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达
傅元根:点评《中国民族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中外历史教科书比较与未
马卫东:国外历史教学现
专题Ⅲ专题二第3课 《中
专题Ⅲ专题二第2课 《中
赵德祥:评华师版《中国
刘伟:评高中教材《中国
最新热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学案:第一单元

时间:2009-10-18 17:04:31  来源:佚名
 

蒲涛人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5592/index.shtml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第一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㈠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1、背景(原因)
①实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a、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战国末年封建制度已经形成,地主阶级需要进一步巩固统治,战国七雄的出现意味着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b、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地区间交流加强,为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
c、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②秦国实力强大,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
 a、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b、军功爵制的实行使秦军保持了强大的战斗力。
③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为实现统一采取了正确的策略。
a、亲政以后很快独揽大权,加快兼并六国的步伐。
b、广泛吸引各国的贤士(如李斯、尉缭)
c、 采取先弱后强,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关键时刻一些英雄人物往往对历史的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
▲时势造英雄,秦始皇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2、经过:韩、赵、魏、楚、燕、齐
        ▲趣味记忆:“喊赵薇去演戏”
3、影响:①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③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扩展疆域,进一步巩固统一创造了条件。

㈡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注意联系必修一的有关内容
1、含义:专制主义相对国家决策方式而言,主要体现为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集权相对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系而言,主要表现为地方没有独立性,完全听命于中央。
2、内容:
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②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a、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注意各自职责)
b、关系: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c、作用:加强君主专制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a、在分封制(王绾)与郡县制(李斯)争论中秦始皇采纳了李斯建议。
 b、推行:郡—县—乡—里
c、作用:强干弱枝,加强中央权力 ,防止国家分裂。

㈢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1、情况:南征百越、北击匈奴(蒙恬);并增设四郡(闽中、南海、桂林、象)
2、秦朝的疆域:(注意P5地图上的“四至”)
3、影响:使秦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㈣进一步巩固统一,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1、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标准字体),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2、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商品贸易。
3、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弛道、直道、灵渠),  便于政令下达,调遣军队,巩固国防,也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颁布秦律,体现地主阶级意志,对后世法律制订有深远影响。

㈤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二、一代暴君——秦始皇的暴政
 1、表现:
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焚书坑儒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实现思想统一,加强思想专制。
②连年征伐。(如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③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如筑长城、开弛道、建宫室(咸阳宫、阿房宫)、修陵墓(骊山墓,今秦始皇陵,雄壮庞大的兵马俑)
④徭役繁重。
⑤刑法严酷。
2、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三、对秦始皇的总体评价:
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2、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历来对他的评价不一:
①功高盖世,是千古一帝;
②罪孽深重,是一代暴君。
③功大过亦大,功过参半。
3、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主要有两个:
①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历史进步。这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首要标准。
②情感道德标准:是否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人类道德准则。这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离不开的标准,但不能以感情好恶代替生产力标准的评价。
③历史人物特别是英雄人物往往有功也有过,必须坚持一分为二,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也不能功过相抵消(功就是功,过就是过)。

 

第二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玄武门之变
1、隋的速亡与唐朝的建立:
①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隋炀帝实行暴政、徭役繁重,很快灭亡。
②在隋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太原留守李渊在次子李世民的劝说下起兵,建立唐朝,李渊即唐高祖。
2、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①李世民为建立唐朝、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位高权重。
②为增强自身实力,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招揽人才。
③李世民实力的壮大,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联合排挤。
④为争夺皇位,双方明争暗斗;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李渊让位。
3、玄武门之变的评价:
①实质上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②尽管西周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保证王权的稳定;但由于专制王权的独占性,无法消除争夺王权(皇权)的斗争。
③尽管李世民取得皇位的手段具有非正义性,但这一结果客观上有利于唐王朝的强盛和封建社会的繁荣。

二、贞观之治
1、出现原因:
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隋统治残暴速亡,迫使唐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
②主观上: 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主要表现:
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如著名的谏臣魏征;房谋杜断);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使其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
          →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违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③法律上:慎用刑法(修订《唐律》,宽省刑罚,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
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
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
A、对突厥:采取“战而后和”策略,先后征服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治理当地)、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B、对土蕃:派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使唐蕃关系得到加强,促进了当地和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C、西北各族首领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A、和世界的交往日益增多,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B、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B、唐都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C、鼓励外来宗教传播,佛教、景教(基督教)、回教、摩尼教等。
D、唐朝文化朝鲜、日本有重要影响。日本仿照唐朝实行“大化改新”,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E、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加了多元的色彩。

三、唐太宗的晚年
1、过失:少纳谏;建宫室;服丹药。
2、反省:要求大臣进谏;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四、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少年皇帝
1、重要事件:年幼即位,四臣辅政→少年亲政,计除鳌拜(稳定了朝局,表明少年皇帝的政治智慧)
2、面临问题:
①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通知,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仍坚持抗清;
②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需要驱逐;
③蒙古漠西和漠北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清初强行圈地、剃发易服所造成的满汉矛盾尚未消除;
⑤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巨大,少数大臣(如鳌拜)专权跋扈,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二、巩固国家统一
1、平定三藩之乱:
      亲政后的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割据严重威胁了清朝统治和国家统一。康熙帝果断决定“撤藩”;后又亲自指挥平叛,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收复台湾: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随后坚持抗清,割据台湾则阻挠了国家统一。
 ②1681年,郑克塽即位;康熙帝抓住有利时机,派施琅攻占澎湖, 郑克塽投降;随后设立台湾府,台湾重新归属中央政权。
  ③台湾的收复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加快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平定蒙准噶尔贵族叛乱
        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其首领噶尔丹企图分裂祖国;康熙帝出兵平叛,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噶尔丹兵败自杀。这一胜利加强了对外蒙古和新疆地区的控制。
4、缓和民族矛盾:
      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学,尊奉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册封四大活佛;建立热河行宫(避暑山庄),使之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三、维护国家专权,击退沙俄入侵
        明末清初,沙俄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建立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当地少数民族;康熙帝提出筑城屯田、派兵永驻的战略方针,命令彭春、萨布素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接受中国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这是两国经过平等协商签定的第一个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维护了边界一百多年的稳定。
        △中国近代,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四、康熙帝的评价
1、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康雍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康熙帝能够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因:①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②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成、加强;③康熙帝英明果敢,富于政治智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