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小华:唐诗反映的唐朝
顾忠华:再谈历史教学中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钟祖华:悬念设置在历史
唐少华:创造性思维与历
钮昕华:历史学习中的必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彭兴华:教学叙事反思
殷松华:捕捉课堂“星火
最新热门    
 
齐渝华:如何设计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历史插图教学

时间:2009-10-18 17:06:39  来源:齐渝华
 

齐渝华:如何设计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历史插图教学


    北京市西城区“八五”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课题,是在借鉴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发现学习”、 “探究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近两年,我们尝试着把课题中有关插图教学的实验思路,在本区历史教师 中推广。由此发现:第一,我区“八五”历史能力课题实验在提供可操作的方法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第 二,在“科研”与“普及”之间需要修桥铺路;第三,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时,需要从理论与 实践两个方面做择取、会通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从操作的角度,谈谈具有“发现”、“探究”特色 的历史插图教学的一些设计思路和具体方法。

 
    一、操作前提一:确立以学生“发现”、“探究”为核心的设计指导思想


    教学观念指导着教学的安排与实施,任何教学设计都是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教学观念的指导、影响 或制约下进行的。片段性的插图教学设计亦如此。例如对《时局图》的插图教学设计,教师一般是用精心设计 的语言描述图中各种象征物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瓜分狂潮”中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情感灌注其 中,既能吸引、感染学生,又能加深学生对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形象记忆和一定的理解。但是,这种主要以教 师讲、学生听为特色的教学设计,是难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因为教师无意中已将自己置于教 学的中心位置,把自己认为该讲的内容,讲到、讲全、讲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听讲、认同的学习状态之中 。问题出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现成的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


    纠正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备课伊始,要转变制约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确立起与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相符 合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发现、探索为学习活动的主要方式,以培养认识历史的能力为 学习的重要目标。这种指导思想的核心是学生的“发现”、“探索”。它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意识到:


    第一,扩展“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把“教学内容”与“知识内容”等同起来,使“教学内容” 仅仅容纳“知识”。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必须转化为备课中的“教学内容”,予以筹划;培养能力的任务目标 必须被视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核心内容,认真准备。


    第二,调整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与职责,切实确立以教师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的教学观念,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探寻历史认识,论证历史结论,尽可能少地由教师端给学生现成的历史认识。


    第三,以如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教师备课的关注热点。教师首先应区分学生学习活动与学生思维活 动的联系与区别。发现法、探究法追求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活动,应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的起点、条件、 可发展的区域;应考虑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入到发现、探究过程中,进入到学习如何研究历史的状 态中。


    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时局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设计思路:把《时局图》作为反映19世纪末中国政治局势的历史资料,请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全图 (包括文字)提供的信息,分析19世纪末的中国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局势,要求论从史出。


    第一,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英、俄、德、法、日划分的势力范围。补充美国侵华情况。教师指出或启发学 生回答,图画下端那些摇旗呐喊的怪兽表现了其他侵略者也在觊觎着中华大地。请学生概括:这些状况反映了 什么问题?中国面临着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局势。


    第二,引导学生分析:该图作者认为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状况如何?他们置民族利益于不 顾,终日饮酒作乐,搜刮民财。图上一个昏昏欲睡的官吏侧身安卧时,手中却紧紧地拽着网绳,网上戴眼镜的 文人专心读着写有“之乎者也”的书,另一人在马旁练武。作者要说明什么问题?昏庸的考官掌握着选拔文武 官吏的大权,清政府仍在利用科举考试控制人心,愚弄百姓。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当时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极 其腐朽。


    第三,引导学生联系图旁文字和图注内容进一步思考:这幅历史漫画反映出,在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 还有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对时局持什么态度?像本图作者那样力主挽救民族危亡的进步的爱国人士,他们希 望中华民族赶快觉醒。要求学生不仅说出结论还要说明作出结论的依据。然后教师可补充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 的《时局图》的题诗:“沈沈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这份设计是从19世纪末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入手,但与由教师讲述该图的设计有很大区别。第一 ,把《时局图》作为提供19世纪末中国政局情况的原始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观察、研究画面及文 字,寻找结论。第二,研究“时局”的视野更大,不仅研究与该课课文直接表述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还 要研究与该课课文没有直接表述但密切相关的问题,即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爱国人士的抗争。第三,培养学生 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一是从每类现象中概括出各自的结论;二是在分析此现象时要联系彼现象;三是在分 析寓意鲜明、“一目了然”的信息后,进一步分析隐含的历史信息。

 

 


    二、操作前提二:确立教材服务于培养学生历史认识能力需要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学观念往往是把课本神圣化,课本被视为教师讲课的经典,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实际上是解释 课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时间的控制必须符合课本的编排。课本中插图的主要功能,一是佐证课文文字内 容,二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和历史感。插图教学也服务于“教师奉送真理”的需要。


    新的教学观念把课本视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在学习由历史学家、教材编著者精心筛选后提供的课 本内容过程中,发展历史思维能力。课本内容成为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材料,插图作为课本内容的组成部 分也不例外。从人教版90年代新编的初中历史课本看,其插图的功能除了仍具有与传统教学观念相同的两点外 ,至少增加了三点:第一,以图直接叙史,而非佐证文字中的现成结论。例如“汉朝的饮食加工”,课文中无 一字提及,仅有占满全页的一幅插图。第二,以图充实文字。例如“西周宗法制度、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课本文字中无完整、全面的介绍。从这两点看,课本编排已为学生历史认识能力的发展留下了一些空间。第 三,以图启发思维。即便课本上已经有了现成的结论,教师也可把精选的插图作为使学生获取正确历史认识的 原始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类似考古工作者、史学家那样的研究,利用插图把学生带入发现、探究的学习领域。 应该看到,这是新的教学观念中拓展历史插图特有功能的核心。


    如果从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角度看,某些插图是重要的、典型的历史材料,那么,教学内容编排的顺 序、详略的处理、进度的控制,就应服从于教师自己的整体设计,不必被固有的模式束缚。应指出,根据以往 的实验,课本中的插图不是每幅都适合发现、探究;即便采用发现法、探究法,也不是所有的教学设计都要占 用更多的教学时间。因此,学期教学基本上还是与课本编排一致,与正常的教学进度一致。教师具有在历史教 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范围内,重组教学内容、处理教学详略、调整教学进度的权利。


    例如,一般教学是利用《时局图》完成形象地介绍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任务。实际上,《时局图》所含的 信息量决不仅限于介绍哪些列强抢占了哪些地区,使世人看到“瓜分”在即,还反映了清朝统治的腐朽和爱国 人士的抗争等重要信息。《时局图》的教学设计中的难点不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层次高,而在教师本人对《时 局图》使用功能的定位。一旦确定这是一份全面反映19世纪末中国政局的珍贵历史资料,可以并值得让学生去 发现、去探究。那么,从内容上突破课本子目的局限,从时间上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就都是不成 为问题的问题了。


    三、操作前提三:“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理论的择取
    操作过程中,有选择地运用有关“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理论,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1.“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共同的理论核心: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强调创造性教育,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参与发现、探究的过程等。


    2.“探究学习”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问题所必须 的探索能力,形成科学的概念,培养探索未知的积极态度。


    3.“发现学习”对教育过程进行再编制的理论:将学习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再编制,使其成为学生学习 的途径。再编制的具体要求:缩短——将原发现的冗长过程予以剪辑,变成一条捷径;平坡——平削原发现过 程的坡度(难度),使之变成对学生稍具难度而有学习的可能;精简——将原发现所经历的路途和迷路,削减 成少量的岔道,使学生在岔道上运用选择思维。


    4.“探究学习”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法则。

 

 


    四、设计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插图教学的操作过程


    目前,多数教师是不排斥现代教育理论的。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头脑中固化,并在其教学中早已寻找 到特有的操作程序和表现形式。因此,有不少教师,虽然赞同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却无法使之成为指导 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论。有的教师听过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好课,看过体现现代教育理论的优秀教案,初步理解 了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表现形式,却未能演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其主要难在不知如何操作。为解决此 问题,根据我区前一段历史思维能力课题实验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归纳出如何设计具有“发现”、“探 究”特色的插图教学的操作过程。


    第一环节:教师对插图进行不定向分析。

 
    不定向分析是指,教师开始备课时,首先要在不受教材内容编排和文字限制,不设定具体指向的情况下, 对插图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这一环节实际上是研究“有什么”。研究的范围比较宽泛,作出的结论也比较 多,目的在于拓宽教师本人的研究视野,尽可能详尽地掌握信息,丰富并深化自己对图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定 向研究打下宽厚的基础,同时为课堂教学中应变作好准备。


    步骤1.全面观察,寻找图中蕴含的各种历史信息。操作时,既要注意寻找明显的信息,又要注意挖掘隐含 的信息;最好能够进行多角度的分类观察。


    步骤2.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分类作出历史结论。


    步骤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和作出的结论,确定插图的历史价值。


    例.对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第5课插图《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鼎》进行不定向分析。

 
    步骤1.从构造、工艺、纹饰、用途,可能反映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等多角度,观察图中的两件青铜器。


    步骤2.如从对构造、用途的分析,可以作出西周青铜器具有讲究实用和用于日常生活的结论;从青铜器下 层小门上铸有受过刖刑的“人”形把手,可以作出有关西周的刑罚、奴隶的地位等诸多方面的具体结论。


    步骤3.确定该图上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青铜制造、社会经济生活、刑法制度、美学观念以及民俗的重要实 物。


    第二环节:教师对插图进行定向分析。


    定向分析是指,教师根据某种教学意图,分析准备让学生发现、探索的问题。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在清楚了 “有什么”之后,研究“选什么”。研究的范围缩小,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具体。目的是明确在教学中准备指 导学生研究的问题及其结论。


    步骤1.定向,确定教学意图。包括发展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认识插图的哪些历史价值;该段插图教学与 整体教学的关系等。


    步骤2.根据定向,确定准备让学生获得什么历史认识。

 
    步骤3.根据定向和应让学生获得的历史认识,确定图中相关的信息。


    例.对《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进行定向分析。

 

 

 
    步骤1.能力目标——确定该段教学应发展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文物表象,作出合理阐释的能力,运 用论从史出研究方法的能力。插图价值——使学生认识该图反映西周青铜器用途方面的特点以及受刑奴隶的悲 惨境遇。与整体教学的关系——从知识教学上看,通过对西周青铜器用途特点的探索,作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 结论;通过对奴隶境遇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历史文物价值的了解,并可自然进入或替代下一个教学内容“西周 的奴隶”。


    步骤2.应让学生掌握西周青铜器制造具有讲究生活实用的特点;西周奴隶主用残酷的刑罚镇压奴隶,奴隶 处于悲惨的境遇。


    步骤3.实用的炊具——从两件青铜器都有上下两层,下层有门,上层为容器,插图题目提示了可烧炭火。 受刑奴隶的境遇——从两件青铜器下层小门铸的只有一只脚的人形门把手分析。


    第三环节:教师对指导学生参与“发现”、“探究”过程的研究。


    指导学生参与发现、探究过程,是指教师根据定向,指导学生通过参与发现、探究活动,获得历史认识结 果及发现探究历史的能力,形成探究的积极态度的过程。这一环节实际上是研究“怎么做”才能使学生进入特 定的发现、探究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走过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师按照“发现学 习”理论中关于“缩短”、“平坡”、“精简”的要求,将原来历史学家发现、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从教育 角度加以再编制的过程。目的是设计适于学生“发现”、“探究”过程的教学思路。


    步骤1.怎样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该图的研究兴趣,确定发现探究的切入角度和观察插图信息的范围 。


    步骤2.怎样引导学生从图中寻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

 
    步骤3.怎样引导学生对有研究价值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步骤4.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作出反映历史本质特点、规律的结论。


    例.根据插图《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设计指导学生参与发现、探索过程的教学思路。


    关于青铜器制造特点:


    步骤1.请学生观察并找出两件青铜器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步骤2.指导学生从外形结构方面观察比较,归纳出都分上下两层,下层都有门。
    步骤3.请学生根据两件青铜器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分析其用途。下层烧炭火,上层煮食物,似今天火锅 的炊具。
    步骤4.请学生根据两件青铜器的共同用途,分析西周青铜器制造的特色——实用性强。


    关于受刑奴隶的境遇:
    步骤1.请学生观察并指出两件青铜器下层小门门把的特点。
    步骤2.如果学生没有注意是一只脚的人,教师可补充让学生找出“人”形门把的“人”和常人有什么不同 。
    步骤3.请学生探讨1976年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左鼎)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品(右鼎)的门把手 处,都铸有这种一只脚“人”的社会原因。学生作出一些推测后,教师再补充历史文献记载的“刖刑”。在此 基础探讨,这种一只脚“人”的身份与职责。


    步骤4.请学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第四环节:完成具有“发现”、“探究”特色的插图教学实施方案。
    教案中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的步骤与第三环节大体相应。这一环节是把“怎么做”的教学思路落实在教学 方案上。因此,重要的提问、追问、结论需要转换为准确、具体的教学语言;教学过程的整体编排应该自然流 畅、逻辑性强;要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留出思维活动的“空间”和表达的时间;可适时补充便于学生发现、探 究的背景性材料。发现探究特色一般体现在层层推进式的探讨过程之中:教师沿着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 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插图信息到历史结论的发展顺序,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 之间的谈话、讨论,由学生探寻答案;随着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谈话、讨论不断深入,最终完 成“发现”、“探究”的全过程。参照“发现学习”理论,这种教学基本上属于“引导发现”类型。


    步骤1.提出引导进入观察状态的具体问题及要求。 (发现问题)
    步骤2.找出具有研究价值的全部信息。 (收集信息)
    步骤3.分析、解释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 (处理信息)
    步骤4.作出反映历史本质的结论。 (发现法则)

 

 

 
    例.《西周可烧炭火的青铜器》插图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关于青铜器制造特点:
    步骤1.提问:这两件青铜器,图左是四足方鼎,图右是没有足的鼎称鬲(lì)。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先 找出这两件青铜器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步骤2.(要求学生从外形等方面进行观察,归纳出共同点)这一鼎一鬲,都有上下两层,下层有对开的小 门,可以闭合。设计精巧。
    步骤3.提问:请根据这种构造特点和插图题目的提示,推测一下它们的用途?它们与我们今天生活中什么 器具近似?属于哪一类器具?(引导学生议论,答出)这两件青铜器的共同用途:下层可以烧炭火,上层可以 煮食物;与今天人们用的火锅相似;属于炊具。
    步骤4.提问:根据上述分析,能找出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么?这两件青铜器炊具,是很实用的生活用具 。实用性强和用于日常生活,是西周青铜器制造的一个突出特点。
    关于受刑奴隶的境遇:
    步骤1.提问:这两件青铜器下层右扇小门的门把,也有一个共同之处,是什么?
    步骤2.都铸有“人”形门把手,这两个人都只有一只脚(如果学生没有注意都是一只脚的人,可补充让学 生找出这两个“人”与常人的不同)。
    步骤3.请同学们考虑一下,1976年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左鼎)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品(右鼎) 的门把手处,都铸有这种一只脚的人,这是偶然的巧合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作出一些推测后, 教师再补充)历史文献记载,西周法律中“五刑”之一是“刖刑”:把脚砍掉,而且“刑不上大夫”。现在请 大家来判断一下这种人的身份与职责?这是受过刖刑的人,伤残后成为专门从事守门的奴隶。
    步骤4.这些说明了什么?这两件西周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刑罚制度的严酷、奴隶主对奴隶的镇 压、奴隶的悲惨境遇。奴隶用智慧和血泪发展了西周的社会经济,而他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没有“人”的 社会地位。
    应该指出,这里阐述的四个环节是教师在插图教学设计操作时,分析思考并落实成教学方案的全过程。备 课时,前两个环节不必写出,后两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做课类型决定写什么,青年教师和 做公开课的教师应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五、设计具有“发现”、“探索”特色的插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解释历史插图形象,要有严格的定位:历史时空、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要符合历史客观情况 ,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即科学、合理。
    2.“设计”要着力于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参与。
    3.“设计”不要仅停留在对历史形象的感知上,要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形象所反映的本质、特点、规律。
    4.注意分析插图提供的信息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选择与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或本段历史发展相关的角度。
    5.“设计”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可能性,阶梯的高度应适当,引导应过渡自然。
    6.选择好教学展开的切入点。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情境,应有利于激发他们内在的探讨动机,有利于他们解 决问题,使他们有兴趣研究,又有可能研究。

                     

齐渝华:北京市历史特级教师,西城教育研修学院院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