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学习资料:海上丝绸之路
何成刚:海峡两岸历史教
佚名:海峡两岸高中历史
傅元根:海口历史课程在
佚名:海南要大力开展史
陈培:海南侨中2007届高
傅元根:海南省2005年中
冯一下:海外中小学历史
何成刚:海峡两岸高中历
海安:海安乡土历史研究
最新热门    
 
子虚:海派中华文明起源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2:10  来源:子虚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子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中华农业起源的基本概况,神话传说与重要的考古发现。

理解:农业出现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神话传说与考古发掘与早期历史的关系。

2. 通过对有关中华文明的神话传说、考古发掘等材料的研读,初步学会从传说和考古获取古代文明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有关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研读,认识到传说和考古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两大主要途径。

2.通过对神话传说和考古材料的分析对比,懂得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可以相互佐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明的影响,原始农耕对中华文明影响。

2.通过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中心,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耕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关系

难点:史前考古发掘与神话传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孙中山对黄帝的题词和黄帝塑像。

设计意图:通过经典的评论与形象的图片引起学生注意,引出新课内容——“中华文明的起源”。

 

环节2:出示一组盘古和女娲的图片和文字,提出问题:从盘古和女娲的神话中反映了怎样的远古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神话的一些特点,并能从神话中得到一些有关中华早期文明的信息。

 

环节3:出示反映伏羲和神农传说的史料,提出问题:传说中的伏羲和神农时代的社会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帮助理解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意识到神农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

 

环节4:出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典型文物,提问:当时的人有怎样的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从考古资料中获取有关农业文明的信息,并与传说中的信息相互佐证。

 

环节5:提问:到底中国的农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特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原始农耕”这一目。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教材知识的能力。

 

环节6:出示《史记·五帝本纪》中有关黄帝传说的内容,提问: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环节7:出示良渚文化的一组图片,提问:从这些器物中你可以得出那些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理解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与传说相映照,相佐证。

 

环节8:出示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的一组图片,提问:这些墓葬反映的怎样的社会现象?

设计意图:从考古资料中汲取相关信息,并再一次与传说相佐证。(出现了社会分层和等级)

 

环节9:出示著名史学家顾颉刚有关“大禹是一条虫”的论述,提问: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对于传说存疑是必要的,但一味的怀疑未必是科学的态度,可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环节10:出示最新的发现新出现的2900年前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遂公盨,首句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提问:这个发现对于研究大禹有何意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虽然不能确证大禹治水为事实,但至少在西周时期当时的人认为大禹治水是事实。深化“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

 

环节11:引导学生讨论:传说中的历史与考古中得历史信息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传说中的历史与考古得到的历史信息可以相互佐证。

 

环节12:出示《中华早期文明遗址分布图》,引导学生看图,并提问: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并懂得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和主体性。

 

环节13: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总结知识,升华主题。

 

[资料附录]

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

                                                              ——孙中山

2.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精民,於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淮南子》

3.“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天下。教渔猎。”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白虎通义》

 

4.“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5.禹,《说文》云,‘虫也,从  ,象形。’  ,《说文》云,‘兽足蹂地也。’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P63

 

 

教学说明

本课作为中国古代史的开篇,主要内容为中华农业文明的产生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业文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中国的农业文明长期以来处在整个世界农业文明的先进水平。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茶叶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优秀产品。农业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在采集和狩猎时代,人类不能够生产食物,人对大自然十分依赖;农业革命之后,人类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开始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材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两个方面展开了叙述,神话传说虽然带有虚构的成分,但神话传说中也包含了重要的远古信息;大量考古发现给我们提供了中华文明的有力证据,也部分的证实了传说的内容,考古发现是先人生活的遗存,保留了大量的可靠的古代信息,但是考古信息主要是静态的,零散的,局部的,所以传说和文献的信息可以作为适当的补充。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对教材知识的合理整合,适度开发课程资源,注重知识的生成是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注意的方面。因为中华的早期文明学生在初中教材已经有所接触,初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有关中华早期文明的一些神话传说。所以我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将神话传说的内容提前,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在逻辑关系上也使得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更加清楚。本课中,我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目的是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实现新知识的生成。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也做了重点设计,通过图片和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在学史方法上注重学生通过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强调“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史学思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