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新课标四川省2005中考历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新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
最新热门    
 
新课标连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时间:2009-10-18 17:07:23  来源:佚名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思考:我们应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宋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岳飞抗金的评价:“岳家军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在朝廷下令班师回朝时,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怎么办?”“岳飞的事迹能够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利用地图让学生明确双方划定的分界线,古代历史上大多数南北分裂以淮河为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对峙”是什么意思?就是并存相对而立之意,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反映了宋金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均衡状态。

    小结: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3、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