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日军为什么在南京进行大
陶永福:《南京大屠杀》
06年南京市高三历史第一
06南京师大附中高三考前
江苏南京高三三模联考历
南京市07 届高三历史质
江苏南京07年1月高三历
江苏南京08届高三历史教
南京市2007届高三历史质
金陵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考
最新热门    
 
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卷

时间:2009-10-18 17:42:29  来源:佚名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卷(文科)

第Ⅰ卷(选择题共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项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先秦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A.禹用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国人暴动”使商朝由盛而衰

C.葵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D.儒家思想在秦国占统治地位

2.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这一时期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 D.范缜提出了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

3.司马光认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其中的“失”指的是

  A.崇儒尚法    B.严酷的刑罚    C.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D.加强皇权

 

 

4.下列描述,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

  A.“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  B.“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

  C.“天下之盛,扬为首”         D.“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

5.下列科技著作中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的是

  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营造法式》

6.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先后创办30多所新式学堂。这说明

  A.中国教育开始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

  B.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

  C.清政府已根本改变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态度

  D.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7.  左图反映的真实情况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B.中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C.列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

8.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富民思想,这

主要体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B.反对民族压迫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9.粱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   B.取消闲散重整机构,裁汰冗员

  C.变革政治制度        D.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0.皖南事变最终没有演变成“四·一二”政变,其根本原因是

  A.中共以斗争求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

  C.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

  D.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11.下图为七七事变后,我国著名画家张光宇所作漫画《“七七”与“切切”》。图中两人为日本人。对这幅漫画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图片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③表明了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    ④日本军人对发动的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遵义会议就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多数与会者认为是由于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B.红军尚无作战方针

C.敌军采用碉堡战术    D.军事指挥严重失误

13.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 总 产 值

中 的 比 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 长 率

—22.8%

47%

22.3%

该表反映的真实情况是我国

  A.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D.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调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乡镇企业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15.“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禁欲主义    B.蒙昧主义    C.人文主义  D.理性主义

16.《宅地法》的实施,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是

  A.使美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西部    B.加速了西部的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

  C.种植园经济被小农经济所取代    D.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17.19世纪60年代,促使工人运动带有国际性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组织领导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C.各国工人政党的推动       D.国际工人协会的推动

18.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普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运动 B.起义军各自为战,没有统一领导

  C.领导阶级内部的斗争激烈       D.缺乏先进阶级领导和彻底的纲领

19.罗斯福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任何彻底革命的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材料中“新应用”的准确理解是     

A.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实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建立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D.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0.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其中最具全局影响的是 

  A.中途岛海战    B.诺曼底登陆  C.莫斯科保卫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21.下图中两个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趋势是

    图片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由守转攻

  C.美苏互有攻守             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22.下列对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

B.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区域经济集团化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84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3题12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4分,共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的纲领如下: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所有制,

没收和征用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工具。

                        一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军阀,不是资产阶级。军阀名为独立政府,其实事事听命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不啻是他们的经理人。财政交通工业几乎完全操纵于国际帝国主义之手,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极少部分。帝国主义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一一《中国共产党“三大”会议案》

材料三  中共中央再郑重地向全国宣言:(一)孙申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一切存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其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一一《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回答:

    (1) 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共产党的观点存在什么明显差异?(4分)其各自的依据有何不同?(2分)

 

 

 

 

   

(2) 根据材料二、三,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采取的重大举措各是什么?(4分)其主要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分)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材料二:我们看到,《人权宣言》的发表形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这并非偶然,起草该宣言的委员会承认,“这一崇高思想”产生于美洲。在北美洲确立起自由的那些事件中,我们已经进行了合作;北美洲向我们表明了我们对于自身的保护应建立在什么原则的基础上。……

  材料三: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它作为没有以往数千年的负担和积淀的一块新的土地而受人羡慕。例如,德国音乐家和诗人舒伯特宣称,在美国,十三扇“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敞开着”。

  材料四:当时的英国政治家埃蒙·伯克已意识到美国革命的意义:“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并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一个巨大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四中美国是一个“新的种类”的国家指的是什么?简述其建立过程。(3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之间的相互影响。(4分)

 

 

 

 

(3)上述材料对美国革命意义的认识全面吗?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3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情况

年均增长率(%)

苏联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工业   1913-1938年

     1951-1980年

6.8

8.7

1.7

4.1

1.7

2.4

0.4

4.7

1.6

5.7

7.1

11.1

农业   1913-1938年

     1951-1980年

1.0

3.2

1.1

2.0

0.9

2.4

2.3

0.0

2.0

1.1

2.0

民生  1913-1938年

产总值  1950-1972年

4.7

5.4

2.0

3.8

1.1

2.5

0.9

5.2

1.6

6.0

4.7

9.9

人均国民 1913-1938年

生产总值 1950-1972年

3.8

3.9

0.8

2.3

0.7

2.1

0.8

4.2

1.1

5.0

2.7

8.7

材料二 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创造了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善了劳动的组织和管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劳动力和资金的增长转为主要靠技术的提高和组织的改善。如下表一一粗放和集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各自所占的比重(%):

 

1909-1911年

1919-1929年

1948-1953年

1953-1957年

1962-1971年

粗放因素(劳动力、资金投入)的比重

60.5

54.8

48.9

31.8

24.8

集约因素(技术提高和组织改善)的比重

39.5

45.2

51.1

68.2

75.2

材料三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变化表

 

美国

英国

法国 

苏联

日本

1950年

64%

77.9%

55.4%

39.5%

35.8%

1980年

80.4%

88.4

78.9%

65.4%

64%

美国私人非农业部门的周平均工资,1950年为53.1 3美元,1980年升为235.1美元,30年内增加3.4倍。苏联职工的月工资,从1950年的64.2卢布升为1980年的168.9卢布,增加1.6倍。更值得提出的是,居民得到可靠的社会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

摇篮到坟墓”的保障。

材料四 新技术革命的开展使工农业产品大量增加,可以把更多的人力投入到不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如商业、金融、服务行业等。当前,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都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总和。1982年,美国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第二产业占31.7%,第三产业占65.8%。同一年,英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为62.8%,法国为6l.6%,联邦德国为60%,日本为53.8%。

材料五 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对经济进行干预。……西欧国……

普遍将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部门和宇航等现代科技部门收归国有。

                 一一据徐天新、梁志明《世界通史·当代卷》

回答:

    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领域的那些变化?(10分)

 

 

 

 

 

根据材料可看出形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5分,27题15分,28题18分,共计48分。

26.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中所占比例简表

时    间

前6一前1世纪

1—400年

40l一1000年

100l—1500年

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

50%

62%

71%

58%

请回答:

①根据上表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上的地位与特点。(3分)

 

 

 

②分析呈现上表中特征的原因。(12分)

 

 

 

 

 

27.结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内容,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6分)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实践七届二中全会方针的?(9分)

 

 

 

 

 

28.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依靠国外的某些因素,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中后期这两个时间段,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在依靠“国外因素”方面的主要不同点及其原因各是什么?

(9分)这种发展对世界格局造成什么主要影响?(9分)

 

 

 

 

 

 

 

 

[参考答案]

一、(共66分,每题3分)

1.C    2.D    3.C    4.C    5。A    6.A    7.D    8.C 9.C    l0.D  11.A  12。D  13.D  14.A  15.C    16。B 17.B  18.D   19.D  20.D  21。B  22.C

二、(共36分)

23.(12分)(1)材料一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而材料二不把资产阶级当作敌人。(4分)依据: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后者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或中国当时的国情)(2分)

 (2)材料二: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3分)

  材料三: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

24.(10分)①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通过1775一l783年的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787年颁布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

②美国独立战争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并证明了它的可行性,法国革命的发生又受美国革命的推动。

③不全面。过高美化美国独立战争的作用。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殖民枷锁,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又有明显的局限性,革命后黑人奴隶制仍然保存着,种族歧视依然存在。

25.(14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增强。(10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2分)

  启示: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新科技发展生产力。(2分)

三、(共48分)

26.(15分) (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地位与特点:①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处于绝对优势,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主要国家;(1分) ②白公元前1世纪起,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401—1000年达最高峰,此后出现下降趋势。(2分)

(2)特征形成的原因:①中国最早建立封建制度是当时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社会相对稳定;②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③中国较长时间农业、手工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了科技发展;④长期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⑤1000年以后,国家处于分裂时期,影响了科技发展,中国逐步进入封建社会后期,专制制度阻碍科技发展;⑥西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大大加快。(每点2分,共12分)

27.(15分)历史贡献: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

作的中心,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

务;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6分)

    实践情况: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3分)通过“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打击了经济领域的丑恶现象:(2分)通过三大改造,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分)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通过一五计划的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2分)

28.(1 8分)

    19世纪,主要依靠对外侵略扩张掠夺国外的资源、劳动力和占据国外市场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原因主要是世界资本主义还处于初期的上升阶段,带有很大的野蛮性:(4分)

    二十世纪中后期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相对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共体”内部的协作发展经济,其原因主要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两极格局的存在。(5分)

    影响: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在早期壮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5分)

    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欧洲成为重要的一股力量,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4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