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健:《近代民主思想与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何炳松:《历史教授法》
周佳荣:《教育杂志》与
陈穗:反思课堂,略谈历
陈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陈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陈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人民版教材:《太平天国
何成刚:《诗经》之《硕
最新热门    
 
陈穗:《辛亥革命》谈对历史的理解

时间:2009-10-18 17:03:44  来源:陈穗
 

 


我们对历史是理解还是抨判?

greatlover

 

2007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江门  夜

 

今天重读《中史参》2007年第9期,心中诸多感慨。对其中的一篇文章的观点彼为不赞同。一直以来想对这篇文章写点看法,该如何写,才不会让自己的语言过激?

为了更加理顺自己的观点,我特意买了一本书——《为历史学辩护》,其中第四章“历史的分析”说的非常好。例如,其中的一些话语很有意味,“要窥见前人的思想,自我就应当让位。某些当代学者严厉评击法国大革命时期没收土地的问题的政策,要是他们敢在当时的国民议会中这样大声抗议,那才算得上有勇气呢!在远离断头台的地方猛烈抨击当年的政策,这只能令人发笑,……谁会在乎历史学家的马后炮呢?我们应提醒那些学者,不要沉迷于自己的观点便忘了当时的可行性。”

这些话语对我们理解当代人的思想很有帮助,我们现在一而再三地抨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观点,我们这样的评价真的就根据理解当时的情况了吗?例如,再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当人们已经掌握治疗癌症的方法时,他们会不会嘲笑我们为什么这么蠢,何必把这个器官(得了癌症)割掉?只要用这种药就可以了呢。

那么,我们对历史是理解还是抨判?

 

 

 

以教学案例继续参与小牛的“理解还是批判”的讨论 

陈穗 


 
在小牛那里看到“理解还是批判”的讨论,有所思,想起自己曾以小组讨论方式上的《辛亥革命》一课,就是一个实例,今天有时间从旧资料里拿出来,整理一下,有了这个应小牛话题的教学反思,以期和同行继续探讨。

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新课程《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就在本博里。

[教学设想]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大胆地进行创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思索、探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强学生与人合作分享意识的培养。而分组讨论进行探究活动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较多地使用了这一方法,收到一定的成效。

本节课围绕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来设置讨论问题。根据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很难理解又非常感兴趣的是关于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的原因。这其实是辛亥革命爆发后形势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结合学生的问题,围绕辛亥革命原因、过程、意义,我将课堂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①“你认为武昌首义的成功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是历史的偶然吗?”②“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③“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啦?”

主要目标为:一是可以使学生在利用课本资料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和多角度思考的思维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二是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三是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因课本就②③两个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对单薄,所以教师就②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资料,准备上课分组讨论。

  
本课教学结构有所调整,先用录象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出问题①的讨论。在学生认识事件的爆发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后,简单介绍中华民国成立和清帝退位。然后教师先后进入问题②③的讨论。

 

讨论片段节选:有关②“在1912年,处在孙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你会把革命党人苦心斗争得来的政权给袁世凯吗?为什么?”的讨论。

教师:就在革命形势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却将临时大总统一职让给了袁世凯,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是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这样做吗?

 
学生将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本小组的看法,并推选一位来阐述本组的观点。

学生A:我会给的。因为当时从军事力量对比对比来看,革命党人、南京临时政府弱,其财力上也不足,临时政府由于财政危机已经快维持不住了。袁世凯有实力,他得到了帝国主义的支持,并且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扮演了保境安民的形象。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老师:是哪些人呢?老百姓吗?

学生A:很多地主官僚的支持。所以他的实力强,让给他也是自然的。

学生B:革命者力量薄弱,又没有发动人民群众。(难以维持局面,所以也得让了。)

老师:我们已经从主客观的实力方面分析了当时的情况。还有其它的看法吗?

学生C:看情况得给,因为当时同盟会内部已纷纷瓦解,(老师纠正说法应为“内部有分歧”)。另一方面,孙中山曾和袁世凯有约在先,如果袁世凯避清帝退位则让权。

老师:那么说孙中山先生是君子啦,他实践了他的诺言,可为什么他要和袁世凯达成这样的协议?

学生C:因为他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政府。袁世凯作为实权人物,他有这个实力。还有一点,资产阶级本来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

 

 

到这里,笔者已发现学生由于以往的思维习惯和传统的看法,在查找资料时,已是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一些说法,没有注意到讨论的问题的提法。笔者进行了引导。

教师:你认为资产阶级就是软弱的妥协的,那刚才我们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学生C:我不会。(学生一片哗然。)但我们小组大部分人认为要让。又推我来讲,所以……

老师:哦,少数服从多数啦。那就你来讲,是否说不管敌人是否很强大,我们都直接对抗,继续使用武装起义等方式继续斗争就不是妥协和软弱了,对吗?

学生C:(有所思)……也不是……

  
学生未能在这个问题上形成自己清晰的思路。笔者认为稍得引导一下这个问题。

教师:妥协和软弱一直是我们对资产阶级的评价,那在这里,我们先不要轻易地扣帽子,思考当时的形势,考查其策略和方式问题。然后再来看如何来评价这些资产阶级革命者。这个我们以后再深入探讨。

……

学生D:我不会给,因为孙中山是个很有威望的人。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他是一个十分有号召力的人。

教师引导:在哪些人群里有号召力?

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活动的主要地区和范围,认识其未动员到广大老百姓。

学生D:他是当局者迷,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是认为袁世凯实力强(可以控制中国的局势)就把位子让给了袁世凯,他没有想到这样做会把中国推行另一个深渊。

教师:他当时会认为袁会把中国带向黑暗吗?

学生D:没有想到,他认为临时约法可以限制袁世凯。没有想到他会违背诺言。如果是我,我不会的。

教师:我们同学是勇气可嘉哦。她讲到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当时的可能性怎样?我想前面的一些同学已经给我们讲到一些形势。我们可以再继续思考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看来D同学还有继续查找资料,找出依据来。

接着笔者简单小结这个问题,请学生参考四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一个事件的发生它是有多原因的道理,培养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也发现革命党人没有意识到动员人民群众中,弄的自己势单力薄,而后来者就可以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去改变了。……”

关于批判还是理解有几点反思:

1.今天再看这段教学实录发现,我们的历史教育先入为主的事情太多,当我们放开缰绳,请学生打开思路时,“善解人意”的孩子还是会用一些他自己也解释不清的标签语言。因此我想,对孩子,对每个人来讲,理解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质!这就是换位思考,就是共情,这何尝不是我们人本教育发展情商的一个重要内容呢?

2.如何才能做到理解,深入到那个时代去,深入去考察那个时代,那个人所面临的方方面面。比如,不要以为八国联军进了北京城,大家都会去反抗。很多顺民呢!“为什么”就是很深刻很有价值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进行史论结合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呀。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为了论证某个观点而挑拣背景了,这个历史复员过程的工作就会做得更细致。而这何尝又不是求真求实科学品质培养的最佳资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定也有相通之处。

3.老师不是万能的,但我们也不能小看了我们的作用,如果我们固执批判,要么培养的学生顺从,没有自己的思考,要么就是走向另一面,你说对的,他就想,这有问题,事事都会怀疑、都要抨击,却不得要领不知人间烟火是非的“愤青”了。

理性思考和人文精神是多么可贵!
 

 


——————————————————————

历史课程网:图书频道

http://hist.cersp.com/book/Index.html


 
历史课程网:精品推荐

http://hist.cersp.com/Article/

 

关注:历史课程网12期精彩《全国历史课程研修简报》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09/7438.html


 

欢迎光临“成长沙龙”历史博客群组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2/151077/index.shtml


 

素质教育报(历史专刊)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153208/index.shtml

 


本网:聂幼犁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11/8482.html

 


本网:赵亚夫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11/8240.html

 


本网:叶小兵教授部分作品

http://hist.cersp.com/xspd/200710/7777.html

 


关于北美独立战争引发的求真求实大讨论

http://hist.cersp.com/Remotestudy/recommendsrc/200712/8518.html

 

陈新祥历史教学求真求实再反思

http://hist.cersp.com/Article/200712/8534.html

 


吴萌:历史与社会新课程36个精彩案例

http://hist.cersp.com/Remotestudy/recommendsrc/200712/8531.html

 

本网:历史模拟试题部分整理123

http://hist.cersp.com/book/200711/8470.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