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孙存元:笑声背后的思考
张元:与高中学生谈学习
张元:大学生心目中的历
张元:老师读《通鉴》
张元:历史的理解
张元:历史的理解—以长
张元:朱子讲历史之一:
扶永元:中国传统文化主
张元:举手的表达:全班
最新热门    
 
張元:寄自疆場的家書—歷史課後作業的研究

时间:2009-10-18 17:09:25  来源:張元
 

(一)

  中學歷史教科書在每一課(節)之後,都附有「作業」,有時雖然稱之為「問題與討論」,但很大部分仍是要學生做些抄錄課文的工作。這樣的作業主要功能在於熟悉課文內容,也就是幫助記誦課文,就像學生記住了課本記述的知識內容,就達成了歷史教學的目標,課後作業也扮演著促成的角色。問題是:學生學習歷史,只是要記誦教科書中記載的過去嗎?

  我們不認為學習歷史主要在於記住真實的過去,不認為教科書中的內容是學生必須記誦的知識。我們認為學生學習歷史,重點應該在於理解過去的能力,學生在教師指導,教科書的協助下,培養並提升理解過去的能力。教科書中每一課(節)的課後作業,都應朝向此一目標,也有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理解過去的能力有多種,我們先從長期為人忽視的「神入」做起,由張元設計作業題目,唐遠華課堂教學後發給學生,作業與問卷收回後,由兩位研究助理,清華大學歷史所研究生李宗翰與唐惠美作初步整理。這項研究得到國科會的補助,謹此致謝。

(二)

  「神入」或「移情」就是英文empathy一字,指同情地了解,設身處地的想像,是歷史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教師在歷史課中,經常要學生去想像某個時代人們的想法、觀念或某位人物的意圖、觀點,教師也會一再叮嚀,不可以用現在人的觀點、態度去比附古人,或批評古人。至於學生是否能夠運用這個方法,藉一定的資料與事實,對某個特定的情況,馳騁想像,神入其境,則需要經常練習,才能有所掌握。課堂之中,教師的引導是主要的練習,課後的作業也不妨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自我練習一番。

  我們在課後作業中設計一道關於漢武帝與匈奴戰爭的題目。漢武帝征伐匈奴,引起了幾場大戰,將匈奴逐出漠南與河西,基本解除來自草原的威脅,固然是古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史記》之中有關記載又是十分生動感人,很值得在課堂上講述。因此,不論課本記載是否翔實,教師都不會放棄此一絕佳的題材,進行一堂精彩的歷史課,也會留給學生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但是,我們希望學生能夠神入其境,去想像那激烈的搏鬥,去體會從軍遠征戰士的心情,去推測他們心中可能的想法,而不只是聽幾個精彩的故事而已。於是,在課後作業中不妨讓他們回味一番,做一次「神入」的練習。

  我們擬定的題目是擬寫一封家書。但是,要學生怎樣寫,寫些什麼,必須清楚列出,讓學生有一個明白的依循。所以,這道題目不可能只是幾句話,而是一段較為仔細的陳述,是這樣擬的:

  我們假設漢武帝時代有一位中級軍官,參加征伐匈奴的重大戰役,在戰事告一段落後,他寫了一封信,托人帶回給家人。他在信中述說所見到的事物,也寫了一些感想。現在,經由歷史想像,你就是這位軍官,請你儘量從當時的情境來寫這封信。(稱呼等書信格式可以不寫)

  我們建議這封信的內容包括下列幾項要點:
  一、途中所見景象;
  二、戰鬥的情況;
  三、對匈奴人的印象;
  四、對主帥的認識;
  五、對戰爭的看法;

  你可以選其中幾個重點寫,你也可以寫五個重點以外的事情。只是一封家書,不要寫得太長。

  但是,我們擔心儘管教師一再說明「神入」的意思,學生聽的時候儘管頻頻點頭,等到拿出題目,準備下筆的時候,恐怕已忘了一半。所以,我們在擬好題目的同時,也寫了一些對於題目的「說明」,再把「神入」解釋一番,再提醒一下有關的情況,便於他們執筆來寫這封寄自漢匈戰爭前線的家書。說明是這樣寫

  這是一題關於empathy(神入、移情)的練習。所謂歷史的神入,是指要儘量進入古人的心中,儘量理解古人看事情、想問題的方式,儘量體會古人的感受,也就是不要用現代的觀念、想法去看古人,去理解古代。「神入」需要一定程度的想像,但又不純然是想像,因為理解古人的想法,需要資料佐證,不能憑空虛構。我們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去想像當時的情景,描述歷史圖像之外,還要能夠了解人們的觀念,體會人們的感受。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對於過去的理解,才是全面而且深入。

  我們也知道,今天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古人的想法與感受,一來是能夠作為證據的資料相當有限,遠不足以重建古人的觀念思想。二來是我們自己的思考和感覺又有一定的時代侷限,無法充分體會古人的心理情緒。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儘量去做神入的嘗試,去理解過去人們的觀點和想法。根據資料加以想像,對於學習歷史來說,這個過程就有一定的意義,至少它指出了深入理解過去的一個方向與途徑。

  這道題目需要一些資料做為我們神入其境的依據。資料的主要來源為:上課老師的講述,以及題目後面所附,引自《史記》、《漢書》的文字。如果你找到一些其他書中的有關記載,也可以運用。但是,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找尋資料,這道題目的用意是希望你利用資料證據,想像古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抄錄很多資料。

  在「說明」中,我們強調神入的練習需要資料的依據,而資料之中,教師的課堂講述最為重要。不過上課的時間終屬有限,教師無法詳加講述,課外閱讀仍是不可缺少,至於提供那些閱讀資料,需要稍予斟酌。我們既然不要學生花太多時間,就不能太多資料,另外難度也不能高,像文言文就嫌深,要用的話,只有譯成語體文。因此,我們附了四段摘取自《史記》、《漢書》,相當精簡的有關記載,也做了白話的翻譯。這四段資料是:

資料一

  匈奴生活在北方蠻荒之地。他們那裡的牲畜,較多的是馬、牛、羊,他們隨著水草遷徙,沒有城邑,也沒有農業,但各有分占的牧地。沒有文字書籍,用語言來約束。兒童能騎羊,拉弓射鳥鼠,稍大則射狐兔,作為食物。男子能彎弓,都當騎兵。他們的習俗,平常無事,就帶著牲口遊牧,同時射獵飛禽走獸以供衣食;遇緊急狀況,人人都會上馬戰鬥,而且也會侵掠他人,這就是他們的天性。他們的長兵器(能夠遠距離殺傷人的武器)是弓矢,短兵器是刀矛。打仗時,順利就前進,不利就後退,不以逃跑為羞恥。只要有利可圖,他們便不顧禮義。從君王以下,都吃畜肉,穿皮革,披著氈裘。壯年人吃好東西,老人吃剩餘的。看重壯健的人,輕視老弱。父親死去,兒子娶後母為妻,哥哥死去,弟弟娶寡嫂為妻。他們的習俗是每人有名,不必避諱,沒有姓氏和字。(司馬遷:《史記、匈奴傳》語譯)

資料二

  匈奴的地型、匈奴人的本領都和中國不同。在山裡衝上衝下,在溪流渡來渡去,中國的馬比不上;在狹窄的山路,一面奔馳一面射箭,中國的騎兵比不上;風雨之中疲累不已,忍饑耐勞,中國人比不上;這是匈奴的長處。如果在平原地帶,戰車配合騎兵作戰,匈奴的人馬很快就亂了。強勁的弓弩,射向比較遠的目標,匈奴的弓做不到;精良的盔甲,鋒利的刀劍,長短武器加上弓劍,配合運用,士兵整隊挺進,匈奴的兵士無法抵擋;騎兵衝鋒陷陣,強弓銳箭,射無虛發,匈奴的皮甲木盾支持不住;下了馬在地上搏鬥,不論刀劍或長戟,匈奴人都無法持久。這是中國的長處。(班固:《漢書、晁錯傳》語譯)

資料三

  我的朋友黃義,跟隨大將軍衛青征匈奴,他說大將軍對待士人謙和有禮,對士兵照顧有加。他騎馬上山下谷,奔馳如飛,作戰的本領非常高強。有一位官員從長安回來,說大將軍號令分明,作戰勇敢,而且身先士卒。等到士卒都安頓好了,他才休息。他用的東西,士卒都有,軍隊已疲累,他就親自斷後,士卒都過了河,他才渡河。皇太后所賞賜的金錢,他完全賞賜下屬。就是與古代名將相比,他也是毫不遜色。(班書:《漢書、伍被傳》語譯)

資料四

  驃騎將軍不大說話,精氣內斂,敢做敢當。天子曾想教他孫子吳起的兵法,他說:「作戰只要看謀略如何,不必學古代兵法。」天子為他修建豪華宅第,讓他去看看,他回答說:「匈奴還沒消滅,不須建造大住家。」因此皇上更加寵愛他。但他少年時常在天子左右,深受寵幸,因而不關心士卒。他出征時,天子特別為他準備幾十車的物品,回來的時候還剩不少米肉,而士兵卻有挨餓的。他在塞外時,士兵糧食不足,十分疲累,他仍有佈置球場,踢球遊戲,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司馬遷:《史記、霍去病傳》語譯)

  我們實驗的對象,國立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高中一年級全部四班,共一百二十三人。歷史科任課教師唐遠華還補充了另一份資料,就是《中國歷史常識》中有關漢武帝伐匈奴的部分。所以,學生在做這道題目的時候,依憑的資料已經相當不少,並不需要另外再去尋找。

  題目、說明與資料發給學生的同時,我們還附了一份「問卷」。問卷的內容如下:

男生□
女生□
高二可能選文組□
     理組□
1.我沒有再找其他資料□
我還找了一些有關的資料□,這些資料主要來自:╴。
2.我花的時間大約30分鐘以內□,30~60分鐘□,60~90分鐘□,或╴╴╴╴╴╴。
3.我沒有請教他人,也沒有和同學討論□,
我們幾個同學一起討論過□,
我請教過別人□,我請教的人是:父母□,兄姐□或╴。
4.我覺得歷史想像(或神入)對我們學習歷史來說,太困難□,不算太難□,沒有需要□,應該加強□,其他(可複選)
5.我覺得這樣的歷史課後作業,太困難□,無聊□,有點趣味□,浪費時間□很有收穫□,其他(可複選)

如果你有其他意見,我們更歡迎!請寫在下面:

 

  很快,我們收回了作業與問卷,閱讀之後,請兩位研究助理(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針對每一篇作業的優點與缺點作一些說明,這兩位助理很認真地加以評閱,詳細指出優、缺點,然後再發還學生。整體來說,我們對於學生的表現感到相當滿意。茲就作業內容、神入能力與問卷反映三部分加以討論。

(三)

  學生在上課聽講與資料閱讀之後,會選擇哪一位將領作為描述的對象?是我們首先注意的問題。我們統計作業出現的將領名字,或可以很清楚判斷為何人者,有107份,約占87%;未寫將領也無法判斷的,有16份,約13%。在107份描述將領的作業中,寫李廣的最多,有65份,約占53%;衛青其次,17份,約占14%;李陵與霍去病相同,各11份,各約占9%;另外寫張騫的2份,李廣利的1份。根據這些數字,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現象:

  一、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具有神入其境時的想像能力,能夠很具體地描述主帥的表現和風格,而且均能與資料所述相符合,絕無張冠李戴現象。而百分之十三的學生未能描述主帥的風格,有的是把戰場情景作概括式的描寫,有的則十分簡略,甚至草率,這些作業顯示少數學生想像欠缺深細,態度也嫌隨便。二、李廣、李陵這兩位課本未曾提及的名字,較諸課本上一再述及的衛青、霍去病還要受到學生的重視,應作怎樣的解釋?主要原因是學生受到教師講述的影響,遠遠超過教科書的記述。唐遠華老師對於李廣、李陵的講述留給學生深刻印象,必然影響學生在課後作業中的選擇。我們一直認為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教師而不是課本,學生在課後作業中多取教師講述內容,少採課文記載之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學生在作業之中,有的清楚寫出是漢匈戰爭中的哪一場戰役,或主帥的哪一件事情,有的則未提及具體的事例,據統計,大約是61份與62份之比,也就是剛好各占一半,當然,具體描述之中,李廣、李陵的事蹟占了絕大部分;描寫衛青、霍去病渡漠與匈奴大戰,只有6位學生。可見李廣、李陵的故事最為生動,感人至深。

  關於對戰爭的態度,在一百二十三份作業中,有二十九份未曾述及,約占24%;有所陳述者約占76%。其中認為戰爭帶來痛苦,明顯呈現反對戰爭,嚮往和平者為45份,約占37%;認為戰爭是為了抵禦匈奴、報效國家者,有22份,約占17%;認為戰爭主要是滿足皇帝欲望者,有17份,約占14%;特別強調出於崇拜將領之心的有10份,約占8%。

  反對戰爭,是多數學生的態度。他們寫出來的理由,不外是死亡,生命的喪失,是不值得的事,例如一份作業中寫道:「老實說,當我看著遍地屍體,等著遲遲不來的援軍時,我的確也想過,我們真的值得就這樣死了嗎?」還有不少對於戰場上橫屍遍野的描寫,也流露同樣的感受。有的學生還想到了死亡同樣帶給匈奴人的痛苦,寫道:「每當我殺了一個匈奴人,我就想起他們的父母妻小孤苦無依的景象,但我若不殺人,那麼孤苦無依的就是你們。」再者,戰爭帶來的痛苦,家人離散,田園荒蕪,也有不少學生述及,所以,在家書中祈望戰爭的早日結束。學生也想到匈奴也同樣深受戰爭之苦,雙方應該和平相處,不需大動干戈。有一份作業述及:「我個人認為不太需要跟匈奴打仗,因為其實我希望兩族人民能夠和平的互相交往,就算平常有衝突,也不必如此大規模戰爭。」就反映了這樣的看法。

  但是,也有學生認為戰勝匈奴是民族的光榮,奮勇殺敵是為國效命,基本採取肯定的態度。例如一份作業寫道:「如果戰爭沒有將我打倒,我也許會死去,在另一個預料不到的戰場。但是,這不重要,不論死與活,我都為國爭了光,為咱們家盡了力!」另一份寫道:「這次征戰總算為我們漢人取回了尊嚴,也給了那些貪婪、野蠻、自負及總是欺負我們漢族人民的匈奴鬼子一點教訓,相信你們也會感到很高興。」有著同樣的意思。

  兩種對戰爭的看法似乎截然不同,但從理解漢匈戰爭的歷史上來看,卻沒有孰對孰錯的問題。漢武帝即位之初,匈奴不斷擾邊,造成國防上的深重威脅,武帝派軍征討,徹底解決北方大患,對於漢朝的安定發展不能說沒有貢獻,將士效命疆場,自然也應予以肯定。另一面,武帝對外征戰連綿不斷,勞民傷財,造成極大的破壞與痛苦,加以貶斥也是不無道理。總之,歷史事件是複雜的,很難做出客觀的評斷,學生只要努力去理解就能有所收穫。所以,這兩種對戰爭的態度是可以並存的,我們既不能以人道的立場駁斥對戰爭的肯定,也不能以不合歷史實情來否定反戰的看法。但是,我們希望學生寫作業時,態度一定要認真,要儘量去貼近問題思考。有一份作業中寫道:「匈奴人的雄壯悍,勇猛善戰。但我們大漢天威,又怎是這幾個蠻子能動搖。哈!哈!哈!今日手刃五個蠻子,好不快哉!更別談李廣將軍,呼嘯一陣衝入敵軍,沒多久再出敵陣時,五顆匈奴腦袋便在地上滾來滾去。」這位學生寫得很生動,同時也用「荒山野地,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戰爭不可輕易為之」的話來解釋「怎地如此殘忍」,我們還是認為這種寫法是不好的。這是一種不認真、頗輕薄的態度,這種態度會阻斷或扭曲歷史的想像。

  題目中也建議學生在擬寫的這封家書中談談途中所見景象與對匈奴人的印象。學生之中,有92位寫了塞外風光,約占75%;但描述匈奴人形貌與風俗的,只有56位,約為46%。關於塞外風光,只有一位學生用「出了代郡,沿途風景美不勝收」這樣話語作概括空洞的敘述,其他多少描述了草原與大漠的風物、氣候等與中原迥異的景觀,反映對漢匈戰爭的地理背景有了一定的認識。至於匈奴人的形貌,有幾位學生寫道:「個個人高馬大,身材魁梧」,「身材高大,輪廓非常深,下巴寬長,一副鍾馗之模樣」,「臉圓圓的,滿臉鬍子」,「留著大鬍子」。可以看出,在學生心中,匈奴人身材高大,留著鬍子,有著與漢人明顯不同的特徵。只是我們覺得,學生這些描述,大概來自對於游牧民族的刻板印象,因為我們並沒有提供這類的資料。

(四)

  這一百二十三封作為歷史課後作業的家書之中,我們探索學生在「神入」方面的表現,可以看出許多問題,似可略作分析。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態度問題。學生做作業,態度一定要認真。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時間與能力,不可布置太多太難的作業,但如果作業要求合情合理,就一定要學生認真去做。學生做作業不認真,態度草率,必須加以糾正。學生作業可以做得不夠好,但態度卻必須認真,不可草率。有一位學生的「家書」是這樣寫的:

  我軍深入大漠已有十天之久了,尚不見任何匈奴蹤影。放眼望去,只見茫茫沙海。今天又有數十士兵不支倒地了,全軍上下有種不安的感覺。唉!匈奴再不出現,心中的壯志恐怕就要被沙磨得什麼都不見了。娘子啊!不知何時才能見到妳啊!

  這封「家書」是一百二十三封中最短的一封,幾乎不到大多數同學所寫的三分之一。寫得短,沒下功夫,隨便應付的態度十分明顯。還有文不對題,題目規定是在戰勝之後,他寫的卻是接戰之前,可見對題目都沒看清楚,提起筆來就寫,欠缺足夠的準備。然而就在短短的幾十字中,卻也描寫了一個軍官的心情,可見他是具有「神入」的能力,如果態度認真,一定可以有較為深入的體會。(唐遠華按:這位學生是從雙語部轉到高中部,中文表達能力有限,但態度尚屬認真。)

  其次是描述概念而不是神入其境,欠缺具體的情景。學生的描述好像都符合題目要求,但卻看不到一個具體的場景,其敘述可以置於任何一次的胡、漢戰爭之中。這種作業顯示學生未能認識「神入」的要求,其想像力也就難以開展。例如一位學生的作業寫道:

  在這邊的戰爭,總算告一段落了,相信不久即可重返家園。塞外風光,廣闊無際,而人馬沸騰,血流成河的景象,卻增添了許多痛苦無助,悽涼且悲情的氣氛。胡人狂野,漢人含蘊,一次又一次的敗仗,使我喪失了信心。但無間斷的戰爭,早已因厭煩而感到麻木,而腦中卻仍記著你日日夜夜的掛念。現在,僅有盼望戰爭早日結束,好讓我回到你身邊,服侍你,孝順你。

  從這封兒子給母親的「家書」中,我們看不到時代,也感覺不到是漢武帝時的漢匈戰爭。由於寫到一次又一次的敗仗,好像戰爭的結束是由於一連串的敗仗。也許學生心中沒有一個清楚的圖像,就憑著對戰爭的「概念」略加描述,說明戰爭是淒慘的,令人厭煩的,希望早日結束。說明這位學生對於漢武帝時代漢匈戰爭並無理解,也就未能展示神入其境的想像能力。

  第三,描述資料內容而未能神入其境,想像感受之能力有所不足。有些學生根據資料內容描寫其時情景,雖能做了具體的表述,總覺得欠缺一次想像的轉化,只依憑知識上的理解,未能進入情境有所體會與感受。我們希望學生能夠把資料作為想像的依據,發揮自己想像的能力,而不只是轉述資料而已。例如有一位學生寫道:

  生活在北方的匈奴人,他們沒有農業的生活,沒有城邑,亦沒有文字、書籍,只用語言來約束。他們人人都會上馬戰鬥,而他們的天性就是侵略他人。

  幾乎全是從資料中再接引用過來,不能說寫得不對,卻不符我們的要求。另一位學生寫得稍好一些,但性質相同,都是直接引述資料:

  戰場上的匈奴人個個強武有力,能一邊騎馬一邊射箭,且百發百中。他們只要有利可圖,便不顧道義,像單于冒頓殺死了自己父親頭曼,為了當上單于的王位,真可怕!且他們的習俗也很奇怪,例如:哥哥去世後,弟弟娶嫂為妻,年輕人吃得好,老人吃剩餘的。然不管他們如何勇猛,我們中國有衛青大將軍的領導指揮,節節勝利,已經快要消滅匈奴了!其實將軍是個很謙和的人,別因為他的頭銜,認為他高不可攀,其實將軍對士兵照顧有加,且和屬下同甘共苦,且作戰勇敢,是位好將軍。

  不論是對匈奴風俗的介紹或對衛青的推崇,都嫌生硬,不像是家書中的語氣,推究原因,就是欠缺「神入」的能力。

  第四、描述事情十分簡要,神入想像發揮不多,能力未展現是一項原因,態度欠認真是另一原因。這道題目內容固定,但範圍頗廣,可以選擇其中最為有趣的部分,發揮想像,擬寫「家書」。不過,還是有若干學生只寫一件事,我們無法分辨他們描述內容十分簡單的原因,在於想像力不足,抑是態度不認真,大概是兩者兼而有之。例如:

  自從家鄉一別後,不再見面已多年了。我在河南地這裏過得很好,不用多(擔)心。士兵們士氣都很高,糧草也滿充足的,我想勝利是指日可待。不久後,我又可以再嚐嚐你的酥子雞了。衛大將軍也是如此和我說的:「只要拿下此地,將來大破匈奴也易如反掌!」匈奴多番冠擾邊境,終於有機會報仇了,煩請娘子替為夫祈求出師告捷,為夫必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報效國家。言盡於此,甚多的言語,待為夫凱旋而歸,再一一敘清吧。

  在這封「家書」中,學生寫了具體的內容,表達了軍官的心情,而又不是直接引自資料,但總覺得欠缺了什麼。其實欠缺的就是對於情景作進一步的想像,更多一點地進到古人的心中,也就是我們希望學生學習歷史時應該注重的「神入」功夫。我們看到這類的作業不少,表面上看來無不合乎題目要求,但最重要的「神入」功夫總嫌不足,大概是初次擬寫,有欠練習的緣故吧。

  第五、依據現代認識描述古代情景明顯不符當時情況。我們希望學生多多發揮想像力,但仍有一定的限制,就是要儘量符合有資料依據的歷史實情。如果學生態度輕率,隨意用些現代人的觀念來描述,教師必須加以指正,有時學生無意犯了同樣的錯誤,教師也應該提醒。我們在作業中讀到不少直接寫「漢武帝」的擬寫書信,可知許多學生並不了解當時人們怎麼稱呼皇上,以及「武帝」稱號的由來。這些小地方,教師加以提醒,學生就能夠有所了解,特別是寫錯的學生,大概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此外,還有一些不妥的描述,例如一位學生描寫李陵與匈奴的接戰,寫道:

  主帥李陵率領我們與大批漢軍,一起大伐匈奴,一了心願,但皇帝只准了五千兵。我們從另一條路走,不幸遇上了八萬匈奴大軍,而我軍真正的主力部隊卻沒遇上匈奴。可以想像他們正像遊絲路團一樣,吃著葡萄、哈蜜瓜,悠遊自在,而我們卻奮力血戰,打了四天四夜,乾糧沒了,箭矢也用光了,派去向長安及李廣利將軍求援,卻一點消息也沒有。

  該生寫得頗為生動,但用「遊絲路團」來形容李廣利大軍之悠遊卻是極不恰當,是絕對不允許的。另一位學生描述漢軍進入沙漠的情景是:

  塞外風光好,早晚的溫差很大,風沙走石,狂風亂吹,全軍依然堅強挺進,唱著雄糾糾氣昂昂的軍歌,踏著整齊劃一的步伐進軍匈奴的地盤。

  這位學生顯然把大閱兵的情況用來描述渡漠遠征的漢軍,十分不妥。他可能不是故意的搞笑,而是未能在腦中描繪出漢軍進入沙漠時的清楚圖像。此外,描述草原和大漠的情景,不忘加上一句「真希望若有機會,你也能欣賞這片遼美的景色」,顯然把今天觀光旅遊的心態用於漢匈戰爭之時,也是不適宜的。不過,我們必須指出,除了直接寫「漢武帝」的學生稍多了一點,把現代人的觀念態度來描述武帝時代的漢匈戰爭只有極少數的幾位,可知大部分的學生在這方面已有清楚的認識。

  以上所述,都是我們覺得有所不妥,應該改正的缺點。不過,這些缺點只在作業之中的小部分,大部分都能把握住重點,把景與情都作了適當的描述。我們可以舉出其中的一份作為例子。有一位學生寫道:

  這次征伐匈奴,過程真是艱辛,看著周圍的景象逐漸荒涼,就知道和匈奴的會戰已經不遠了。回憶起當時戰況還是心有餘悸呢!那時我軍和敵軍的數目根本不成比例嘛!大家看到敵軍心都涼了半截,幸虧我們的主帥李廣,親自率領軍隊去打頭陣,只見將軍箭無虛發,敵軍將領一個個倒下去,激勵了我軍將士,大家以一當十,苦撐了三、四天,才等到張騫的後援,匈奴才被擊退。匈奴人的馬好,騎術好、箭術好,跟他們打還真辛苦。不過,李廣將軍很關心我們的,所以妳不用擔心我的生活狀況,將軍身先士卒,對待我們極好,大家都聽他的命令,而且也很佩服他的箭術。

  這是作業中的主要部分,我們覺得寫得相當好,我們也相信,學生只要態度認真,大都能達到這樣的水準。

  其實,有不少學生很認真地做這份作業,很用心地擬寫這封家書,我們看到了一些頗為詳細的描述,充分反映他們具有豐富的想像力,而且很樂意藉著這樣的一個機緣加以抒發。有的學生著力描寫戰場上的景象,寫得很生動,例如:

  記不清楚打了幾天,只知道時時刻刻有人在我身旁倒下、死亡。但是我們勇敢的李將軍仍然面不改色地告訴我們:再撐一下,援軍快來了!但是我們等了又等,援軍始終沒有來。我放棄了所有可能生還的想法,只知道拿著劍不斷地砍殺,早已忘了時間的流逝。一刀砍死了擋在我前面的那個穿著皮衣的匈奴人,忽地發覺前方風沙四起,一面寫著「張」的大旗正緩緩接近中,是援軍到了!我精神一振,酸軟的手也恢復了氣力。再砍殺一陣後,匈奴軍開始後退,不一會兒,他們就全走了。看看自己我竟然還活著!這真是一個奇蹟。放眼望去,大漠的黃沙上濺著斑斑點點的血跡,有的早已乾成可怕的暗紅色,有的仍鮮紅欲滴。血泊中躺著我那些年輕的同伴,年輕的臉上濺滿鮮血,為了皇帝的野心獻出了寶貴的性命。到底什麼時候我才可以回家?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結束這種沒有明天的日子?我不敢想。或許有一天我也會像那些弟兄一樣躺在黃沙滾滾的沙漠上,任由風沙埋沒,永遠不回來吧!

  這位學生不但描寫了戰場上的景象,還刻畫了戰場上的心情,以及那種類似唐詩「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所呈現的悲憤與無奈。

  學習歷史的時候,探索古人內心深處的喜樂哀愁,一向認為證據不足與太過主觀而遭到漠視甚至拒斥。但是,如果不追尋到古人心中的思慮、念頭、意圖、感情等活動,只記得一些事情的經過,一些年代、人名、地名等,對於歷史的理解,是不是總嫌表面膚淺了些?「神入」應該是讓學生學習深入理解歷史的一種途徑,神入的過程,有時難免會稍稍逸出歷史的界線,跨入文學的領域,帶有文學的想像。我們不只認為不應否定或批評,甚至可以給予適度的鼓勵與讚美。歷史的理解、證據之外,需要想像;就像歷史知識的性質,科學不可無,藝術也是不可少。例如有一位學生擬寫的家書,就帶有文學的渲染,我們引錄其中的部分,大約是全信的一半。

  我們只是武帝伐單于庭計畫中的一支誘敵軍,以我們五千餘人,如何來對付單于庭的主力軍呢?這時,連我們平時最穩重睿智的將軍李陵,也露出了憂愁的臉色。夜已降臨了,遠遠就望得見的匈奴軍隊卻無任何動靜。將軍發令屯兵於此,待仔細觀察再做應變,將軍並鼓勵著大家,也派了使者去向李廣利將軍求援了。但整個軍營裡,卻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馬兒似乎也感受到了,在廄裡不安地踢著馬蹄。遠處傳來胡雁的悲鳴和鬼哮似的風聲,更顯得夜裡的恐怖。我走出帳幕,夜風捲著砂礫劃過臉龐,有如刀割似的,放眼望去,除了軍隊的營帳,就是一望無涯的沙粒碎石。我不禁想起了家鄉暖暖的春,想起了那青青的楊柳和粉粉的桃花。也想起了在我身旁的,令人憐愛的妳。還記得妳總愛躲在滿園花樹間,待遍尋妳不著時忽地從我身後,用妳那軟軟的小手蒙住我的眼,我真想永遠留住妳的那份愉悅。

  盡情想像跟從李陵的將士,在大戰前夕的所見所思,娓娓道來,頗為細膩。我們應該把它評為精彩的作業。

(五)

  我們從問卷中可以看到學生對於這樣作業的反映,他們很喜歡這種方式的課後作業,也認為經由「神入」的方式了解歷史很有趣,而且很有收穫。問卷的重點是在第四題,第五題以及要學生提一點問卷以外的意見。

  第四題是問歷史想像(或神入)對我們學習歷史來說是太困難?不算太難?沒有需要?還是應該加強?太困難與沒有需要表示否定,不算太難,應該加強表示肯定。學生做答時可以複選。結果是勾不算太難的有81人;勾應該加強的有48人;遠遠多過勾太困難的6人與勾沒有需要的2人。有十五人寫了「其他」的意見,其中寫「有點難」、「有點難又不會太難」、或「還好」之類的,共有6人,其中女生二人,男生四人,除一位女生高二可能選讀文組外,都將選讀理組。另外九位寫的是:「很好玩,較有趣」(女、理組),「有需要」(女、理組),「很有趣」(男、理組),「很好玩,我非常喜歡」(女、理組),「很有趣,如果了解時代背景,便很容易融入其中」(男、文組),「比老師唸課文,學生背課文來得有意義」(女、文組),但也有一位學生振示「很有助益、意思,但需老師指點」(男、理組),更有一位學生寫道「應該去看資治通鑑」(男、文組)。我們可以說,「神入」的練習受到很大多數學生的歡迎,一來它並不困難,二來十分有趣,是不分男生、女生,也與二年級選讀文組或理組無關。

  第五題是問像這樣擬寫一封家書的課後作業,是太困難?無聊?有點趣味?浪費時間?還是很有收穫?學生可以複選。選太困難、無聊、浪費時間表示否定;選有點趣味、很有收穫表示肯定。這題與前道問題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在學生勾選上也充分反映出來,也就是說勾有點趣味的有79人;很有收穫的有53人,遠遠超過勾太困難的7人;無聊的1人;浪費時間的4人。在「其他」欄填寫意見的學生較第四題為多,共30人,其中有不少表示作業分量太重,像:「好多」(女、文組),「抄好久」(男、未定),「花的時間多了一點」(男、理組),「有點複雜,花時間」(女、理組),「有點困難」(女、文組),「太花時間」(男、理組),「覺得要寫得太多」(女、文組),「有收穫,但有沉重的負擔」(男、理組),「如果真的用心做,而且有精神,而且有充分時間」(女、文組),還有兩位表示收穫是有,但並不多,只是「一半一半的收穫」(男、理組),與「普通有收穫」(女、文組)。這些學生約占寫出「其他」意見中的三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都是相當肯定。有一部分學生倒先覺得很有趣,像:「滿有趣的,收穫絕對有的」(女、文組),「很有趣,可激發我們的想像,使自己融入歷史,不會覺得是死人的事」(男、理組),「蠻有趣的,像說故事一樣」(女、文組),「很好玩」(女、文組),「滿好玩的,只是最近快被科展壓死了」(男、理組),「把歷史『活化』」(男、理組)。另一部分學生首先想到的是收穫,如:「有一些收穫」(女、文組),「在查閱資料過程中真的收穫良多」(男、理組),「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有些收穫」(女、文組),「對歷史人物有更多認識」(男、理組),「蠻不錯,對於當代背景歷史更能了解」(女、未定)。還有就是從整體感覺上肯定這樣的作業,像是:「進入神入空間之感覺很特別」(男、理組),「頗有新鮮感」(女、理組),「簡直太酷了」(女、理組),「這是一次很好的活動,謝謝你們」(女、文組)。此外,有一位學生寫道「我國中時這一部分資治通鑑就讀完了」,他就是認為「應該去看資治通鑑」的那位。還有一位提出在課堂做的建議:

  「可不可以在上課挪用時間來做作業」(男、理組)。大概是感到雖然有趣,有收穫,但花在課後時間又有點不願意,這位學生的想法可能有一些代表性,但顯然並不代表大多數學生的意見。

  問卷題目之外,寫了其他意見的學生共有十八位,大致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對這種作業方式的肯定與稱讚,有7人;第二類是對方式上有一些意見或建議,有8人;第三類則是對唐遠華老師上課的感想,與本次作業無關,有3人。

  第一類的意見大多簡單,像:「好啊!」(男、理組),「多辦」(男、理組),「以後多來,有意思」(男、文組),寫得多一些的學生,意見也很一致。像:「希望能有更多類似的活動(作業)」(男、理組),「希望以後有更多這類的活動或作業,感覺很滿足!」(女、理組),「希望在以後課程後,也能時而穿插這種作業」(男、理組),「老師說得太精彩了,想不神入也難,唯一的意見:希望能有多幾次類似活動」(男、未定)。可以看出,贊成這種課後作業方式,願意多寫幾個字,把意見強烈表達出來的,以男生為多,而且還是將來選修理組的學生超過文組學生。

  第二類的意見較為紛紜,有一些是檢討作業設計或進行的缺失,如:「寫信的內容會和老師所說重覆太多」(男、理組),還有一位學生有同樣意見,還提出建議:「因老師將伐匈奴的將軍說得很詳細,希望寫的時候可以不只是侷限在漢的將領,亦可寫左、右賢王或單于」(男、理組)。但是,也有一位學生覺得「應該讓我們有更深入的了解」(男、理組),似乎認為老師可以講得更詳細一些。其他的意見大多在實施方式上,如:「不喜歡用信件方式表達」(男、未定),「我認為最好能多一些選擇,範圍不要太窄,因為限制太多,那大家無法發揮更多的創意來寫了」(男,文組),有一位學生寫道:「可再生動一點,能全盤連貫起來」(女、理組),大概也是相同的意思。最生動的方法是演戲,就像一位學生的意見:「或許讓大家實際去演一段戲,會讓大家印象更深刻」(女、文組)。還有一位學生擔心作業要評分,會妨礙撰寫的興趣,他的意見是:「若只是純粹為興趣而寫,非為分數而寫,我想可能會更有趣」(男、理組),他大概忘了「神入」也是一種理解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不純粹是有趣的活動而已。

  有三份意見表達了上唐遠華老師歷史課的感想,雖說與問卷主旨無直接關係,卻也是對唐老師講述歷史的一種概括寫照。學生把這些話寫在不記名的問卷上,表達出來的必然是內心中深刻的感受。「我是第一次喜歡上歷史課,以前國小時,我也曾經喜歡看歷史故事書,但我現在更喜歡老師的課」(女、理組),「我覺得老師的上課方式很符合我的感覺,不像課本太死板,描述人物歷歷在目,老師!加油!」(男、理組);「雖然不太可能,但我希望能有多一點的時間上歷史課,尤其是升高二後,理組也能學習歷史,因為我現在愈來愈愛歷史了!」(女、理組)。這三篇「意見」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對於某一門課程,或某一門知識的興趣,主要來自教師的引導。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上生動活潑的精彩講述,必能引導學生喜歡這門課程,進而對於這門知識也有了深厚的感情。

  問卷的前三題只想一種概略的調查,但也反映出學生做這份課後作業時的態度。第一問有沒有再找其他資料,勾沒有的有88人,勾有的有19人。我們在題目的「說明」中不建議學生去找更多的資料,但仍有19位學生表示找了一些資料,主要來源是家中藏書或家長借來的書為多,其次是去圖書館查閱或借自學長。資料的種類也很多,計有《史記》、《漢書》、《柏楊版資治通鑑》、《國史大綱》、《中國歷史論文選書》、《漢武帝傳》、《史記的故事》、《吳姐姐說歷史故事》、《改變中國歷史的故事》、《中國童話故事》、《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放眼中國》、《中國文學十萬個為什麼》、《讀者文摘》、《百科全書》、《地理雜志》以及漫畫等。

  第二題問所花時間,不少學生未作勾選,大概是不大記得所用時間。勾30分鐘以內者38人;30至60分鐘者41人;60至90分鐘者10人;表示耗時超過90分鐘,甚至達120分鐘者有2人。由於學生課業繁重,課後作業不宜耗時太多,否則無法持續。我們不建議學生另外找資料,用意也在於此。一位學生做此作業用掉兩個小時,就是參考資料太多,《史記》、《國史大綱》、《中國史論文選集》等等,稍加翻閱就要用去不少時間。我們認為態度認真,多想多寫,大概需要半小時以上,一小時之內應可做完。

  第三題問做此作業,係獨力完成,還是與同學商量討論,或曾向師長請教。學生勾沒有請教他人,也未和同學討論者有84人;與同學一起討論過的有30人;請教過別人的有9人。我們並不認為這道作業需要與同學商量,或向師長請教才能做得好,學生利用手邊資料,聽老師講述,就能神入其境,擬寫一封家書。但是,學生互相討論,可以把作業的要求弄得更清楚,從別人的話語中也可以激發起一些靈感,好處很多,只要不太花時間,或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性,是值得鼓勵的事。至於向別人請教,大多是父母或兄姐,多少反映出學生家庭知識背景較佳,家人相處融洽和樂的一面。有一位學生表示是向學長請教,也是很好的。

(六)

  從這樣的一封擬寫家書的課後作業中,我們看到了若干很清楚的現象,值得一說。

  第一,學生厭煩僵滯的教學與刻板的作業。學生希望教師講課生動,聽課之時宛如進入過去的情景;也希望作業要求活潑多樣,讓他們能有發揮創意的空間。精彩的課堂講授,有趣的課後作業,必能使得學生喜歡這門課程,同時也培養了某種理解過去的能力。

  第二,學生潛力深厚,各項能力有待開發。經由「神入」理解過去,以培養歷史思維能力,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學生第一次做這種練習,就能依據資料,想像其時的情景,而且做了完整的表述,成果相當不錯。可知學生大都具備很好的條件,我們應該儘量把他們的各種能力激發出來,並加以培養提升。

  第三,考慮學生課業負擔,課後作業應力求精簡。教師要求學生到圖書館找資料寫報告,固然是培養能力的好方法,但在目前學生課業繁重的情況下,除非在寒、暑假實施,否則是不切實際,徒遭反感。所以,課後作業應力求精簡,教師最好提供足夠的資料,學生所要做的,只是思考與表述的練習。也就是我們應該用最為經濟有效的辦法來達成提升學生能力的目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