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毕晓黎:打造魅力课堂做
岷江:历史课堂教学的色
束鹏芳:历史教学的课堂
佚名:教学语言在历史课
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
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教学质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激活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最新热门    
 
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时间:2009-10-18 17:04:28  来源:燕丽
 

课堂因有效而精彩

 

温州市梧田高中   燕丽    来自(yuwl)博客

 

 

一、     案例背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课程目标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要求培养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小组合作讨论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教学中被教师经常采用,因而成为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凡是历史公开课,非得设计几个课堂讨论问题不可,否则好像就不能体现新理念。笔者观摩了一些历史教学公开课,总的感觉是,课堂讨论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尤其是看似热闹,却忽视了凸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堂讨论的效度。不少历史教师开展的课堂讨论看似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实则没有把新课程的精神吃透,以致迷失方向,走向极端。许多问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缺乏严谨性、科学性;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预谋者”,也不过问学生是否已经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不研究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状态,失去了历史教师应有的职责: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这种教学状态下的课堂讨论虽有学生的踊跃参与,却忽略了学生思维的效度;虽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却看不到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针对新课程课堂讨论教学的无效现象,如何实现其实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笔者有幸听了一节认为非常实在有效的课堂讨论课,在此把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展现出来,以期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二、     案例描述:

这节课上的内容是人民版必修Ⅱ中专题八的第一课:《欧洲的联合》。一上课,老师用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导入:“总有一天,到那时… …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随后,老师提问,师:请问维克多·雨果的预言是否得以实现?

生:(异口同声回答)实现了,欧盟成立了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随机追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欧洲是怎样走向联合的?(属于事实性问题)

2、欧洲为什么要走向联合?(属于解释性问题)

3、欧洲的联合有何影响?(属于评价性问题)

因为第一个问题属于事实性问题,而且课本上介绍得比较详尽,再加上相关知识在必修一模块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比较熟悉,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同桌互相合作列出欧洲统一的大事年表,学生很快完成了。老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并强调利用大事年表解决事实性问题的重要性。

师: 那当初欧洲为什么要走向联合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的学习小组,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

师:进一步明确要求:请根据材料、必修Ⅰ的相关知识和本课内容分析、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希望每组同学把你们的智慧展现出来!(老师鼓励学生)

生:快速地围坐成六组(看来这中方式在课堂上被老师经常采用,学生已经能做到“快速反应”了,是不是又会流于形式呢?)

接着老师将事先分好的材料发给各小组:

材料一:欧罗巴,希腊神话中的公主,欧罗巴与万神之王宙斯相爱并生下三个儿子,她所居住的大地被命名为欧罗巴,即今天的欧洲大陆。从古自今,一个统一的欧洲就是欧洲人的欧罗巴梦想。从古罗马的查尔曼皇帝、法国的亨利四世、拿破仑到德国的希特勒无不曾经试图实现这个梦想;康德、卢梭、尼采等思想家也把它作为终极理想。

     材料二:1、反映都德《最后一课》图片  2、反映欧洲战争时期的图片、地图  3、直到经历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和创伤之后,人们才逐渐明白,武力与暴政不仅无法实现欧洲的统一,反而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只有联合才能复兴文明,重建欧洲;只有统一才能维持和平,避免战争。

     材料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要重振欧洲,必须实现欧洲的统一。                        

——《世界史》

     材料四: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的悲剧的重演,为了更好地利用欧洲的资源,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某种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

材料五: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

                                      ——德尼兹等《欧洲史》

在学生们拿到材料后,老师先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和课文的相关内容,所以,教室里先静了一会,学生都被图文并茂的有趣材料吸引了。在老师宣布开始讨论的时候,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了。这时,任课的老师巡视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不时地俯身和一些学生进行交流,并指导学生在填写一张课堂讨论记录表,表如下所示:

课堂小组讨论记录表

小组名称:                   

小组长:                     

记录员:                     

总结发言人:                 

议题:                        

 

组员姓名

发  言  记  录

小组观点总结

教师点评

 

 

 

 

 

 

 

 

 

 

 

 

    待到课堂展示环节,各组的总结发言人踊跃展示了本组同学的讨论成果。每组代表的发言都赢得其他组同学的掌声,老师也对各组的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此时老师的语言幽默,课堂气氛更显得轻松和谐。各组的记录表在发言结束后都上交给了老师。

 

 

三、     案例分析:

这是一节有效、精彩的课,整节课的设计操作理念始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教育理念,实在又实效。

最突出的特点是做到了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学。讨论的开展能否顺利和有效,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讨论的主题,二是讨论的组织。

1、这位老师在讨论主题的把握上是合理的,问题的设计上是严谨的、科学的,既符合本节课的目标达成要求(依据《浙江省历史学科指导意见》),又符合课堂讨论教学模式的步骤,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即事实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评价性问题,逐层深入,步步为营,在让学生充满成就感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化解了本节课的难点。其次在讨论问题的选择上,教师还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情。因为学生通过学习必修Ⅰ专题九,了解了有关欧洲联合的基本知识,再加上2008年元月时值《罗马条约》生效50周年纪念,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也比较多,学生也会从中积累了一些与论题相关的知识。所以老师设计的讨论主题,学生不陌生,就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在交流中碰出思维的火花。

2、讨论的组织方式也非常的实效。因为使用了《课堂小组讨论记录表》,小组内有了非常明确的分工,能够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这种全员的参与虽然不都是显形的,但所有的学生都被调动起来。而且,在讨论中,学生也需要倾听和思考其他同学的见解,并有机会进行相互的交流。小组内的发言可以锻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交流的精神,达到“一箭多雕” 的功效。特别是为那些内向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和机会,使讨论课不再成为优秀学生的表演秀。每组代表发言后响起的掌声表明学生善于以赞赏的眼光去接受认识别人,而不是嫉妒和自大。

3、讨论的效度,在一定程度也上取决与“始作俑者”老师的作用。老师首先是要创设良好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本节课上,老师先是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一段话导入,引发了学生的兴趣。随后选用了精心准备的丰富材料(神话故事、图片、地图、文字材料)诱发学生做进一步的探讨。情景的创设为有效的讨论做了铺垫。教师组织讨论,不是引发了学生积极发言,就没什么事了,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在观念上、方法上能够正确地开展讨论。在本节课中,执教老师不是静观学生的讨论,而是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指导他们得出更多正确的结论,真正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老师还不时地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和不善言辞的学生,语言幽默,面带笑容,课堂气氛民主和谐,这样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课堂节录,笔者除了从中获得许多收获外,也在思考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本节课讨论的问题是实际上是老师在选择并阅读要讨论的材料后设计的,答案的预设性相对也比较强。是否可以在课堂上,老师逐步把如何设计三种类型问题的方法传授给他们,然后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材料后设计问题,并写出希望全班讨论的问题,经小组汇总后由全班讨论,这样的问题就是生成性的,更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教学的效果或许更好。

2、笔者课后看到了老师在课堂上收集的《课堂小组讨论记录表》,老师已经在评价栏里都对各组甚至个别同学进行了书面的点评,如:“精致啊,极品!”,“太有创意了,可惜上课没有让你发言,继续努力!”“开动脑筋,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震惊全班的精彩观点的!”等等。这些评价无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笔者认为有过于夸张和简单之嫌。如果长期对学生作出这样的评价可能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评价首先是基于讨论主题的知识性评价,其次可以适当鼓励学生,最好不用太绝对的话,“极品”“最”等,特别是在课堂上,不要鼓励少数的同时,打击了多数。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完美永远不存在,遗憾永远存在,有遗憾的课才是最真和最有价值的课,也是值得学习和探讨的课,正如这节课,是实效而精彩的课。

 

 参考文献:

1、《讨论的组织》,叶小兵,《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

2、《历史教学中的伪探究》,张俊,《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11期

3、《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孙才周,《历史教学》2007年第1期

4、《课堂教学实效例谈》,张莲英,《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

5、《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教学质量的思考》,刘立新,《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6、《新课程教学设计 ——案例﹢评析﹢设计与再设计》,毕田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4月第1版

7、《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犁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