不同
         人群内部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可能由若干具亲缘关系的人群组成;居民关系尚以集体主义和平等原则为基础。

二、城的出现:距今4000年至5000年之间

eg: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大溪文化(距今6000 年);郑州西山古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300 年)
城的大规模出现:距今4000年至5000年之间

eg:[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安阳后岗;辉县孟庄:[山东]寿光边线王;邹平丁公;临淄田旺村;章丘城子崖;鲁西阳谷景阳岗……:[湖北]江陵阴湘;天门石家河……:[长江上游]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古城等:[北方长城地带]  石城堡带

A)某些地区内部或地区与地区之间,曾发生越来越激烈的争夺和冲突

B)不同层级的城址和聚落之间,出现了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不平等

C)超大型城邑的出现,表明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出现了能够动员较大规模人力、物力、具有较高权威的公共权力
多级城址和聚落的存在,意义在于它们说明了当时社会结构层级化的日益加剧,不同层级的城址和聚落之间,出现了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不平等。实际上是居住于这些城址和聚落中的人群发生层级分化的一种表现。

三、权贵阶层出现

社会分工……贫富分化……权贵阶层

表现:1)墓葬中随葬品的变化
 陶器、工具——工艺精美的奢侈品
 数量不多、平均——多寡极度分化

2)墓地中的等级分化和特殊墓地的出现
 大中小型墓
 大墓集中的墓地(“坟山”)
 墓葬与祭坛的结合

四、早期人类社会组织的演进
 游团(游群、团队)band:规模小,流动性强,平等,非正式权威
 氏族-部落tribe:泛亲族组织-联合体,较稳定,平等,无正式领导模式

(关于世系:
母系与父系——在族群内部,人们按照母亲方面或是父亲方面的血统去追溯自己的祖先,这就形成了母系或父系。
问题:先母系后父系?母系=母权?)

 部落联盟//酋邦chiefdom:社会分层,固定的核心政治机构,最高权力个人,生产专门化程度提高

 

 

 

第四节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一、古史传说与上古人群区系划分

1、 古史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 天皇、地皇、人皇/ 伏羲、女娲、

神农/伏羲、神农、黄帝/伏羲、神农、共工/燧人、伏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太暤(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暤、颛顼/ 少昊、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

2、历史学家的上古人群区系划分

eg: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片大地中,地理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历史凭借地理而生,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夷夏东西说》
eg:蒙文通: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江汉民族:共工(九黎、三苗)、神农、炎帝、蚩尤;河洛民族:黄帝、颛顼、尧、舜、禹;海岱民族:遂人、伏羲、女娲、少昊——《古史甄微》


eg:徐旭生:“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把我国较古的传说总括来看,华夏、(东)夷、(苗)蛮三族实为秦汉间所称的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集团:炎、黄,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东夷集团:大皥(太昊)、少皥(少昊)、蚩尤,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苗蛮集团:三苗、驩兜,中心在今日的湖北、湖南两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3、新石器时代各地考古学文化的启发


8000~5000年前: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5000年~3000年前:“万国林立”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和多中心格局


二、古史传说与中华上古文明的形成

古史传说中与中华上古文明形成相关的重要人物

甲、黄帝
黄 帝——少典之子

姓公孙,名轩辕。/姬姓。号有熊氏 /轩辕氏 /缙云氏 /帝鸿氏 /帝轩氏。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黄帝本纪》
乙、尧舜禹禅让
丙、大禹治水
附:上古世系简表


第二章 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教学目的: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相关考古发现的讲授,使学生理解这一时期既有列国的“平行发展而又相互竞争”,同时一个广大地域范围中获认同并被遵从的中心权力正在形成和发展,相继获得这一权力的商王朝与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和与国家统治合法性相关的意识形态建设上,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藉此,“中国”的观念、华夏族的凝集融合、礼乐文明,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  寻觅中的夏王朝


第二节 东亚雄邦:商


第三节 文明的奠基:西周


教学重点: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商朝国家的发展;商代青铜文化;西周制度:分封、宗法、井田等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夏商周三代关系;三代制度变迁、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意义;西周礼乐文化。


教学难点: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夏文化的关系;商朝历史的考古学证实;夏商周三支人群平行发展而相互竞争的关系;西周分封、宗法、井田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三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第一节  寻觅中的夏王朝


一、文献中的夏朝


在文献中被描写成一个王朝的历史:有夏、时夏、夏氏、夏王、夏邑、夏后、夏桀
a)《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详细的王朝世系:
启- 太康
   ……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       孔甲-皋-发-癸
                                …扃-厪--


b)世袭制的最终确立:钧台之享(有扈氏知义不知宜)——太康失国……(后羿、寒浞)……少康复国
从此后世“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便与此密切相关

c)相关王朝的史事:孔甲乱夏、桀克有缗以丧其国等

d)记载有王朝延续的时间:《史记索隐》:“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

e) 文献中夏人有相对集中的活动区域:晋南“夏墟”——汾、浍、涑水流域;豫西洛阳平原——伊、洛、颍水流域
禹居阳城。
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左传•定公四年》)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国语•周语》)
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其南。(《战国策•魏策》)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周本纪》)

 

 

 


二、与夏史有关的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


以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Bc2100~bc17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郑州附近和伊、洛、颖、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带
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c1900~bc1500)
面积6平方公里,含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作坊、一般居住址、陶窑、窖穴、墓葬等。


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


a)分布范围与文献所记载的夏朝国家活动的地域基本吻合

b)绝对年代、相对年代都与文献记载夏国家年代大抵相符:夏代总积年为400—500年之间,约为BC2200—BC1700年;二里头文化BC1900—BC1500年,大体落于文献记载范围内

c) 偃师、郑州商城的发现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

三、争论:

*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吗?         *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吗?

夏朝是否客观存在?

甲方:否定——夏朝充其量是神话传说时代

乙方:完全肯定——绝对不能否定;

丙方:不表态

第二节  东亚雄邦:商朝国家的发展

一、商朝的历史

1、商族的兴起
始祖: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
先公:相土…冥…王亥…上甲微

2、商朝的建立
汤   鸣条之战   “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殷武》

3、商朝的鼎盛
盘庚迁都    河南安阳小屯村;花园庄?
“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竹书纪年》)
武丁   对外战争

4、衰落和覆灭
祖甲
商纣(帝辛)

二、商朝国家的发展

(一)社会阶级的构成

1、王     “余一人”
*王位继承制的争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王国维:以弟及为主
陈梦家:并用
今人:子继为主
张光直:两王族集团的轮流执政

2、王族、贵族

3、平民   

*对甲骨文中 “众人”身份的解读:奴隶还是自由民?
不同观点: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自由的公社成员;奴隶主阶级

4、奴隶

*对人牲和人殉所用对象身份的讨论
(二)统治机构和制度

1、王权

2、官僚体系:尹、多尹、多僚、多宰、小臣、亚、服、百执事之人

3、军队     三师

4、法律:五刑(墨、劓、刖、宫、大辟)炮烙    脯醢
“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刑名从商”

(三)国家结构

1、内服……外服:浅层控制模式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国家中心地区(王畿)
外服:臣服于商的大小诸侯国

2、王朝与方国诸侯的关系

3、范围:邦畿(商王畿)-统治范围(商王朝势力范围)-文化影响(商文化)

三、商朝的文化

(一)青铜器

 “完全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他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倒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那个血与火的野蛮时代。”……“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严重的命运氛围,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李泽厚《美的历程》

(二)甲骨文: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三)商代的宗教与国家合法性

对商王祖先的崇拜可以为商王的政治统治提供强有力的心理上的和思想上的支持。

通过占卜,王实际创造好收成和促使战争胜利的能力会使他在政治上更加强大。

“尊神尚鬼”

 


 

第三节  文明的奠基:西周王朝

一、周族迁岐与武王伐纣
始祖:  弃   后稷
《史记•周本纪》:“帝尧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姓。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公刘
《史记•周本纪》:“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渡渭……”
古公亶父
《诗经•鲁颂•閟宫》:“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
季历
《竹书纪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历来朝……太丁四年:周王季命为殷牧师。十一年:    文丁杀季历。
文王
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
伐犬戎、密须(甘肃灵台)、阮、共(甘肃泾川)、耆(饥,黎,山西上党),盂(河南沁阳)、崇(河南嵩县)
迁丰
断虞、芮之讼,受命称王


※ 夏商周三代关系
王朝只是中央权力的易手,三个政治集团势力强弱沉浮变化的的结果而已。

1、从朝代即政治上的统治来说,三代是相互更迭、前仆后继

的关系。

2、从各政治集团的起源发展看,夏、商是年代上平行(或至少是平行)的两大政治集团;商、周亦然。

3、 从各族群祖先的活动范围看,夏、商、周族各有其活动中心。

武王克商

※武王克商之年的争论:44种说法;公元前1046~1044
姜尚与周公

二、西周的盛世及其衰亡

1、 周公摄政

2、 国人暴动:周厉王使民暴虐,前841年国人暴动,流之于彘。
   共和行政:前841年为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纪年的开始

3、 宣王中兴:对荆楚、淮夷、徐戎的战争获胜,但晚年对姜戎的“千亩之战”失利,“料民于太原”。

4、 幽王亡国:褒姒“烽火戏诸侯”,申侯和犬戎叛乱。

5、 平王东迁:前770年放弃镐京,东迁洛邑。

三、西周制度

《殷周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摹,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1.分封与“中国”
分封的内容:授土授民分物
分封的后果:

a建立了王权与地方较稳定的关系

b维持了王朝对广袤地区的有效统治

c建立了等级、名分的依存关系

d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融合成新的族群,发展和扩散了中原文化

2、五服制度

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国语•周语上》)

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周礼•职方氏》)

3、宗法制

《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袮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组织结构:大宗一小宗四
核心内涵:嫡长子继承
基本内容:私法制度——大宗庇护小宗
                      大宗对小宗的支配权
有关争论:宗统、君统的关系

4、土地制度

a所有制:分封贵族的土地等级占有

周王:王畿 -“天下”;诸侯:诸侯国;卿大夫:采邑

b村社土地形态:井田制
《说文》:“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
《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

恩格斯:“实行土地公有制的氏族公社或农村公社,……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这种公社或带着它的非常显著的残余进入历史的。”

5、礼乐文化

《仪礼》所见“士礼”:1.士冠礼2.士昏礼3.士相见礼 4.乡饮酒礼5.乡射礼6.燕礼7.大射礼8.聘礼9.公食大夫礼10.觐礼11.丧服 12.士丧礼13.既夕 14.士虞礼15.特牲馈食礼16少牢馈食礼17.有司彻
五礼:吉凶宾军嘉

6、 国家合法性内涵的发展与新的统治思想的提出

“德”

“革命”

“敬天保民”

《尚书•召诰》:“周公曰:……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