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张小华:唐诗反映的唐朝
顾忠华:再谈历史教学中
顾忠华:从2006年高考作
钟祖华:悬念设置在历史
唐少华:创造性思维与历
钮昕华:历史学习中的必
逝水年华:再谈历史教学
张志华:“演绎法”在新
彭兴华:教学叙事反思
殷松华:捕捉课堂“星火
最新热门    
 
杨建华:活动课实录:透视“三大改造”

时间:2009-10-18 17:07:29  来源:杨建华
 

活动课实录:透视“三大改造

安徽砀山中学 杨建华 235300

一、活动目的:

1.  通过组织学生利用不同途径<图书馆、网上查寻,调查采访等>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组织、编辑资料的能力。

2.  通过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对各自观点的表述,使学生理解论点和论据相一致的关系。

4.  教师通过总结和引导,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二、活动步骤:

(一)组织选题,填写开题报告

组织班级学生选题,按其观点不同组成两大组,每组由组员推选出组长,负责本大组的工作,组长分配组员任务,讨论相关问题,填写开题报告。    

(二)实践与研究阶段

开题报告通过后,小组成员按研究计划分头进行研究。采用资料调研,采访调查,小组讨论,分析综合等各种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观点进行深入研究。

(三)总结成文(略)

(四)课堂辩论

各组选出四名代表,进行课堂辩论。(如下)

(五)教师总结点评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注意全面、多角度、多方面,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在所有制问题上经历了两次巨变,一次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三大改造,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二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格局被多元化格局取代。这两次巨变带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冲击和经济上的得失,还应有痛苦的反思,理性的思考和深沉的历史启迪和教训。我们这节活动的课课题就是透视发生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主要议题是讨论三大改造有没有必要。坐在右边是认为三大改造有必要的正方同学,左边的是认为三大改造没必要的反方同学

我们的活动课分为二个内容:一是历史回放。我们一起回顾“三大改造”那段历史,了解“大三改造”的基本概况。由我来提问,这是一组必答题,两组同学必须回答。第二部分内容是智慧碰撞,由正反两方同学就“三大改造有没有必要”进行辩论。

课后同学们已经搜集整理了这方面的资料。

请正方同学来讲一下,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正方:三大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其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师:回答得准确简练。那么政府是怎样实现这一所有制的变化的呢?

请反方同学说说中共是如何进行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主的改造。

反方: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实行的方法是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实施的步骤是:由农业互助组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合作社。国家对手工业的改造,大致也采取同样的步骤。

师:反方同学回答得很全面。请正方同学谈谈中共是怎么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赎买政策。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1954年起逐步发展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师:最后请反方同学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

反方: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主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师:双方同学的必答题都回答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对三大改造概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我们进入今天活动的主题:正反双方同学就“三大改造是否有必要”进行辩论。

 

 

 

首先请正方一辨同学阐述自已的观点

正方:我方认为,当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

从理论上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三大改造这一生产关系的革命,是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1953年党中央制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一五计划”的任务。那就是要初步实现“一化三改”。“一化三改”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体两翼”,二者互相作用,互相推动。要实现工业化必须进行三大改造,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

师:请反方一辨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

反方一辩:

我方认为:三大改造是不必要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不错的。问题是调整生产关系是以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一种政策的调整,首先要看它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当时中国国情来看,中国还不具备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的条件,各种经济成份在经济建设中还能发挥作用,还没有改造取消的必要。所以“三大改造”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说制度越好越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高低,所有制形式没好坏。“人民公社就是好”,却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的破坏。邓小平他老人家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不贫穷”;还说过“黑猫、白猫,逮住老鼠才是好猫”,说到底,还是要生产力。

 

师:请正方二辨表明自己的观点

正方二辨:

当时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上看,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三大改造就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革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三大改造确立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必要的。

请反方二辨陈述自己的观点:

反方二辨

三大改造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政企职责不分;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云活力。在农村,农村合作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了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我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三大改造”所形成的公有制体制成为社会生产的绊脚石。那么改造还有的必要性吗?

师:请正方三辨阐述自己的观点。

正方三辨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实来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必要的。土改后,我国农村是个体经济大海,建立在生产资料上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特别严重,广大农民在实践中体会到,要脱贫致富,只有联合起来,走社会主义大道。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份,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越尖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必要的。总之“三大改造”是必要的。

师:请反方三辨说明自己的观点:

反方三辨:

生:三大改造从其方式上看,粗糙粗暴,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改造速度,滋生了“左”倾 冒进情绪。改造中不良举措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如对农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作价偿还没有认真执行。把大量无雇工剥削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与私人资本家等同看待。无视生产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要,改造模式集中,如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一律归集体所有,基本上消灭了个体经济,在管理体制上,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规模过大、不允许农民经商,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由于强调集中统一,盲目合并过多,个体经营被禁止,使一些工厂失去原来的生产经营特点,阻碍了商品流通,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许多问题,而且由于党中央后来连续犯“左”倾错误,使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可见三大改造贻害无穷呀。

师:请正方四辨发言

生:我们来看看三大改造的成绩吧: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建成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六百多个重要项目,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交通运输业建成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这些丰硕的成果,主要是人民勤奋的结果,三大改造这一生产关系的调整功不可没。

师:请反方四辨发言

生:我也想请大家看看三大改造后形成的局面: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经济也就完全置于国家权力的控制之下了。经过几十年运行,到改革前,中国经济呈现的状况是:从一方面看,工业化目标基本实现,工农业经济相比,工业比重已占到80%;从另一方面看,工业化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农业人口仍占80%,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短缺的现实困扰着每个中国人。从一方面看,提高了一些主要是针对城市的社会福利,如对城镇职工生老病死全包下来,消灭了失业;但从另一方面看,城乡壁垒森严,8亿农民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他们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年年在温饱线或饥锇线上挣扎,在最困难的时期造成几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从一方面看,科技上搞出一些令人自豪的成果,如两弹爆炸,卫星上天;从另一方面看,许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傻、大、黑、粗成为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代名词。从一方面看,以重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从另一方面看,粗放的、失衡的工业化不但消耗了大量资源,牺牲了效益和民生利益,而且留下不少后患。

更为严重的是,当高度集中而又条块分割的集权体制和一统天下而又分为三六九等的公有制完全重合后,影响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了。它事实上成为控制整个社会生活的桎梏,在这个桎梏中,人的基本权利如人身权利、流动权利、婚姻选择权利、自主劳动的权利都没有了。整个社会变成没有活力、没有自由、只有服从的大军营。这也许是当年力主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推行三大改造运动的人们始料不及的,但却是铁的事实。抚今追昔,痛定思痛,三大改造还有必要吗?

 

 

 

师:双方同学各自阐述了自已的观点,可以讲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请双方代表和本组同学讨论,正方和反方同学各守一隅,我们进入第二个本次活动最激烈的环节:唇枪舌战,自由辩论。

正方:我想进一步说明我方观点为。土改以后,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生产要进上步发展有许多困难,还出现一些新情况:土地买卖,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高利贷重新出现,牲畜、农具肥料、种子困难,生产技术低下,还面临水灾、旱灾、虫灾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条道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相合作,群策群力,合衷共济,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最大化。这样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势在必行。

 反方:新情况出现是不错的,问题是怎么解决。我们看看农业合作化的结果,大批农民宰杀牲畜现象,生产队社员出现“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在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后,是“临时工干,正式工看”;出现产品少,质量下降,服务态度恶劣的问题。如当时一些领导批评那样:“云南的火腿没有了”“北京东来顺涮肉不好吃了”“商店8小时后不开门了”。三大改造不仅对国计民生产生不利影响,而且束缚生产者积极性,劳动者怠工,磨洋工的现象出现了。难道三大改造必要吗? 

正方:我想列出串数字,特别能说明三大改造的成绩和必要: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8.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3%;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比1952年增长25%;粮食达19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增长34.2%;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增长38.5%;农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由62元提高到79元--------。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说明了三大改造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工业发展显著,说明了三大改造的成绩和必要。 

反方:对方同学,你列的数字是对的,但我想告诉你,这些数字本身无法来证明不进行三大改造,工业,农业和人民消费水平就肯定达到同样的增长幅度:我也来举出一些数字,1949到1952年,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952到1957这一时期。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145.1%,大大超过了1952到1957年增长的128.3%。1952年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53.5%,也大超过从1952到1957年增长的25%,1952职工工资比1949年提高了70%,而1957年比1952年只增长38.5%,1952年农民收入比1949年一般增长30%以上,而1957年农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增长27.4%。这些个比较说明了,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速度比,改造后的都不如改造前的。以此作为三大改造对生产力促进的证明都是没有说服力的。从以上我列举的数字中,我们看到,从1949年到1952年,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实际上都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前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比例最协调,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也是财政收入提高最快,社会风气最好,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如果按照这一时期形成经济格局发展势头前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可能要大大提前,市场经济的框架也已建立起来了,可惜的是三大改造改变了这一经济格局,打断了本来很好的发展势头,借助国家的政权的力量阻滞了经济沿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道路,而推动它走向计划经济的道路,结果暂时看虽然取得一些畸形的成绩,但从长远和总体看却给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害。

正方:对方同学,请注意历史不能假设,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三大改造运动确实是进行了,就有它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反方:对方同学的观点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了。艾滋病存在,是合理的吗。杀人枪劫存在,也是合理的吗?日本修改教科书,否认侵华,侵略也是有理的了吗?。

正方:对方同学请注意,我们讨论的是三大改造,不要偷换概念。

正方:请问对方同学,三大改造没有必要性,为什么广大人民群众拥护,而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被问到为什么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他说“是的,我是一个资本家,但是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 

反方:这是政权对经济干预呀。请问,假如你是一个腰缠万贯的资本家,多年的资本积累,我要你无偿交出,你会心甘情愿吗?

正方:对方同学请注意,中共政府对民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不是没收,而是“赎买”,是和平过渡,是创举呀?

反方: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赎买吧,是资本家经营的企业,先是只能取20%的利润,再发十年5%的股息,后来文革到来,连股息也没有了,成了国营企业了。

正方:请注意我们讨论的是有没有必要进行三大改造。当然三大改造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如工作过错,方式简单粗暴,但瑕不掩玉。总体上是好的,也是必要的。

反方:进行三大改造恐怕是玉不掩瑕吧。不仅是不必要,而且是错误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三大改造所确立了纯粹和完美的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成为生产力的桎梏而难以支持下去,历史发展到今天,从农业到工业,到商业到建筑到饮食到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80%,已构成主要的经济基础。评判历史我们要坚持生产力和实践的标准,不能凭人的主观臆断和一厢情愿。

 

 

 

感谢双方同学精彩的辩论。三大改造没有必要一直是史学界争论的问题。我们这次辩论的目的是提高同学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们重在方法和过程,不在结果。最后,请双方代表对自己的发言作最后的总结。

 

正方代表:我们评价评定历史事物,要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用现在的眼光苛求古人、过去的事无异于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三大改造在那个时代是必要的,它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面临帝国主义包围的新中国巩固政权,实现社会主主义工业化起过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发展到19世纪80年代。这种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发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的车轮进入九十年代,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规划了20世纪的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行动纲领。以胡锦涛为首新一代领导人又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战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关心民生民计,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能动摇我们的社会主义信仰。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和衷共济,勤俭奋斗。我们想信,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将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谢谢大家。 

反方代表:站在21世纪的高度,我们透视发生在20世纪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史列前例的三大改造,决不能停留在已经重复千百遍的类如“搞的太早了”、“太急速了”、“方式简单粗暴”等概念上,而应更深层的思考:

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也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这些都是从经济本身发展中自然产生的,没有任何人曾经为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预先提出过设想,规划过蓝图。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虽然遭受过种种挫折,承受过种种责骂,有着种种缺点甚至产生过种种罪恶,但他们的发展却是一如既往的。人们曾经多次断言他们的穷途末路,但他们却总能逢化吉,遇难成祥。人们曾多次试图消灭他们,不少国家借助国家政权力量,事实上也消灭了他们,但他们却总能死灰复燃,死而复生,或者说不得不被复活,而一旦复活他们,便又势不可挡发发展起来。是“野火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足以说明,它们的存在有其非常理由、自然的理由、牢牢植根于经济本性的理由。人们可以规范他,约束他,限制它们的胡作非为,但是绝不可以人为的消灭他们,也不可以人为的限制它们的发展,就像人们可以给大河大江修筑堤岸,修建水坝,但绝不能阻止江河流向大海一样。不然就违反了经济的本性,自然的法则,必然要受到惩罚,而且消灭的越彻底,受到的惩罚越厉害。从当今的世界看,个体,私有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从总体上看没有衰亡的征兆,当然发展的形式会有所变化,正如多次已经变换过形式一样。至于将来或在遥远的将来怎样,那么由它们自身发展来决定,现在只有一点可以预先肯定,这些经济由自然而生,即使消亡也只能顺其自然,再不能以任何理由进行人为的消灭了。

 与生产力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比较,所有制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如果这个手段运用得好,那么它就会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如果这个手段运用得不好,那么它就会阻碍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有高低之分,社会有文明与落后之分,但私有制和公有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公有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期都优于私有制,反之亦然。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优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提出要用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由于看到了私有制的局限性。但他们并没有看到公有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更没有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还可以相互转化和渗透,实际上现代股份制就是这种转化和渗透的结果。现股份制吸收了公有制和私有制各自的优点,又摒弃了它们的缺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动,私有制和公有制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在继续变化。人类进入21世纪,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马恩所处的19世纪中后期的认识水平上去看待公有制和私有制这两个概念,那肯定要贻笑于历史。这种贻笑于历史的例子已有很多,今后应该不要再发生了。 谢谢大家。

 

 

 

师:正方同学侧重从特定的历史条件,意识形态,执政党的价值取向来和结果来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反方同学坚持生产力和实践的标准和评估三大改造。是各抒已见,各有千秋。我们不求答案的完美和正确与否。这次活动提高了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我们学习历史所必须的,也是是新的时代学生需要的。

三大改造已成为过眼烟云,但三大改造却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历史启迪和教训。这节课结束了,但我们对三大改造的思考并没有结束。

下课。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