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日军为什么在南京进行大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老聂:评历史课《南宫出
06年南京市高三历史第一
06南京师大附中高三考前
江苏南京高三三模联考历
南京市07 届高三历史质
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历史期
江苏南京07年1月高三历
江苏南京08届高三历史教
最新热门    
 
《南京大屠杀》专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09-10-18 17:07:06  来源:宽容
 

 

《南京大屠杀》专题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的提出

去年,笔者给04届的学生做了《“南京大屠杀”影视观摩课》的专题,课时一节。当时的思路是:(1)就课题的主旨来说,它(南京大屠杀)关涉到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两个领域,在深刻落实到敬畏人的基本生命权之价值取向的同时,应考察民族的记忆、民族的反思和民族的警醒这几个环节。(2)就课堂的节奏来说,该课为一二重奏弦乐,主弦在资料的呈现,副弦在教师的引导与介入。它们共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令他们考问自己的心灵。(3)就教学的结构来说,一要明确本课的重心是对资料的观摩,适当的讨论仅仅是看似补充式的。这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二是最好能有不同资料的冲突,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具多维。三是资料的呈现应该是有节奏的,长短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这是从学生的课堂心理发展规律出发而制定的,它要比单调的一个影片的播放更具教学效应。(4)在当时,教学场所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详见附见1:《“南京大屠杀”影视观摩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章发布后,蒙《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王晓波老师之恩,在同他的讨论(一定程度是他的指导)下,课例做了较大程度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加大了学生活动的成分,此外是明确了教学目标,表述更趋规范。该文发表在2005年第6期的《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详见附件2:《〈“南京大屠杀”影视观摩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年的设计思路是以这两个文本为底稿的。但它主要突出的是如何认识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它还将考察民族记忆,但要把这种记忆放置在文明的范畴之内;它的重点,在于人性。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变动,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是单节课要从单元教学思路出发来立意安排。关于民族的记忆、反思和警醒这几个问题,放在单元最后处理,且对这种围绕民族展开的话题的思考将更为广阔。

第二是作者自认为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惨剧认识有了深化。在去年,作者的认识是“南京大屠杀”的教训在于,它应引起人们对“人的基本生命权”的敬畏。今年,作者的关注在于:为什么会产生“南京大屠杀”?在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惨剧?去年的重点在“结果”,今年则在“原因”和“启示”。而对比可以得出:去年对“结果”的认识定位有些泛化,且结论是封闭的;今年的认识更具针对性,结论也较为开放。由此带来的教育效果将是不同的。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相关电影资料的观摩,课前搜集资料、课堂讨论,认识: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一桩国耻,应当牢记;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恶,是违背人类文明的行径,是人类永远值得警示的教训,它是一种“财富”;“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二)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观摩和学习,以课堂讨论的形式探讨日军屠杀暴行的成因,初步探寻“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惨剧?”这一课题。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1)调查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关注领域,就此更有效的引导教学目标的达成(2)鼓励学生课前进行准备,在课上向其他同学讲述这段历史。(3)帮助学生创建小组,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小组设组长(司分工、记分,一人);发言人(司总结小组内同学的讨论做课堂发言,一人,组内其他同学可做补充);执笔撰稿者(司全班发言后描述并总结本课的收获与启示,两人);其他(主动配合组内有明确分工的同学的工作)。关于评分:有职责的同学起分为3,积极主动有效的完成工作评分为5,以下递减;无职责的同学起分为2,积极主动有效的配合组内有职责的同学的工作的评分为4。组长在给每个同学打分的时候应予以文字说明,并通过被评分本人的同意。

2.媒体使用:视频分为五部分——南京屠城概述、幸存者记忆、日军暴行成因。文字图片补充两处——开始的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当学生讨论“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惨剧?”之后,出示张纯如认为南京大屠杀的三个教训的文字资料(见附录——张纯如的结论),以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跨越最近发展区这一教学意图。

3.小组讨论的主题:观看本节课的视频,你的感受是什么?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成因有哪些?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惨剧?

4.教学时间安排:

(1)    导入:图片,引语。1分钟。

(2)    个别同学向全班简要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3-5分钟。

(3)    总结学生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关注点,提出本课的小组讨论主题。2-3分钟。

(4)    观看三组视频。20分钟。

(5)    小组活动,进行讨论。5-8分钟。

(6)    小组代表发言。6-8分钟。

(7)    教师总结。3-5分钟。

(8)    课下小组撰稿人共同完成本组的讨论体会。

 

 

 

教学反思

从肯定方面说,首先想说的是关于本课的课题立意,在前面“课题的提出”中对它的思考有详细的表述,这里谈谈课堂教学的效果。就教师的观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是非常投入的。小组讨论主题围绕“人性”来谈的占绝大多数,只有部分学生产生了激动的仇日心态。这说明,教师的课题立意得到了体现。其次是听课的同仁对课堂节奏与媒体安排予以了肯定。第三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比较巧妙:先谈感受,重在体验;后谈分析,重在能力;最后谈感悟,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第四是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对于这一课是欢迎的。在小组讨论中也不乏有精彩的表述,如有的同学认为教师说日本军队“残忍”措辞不当,“残忍”是用来形容人的,而日军的暴行表现出他们毫无人性的一面,根本就是非人的。固然这样的言论值得推敲,但它的关键成分就是人性。而有的学生能从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经济等几方面几乎全面的概括出日军暴行的成因,并对中国军民的表现也提出质疑,更让人侧目。

本课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不够。安排的撰稿人许多成了组内成员发言的书记员,在教师提示后仍没有明显的改进,教师对小组活动较为失控,这种情况带来的另一后果是教学环节无法完整,教学最佳效果难以体现。看来,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手段,有必要再做学习。二是学生的发言从总体上尚欠层次。面对这种客观现实,从主观上,教师固然精心设计了具有层次性的提问,但在总结学生的发言时应当视学生的发言具体情况,进行引导、交流,然后才是提升。而张纯如的结论过于深刻,学生也难以从本课的视频材料中思考到那种层次,故对这部分材料应做提炼取舍。

 

宽容

060322

 

附录

南京大屠杀的三大教训

   “南京大屠杀应被视为一个警讯:说明人类多么容易被煽动,容许青少年压抑善良本性,被塑型成高效率的杀人机器。”

  “把权力全部集中在政府是很危险的——只有未受监督的绝对权力,才会犯下南京大屠杀这种暴行。政府权力愈不受约束,就愈有可能突发奇想来行事,或是引发政府领导人内心的黑暗欲望,向外国发动战争。”

“人类心灵竟能轻松自在地接受大屠杀,使我们在面对这些不可思议的暴行时,不为所动。南京大屠杀是当时世界媒体的头版新闻,但是在屠城展开的时候,世界大都站在一边袖手旁观。”

——张纯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