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沈为慧:一节传统课 —
傅元根:一节美丽的历史
刘向荣:一节“探究式教
施丝:一堂别开生面的历
窦凤影:一堂好的历史课
观察与思考:一本德国中
刘敏:一节印象深刻的美
周明学:一条鞭法祛疑
朱正标de博客:一标多本
周彩秀:一位历史教师的
最新热门    
 
蓬蓬:一天革了两次命

时间:2009-10-18 17:04:50  来源:蓬蓬
 

 

蓬蓬:一天革了两次命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65/index.shtml

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


10月份的时候去了一次西安,参加“聚焦课堂”教学交流,上了一节《洋务运动》,自己很不满意,因为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如何用不同标准、不同观点来反思历史的方法,但是却无法达到这个目标。

   
我的设计是这样:先以近代化观点标榜洋务运动的近代化成绩,再以毛泽东—胡绳近代史体系处理洋务运动的失败,通过前后的比较令学生先对洋务做出肯定,而后再作出否定。最后反思前后观点的变化,找出造成观点变化的原因,即史料引用侧重的差异、观察角度的差异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结果在课堂上,学生始终没有脱离毛—胡体系,去比较不同观点间的差异根本就无从谈起。

      
那一天下午,我还抱定了原先的观念,但是却又明明在课堂上碰了壁,心里面生出许多的焦躁,仿佛千万只虫在心里爬。孔先生问我:你给自己的课打多少分?我想了一想,说80分。因为学生的反应很好,本身设计立意也很高,但是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在课堂里碰了壁,没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给自己打了80分。孔老师说:我给你打分还要低一点。

   
我的心里一惊,再一想,设计的目标没达到,连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好意思给自己打80分?根本就是不及格嘛。

   
到晚上吃饭的时候,孔先生不紧不慢地谈如何从近代化观点来理解洋务运动,我忽然明白了过来:不是该去想为什么失败的问题,而是我这样的设计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原来就中学历史课堂这个层面而言,其实方法就是观点。历史学的方法是在观点中体现的,就好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在简明的公式中体现一样。如果想要学生在不同的史学观点中进退裕如,那么首先就需要学生对每一种史学观点都有充分的掌握。就洋务运动而言,近代化观点下的评价角度、标准,审视历史的重点与范围都与毛泽东—胡绳体系下的观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差别所在,并且能够认识到每一种史学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以及其缺陷所在,那么就必须先使学生对这两种观点有充分的领会。而我的设计思路却做了本末倒置的处理。我以为可以先让学生掌握近代史研究的几种角度、侧重、标准,而后自然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得出不同的观点。可惜我错了,在学问里,独孤九剑是不存在的,理论上来说,令狐冲必须先学习、并且精通主要的各种拳法、剑法、枪法、掌法……而后才可能去触及它们背后的规律性的原则,而不是相反。这一节课里我期望的目标太高,其实我自己也不曾达到过这样的高度,又如何以之要求学生呢?

    

 


这正是一切知识增长的本来面目:我们永远只可能从局部地、片面地学习与改变开始,而不可能先对事物产生系统地、全面地认识。

    
早晨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在方法论上高屋建瓴,沾沾自喜,下午就成了旧境徘徊、无路可出,晚上却突然豁然开朗,这真是“一天革了两次命”了!

    
我能够认识到这一步,实在要感谢孔繁刚先生在一路上不耐其繁的悉心点拨与指导。我一直都很幸运,无论是在求学还是工作以后,我总会遇到明师能够不嫌我的鄙陋、疏懒与固执,由我任性的闯荡,却又并不弃我而去,当我回头的时候,他们便又微笑着领着我在史学与史学教育的路上前行。念及此处,真是百感交集,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 如果把“过程与方法”中的“方法”理解为“以特定史学观点去理解历史的方法”的话,“过程”又当如何理解呢?

   
记得以前读一位先生回忆青年时代的文章里说:我们给学生讲周口店北京人,有学生问:怎么样知道这种北京人的生活的呢?我们恍然大悟,这就是史学的思想与方法啊。

   
难道方法不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途径吗?我又觉得自己的理解和这位先生的理解大相径庭。

   
更让我觉得苦闷的是:作为方法的史观和“过程”又有什么关系呢?

   
转念一想:方法的确不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途径,恰恰是认识历史、了解历史之后的一个结果,在过程之后,我们获得一个结果(方法),以这个结果为起点,正可以使我去理解更多的历史。所以,方法不仅仅是结果,而且是起点。而过程才是那个途径。

   
史观不可能凭空地建立,必须是通过铺陈史实、逻辑推导、建立标准这样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够建立的。

   
孔繁刚先生在西安的时候一直在说:我们不能在概念中知道历史,我们必须从过程中感受历史。呵呵,原来答案孔先生早就告诉我了,恕我鲁钝,这么久才意识到。

   
中学历史究竟不是学术的专门研究,学生并不需要达到我曾经设想的那样的程度,从学生终身学习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讲,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获得与处理史料的方法、表达史观的方法就可以了。

   
而我对“过程与方法”的核心思考也终于可以告一段落:通过特定的教师或者师生共同参与的铺陈史料、逻辑推导与建立评价标准的过程,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时在不同层面上掌握以特定史观理解历史的方法。

              
当另作文回答的两个问题是:

       
在西安作交流的时候,我一直都没有想得很清楚,所以也就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与近代化观点相比,毛泽东—胡绳体系的近代史观点难道不也是一种观点吗?

       
如果我们不评判出观点的优劣,而取其中一种,岂不是又变成了“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